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122664206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章总则与新城规划、中心城“街区控规”紧密衔接,确定全市绿地系统结构,从空间上对全市域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第 1 条 重要性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 构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明确北京市城市绿地 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不同空间层次(包括市域、中心城、新城)、不同类型(包括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水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沙治理区、森林公园、绿色隔离地区、水源保护地、各类防护林带 等)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第 2条 规划依据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1990年4月21日)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年)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5年)。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建设部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04年)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11)北京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北京市各新城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 3 条 规划内容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前提下,将各类自然元素全 面统筹,构筑合理空间结构;科学配置,建立完善功能系统,综合协 调,提出均衡用地规模;集约布局,满足适宜服务半径;将历史、文 化元素与“自然元素”紧密融合,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图 1)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图 2) 新城绿地系统规划( 图 3)重点新城是指顺义、通州、亦庄新城;生态新城是指密云、怀 柔、延庆、门城和平谷新城;一般新城是指房山、大兴和昌平新城。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布局重点新城绿地系统分区规划第 4条 规划期限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致。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第 5条 未来绿化重点任务三区三林三网三绿四园:全市建三区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含湿地)风沙治理区; 山区育三林一水源涵养林、生态风景林、经济果木林;平原造三网一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城市建三绿一绿块镶嵌、绿廊相连、绿带环绕;wurwwwuruwh城郊建四园一西北郊历史公园、南郊生态公园、东郊游憩公园和 北郊森林公园。第二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一节范围、定位、原则与目标第 6条 范围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市域范围一致,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第7条功能定位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合理空间布局的捍卫者和风貌特色的创造者城乡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载体第8条规划原则以人为本,服务首都原则生态优先原则与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有利于经济发展原则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第9条规划目标创建良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到 2020 年,北京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 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 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518平方米。第二节 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第 10 条 规划结构北京市域绿地系统从整体空间上分为山区、平原区和城市建设区 三个层次。其基本结构为:山脉平原相拥、三道生态屏障、平原林网 交错、城市绿楔穿插,西北挡、东南敞、廊道与圈层相结合,点、线、 面、环相结合,功能与生态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第 11 条 空间布局建立以山区森林、平原各类林地、城市各类绿地为主的绿色生态 保障体系。 山区:规划根据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在北部燕山山区结合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建设水源涵养 林,结合长城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生态风景林,并在山前地区大力发 展生态经济林;在太行山重点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风景林和生 态经济林。