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工程的提出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21190818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工程的提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土地工程的提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土地工程的提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膨胀, 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一方面,人口增多,需要保证耕地面积, 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占用 大量的耕地,但是日趋脆弱的生态系统不允许人类对土地进行肆 意的开发利用。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 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要求在保障现有土地现状的同时,可以对未 利用地进行开发整治,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可以利用现有土 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使用;可以通过对灾毁地、废弃污损土 地进行综合整治利用;还可以对土地进行高标准建设,以提高土 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产值。实现上述目的要依靠土地 工程,而正确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但以往 有关的土地学科多偏向于管理和经济学方向,对于工程的研究未 引起应有的重视。经过对多年工程实践和不断的科学探索及验 证,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土地工程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 践中去”,土地工程理论在指导工程实践的同时,也不断在实 践中验证、实践和发展。第一节土地工程的提出一、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工程概论(一)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涵义1、土地的涵义目前,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土地具有不同的认知(王秋兵,2003 ;王万茂,2003 ;叶剑平,2005 )。从地学角度来看,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 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 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活动的结果,它的性 质对土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土地是一个由地貌、岩石、土壤、植被、 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同时土地又是整个 地球更大系统的自然环境要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 海洋、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量,强调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马克思认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 白”泉 。从法学角度来看“土地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包括附着于土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生长的(如树、草和木),还是人工建造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 向下是无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中国台 湾土地法第一条解释土地的意义为“本法所称土地,谓水、陆及1972年联合国天然富源”。粮 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在荷兰召开的土地 评价专家会议,把土地定义为包括地球特定的地域表面及其以上 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括这一地 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 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1976年FAO发表 土地评价纲要进一步指出:土地是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 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 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 重要的影响。目前FAO对于土地的定义已被广泛接受(王秋兵, 2003 ;叶剑平,2005)。2、土地资源的涵义辞海中将“资源”土地义为“论资财的来源”,那么土地资源即为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 地。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 首。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对人类绝对无用的土地,也就是说,几乎 所有的土地都是土地资源(王秋兵,2003 ;王万茂,2003)。(二)土地的特性土地是自然产物,同时又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认识土地的 特性,对于综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值,促进土地 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土地具有如下特性(王秋 兵,2003 ;王万茂, 2003) o1. 自然性和社会性土地是自然产物,其产生和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的,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但人类却绝对不能凭空创造出 新的土地。古今中外,沧海桑田,水陆变迁,仅是土地形态和利 用方式的改变,并非新土地的创造。同时,土地又具有社会性, 包括土地的利用、转移及管理等过程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2. 资源性和资产性土地的资源性是指土地是一种资源,即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环境要素,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可以为 人类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同时,以自然状态存在的土地物 质实体能为人类所用、能给利用者带来经济效益或其本身具有未 来经济效益的功能,即土地具有资产性。3. 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地球表面总面积为5. 1亿km2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 的29. 2%。列宁曾指出:“土地有限是一个普遍现象”。人类可 以围湖或填海造地,改良土地的生产性能,改变土地的利用方 式,但这只是对地球表层土地形态的改变,而不能增加土地的总 量。所以,人类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同时,土地利 用具有可持续性,不仅指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可持续种植农作物 或经济作物,也指通过人类劳动连续累积的投人凝结,土地可实 现其自然增值,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连续性。人类历史上土 地虽然利用方式几经更迭,但至今仍在周而复始地使用。4. 空间性和差异性每块土地存在于特定的空间位置,属于不动产,其空间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的价值。同时,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的差异性,任何一块土地都是独一无二的,土地的空间差异性,常常决定土地的利用方式。(三)土地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土地是人类重要的生存资源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土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土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同时也提供了居住场所,而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原始状态的土地逐渐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一部土地工程的发展史。从原始社会人类刀耕火种、宜地而居开始,人类已经开始生 活在土地上,并显现了土地二元的雏形。原始人类选择适宜的 土地用于种植耕作,并逐渐开始对田块进行耕作整理,根据合 适的地形,搭建居所。随着原始生产力逐渐提高,人类逐渐稳 定聚居,也出现了早期的“城市”,这些都是土地工程的表现。在奴隶社会,土地和奴隶一样,是属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犁 耕农业出现,人类开始进行田亩的选择、规划和整治;进入封 建社会,铁器及牛耕的应用推广,人类开始扩大耕地面积,兴 修水利,改善灌溉,同时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朝换代 几乎全为了争夺土地,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土地利用方式也几 经更迭。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至新中国成立,长期战乱导致土地开发利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均不高(吴 次芳和宋戈,2009)。中国历代耕地面积见表1-1。