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上传人:ch****o 文档编号:121299459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A00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通过互动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本课题以设置情境导入新知、定向导学自主探究、反馈内化巩固练习、拓展创新、整理升华这一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为基础,重点研究在每个环节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才能做到使之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主题词:数学 整合 自主探究一、问题的提出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提出此课题进行探索研究是符合目前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要求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其宗旨是通过信息技术地使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有些教师并不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和实质的影响,信息技术虽然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但还有流于形式,应用方式单一的现象,很多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运用信息技术只是加大了知识传递的密度,充当了练习册。缺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手段的意识,在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泛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要么不合适,要么虎头蛇尾,要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使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停留在较低层次,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由此可见我们提出这一课题也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整合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化,整合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较单一,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设计个别化思维学习内容,做到统一要求和个别发展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丰富体验和个性发展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这说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探索新知、巩固应用等教学环节中还没有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科学整合的问题。那么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也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出发点之一。二、课题中重要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现专指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利用等。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具有社会化发展需求和社会化体验,在真实的人际环境中,逐步学会适当地表达观点、合作交流,学生在信息环境中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与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通过互动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采用最佳的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从而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内容整合还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注重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设计个别化思维学习内容,做到统一要求和个别发展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丰富体验和个性发展。三、支持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二)主体发展的相关理论;(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四)学生个性发展理论;(五)学生心理特征的相关理论。四、课题研究意义和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研究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设置情境导入新知、定向导学自主探究、反馈内化巩固习、拓展创新、总结整理这一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具可操作性。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拓宽小学数学外延,使学生增加生活和社会化体验。5、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学理念,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和实质,同时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五、研究内容:(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发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兴趣。(二)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生长点,完成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过程,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利用情境的新奇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四)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展示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关注和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五)、运用电教媒体有意识地进行拓展练习,强化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敏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六、课题研究的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七、 课题研究的对象以我中心一至六年级18个班630名学生主要研究对象,确定4名教师为课题组成员,分别组织不同年级数学教师开展子课题研究。以达到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八、研究步骤阶 段时 间 安 排研 究 活 动 主 要 内 容第一阶段2008年36月1、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听著名教师的录象课。2、组织外出外出学习;(暂定)3、明确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措施和理论依据;制定研究方案,课题开题。第二阶段2008年912月1、开展行动研究。2、在中心范围内做研究课;3、积累成功案例;第三阶段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1、对子课题进行中期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2、制定调整后的研究方案;3、完善补充研究措施二次探究。第四阶段2009年912月1、各子课题结题,撰写论文;2、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前的准备工作3、申请结题。九、研究过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诱发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所以“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就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心理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 这一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是一日。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既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等其它知识也产生了疑问。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也油然而生。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的空间。(二)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生长点,完成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过程,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形成意向。便于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主题学习型网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台计算机,合作学习。该网站可设立以下几个模块: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提出假设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短片:小猴与小熊刷油漆比赛。草地上,一只小猴在一块长方形模板前,一只小熊在一块圆形木板前,进行刷油漆比赛。首先让学生猜一猜速度相等的情况下谁先刷完?这部分内容是情境导入,揭示问题。使学生能带着疑问走进新课的学习,教师无需多言。2、动态演示、验证假设。这部分内容是本课重点,运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色和蓝色分别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最后画面上就剩下一个虚线圆,而飞出来的小扇形排成两列,由此拼成了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并闪烁显示,然后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割补,随着分成分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通过演示对比,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很容易使学生发现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即产生知识的生长点,进而轻松地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3、主动练习、过关斩将设计圆的面积的相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当学生发现知识的漏洞时,他们会主动去思考和寻找答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4、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建立一个BBS,提供学生讨论交流的平台。在BBS中,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发帖提出相关问题,以供师生讨论。5、解释猜测、解决问题。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的演示使原本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而多媒体特有的动态效果和感染力,也使得静态的学习素材活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泼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这样的设计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变成生动的演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成功完成了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利用情境的新奇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抓住这个关键期队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师恰当地把握低年级孩子特别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操作、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最佳心理状态”引人入胜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疑”是指在知识铺垫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1、动态演示、引发迁移:先在屏幕上放映一组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可以转化为矩形的面积来求。2、讨论猜测、自主探究:在观察画面以后,让学生讨论并明确: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方法,然后提出:要求梯形的面积设想用什么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联想、类比,去猜测结论;3、动态演示、验证猜想: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出各种方法,然后在屏幕上放映梯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来求的割补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与极大多数学生自己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学生都为自己的类比成功喜不自禁。