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适应环境 (2)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0837589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如何适应环境 (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生如何适应环境 (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生如何适应环境 (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如何适应环境从中学进入大学,每一个大学生都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方式等都发生重大变化。作为大学生需尽快通过自我调适,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个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只有在短期内尽快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个人的角色,才能给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自己顺利度过大学时代。第一部分 案例与分析适应是指人随着环境的变化,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改变其活动的一种现象。人对环境的适应一般有3种方式:一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二是改变自身的需求;三是改变环境。如果一个人在这3个方面都不能改变,个体心理同客观环境不能协调一致时,就会发生不适应或是适应不良的现象,导致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在心理适应问题上,大学生除了具有一般年轻人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步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明显改变,日常接触的社会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都一定程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适应,常常陷入迷茫、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案例1 校园里的独行者“为什么我在大学里的生活和以前高中一样啊!整天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教室、宿舍、食堂。我觉得周围的人和事仿佛和我无关似的,我感到我与周围的人都有距离,没有人能与我交谈。看到周围热闹的学生活动,看到别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我很羡慕,我觉得自己仿佛是孤儿,有我不嫌多,没我不嫌少,我的存在对于其他人没有任何意义。每当上完晚自习回寝室的时候,一个人走在昏黄的路灯下,这种孤独感就特别强烈,一个人面对黑暗,我是多么痛苦啊!”这是大一新生袁民向心理咨询师陈述的一段话。袁民强烈的孤独感是从刚进入这个异乡的高职院校开始的。当他办理完一切入学手续后,父母离开的那一刻,他突然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仿佛就这样孤零零地一个人留下了,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宿舍。“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孤独”,袁民说,“寝室的同学都在给以前的朋友写信或打电话,我却没有什么朋友。我特别想家,希望能回到以前熟悉的环境中去,但要是真回去了除了父母,我还是孤独的一个人。其实以前我觉得这样一个人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现在这种孤独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了,我甚至害怕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害怕天黑。”袁民仿佛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在偌大的校园里离群索居,没有知己、没有伙伴,只有孤独。他的这种强烈的孤独感是从上大学离开父母的那一刻开始的,而且越来越强烈,最后发展成了人际交往障碍,比较严重地影响到了他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案例分析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其学习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他们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这就使不少大学新生产生了适应障碍。大学新生适应障碍的典型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抑郁、孤独和充满失落感,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冲突等。袁民的表现属于人际适应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首先不必过于关注自己,因为越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越是看不到周围人事的吸引,所以需要放开身心,将注意力从内部引向外部,这是自我调适的第一步。其次,可以尝试确立一个实际有效的目标,如发展多项兴趣爱好,比如看小说、运动、听音乐、看电影,等等;如果能把注意力放在学业上就更好了,比如英语考级、计算机考级等。随着对外部环境的注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情绪和不良感觉,此时可以进行一些行为上的矫正。比如逐渐尝试与同寝室的同学友好地寒暄或说笑,对于态度友好的同学予以善意的回报。这是正向强化行为。以后,逐渐将这种以打招呼、寒暄问候、说笑为主的交往方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如其他寝室的同学、宿舍管理员、老师等。还有一个必要的作业,即每天将自己的进步都一一记录下来,包括与谁说了什么,他(她)给予的回应是什么,等等。通过这些行为方式,相信能让袁民朝他人迈开关键的一步,当他的身心放开以后,人际交往的全新学习过程就开始了。案例2 不大美好的校园生活女大学生刘菁从小城市考入了大城市的一所大学,从充满母爱的温暖小家庭到了校园中的大家庭,为此,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她完全不能适应。每晚熄灯前,她都会开始每天必做的“功课”打长途电话向父母报告自己一天的生活。开学后一个多月,她仅手机费就花了近500元。在电话里她经常对爸爸妈妈诉苦:学校里洗澡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食堂的饭菜难以下咽。时常会感到紧张不安,心慌气短,无所适从电话里的哭声让母亲揪心,于是母亲只好就近租房陪女儿读书。案例分析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如为自己制定合适的作息时间表,按照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研究表明,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对保养身心、消除不适应是大有益处的。刘菁同学在家里过分娇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可否认,现在的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入学前大都生活在父母身边,生活上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进入大学以后需要自主安排个人事务,一些自理能力较差的新生对此往往感到无法适应。