表1-1中国历代耕地面积朝代调查年份耕地面积/亿朝代调查年份耕地面积/亿秦朝公元前221600清朝17665205汉朝21587民国19348200唐朝7551407建国19499787初期宋朝11002767目前201112167明朝15793100总体而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土地,其主要作用如下(王万茂,2003;叶剑平,2005;黄贤金和张安录,2008)。1. 生产作用土地具有自然生产能力,万物土中生,具有肥力的土地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吸取的主要源泉。土地是农作物正常 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者与调 节者。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同时土地本身也是一种劳动手段, 土地自身在农业上是当作生产工具来发生作用。2. 资源作用土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铁等) 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基础。同时,矿区资源开采完毕以后的复垦利用也为人类提供了特殊的土地利用 方式。3. 资产作用“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可以作为财产使 用、交换,国家、企业或个 人等将其拥有的土地或土地产权视 作财产变卖获取收益,而他人取得土地这种财产则需要付出一定 的经济代价或成本。土地的使用可以为土地使用者带来一定的经 济效益,土地的资产作用,使其成为最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4. 承载作用土地是一切自然物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与空间,是人类进 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利用其自身系统功能,承载人类对 土地的过度利用、污染乃至破坏,这就需要人类根据土地自然特 征、生态环境要素等,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功能,减小生态 压力。5. 景观作用土地作为一种环境资源,既没有在物质意义上利用土地,也 没有在消耗意义上利用土地,其景观作用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 和美观性。风景旅游地就是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二、我国土地的现状和基本国情(一)我国土地现状2011年度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度,全国耕地 减少5327万亩* (1亩=666. 7m),其中建设占用耕地4850万 亩,灾毁耕地33.5万亩,生态退耕地14.2万亩;同期耕地增加 483.7万亩,增减相抵,耕地面积净减少49.0万亩。2011年底, 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o 2011年度,全国建设用地净增 9451万亩,其中依法批准8353万亩,未批先建1725万亩, 变为其他用地减少62.7万亩。2011年度,全国未利用地开发为 农用地261.9万亩,建设使用1909万亩”。通过这组数据,可 以看出“全国耕地总量基本稳定,个别省份,补充耕地困难,建 设用地保障有力,用地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批而未用土地清理效 果明显,土地利用仍有挖潜空间;规范用地水平不断提高,村镇 用地未批先建情况不容忽视”(国土资源部,2012)。(二)我国土地基本国情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少、禀赋差,优质耕地仅 占全国耕地的1/3,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朱道林,2007) o】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程概论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万km2,居世界第3位。但由于人口众 多,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面积的1/3。其中,人均占有耕 地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40%人均林地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43%, 人均草地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35%。2.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原由于土地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全国 各种土地类型中,山地多于平原,其中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33%,平原、盆地占31%。许多山地由于海拔高 气温低、坡度大、 土层薄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农林牧生产条件较差。3. 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东西差异较大我国平原、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 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全国绝大部分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 地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 旱半干旱地区。4. 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后备资源潜力不足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大部分宜垦土地早已耕种,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但质量较好 的宜垦荒地资源日益减少。5. 水土资源不平衡,空间差异明显我国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 水量的82. 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 淮河及其他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 却占全国的63.7%。我国处于季雨地带,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使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趋尖锐,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 的土地利用将受水土资源不平衡的因素制约。三、土地工程的提出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 加快,土地需求量迅速扩大,加上风沙侵蚀、水灾毁坏等 因素影响,土地利用面临严峻考验。20世纪80年代初, 世界人口为40亿时,人类与土地等资源之间的需求基本 平衡;1999年,人口达到60亿时,需求已超过供给量的20% ,并产生明显的“生态破产”;尤其是近几十年,人 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植被破坏、土地资源退 化,如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已进一步影响。到大气圈、水圈和生工|论等,对生态系统形成威胁(吴次芳和宋戈;2009)。统计显示,19861996年全国耕地每年净减少近50万hm2,同期城市人口增长597%,城市用地却增长106.8%。1997年中央对建设新占用耕地采取冻结措施,19971999年每年仍然净减少耕地27. 3万血2。20002011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见图1-1。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就正式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 标,然而要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开垦宜农荒地,二是开展土地整理(胡振琪,2007)。0013 00012 700-12 500 -)2 30012 100 2000 2001 20022003 2004 2005 2006 2007TO3(歴总.5同周奉200& 2009 20 W 2011图1-1近10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变化目前,土地的综合整治包括: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根 据需求和现状将未利用地改良为农地或建设用地。对已利用地 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如对农地的改良、配套,进行集约化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对现状土地进行土 地市场一级开发支持经济建设,对污染、灾毁及破损土地的整 治利用等。根据2011年我国国土资源公报,2011年全年共1.08万个土 地整治项目通过验收.项目总规模73.79万hm,新增农用地23.91万hm2,新增耕地23.37万hm2。全年中央累计下达土地整治 资金4571亿元。根据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 2010 年),为实现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目标,共需投资3330亿元。仅“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财政投入到土地整治的资金总数已达 5864亿元,其中涉及农田整治的资金数为3274亿元,涉及村庄 整治的资金总数为2590亿元。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 2015年),计划完成26667万hm2 (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任务,估计总投资约6000亿元,同时全国土地一级开发投资规 模可达万亿。耗资如此巨大的财政投入,急需一门科学合理的理 论学科用于指导工程实践。相比水利方面,2011年度中央在水利 建设投入597. 5亿元目前水利工程已发展为一级学科,足够国 家水利建设技术支撑。相比之下,土地工程学科理论建设严重滞 后于工程实践,此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迫在眉睫。10土地工程概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