整个教学过程新奇的动态演示,引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再例如:教学“统计”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一段交通路口的情境录像,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一段时间内各种机动车各有多少辆通过路口?学生对路口的情境非常熟悉,但没有注意到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的辆数问题,因而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需求记录一段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这一学习任务,并非是教师要求他们一定要做的。但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四)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展示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关注和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1、创造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条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采用化静为动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实践证明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拥有的发展空间更大。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例如:在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32个快乐的动物来到了森林饭店就餐。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通过多媒体把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抛给学生,然后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每8个动物坐一桌,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 这节课,教师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出课题,把枯燥的用口诀计算,置身于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放置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自觉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探索教程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2、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促使学生揭示内在规律完成知识建构。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动态图象演示,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楚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内在规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完成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五)、运用电教媒体有意识地进行拓展练习,强化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敏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地想象,尽情地说出自己独到的发现,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快乐,将会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使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1120的数的认识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了1120各数,为了深化学生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又安排了实践拓展这个环节。多媒体演示可爱的天线宝宝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的情境:画面中出现一些花马上闪去,然后让学生估计有多少朵,学生猜小了,教师就提示小了,学生猜大了,教师就提示大了。然后多媒体出现相应的练习,一个数字娃娃躲在20的后面,它会是谁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最后再请同学们找一找12、15、17的邻居。由于信息技术演示具有“应变”、“灵活”的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通过拓展训练,学生对1120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1120的数。2、扩大课堂信息量,进一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思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现代化工具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在改变数学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意识。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节约用水”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了解到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进展,真正体会到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又如在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的多少,也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不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十、研究的检测与分析(一)、措施前后对比情况(见表一)2008年5月与2009年9月学生学习数学对比调查统计表学习兴趣课堂主动参与率对课堂表现满意度喜爱数学程度主动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策略的学生比例2008535%60%40%50%10%2009985%90%85%90%30%(表一)分析结果:1、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高学习者对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对于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提高幅度最大,说明学生能够在创新意识训练过程中,愉悦地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明显的改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增强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3、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有了显著提高,本课题运用电教媒体,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措施是有效的。4、通过计算机呈现信息比通过课堂讲演呈现信息更加新颖,更富有刺激性。(二)、为了考察实验的效果,一年以后在一项一题多解实验,实验班和控制班都是40人,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测试结果统计如表二:一题多解测试统计表组别-Xsn实验班2.37.540控制班1.58.340(表二)根据实验数据,求得标准分数Z=0.44,由于Z0.05=1.96 |Z|Z0.05 所以 P0.05 从而得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经过一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实验班的学生比控制班的学生的思维明显活跃,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普遍宽而广。和传统教学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更能提高学习者成绩。(三)、在两个班中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和控制班都是40人。为了能够更好地考察实验效果,我把两个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一一配对,组成了相关样本。最后测试结果如表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测试统计表组别-Xsn实验班78.310.240控制班75.511.340(表三)根据测试结果,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得相关系数r=0.46 z=1.66 按照单测检验,Z0.05=1.645,zZ0.05,p0.05 ,实验班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由此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四)学生课上学习的方式和效果对比调查统计表时间课上动手操作的比率课上主动提问题的学生比率遇到困难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2008.525%20%50%2009.980%85%85%(表四)从表中的数值变化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明显的改变,学生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较多,课堂思维活动活跃。这也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所在。十一、讨论和结论(一)讨论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是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能力。实践证明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运用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2、本课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发挥最大效益。 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素材,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去学习求知,学会用现代教学媒体灵活的自学研究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理解、操作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水平。3、本课题符合教育教学规律(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主体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本课题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探知时间,把学习的时间和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理解、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创新思维。教师不失时机用媒体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2)全体性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这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本课题构建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始终坚持全体性原则。在试验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堂的重点训练项目,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个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3)活动性本课题的教学模式,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了求知,养成并发展了良好的习惯和多种能力。(4)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在教学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牵着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树立了平等的师生观和主导观。我们信任并尊重学生,理解并支持学生,启发并鼓励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源于国外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由于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到的发展,其灵活性与广泛性已远远超过了机器教学理论运用的范围。作为一种很有生命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避免它的不足。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思维的扩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参考文献:1、 廖洪端、钟敬宾,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2、 寿建明再谈激活儿童数学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策略,浙江教育科学,20013、 靳得宏发展与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 p44 4、 数学教学创新说研究篇 张静莲主编 方志出版社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6、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7、 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叶玉卿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8、周玉仁小学学科教学论(数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9、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0、北京现代教育技术论文选 赵保和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