对于中学时期从未住过集体宿舍的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小天地和学习空间,而进入大学后要住集体宿舍,个人的生活习惯要与学校的管理规定、他人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不少人在适应住校生活方面存在困难。新生因不适应生活环境所产生的焦虑与挫折感若得不到及时消除,很容易引发不良的连锁反应。因此,大一新生宜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放弃时时处处靠父母的念头,在新的环境中培养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遇到困难时,不要总是抱怨,而要考虑怎样才能合理应对,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其次,大一新生要合理安排自习以适应大学里的自主性学习。开学初期,可将自习时间列成表格,逐渐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尤其注意不要把自己的长远目标过早地放在大学一年级完成。再次,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如果你常在心里指责别人,这种毛病就可能成为习惯。应逐渐克服这种毛病,总爱批评别人的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最后,为人坦诚,不要不懂装懂。对不懂的东西坦白承认,这不仅不损害你的形象,还会给人以诚实可信的印象;多数人都喜欢有个听众,因此,当别人讲话时,不要急于插话,你只要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别人就一定会喜欢你;对他人的魅力和取得的成就要勇于认可,并表示钦佩和赞赏;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患难相助、荣辱与共的朋友,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感到孤独。第二部分 课题学习引导一、大学生活的变化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而又完全陌生的环境,从相对单纯、熟悉的环境进入到复杂、要求高的环境里,个体必须在各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个体自身与环境变化相脱节,就容易产生适应上的问题。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是一个相当艰巨、充满危机的时期。大学里的新生,由于长期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的独立性都不强,中学阶段对家长、老师有较大的依赖,对社会了解有限,思想较为理想化。一旦跨入大学,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些学生就容易因对自我的认知摇摆不定而难以定位,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体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疾病,进而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大学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过渡阶段。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完成从“非独立人”到“独立人”的转变。在大学里要学会独立处理各种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1生活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大学新生会有以下心理不适应。(1)怀旧心理。进入高校后,生活、学习环境变化巨大。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急剧变化,加上远离家乡、亲友和同伴,这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一些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家庭的同学,因想家哭鼻子,闹情绪,人际关系紧张的事情时有发生,怀旧心理便油然而生。 应该说,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当你远离家乡,来到外地上大学,你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你也将有所丧失,离开你所熟悉的环境,离开那些充满感情的老师和同学。从事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从由老师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自己独立去适应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从中学时代的亲密好友到初入大学的孤独失落,大学新生面临众多的“心理丧失”。这种心理丧失所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困扰着大学新生。那么,怎样才能走出心理困境,顺利融入大学生活呢?大学新生要认识到,人的一辈子,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胎儿丧失了襁褓,才能学会站立和走路;青少年丧失了父母的呵护,才能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如果我们一辈子都惧怕丧失,都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那么我们也终将丧失发展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今天由于丧失所带来的暂时的痛苦和不适应,换来的正是明天的腾飞。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与其消极被动地面对新的环境,不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喜爱,赢得朋友,就必须开放自己、关心别人。如果你永远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之中”,永远把感情寄托在过去的环境上,那你就无法摆脱心理丧失感,这样的人,有谁会喜欢呢?其实,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大学里的新同学一样可爱。当你有了新朋友时,就会有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烦恼,你也就有了更多的进步动力。不管你愿不愿意,人都是要长大的。长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将要面对更多的变化,意味着你要不断地去适应新的、更加复杂的环境。 (2)焦虑与挫折感。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负性情绪,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和情景进行反应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个体主观上预料到将会有某种不良的后果产生,但因无法明确不良后果的性质与内容,从而无法采用有效的手段加以控制,便产生焦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为了考入理想大学奋斗了十二年,真的太辛苦了。”高考终于结束了,但小雨却高兴不起来。