同时,山区还有荒山荒地49130.4公顷,因此,在山区重 点绿化的同时,加强山区一般绿化,稳步推进岩石裸露地区植被恢复, 加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满足服务城市功能的需要。主要包括三个区域,燕山 水源保护林建设区域、太行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域、前山脸风景林建 设区域。到2010年,使山区的林木绿化率达到71%,森林覆盖率达到48%, 2020年分别达到 73%和 52%。 平原区:规划依据这些功能进行各类绿地的空间布局。主 要包括城市外围绿化隔离地区(中心城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 区)、五大风沙治理区、五河十路绿化带及其它林带、朱庄自然保护 区、京东南林水结合的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之间的湿地保护区及 延庆盆地的野鸭湖、妫水河湿地保护区、南苑、古运河潮白河温 榆河风景名胜区、潮白河森林公园、北宫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重点 绿化区域及分布于平原区的果林地、各类圃地和农田。 城市建设区:规划城市绿地布局要满足城市“氧源”需要; 保证城市空气流、生物流的畅通;绿地系统空间结构要和城市空间结 构紧密偶合;绿地布局要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绿地指标的要求。城 市绿地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屏障绿地、楔形廊道绿地、环城绿地、大、 中、小斑块绿地、城市绿网等;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公共绿地、 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城市生态景观绿地。通过以上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重点绿化区域的布 局,形成城郊一体、山区与平原均衡搭配的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空间格 局。第 12 条 建立多功能绿地系统市域绿地概括为十一个绿地功能系统,它们涵盖于整个绿地空间 结构中。. wd .图 4-11 生态屏障第一道为西北部山区,第二道为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 绿化隔离地区”,第三道为中心城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的“第一 道绿化隔离地区”。 生态走廊 包括中心城十条楔形绿地;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 离地区内的 14处楔形绿色空间;“五河十路”绿化带和其它道路、铁 路、河道绿化带。 风景名胜区通过规划调整,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共18 个,其中国家级3 个, 市级 6个,区县级9个;风景名胜区面积共5481.5平方公里,占市 域面积的 33.4%(以总面积 16410.0 平方公里计算),是现有风景名 胜区总面积 2210.4平方公里的 2.5倍。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规划到 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4个,其中国家级2 个、市级14个、县级8 个,总面积为16.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 的 10%以上。到 2020 年,使自然保护区达到 46 个,总面积达到 19.2 万公顷,占北京国土面积的 11.4%,9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 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 理体系。规划到 2010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个,总面积达8 万公顷。 到 2020 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 100 个,总面积达 14 万公顷。 湿地规划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保护力度。到2010 年,使湿地自 然保护区达到12 个(其中国家级1 个,市级6 个)。到2020年,建 成 1 个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和合理 利用的机制。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潮白河及北运河水系 湿地、永定河水系湿地、大清河水系湿地、蓟运河水系湿地等4 个区 域。 风沙治理区“三河两滩”五大风沙危害区绿化建设,164 万亩沙质耕地防风 固沙林建设,康庄南口、古北口潮白河、永定河官厅山峡河谷三 条风沙入京风廊防护林建设,京东南地区水生态林建设,为城市发展 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郊野公园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近郊区、建设区以外的绿色空间,它是集合 了城市生态和城市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维持城市合理空间结构 的区域性公园。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保持城市 合理的空间结构;为保护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有 力保障;为居民提供近距离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场所。