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16578132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第一学期)第1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1-1 水的旅行一教学目标:1 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2 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3 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4 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5 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三教学设计:活动一:水的旅行活动目的:1 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2 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3 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活动器材:铁架台、烧瓶、漏斗、玻璃管、橡皮塞、橡胶管、集气瓶、烧瓶塞、石棉网、酒精灯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活动目的:1 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2 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活动器材:“水资源”的资料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旅行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为什么降不完呢?(大江、小河里的水流向哪里?大海的水为什么不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为什么流不完?(问题任选)* 交流:分析实验结果。* 练习:完成活动作业一。* 讨论:解释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首先提出水在自然界是循环运动的,然后分别说明水怎样从海洋到天空、从天空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最后再进一步总结说明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交流:找出书P1图中的错误。* 设疑激趣,为进一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循环打下基础。* 复习与介绍器材,为明确每种器材模拟对象打伏笔。* 烧瓶中的水模拟地球表面上的水;锥形瓶模拟天空;漏斗模拟地面;酒精灯模拟太阳(本实验中水是沸腾后形成大量水蒸气,自然界中水是大量蒸发形成水蒸气。)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自然界水循环的好处和灾害。* 交流:怎样合理利用水利资源又保护环境?* 介绍:北京变防暴风雨改为迎接暴风雨的措施。观念转变的原因。板书设计:水的旅行水循环与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活动三: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交流:解释为什么“天上的雨总也下不完”*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水循环的知识来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解决“云、雨、”的成因。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1)酒精灯加热模拟了什么?2)烧杯顶部和杯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交流:“雨和雪”、“露和霜”的异同。* 完成活动作业。* 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由于水的蒸发作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它们在高空、低空、地面等不同的环境中遇冷便会凝结成小水珠。* 教学时要结合活动作业中“天气现象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云、雨、雾、露这四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结合冰点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小冰晶和小水珠的区别和联系。需要说明的是小冰晶是直接由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活动三: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 简单的说说天气预测的几个基本过程。* 教师在学生观看资料的时候可做适当的加以整理和板书便于学生小结。水的污染与净化一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一些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明确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2 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和净化水的简单方法。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活动目标:了解水污染的几种常见途径和原因。活动器材:收集一些关于水污染对人类带来危害的例子活动二:净化水小实验活动目标:了解净化水质的一些常见方法。活动三: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活动目标:1 结合相关影视资料,了解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阶段。2 进一步理解净化水质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讨论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 交流小资料。* 教材限于篇幅只介绍了四个方面,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补充。* 可以登陆到相关网站如:人与水网站(活动二:净化水小实验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往一杯清水中滴墨汁,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 讨论:怎样可以使这杯水变清。* 实验:组装一个过滤装置。* 观察:水过滤后的变化。* 过滤器中的活性炭也可以用干净的细沙代替,但效果会差一些。也可以将墨汁水到入试管中,加少量明矾,使其沉淀,也会使水质变清。或将墨汁水进行蒸馏,同样可以得到净化,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同步演示上述方法。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过程。* 观看影视资料。* 教材插图从左到右,分别表示自来水生产的三个基本过程既:沉淀、过滤、消毒。自由探究1模拟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 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模拟水循环的装置,观察水在这个装置中是怎样变化的。2 思考这个模型展示的是水循环的哪一个过程的特征。二活动过程:1 一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碗底。