自己很努力,父母的期望起码是上个二本。但小雨的最终成绩只达到高职线,她被某高职院校录取。小雨接到通知书时,心情十分复杂。去吧,心有不甘;不去吧,实在又不愿去复读 。那段时间特别怕见同学和熟人,怕被人问起高考的事情。她整天无精打采,垂头丧气。要开学了,她最终决定去学校报到。围着校园转了一圈,她只感觉透心凉。校园不大也不漂亮,宿舍条件一般,满校园没一个认识的,感觉这里的老师同学一点也不热情。本来心想即使上个高职,但学校条件好,也算是个安慰入学一个月了,小雨还没找到“感觉”。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同学们经历了高考中的千辛万苦,但因为高考时的紧张、填报志愿的疏忽、初高中阶段的努力不足或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同学们来到了高职院校,他们会产生失落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没有考取到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只是抱着权宜之计入学,入学后心里别扭和沮丧,退学或转系的意念强烈。由于对录取学校、所学专业不接纳、不认同,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和失落感比较严重;二是有的新生入学前将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把大学生活想象得浪漫、神秘和多姿多彩,入学后却发现并非如此。过高的期望与大学的现实生活反差较大,导致部分新生入学后出现情绪波动和失落。2学习环境的变化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和专业与学生本人志向不相符合的情况在新生中比较多见。有数据表明,约39%的大学新生表示对学校学习生活环境有不同程度的不满,27%的同学对所选择的专业失去兴趣。进校之后,有的学生发现大学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想象的有很大差距。他们可能会长时期沉浸在悲观、失望、苦闷、后悔、自卑的情绪体验之中,学习没动力、生活没情趣、娱乐没兴趣、交往没热情,个别学生甚至产生“混日子”的想法。宁宁是一位没能考上自己理想专业的女生。她对目前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一心想上外语专业,但成绩不理想,专业就没得挑。学习一段时间后她心里觉得特别失落。由于不喜欢目前的专业,她就一直希望能够辅修其他的课程,所以就拼命努力快学,希望能尽快修完这些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以便腾出时间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这样一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对于她来说就等于不存在了。她只能拼命地“啃书本”,而且还是自己最不感兴趣的内容。由于缺乏兴趣,即使特别用功,在学业上也没有什么起色。有时厌倦情绪一上来她就特别想找个地方痛快地哭一场。3人际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风俗习惯各异,大家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在彼此间缺乏了解的情况下,集体生活中往往会产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若不能及时化解矛盾,会让学生感到孤独和压抑。与中学时代相比,大学里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老师没有从前那样与学生联系密切,同学之间既相互合作,又是相互竞争,异性同学之间不再无话不说。一些新生既抱怨别人不对自己敞开心扉,自己又不主动与他人接近,结果无法与他人沟通。此外,又往往沿用以前老朋友的标准来衡量对方。一些自傲或性格内向的新生,与周围的同学更是格格不入,倍感孤独。这种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常常导致新生情感体验的混乱不安和精神上的空虚感。女大学生丹丹在寝室不打水、不扫地,但别人打水她就用,还乱扔垃圾,同学们因此都很反感她,不和她讲话。渐渐地,丹丹感觉孤立、无助。心理辅导老师给人际关系不适应型的丹丹出的主意是:首先要调整认知,要认识到集体环境下,只有照顾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从打热水等小事做起。这样调整了一段时间后,丹丹说,她的人际关系好多了。在人际关系中,大学生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到3个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与同学沟通,主动帮助同学。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能不能回报你。二、心理适应的标准社会前进的过程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现代人若想顺利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适应能力,才能在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那么,以什么作为判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适应的标准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心理学派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客观、完整、统一的定论,也很难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有学者主张应从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和经验体会的角度来概括。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讲,社会适应就是用社会常规来衡量人的心理和行为,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常规。在人与社会互动中,如果个体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能够接纳和认可,并能融为一体,那么他与社会环境是相适应的;反之,如果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压抑,在心理和行为上不能认可社会所公认的规范准则,便视之为心理不适应。从生活适应的角度来讲,生活适应是指个体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顺应客观环境,或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环境,使之符合或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经验的角度来讲,经验标准是指个体凭借以往积累的、经过系统整理的知识经验,来验证和鉴别对象的心理是否适应现实环境。因此,这一标准难免受到已有经验、水平和能力的制约,难免失之偏颇。也有学者运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从研究心理适应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以下8条标准:(1)1、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我。