西北郊历史公园南郊生态公园东郊游憩公园北郊森林公园 农田2002 年全市约有耕地 450 万亩,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资料,到 2007 年,全市耕地348.27 万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区与北部山区 之间的平原地带,主要为粮食,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同 时也是全市生态环境自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外围的开敞空 间,今后要尽量保持其自然状态,为未来城市生态绿地的扩展留有足 够的空间。 历史名园及文物周边保护绿地 这些名胜古迹及其保护地带,成为绿地系统中重要的文化元素, 为绿地系统的构筑奠定了空间基础和文化背景。规划要按照遗产保护 和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严格保护与控制。 城市绿地随着生态绿地系统的全面实施,在市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大 地园林化基本完成,形成完整的北京园林城市群,从而创造优美的人 居环境。城市绿地系统包括中心城绿地系统、新城绿地系统及建制镇 绿地系统,其中规划重点是中心城绿地系统及新城绿地系统。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建设重点新城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建制镇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新村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QD 北京周边区域绿化系统北京的绿地系统,不仅要着眼于全市域内,而且要和市域周边地 区的生态影响区域相衔接。从西部太行山脉到西北、北部、东北部燕 山山脉的半环状区域,是北京湾所依托的生态屏障地区,要“林土相 辅”。规划要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搞好房山十渡与河北野三坡; 门头沟东灵山与河北东灵山、小五台山;延庆海坨山与河北海坨山; 怀柔喇叭沟门与河北丰宁坝上;密云雾灵山与河北雾灵山国家自然保 护区;平谷四座楼山、将军关与河北黄崖关、盘山等山地绿化和风景 区绿化,共同构筑防止风沙入侵京城的屏障和开拓边贸旅游的场所。 从西南太行山脉的大苏山到东北燕山山脉的盘山的北京东南半环状 平原地区,是京津水、林生态廊道的核心地区,要“林水相依”。规 划结合现有森林格局、水体和土壤污染状况,建设水生态净化林、湿 地恢复工程,打通京津地区的水林结合的生态廊道,保证京津地区气 流和生物流的畅通。为了实现北京周边地区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想, 需要有以下区域合作的重点绿化地区。西部太行山地区西部永定河上游的官厅河谷地区北部燕山山脉和河北坝上地区东部地区南、东南地区第三节 绿地系统指标体系与定额第 13 条 指标体系林业发展控制指标由林木绿化率( %)、森林覆盖率(%)、自然 保护区面积、森林公园面积、公益林面积构成;城市绿地指标体系由 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人均绿地、绿化覆盖率构成。第 14 条 指标定额市域林业发展控制指标见下表:北京市林业发展指标表2002200420102020林木绿化率(%)全市45.549.995355山区60.867.857173平原24.623.572628森林覆盖率(%)全市33.235.473740山区42.346.554852平原20.119.12122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1216.616.6森林公园(万公顷)4.377公益林面积(万公顷)74.575.1179.779.7市域城市绿地规划指标: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到2020年, 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 积 4045 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518 平方米。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表区域指标年份2010 年2020 年绿地率中心城规划区4548中心城建设区3536(%)旧城区(二环以内)2831绿化覆盖率中心城规划区4550中心城建设区3940(%)旧城区(二环以内)3031人均城市绿地(平方米)中心城规划区5050中心城建设区3637旧城区(二环以内)1521人均公园绿地(平方米)中心城规划区1516中心城建设区67旧城区(二环以内)68新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新城城市绿地规划定额指标表重点新城生态新城一般新城绿地率()2008 年3840372010 年3945382020 年45%4844%绿化覆盖率()2008 年4042392010 年4345402020 年47%5046人均城市绿地(平方米)2008 年4043352010 年4244372020 年434540人均公园绿地(平方米)2008 年1314122010 年1415132020 年161615第四节 近期建设规划第 15 条 近期目标到 2010 年,建成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空间层次初步 完善的绿地系统,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 37%, 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初步形成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 区绿海田园的生态景观。近期绿化建设必须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的要求,见下 表。