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20790498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班级_姓名_得分_一、基础和识记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汲取(j) 机械(xi) B锲而不舍(qi) 玄虚(xun) C儒家(r) 诓骗(kung) D脂粉(zh) 孜孜不倦(z)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4下面文字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A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C作文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 D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5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读书是一篇杂文,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 B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C论读书是论述读书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阐述读书的重要作用。 D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先破后立,层层论证。6对标点符号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破折号表示转折) B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C“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省略号表示思考在进行) D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括号表示解释、说明)7按要求修改下面短文。 勇敢的人才能创造事业。如果一个人走路怕摔,吃饭怕噎,那还谈什么事业!当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几个庄稼汉,他们在全国率先搞起了联产责任制。小岗村的人就是凭敢为天下先的巨大勇敢,开辟了新天地。记得小泽征尔,这位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在参加一次国际比赛时,面对评委设置的一个小小的故意错误,他两次直截了当地说:“错了!一定是乐谱有错!”顿时,评委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生活犹如激流,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游过去;事业犹如高山,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翻越。标有序号的五个句子有两个是病句。(1) 句(填序号)中的“ ”应改为“ ”。(2) 句(填序号)应改为 。8、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堂未成荫,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二、阅读和探究(一)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第1、2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和论据?2第1、2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3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突破口”? 4阅读文章68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你能举出证明作者观点的事例吗? 5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二)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来说,旁观者未必清。 这些“旁观者”究竟清不清呢?其实,一点也不清。 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是主人翁。碰到困难,自己应尽一份力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他是不主张做旁观者的,何况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呢?如果你竞当了旁观者,就表明你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就会渐渐地与时代隔绝,与人民疏远,既尝不到创业的艰辛,也领受不到胜利的欢乐。甘与苦,爱与憎,冷与热,跟时代全不相通。这样就会变得庸俗猥琐,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而不顾四化之千秋大业。正是所谓孟子所说的“不见舆薪”(一车子柴草都瞧不见),又何“清”之有? 可见今天的旁观者,因为不清对四化前途不清,对社会规律不清,对时代潮流不清才旁观的。而愈是旁观,但愈是“不清”了。 现时,那句流行已久的俗话似乎应当倒过来:“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样一改,也许更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俗话又说:“袖手旁观。”“袖手”,正是旁观者的特点。凡事若不动手干,只是袖手观看,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只凭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一切真知本来只属于亲身实践的人们。今天,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真正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的,也只能是那些以主人翁的姿态变革社会、献身“四化”的人们。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可以分为 和 两种。上述的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属 文。其中的“敌论”是 。2“一点也不清”的“一点”指 。3从“一点也不清”出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批驳?4本文论证中的结论是 。(三)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地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蝜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2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3文中概述柳宗元蝜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4“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一样只知负物,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也”。三、体验和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子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了呢?你看我:峥嵘峻峭,岩石嶙峋,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什么样子了?” 卵石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们这样子有什么不好?”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