(2)2、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3)3、能够确立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必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4、能够对自己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充分理解,能够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5)5、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能够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6)6、具有充分的心理理解能力,去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知识技能。(7)7、具有较充分的心理鉴别能力,去做职业选择和就业的准备。(8)8、具有一定的心理能力准备结婚和过家庭生活。以上8条标准,强调了心理适应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心理与环境是否适应,其标准界限只是相对的。但就判断心理是否适应而言,一般可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和整合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三、大学新生要做到的角色转变1角色理论的基本含义角色理论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其中心概念是“角色”。“角色”一词出自戏剧术语,原意是指演员按照剧本所扮演的剧中某一特色人物。当人们把社会生活比喻为舞台时,那么站在社会舞台上生活的人就成了自然的角色。角色表示的是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这种划分既标明了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和身份,也标明了与这种身份相关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例如,儿童这一角色,可以任性、顽皮、撒娇,但应听话和努力学习;教师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教书又育人;医生要珍惜生命,“救死扶伤”;干部要以民为本,“清正廉明”,等等。角色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通过模仿、训练和认同学会的。角色理论认为,人们一般只要相信其扮演的角色,并按其规范行为处事,角色和自我便是统一的。反之,则不仅难以真实地扮演角色,而且会导致自我角色的分裂。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角色的多样性。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但如何保持各个角色间的和谐一致呢?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按照不同要求转换角色行为,否则就会产生角色障碍。如果一个人身兼多个角色,不同角色对他提出不同的期待,当他感到角色转换困难,无法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时,内心便会产生矛盾。例如,一个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备课,教书育人,搞科研,同时他作为一个儿子,要照顾年迈的母亲,作为一个父亲,要教育自己的儿女。由此可以看出,他身兼的教师、儿子、父亲等角色,不同角色间难免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他经常在不同的情景下转换角色,否则,就会顾此失彼,造成家庭、事业与人际的冲突。2完成角色转变自然人,只需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个人可以从自然中自由地获取需要的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要接受一个人独立面对一切的灾难和困苦,甚至恐惧和死亡;社会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当自然人面对天灾人祸和外界侵扰,他们自发地组织成为群体,从而保证了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但也相应地以让度自己的自由和部分权利作为代价;理想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创造社会财富,没有贫穷与贵贱之分,也没有人种之间的互相残杀。人总是在自然人、社会人和理想人三重人格的支配下生存。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尽快了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熟悉和遵守大学生守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名健康文明的大学生;其次要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最终目的是将自己推向社会,所以在校学习期间,要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和分析身边的现象和社会问题,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加速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再次要完成从社会人向理想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1)必须有自制力与独立意识。进入大学就意味着你已经是个独立的人了,在这里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管教,也没有了高考的重压,但这不意味着你可以高枕无忧,放纵自己!你要自己去安排时间做好计划,寻找发展方向。不要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这样不可能等来答案!在这里你要像苍鹰追逐太阳那样执著地为目标拼搏。大学校园有图书馆,有信息网,有老师的关爱,有师哥师姐的热心指导,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自制力和独立意识,你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切来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当你真正明白该如何靠自己去解决问题时,你就真正地理解了大学的含义,就不会在大学里迷失方向,浪费时间,荒废学业。(2)你要学会承受。在高中时也许你承受过成绩不理想的痛苦,但在大学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让你伤心,让你感到无助,甚至会让你觉得世道不太公平。比如说情感受挫,在班级或系里的工作中没有得到同学的理解,与同学关系出现问题等。这时你一定要学会承受!能承受一些东西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大学里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去苛求他人,我们应学会容忍他人,承受压力,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问题。当你具有“大肚能忍,忍天下难忍之事”的风度时,你就会拥有快乐而成功的学习和生活。在香港大学,一般新生都要参加为期10天的“迎新营”。那是一所最为英式的大学,也是宿舍文化最浓郁的大学。宿舍导师(通常是高年级的学生或研究生担任)设计的团体培训的项目填满了日程,新生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训练时,同组学生有时会被关在一个大房子里,吃饭都不准离开,打瞌睡也会被骂。学生们要轮流站起来接受学长们的“拷问”,回答之后再接受他们的训话。诸如“回答得真差!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混到大学的!”等批评,让受训的新生像被打霜的茄子一样,蔫了,有的还哭了出来。从大房间放出来后,宿舍导师又都恢复了亲切与温和。