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27398399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性事件:1879年德国人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脱离哲学思辨阶段。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与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那)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分解成基本元素后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达到研究心理实质的目的,强调使用内省方法。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詹姆士)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很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刺激-反应”公式。格式塔心理学:(魏太默、科勒)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理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重视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使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心理学不仅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在记忆方面,发现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有所不同,在儿童研究中,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思维表现有不同的水平。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实验和认知心理学(2)人格和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5.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特点: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做的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被观察者不受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实验者只能消极等待预期行为的出现,很难如愿,实验难以重复。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实验条件严格控制,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但被试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调查法:就某一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出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回收率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访谈对象易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可能影响材料的真实性。6.什么是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使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7.什么是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8、生物节律和日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有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日节律: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9意识的状态和与注意的关系(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认得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力).(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注意,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工作)。(3)白日梦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和做梦之间,不需要集中注意)(4)睡眠状态(有意识)10.注意的状态和作用:(1)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可以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离开,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目的明确的任务、有兴趣的事物、正确的活动组织、与自己只是经验有一定联系,又有新异性的事物更容易保持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既能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11.什么是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器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察觉,并将它们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感觉可分为视、听、嗅、味、皮肤五大觉,其中皮肤觉悟分为触觉、温度觉、痛觉。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催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例关系。感觉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或者差别感觉阈限。12.什么是知觉、社会知觉知觉就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13.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2)选择性: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3)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对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一遍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4)恒常性:格式塔原则使人们将感觉记忆组织构成一定的模式产生知觉。14.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人们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旨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源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3)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15.晕轮效用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16.什么是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图式、学习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短时记忆也成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存很长时间的记忆。图示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17.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保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18.记忆的分类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其中陈述性记忆又可细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19.记忆的三存储模型: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他们就进入短时记忆,正是在短时记忆中,个体把这些信息加以改组和利用并作出反应。为了分析存入短时记忆的信息,会调出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同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20.长时记忆是如何存储和建构的、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条件:长时记忆可将信息以语义代码或视觉代码的形式加以编码存储。,人的各种禁烟在长时记忆中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示。通过精细复述,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21.影响遗忘的因素、常见的记忆术:(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常见的记忆术有地点法、韵律法和记笔记。22.学习的分类:按学习方式分,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或者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学习,也可以是意义学习。按学习内容分,学习可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23.什么是思维,思维的种类: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按思维的中介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此外还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发散性思维。24.什么是概念,人工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在心理学上指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以词的形式来表现(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组成)。布鲁纳提出了人工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其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25.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问题是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发现必要的信息来完成。问题解决的途径总共可分为算法式和启发式两种,其中启发式又可以分为手段-目标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心理定势)。26.什么是推理,推理有哪些形式: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推理有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条件推理(假言推理)。27.什么是想像、创造性思维,儿童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方法:(1)建立目标与意向;(2)训练基本的技巧;(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元认知技巧);(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技术;(12)运用例子。28.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常模、信度、效度:智商(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值,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离差IQ=100+15Z,其中z=(X-Xba)/S。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29.能力的类型,智力和能力有什么关系:人的能力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也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还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总的来说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能表现在人们认知学习方面。除此之外能力还有两层涵义,一层是“所能为者”,另一层是“可能为者”。30.如何理解人与人的智力会有个体差异:(1)多元智能理论:人与人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有的人在逻辑推理能力上有优势,有些人在记忆力上有优势,结构差异导致整体个体差异。(2)智力发展有差异:人的智力发展的快慢会造成个体之间智力的差异。31.斯皮尔曼g因素理论: 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因素(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含这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32.什么是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二者发展上的区别是什么: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等;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流体智力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20岁左右达到顶峰;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还会有所增长。33.斯滕伯格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常识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34.智力测验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的区别是什么?(1)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语言能力、记忆能力等等,可视为对个体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2)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潜在才能是个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在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可能达到的水平,而不是个体现在已经具有的能力。