北京市域近期绿化建设指标表指标2010 年林木覆盖率()全市53.00山区70.00平原区26.00森林覆盖率()全市37.00山区48.00平原区21.00自然保护区(万公顷)16.60森林公园(万公顷)10.00公益林面积(万公顷)79.70第 16 条 主要内容 山区绿化加快山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到2010 年 使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 70,森林覆盖率达到 48。针对山区森林 覆盖率低的问题, 在人工促进封育条件下,力争使现状宜林荒山、 现状灌木林地、现状疏林地和未成林地演替为森林群落。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加快燕山地区水源保护林和太行山地 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形成防御首都风沙入侵的屏障。加强国家公益林和山区生态林保护建设工程。完成太行山绿化二 期建设人工造林 6700 公顷(10 万亩),封山育林 6700 公顷(10 万 亩)。实施前山脸地区爆破整地造林任务 6700 公顷(10 万亩),每 年完成 0.133万公顷(2 万亩)。加快水源保护林建设,加强飞播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和中 幼林抚育工程。完成水源保护林建设 6700 公顷(10 万亩);完成飞 播造林作业 22700公顷(34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工程100000公 顷(150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33333公顷(50 万亩)。 平原区绿化2010 年,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6%,森林覆盖率达到 21%。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绿色廊道建设郊野公园风沙治理区农田建设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保护区面积和数 量,提升保护区级别。到 2010 年,使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 25 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 15个、县级5 个,规划自然保护区总面 积达到 16.6 万公顷,占北京市域面积的10.1%,80%以上的国家重点 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到2010 年,规划森 林公园总数达到 50 个,总面积达 10 万公顷。 风景名胜区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建设新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8 个风景名胜区,使 2010年全市风景名胜区数量达到36处。规划新增 温榆河与潮白河之间的风景名胜区,并结合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建 设,将风景名胜区范围向上游延伸。同时,以三海子、团河行宫等风 景名胜资源为主,新增南苑风景名胜区。 湿地 以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目标,扩大湿地保护面 积,加大保护力度,使北京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破坏的趋势得到遏制。 建设和恢复汉石桥、南海子、温榆河上游、三家店、金牛湖等湿地, 新建密云水库、金海湖等湿地保护区。力争基本形成大小结合、块状 和带状结合、山区和平原结合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到2010 年,使 四个区域湿地的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 达到 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 6个)。 水源保护区 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对重点水源涵养区加大投 入。加快建立水源保护林监测体系,逐步开展水源保护林效益评价。 重点建设和改造北部燕山山区不同类型的水源涵养林,基本实现森林 涵养水源、保护水体、净化水质的功能作用。除山区的水源涵养地之 外,要退耕还林,建立北京山前8 万公顷水源涵养林,以保护和恢复地下水资源。第五节 实施建议与控制要求第 17 条 编制完善下位规划,提出规划实施导则第 18 条 编制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实施“绿线”管理制度第 19 条 规划全市绿色空间控制第三章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第一节规划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 20 条 规划范围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年2020年)范围一致,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第 21 条 规划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地优先的城市规划理念,构筑城乡 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使城市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体现北京“绿色 奥运”意识,强化景观绿地,建设具有生命韵律的城市景观,塑造世 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统一的城市特色风貌,注重园林绿 地的文化内涵,提高园林绿地的文化品位;综合考虑居民游憩、康乐 等活动需要,健全游憩绿地系统,创造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人居环 境;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第 22 条 规划目标2007 年: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和与奥运有关的一切绿化工程; 把主要街道建成绿化精品街;实现“绿色奥运”目标。