新生们这时才了解到,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增强抗压性。有个新生回忆起“迎新营”来,认为很值得:“过了那一关,就不觉得还有什么苦和累了。”3做好自我设计 进入大学的新生要做好自我设计,自我设计是一个人学会生存的必要前提。自我设计是人才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意指每个人,特别是站在科学殿堂入口处、立志成才的大学生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坐标,以做一个成功的人为目的,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规划,制订一幅切实可行的蓝图。这个蓝图是人生设计的产品,它与机械设计的蓝图是不同的,实现人生设计的蓝图,不可能用机械加工出来,而是要依靠人的创造性来实现的。人生设计归根到底,必须回答:“我是谁?”“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怎样去实践做一个成功的人?”很明显,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只能是个人的自我设计者,不可能是旁观者或包办代替者。为了迎接21世纪的到来,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能够生存下去,我们大学生必须努力去掌握10种技能: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专业技能;三是沟通能力;四是计算机编程技能;五是培训技能;六是科学与数学技能;七是理财能力;八是信息管理能力;九是外语交际能力;十是商业管理能力。当然,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技能,远不止这些,而且特殊职业还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如果通晓了做人的伦理准则,具有创新的能力,掌握了上述的生存技能,那么他们就不仅仅是一个适应于社会的生存者,而且一定会是一个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成功的人!从高中到大学是每个人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大学对其将来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正如有句话所说,大学不是停车场而是加油站!大学是我们为未来发展做知识、能力储备的地方,我们能否成功取决于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在大学中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将有利于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愿每一个大一新生都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品味大学生活的乐趣!第三部分 课题实践页一、自我测试自从走进校园后,我们就在不断经历着新老师、新同学、新知识等带来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你的心理适应性如何?不妨一测。选择A、B、C、D、E的含义:很符合自己的情况;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很难回答;比较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1)如果周围再安静一点且没人监考,那么我的考试成绩一定会更好。 (2)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与周围的人很容易接近,并能与他们相处融洽。 (3)到外地去时,我容易出现失眠,并且常常感到身体不舒服。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因为能给我一种新鲜感,激发我的兴趣,而且我总能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已经记得很熟的课文,面对全班同学背诵或默写时我总会出错。 (6)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每次活动我都能结识很多新朋友。 (7)我比其他人更希望夏天能凉快一些而冬天暖和一些。 (8)课堂上即使很吵闹,我也能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效果不会下降。 (9)参加重要的大型考试,我的脉搏总会比平时跳得更快。 (10)学习任务很繁重时,我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一个通宵。 (11)除了我熟悉的朋友外,其他客人来我家做客时我一般都会回避。 (12)到一个新的地方,饮食、气候变化很大,我一般能很快习惯。 (13)到一个新班级,我很难较快与班上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14)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会场上发言,我都能镇定自如。 (15)如果有老师站在我旁边,我学习做事总感觉有些不自在。 (16)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会接受大家的看法而放弃个人的意见。 (17)在众人特别是在陌生人面前,我都会感觉有点不知所措。 (18)在任何情况下,我做事都会很细心,从不会很慌张。 (19)和别人争论时,我常语无伦次争不过人家,但事后总能想到反驳的办法。 (20)我每次遇到大考时,考试的成绩就会比平时要好一些。 评 分 标 准凡奇数项题目(、),从到五种回答依次记、分。凡偶数项题目(、),从到五种回答依次记、分。评 分 说 明81100分 适应性很强,你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无论到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你处事总能应付自如。6180分 适应性较强,你能够比较轻松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遇到新问题还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不至于惊慌失措。4160分 适应性一般,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基本上能够适应。3140分 适应性较差,你依赖于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习惯于现在的生活环境,稍有改变就会觉得不适应,一旦遇到困难,容易怨天尤人。2030分 适应性很差,在各种新的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你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感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与人交往总觉得手足无措。二、活动体验“我是谁”目的:了解自我操作:请你在10分钟时间里,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并且写下你所想到的个人特征,尽可能地写。根据在有限的时间内你所写的数量及内容,可以了解你的自我意识水平。并请你与同学交流。三、学习讨论1讨论题(1)提高生存能力的途径有哪些?(2)结合实际谈谈你在大学生活中有过哪些不适应?有什么感受?你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效果如何?(3)试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来说明“以万变应万变”的道理。2小组讨论会会议记录和自我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