(3)成就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影响成就测验成绩的不仅是能力,而且包括习得的知识。35.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实践。36.什么是动机、需要、诱因、成就动机、交往动机、情绪、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成就动机: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情绪: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7需要和诱因的关系,举例说明:需要和诱因是紧密联系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人渴的时候就会主动地去寻找解渴的办法。人饱食之后,再好的饭菜也很难激情食欲。38.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在生活中的作用: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动机可分为社会性动机和生理性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生理性动机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的动机,是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性动机是人类特有的,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团体,并从中获得认可、地位和成功感。38.如何培养较高的成就动机:(1)培养挑战自我的精神和创新思维。(2)培养坚定的信念。(3)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将失败与成功都归因于努力这种高可变的内在因素。39.情绪和动机的关系:(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具有积极增力或消极减力的功能。(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识别和分析来实现。40情绪的基本成分和种类,情绪的主要表达方式:基本成分: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种类:心境、激情、应激。情绪的主要表达方式:表情,又可以细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41.什么是人格、人格特质、认知方式、气质、性格、投射测验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特质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是个体区别于他们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投射测验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识的内驱力推动,给被是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那么他的无意识欲望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42.人格具有哪些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43.人格结构都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最重要(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上述5个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性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是人格构成一个整体44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加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较重要。在价值观、信念、性格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朝相似方向发展,使个人能“嵌入”到文化形态中。(3)家庭环境因素: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征。(4)早期童年经验: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5)自然物理因素:不起决定性影响,更多表现为一时性影响,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45.人格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认知方式差异:冲动型和沉思型;系列型和同时型;场独立性与场依赖性。(2)气质差异: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3)性格差异。46.人格测量的方法:测验法:米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青年性格调查(CPI)。投射法:罗夏克墨渍测验,主观统觉测验(TAT),句子完成法(SCT)。47.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48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上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都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而个体表现这三种行为动机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从而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社会交换理论:任何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可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包含了深层的心理估价问题,个体对报偿和代价之比的认识差异很大。49.什么是人际沟通,其基本功能是什么: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50.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和功能:(1)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2)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感情。(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与别人交流信息,传达情感。51.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是什么:(1)相似性和互补性:相似性起决定性作用。(2)个人品质。(3)接近性和熟悉性。52.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基本特征:成员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集合体称为群体。特征:(1)群体规范。(2)群体的凝聚力。(3)群体中的角色。(4)群体的领导。53.什么是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社会助长是个体和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就简单工作而言,他人的存在有助于个体效果的提高,对高水平的人来说,他人的存在就可以起助长作用。但是当作业所需要的反应是尚未完全学会的行为时,动机的增强反而会破坏个体的表现。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54.什么是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地极低,最终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破坏性的活动中去。原因:匿名性或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55.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会对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响: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得到加强,使以中国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当群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保守时,群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意见更倾向于保守;当群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群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意见更倾向于冒险。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群体思维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造成巨大的决策错误。56.从众和服从是什么,从众与服从的区别是什么: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但是自愿的;而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57.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原则是什么?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有三大原则:(1)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一致性。(2)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 个体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58.引发压力的原因有哪些,压力所带来的身心反应有哪些:将具有威胁性和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1) 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压力下会产生(1)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方面(2) 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想敏捷,这些有助于主体适应环境;过度的压力会带来负面反应,出现消极的情绪。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会有各种行为变化。因此一般而言,轻度的压力会促进或增强一些正向的行为反应,但压力过大会引发不良适应的行为反应。59.什么是挫折,挫折后的反应有哪些,如何面对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挫折后反应:(1)攻击行为(2)冷漠(3)幻想(4)心理防御机制挫折后的应对策略:(1)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观念(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60.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者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常见的十种方式:(1)否认(2)幻想(3)压抑(4)投射(5)反向(6)转移(7)退行(8)文饰(9)补偿(10)升华。61应对焦虑的策略:(1)认清焦虑状况。(2)克服焦虑三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3)学会放松自己。(4)运用想像减轻焦虑。(5)进行理性思考。62发展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各有什么特点?(1)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进行比较,其优点是可以同时研究较大的样本,缺点是缺乏系统连续性。(2)纵向研究(跟踪研究)法: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跟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尽心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要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优点是可以系统、详细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有利于揭示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与时间因素的对应关系。缺点是研究时间较长、需对被试反复测查,时间过长后环境等变迁会引起变量过多。(3)群体序列研究法: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留了横断研究的长处,科学性和实用性增强了。6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阶段发展理论:(1)运动感知阶段:0-2岁,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时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自我中心性和不守恒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逐渐掌握守恒概念,可以考试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4)形式运算阶段:11、12开始,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和完善。64.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柯尔伯格如何论述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包括依恋行为、性别社会化和道德判断发展的发展三个内容。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过程:(1) 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2) 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3) 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65.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是什么:(1)青少年时期的智力发展。(2)青少年时期个性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