2010 年:实现北京市区碧野相连,绿色通道相系;外围郊野公 园环绕,中心各类绿地扩展;绿化轴线延伸,古典园林生辉;楼顶铺 绿,墙面垂绿;黄土不见天、城市特色得以体现。2020 年:全面实现绿地系统规划,力争达到“生态园林城市” 的规划目标。第二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第 23 条 绿地系统结构“两轴、三环、十楔、多园”的基本结构。 即:青山相拥,三 环环绕,十字绿轴,十条楔形绿地穿叉,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由绿色 通道串联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第 24 条 绿地系统布局 西山风景区:由西北方向的隔离绿地、香山、八大处、妙 峰山等十多处名胜古迹和山地绿化组成。 中心城外缘郊野公园环:由沿中心城边缘的郊野公园、滨 河绿带、隔离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公园等组成。该环是中心城 外围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中心城与远郊区县的连接部。 楔形绿地:楔形绿地是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流交换的重要 载体,是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之间的纽 带。它是由城市中心区东南、西南、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绿化隔离 地区、生态景观绿地及河道、放射路两侧绿化带等组成,形成真正的 沟通中心城与郊区的绿色通风走廊,楔入城市中心区(二环路),将 北京城市中心区与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绿色屏障,东南方向的渤海 湾,西南方向的永定河谷有机联系,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边缘集团公园绿地:结合十个边缘集团的规划完善其绿地 系统,规划按服务半径、城市景观及功能要求,配置各类公园绿地。 五环路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 100 米宽绿化带,强调其纽 带作用和空气交流作用。 隔离地区公园环:该公园环由各类公园、生产绿地、防护 绿地、生态景观绿地等组成。为维护“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确保 中心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辟建更多游憩场所,将绿化隔离地区 建成环绕城市中心区的公园环。 四环路景观防护林带:四环路两侧各划定 100 米宽绿化带, 注重植物造景,丰富道路沿线城市景观,强调绿色通道的整体环带效 果。 中心地区公园绿地子系统:中心地区绿地布局是以滨水绿 地为 纽带,结合文物古迹保护、危旧房改造、工厂搬迁、中小学合 并、道路拓宽、大型公建的开发建设等开辟公园绿地、完善二环绿色 城墙和城市的“十字”景观轴线。二环绿色城墙“十字”景观轴旧城区公园绿地旧城区以外公园绿地 城市绿网:由中心城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滨河绿带和防 护绿带组成。第四章新城绿地系统规划第一节 新城绿地系统总体规划设想第 25 条 规划目标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高标准构筑生态绿地系统,实现城 市生态和功能协调统一。2010 年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指标 要求,2020 年全面实现系统完善、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定额达标、 公共绿地 500 米服务半径全面覆盖、安全和谐的生态绿地系统。 第 26 条 规划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安全保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协调原则远近结合原则地方特色原则第 27 条 新城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内容在符合指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外围生态景观绿地规 模、完善城市内外生态廊道系统;补充完善城市避灾绿地系统,根据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要求,划定避灾绿地和救灾通道;根据城市总体结 构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划定各级各类绿地;提出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 的具体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植物材料进行科学配置,形成乔、灌、花、 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城乡一体、内外相通的生态绿地 系统。第二节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用地布局第 28 条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规划范围重点新城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与重点新城总体规划范围一致,规划 总面积 1979 平方公里,其中顺义行政辖区 1021 平方公里,通州行 政辖区(未含纳入亦庄用地)843 平方公里,亦庄规划区115 平方公 里。