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讲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20778474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八年级下册讲义【内容标准】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2.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基本史实。3.知道我国“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的组成部分。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资料的方法。2.编制“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表,学会编制表格的方法。3.有条件参观当地的国防教育基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2.体会“两弹一星”精神。3.“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在20年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重点叙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和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第一种航天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新中国海军和空军的成立及“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组成。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很多,这些教学内容又是学生很陌生的领域,学生既有对国防建设知识的兴趣,又缺少一定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一定要围绕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弹一星”伟业,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的成立,是新中国50年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丰碑。你想了解建国以后我国是怎样进行国防建设的吗?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戈壁升起蘑菇云 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寂静的罗布泊上空出现绚目的闪光,一团巨大火球腾空而起,接着一声巨响,在空中形成有浓烟组成的一支“巨拳”,高高挥起。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传来,全国沸腾,世界震惊。中国人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掌握了世界上最有杀伤力的武器,那么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呢?1.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接连受到核武器威胁。在朝鲜战争中,美国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其运载工具,没有起码的还击手段。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有句名言: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是大国。周恩来也说: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但是对付帝国主义不能不讲实力。拥有毁灭力最大的核武器,便是最强大军事实力的标志。2.我国研制核武器的决策。1956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以任务带学科”的方针。1961年,中央决定重点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加速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的发展。(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达到的水平,加强了中国的国防,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原子弹、导弹核武器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2)1966年10月27日,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距离精确命中目标,成功地进行核爆炸,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3)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成了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它代表了中国的当时的科技水平;它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它改变了新中国的历史。1.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1956年。这一年的10月6日,我国第一所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走上世界的舞台。当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进入太空后,毛泽东同志次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郑重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太空昼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放“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进入宇宙空间。2.“东方红”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后,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这颗卫星不仅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至今,全世界也只有几个国家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可以想见,“东方红1号”的升空,在全世界引起了多么大的轰动,又是多么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首颗返回式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在轨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此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这项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道世界难题,美国曾为此付出了13颗卫星的“学费”。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国家也寥寥无几。3.返回式卫星。邓小平同志:“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所以说“两弹一星”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引导学生总结“两弹一星”的意义。倚天神剑显国威 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的成立。背景:建国伊始,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军事上面临着美国严峻的考验。当时,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负隅顽抗;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对华实行军事包围政策。因此,加强国防建设,尽快健全军种,建立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显得尤为重要。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人民空军是同新中国一起诞生的。1949年8月,组建了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3.“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背景: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导弹事业,组建独立的战略核反击力量。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它与后来的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我国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中国人民导弹部队的组建和发展,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军之路。课堂小结 “两弹一星”的研制,显示了中国的科技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筑起坚固的钢铁长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课堂练习与反馈动手做:设计制作表格,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科技成果填入表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