总体结构 廊道、环带、大型绿色空间斑块和城市绿地有机融合、相互贯通 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总体布局廊道 河道道路及其绿化带形成的生态廊道是新城绿地系统的基本骨 架。一级廊道为:潮白河水生态廊道、温榆河北运河水生态廊道及 六 环路绿化带。潮白河水生态廊道、温榆河北运河水生态廊道北 接北部山区生态屏障,南与北京东南方向的林、水、田生态开敞空间 相连,保障了重点新城的气流、生物流的畅通。二级廊道为:小中河、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等水生态廊道, 构成了新城与新城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城市与外围开敞空间的绿 色通道。环带 由中心城和重点新城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温榆河绿色生 态走廊、空港城北环城绿带、小中河及其绿化带、马坡组团北环城绿 带、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北运河绿色生态走廊、凤港减河及其绿化 带和亦庄新城西环城绿带所组成的环绕重点新城的绿色生态环。大型绿色空间斑块 指位于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是城市通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 成中心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冷桥和隔离地区。主要 有四块: 顺义新城东北绿色空间、顺义新城与通州新城之间的绿色 空间、通州新城 与亦庄新城之间的绿色空间和亦庄新城与大兴新城 之间的绿色空间。城市绿地重点新城绿地包括城市景观绿地和建设区各类绿地,在新城绿地 布局时,首先要从城市生态角度考虑绿地系统的结构框架,保证城市 绿地的内外沟通、城乡沟通、绿色斑块之间的沟通,形成有机整体。 第 29 条 顺义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布局顺义新城的绿地系统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五“,两个“多”。 三个“五”为五环、五河、五廊;两个“多”是多园和多带。五环为新城的五个主要建设组团外的绿色空间;五河为温榆河、 潮白河、减河、小中河、龙道河五条互相连通的滨水绿化带;五廊为 六环路、京密 高速路、京顺路、李天高速联络线、东部发展带联络 线等五条主要城市快速路的两侧道路绿化走廊;此外,园和带为城市 中均匀分布的公园和绿带。第 30 条 通州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布局河流水系是通州新城独具一格、也是最有优势的生态景观资源之 一。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结构是创建通州新城“滨水宜居城市”的生 态保障。规划坚持“城内安全宜居、城外生态健全、内外有机联系、 整体环境和谐”的原则,结合通州新城的绿化基础、自然条件和人文 环境构筑通州新城的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为:城外绿色空间环绕、城内 公园星罗棋布、内外生态廊道穿插的“一环、两区、六廊、六点、多 园”的绿地系统结构。一环:通州新城外围划定的环绕通州新城的绿色空间。特别要 强调的是 通州新城外围西北、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的城市“氧源绿 地”要严加控制。两区:城市西北部生态景观绿地(冬季“氧源”绿地)和城市 南部 生态景观绿地(夏季“氧源”绿地)。六廊:平行于通州新城主导风向(冬季西北、正北、夏季南) 的四条 景观通风走廊和两条水生态绿化景观走廊。它们是温榆河 北运河滨水景观通风走廊;北苑南路九棵树东路绿带景观通风走 廊;六环路隔离绿带通风走廊;南北方向的安顺路新华路九棵树 中路绿化带通风走廊;东西方向的通惠河运潮减河滨水景观走廊; 东西方向的肖太后河滨水景观走廊。六点:城市生态廊道与景观廊道相互交汇而形成的六个以水景 和绿化景观为主要特点的城市景观节点。这些点在城市中具有画龙点 睛的美化作用,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不仅对城市景观的构成起到统帅 作用,而且也是城市居民休息娱乐、体育锻炼、活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多园:根据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等级配置,划定的各级各类城市 公园绿。第 31 条 亦庄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布局依托新城区域生态网络基础,以“两轴三带”为主构架,结合城 市绿网贯穿城市各级各类绿地,综合构成亦庄新城绿地系统。新城区域生态网络基础即新城建设区范围外的绿化隔离地区以及 农田林网。“两轴三带”即由六环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防护林形成的两条十 字防护 绿轴以及结合凉水河、新凤河、通惠干渠形成的三条城市绿 色生态休闲带。第三节 一般新城绿地系统结构及用地布局第 32 条 密云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构筑“一环、一心、两带、多点”的网络状绿化结构。规划期末,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50%。新区建设用地绿地率不能低于40%,旧城 改造区绿地率不能低于 30%。一环:以城区东南北三面山体为生态屏障,西面田园为面向中 心城的 开敞空间,形成绿色大环围绕新城的生态格局,使整个城市 建造在绿色背景之中。一心:在新城中心区以西结合潮河绿化,规划密云新城的中心 公园,成为新城的生态“绿心”。两带:白河、潮河两岸建设两条游憩绿化带。多点:新城公园、居住区公园和街头绿地、绿化广场等。第 33 条 怀柔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山田相拥、绿块镶嵌、碧水环绕、公园均布,园在城中、城在 林中、林被水绕”的绿地空间结构。山田相拥:西北与山脉相依,东南与田园为邻。新城西北部属 燕山山脉 的军都山山前区,植被生长茂盛,山、水、林自然景观优 美,成为新城西北方向的生态屏障和冬季“氧气库”。新城东南部属 怀河、雁栖河、沙河近代河流 冲洪积扇一级阶地,是全区粮、经作 物的主要产区。田园和林网成为新城 东南方向的开敞空间和夏季的 “氧源”。绿块镶嵌:镶嵌于城市组团间大片的隔离地区,是城市重要的 生态 绿色斑块和重要的生态控制因子。碧水环绕:怀河、雁栖河及其支流、沙河、牤牛河、红螺湖下 游河 流及沟渠,环绕于城市组团之间,构成城市主导风向上的多条 水生态廊道。公园均布:大、中、小相结合、不同功能相结合的公园绿地。以上多层次、多类别的绿地共同打造了怀柔新城山青水碧、林茂 田阔、园秀花盛的独特景观。第 34 条 延庆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生态背景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空间格 局。生态基质:形成“三面环田、一水中流,林带交织”的良好生 态背景;一绿色廊道:形成“Y字主轴、三环相扣,城乡一体、内外相通” 的绿色网络;一绿地斑块:由市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及若干街头绿地广场、 小游园共同构成“等级配置、珠落玉盘”的绿地斑块格局。第 35 条 门城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引山入城”,形成“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山、城、水指状相 嵌”的绿地结构。指状相嵌主要体现在山体向城市的渗透和河流穿越 城市与山体的沟通。山、城、水指状相嵌主要通过五条绿廊来实现。 分别是沿九龙山形成的绿廊; 沿黑河沟形成的绿廊;沿草冒山、葡 萄嘴及中门寺沟形成的绿廊;沿冯村沟和长安街西延长线形成的绿 廊;沿何各庄沟、冯村沟东段、 108 国道绿带及南侧山体形成的绿廊。以上五条廊道将新城东部太行山脉的猫儿山、大洼尖山与西部的 永定河联系起来。沿大沙坑形成的南北向绿廊沟通了南部三条东西向 绿楔,更增加了绿地结构的稳定性。第 36 条 平谷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两河、三带、五园、多轴”共同构筑的富有动感的绿色生态网 络。两河:指泃河、洳河。三带:滨河绿化环带(洵河、洳河两侧各50100米的绿化 带)、新城环城绿化带(沿新城周边的环城林带)和旧城环城绿化带。(老平谷城城墙(现城根街)外原护城河的低洼地,规划为城市带状 公园)。五园:指规划保留现人民公园及北侧的绿化广场,并结合旧城 改造、新区建设,规划 3 块公园绿地。多轴:是指在城市对外交通走廊和主干道两侧、河道两岸、高 压线走廊经过地区规划的带状绿化,形成多条绿化轴线。第 37 条 房山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廊道与斑块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生态廊道布局:包括主要生态廊道和次级生态廊道。 主要生态廊道是城市主要水系及其绿化带、南水北调线、高压走 廊和 快速路绿化带。良乡组团主要生态廊道有刺猬河、小清河及两岸设置的 70 米宽 的绿化带;京石高速公路两侧设置 100 米宽绿化带;哑叭河、吴店 沟两岸设置 2030 米宽的绿化带。燕房组团生态廊道有大石河及两岸各 50 米宽绿化带,东沙河、 西沙河、丁家洼河及两岸 2030 米宽绿化带,丁家洼水库、牛口峪 水库周边留有 100 米宽的防护林带。次级生态廊道是组团间市道以上等级公路两侧各规划30 米宽的绿化带,区道两侧各规划1020米绿化带。生态斑块布局:包括新城外围大型生态斑块和城市公园绿地。新城外围大型生态斑块是指良乡组团外围西部六环与京石高速 路之间的绿化、东部小清河绿化、南部沿六环路绿化用地;燕房组团 外围南部沿长 周路绿化、东部大石河绿化、北部和西部山区绿化形 成的大型生态斑块。城市公园绿地是指良乡组团依托刺猬河、哑叭河绿化,设置两处 城市“绿心”,燕房组团依托南水北调线形成 1 处城市“绿心”及各 类各级公园绿地。第 38 条 大兴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绿地基本结构为:两带、一核、四廊、多园、多轴。两带:新城西侧的永定河绿化隔离带和东侧的南中轴线绿化隔 离带。一核:位于新城西部片区与东部片区之间的城市绿色空间。其 大致 范围在清源路和永林路之间,位于京沪铁路绿化隔离带的西侧, 占地约 8.8平方公里。四廊:包括五环路防护绿带、六环路防护绿带、京开高速路防 护绿带、京沪铁路防护绿带及京沪高速铁路东侧100米防护绿带。多园:规划新城级公园、居住区级及城市带状公园、游园等多 处。多轴:包括五条城市滨水景观绿带和十多条城市道路景观绿 带。滨水景观带宽度在65450米(含永定河堤内绿化)不等,总长度达 13000 多米,总面积(不包含河流水面)约 200 公顷。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带主要包括芦求路、兴泰街、兴业大街、兴华 大街、广 阳大街、北兴路、盛坊路、永源路、黄村大街、魏永路等 道路绿化带。宽度为道路两侧各 2030 米。第 39 条 昌平新城绿地总体结构及布局一条绿隔,两面屏障,五条生态廊道,九个大型区域性公园节点 为主体,结合城市小型公园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横向片层式“一条绿隔”、“两面屏障”的生态背景:“一条绿隔” 是指新城中部京密引水渠和六环路之间的以农田为主体的绿化隔离 带,是北京城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一部分;“两面屏障”是指北部 山林和东南部以温榆河及其绿化带为主体的绿楔;纵向线性五条生态廊道:沿八达岭高速公路、京包高速公路两 侧各 100 米宽绿化带的两条绿色生态廊道和沿东沙河北沙河、虎峪 沟和辛店河林水结合的三条生态廊道;九个大型区域性城市公园节点:是指全市性,以游憩功能为主 要特征,规模较大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包括东沙河城市公园、昌 平体育公园、昌平白浮泉植物园、南邵中心公园、沙河高教区中心公 园、巩华城观光游园、南沙河生态公园、马池口郊外公园和埝头南部 综合公园;城市小型公园绿地:满足 500 米服务半径要求而设置的公园绿 地、沿街景观绿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