2 在一只小瓶中装满干黄沙,放在碗的中央。3 用塑料纸盖住碗口,用橡筋扎住碗口。4 用一块重物压住塑料纸的中央。5 将碗放在阳光下直晒。过一小时后,观察碗、小瓶子中的黄沙和塑料纸。6 工作表的填写要求(1)列出制作模型的各种材料,入玻璃碗、保鲜膜、橡筋、小瓶、干黄沙等干沙(2)画出模型的装置图(建议画成平面示意图)单元二 地震与火山地球的内部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初步知道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2 通过猜测“黑盒”子里有什么东西的活动,知道人们可以从间接的证据,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3 初步知道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黑盒内部的物品种类。三活动设计:活动一 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基本构造。活动器材:地球内部构造及地壳内部剖面的模型或图。活动二 观察地壳剖面的模型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地壳这一圈层的特点。活动器材:煮熟的鸡蛋活动三 推断暗盒里装的东西活动目标:通过解暗箱活动,了解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大多是用收集间接证据来进行的。活动器材:解暗箱活动用的盒子、沙子、铁屑、磁铁,以及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有关图片。四教学过程:活动一 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图)* 讨论: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大致分成几个部分?* 交流:地壳、地幔、地核的内部压力和温度是怎样的?*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球三个圈层的厚度,教师可以用熟鸡蛋作比喻:把蛋壳比作地壳、蛋白比作地幔、蛋黄比作地核。地壳虽然有480千米那么厚,但对整个地球来说,它好象鸡蛋的蛋壳那么薄。* 可引导学生思考,推测地球内部越深的地 方,压力会越大。通过对温泉情景的观察, 去推测地球内部,越深的地方温度越高。在讨论中告诉学生地球内部每深100米,温度就升高3。活动二 观察地壳剖面的模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地壳剖面模型(图)。* 讨论:地壳这圈层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观察、讨论时,引导学生发现地壳的构造是一层一层的,表面往往是土壤层,下面是不同的岩石层;地壳的深处温度很高,存在着炙热的岩浆。活动三 推断暗盒里装的东西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获取盒内东西的信息?* 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工具,获取盒内东西有关信息。* 根据获得的间接证据综合判断、推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打开暗盒,检验推断的结果是否正确。* 讨论:这样的活动类似科学家研究一些什么问题的探究活动。* 活动开展前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出地球内部构造的?”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推测盒内装的是什么东西”的探究活动。* 在“解暗箱”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探究问题时将“想”、“做”、与“说”结合起来,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来获取需要的间接证据,然后再通过综合判断,才能正确推断。* 活动结束时,应告诉学生科学家大多是通过研究地震波等间接证据获得地球内部信息的。地震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知道地震会使地面出现各种破坏现象。2 经历模拟地震发生的活动,初步理解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而引起的。3 了解科学家对地震的研究成果及懂得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二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现象及其地震的危害。教学难点:了解地震的成因。三活动设计:活动一:了解地震引起的后果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活动器材:有关地震的资料。活动二:模拟地震的成因活动目标: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活动器材: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录像资料,长条海绵(3083cm)一条,853cm海绵两块、酒精灯、三脚铁圈架、扁盆灯材料,以及监测地震仪器的图片。活动三 讨论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活动目标: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基本措施。四教学过程:活动一:了解地震引起的后果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录像资料或图片。* 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地震引起的后果的信息。*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信息资料,在课中通过交流可以加深对地震危害的认识。活动二:模拟地震的成因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模拟地震的成因,用什么来替代岩层、炙热的岩浆?* 交流:打算进行模拟活动的步骤。* 模拟岩层在炙热的岩浆上会产生运动的操作。* 观察教师演示:手握长海绵两端,从两端向内挤压发生的现象。* 操作:手对桌上两块并靠的海绵(替代岩层),前后移动或上下运动。* 交流:通过模拟活动,你知道地震的发生跟什么有关?* 在进行模拟地震成因的活动前,可以先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在模拟活动中应先让学生清楚岩层、岩 浆的替代物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灯 加热?这样,通过模拟活动学生容易理 解岩层在炙热的岩浆中会运动,这是形 成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模拟活动应使学生理解岩层的挤压也是地震的原因之一。* 模拟活动后,应让学生将模拟活动中见到的现象,联系到地球内部的运动情况去联想,通过交流,自己获得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活动三 讨论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震的?* 观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与现在科学家使用的地震仪* 阅读资料:了解震前地球表面出现的异常现象。* 讨论:震时的自我保护* 教师应使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的地震仪能自动记录各种地震时的信息资料。* 地震监测预报很重要,但又是难度很大。使学生了解一些震前预兆的异常现象,引起大家共同关注,如果预报准确,可减少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讨论中应教育学生: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应付,采用恰当方法,紧急行动,达到自我博阿户的目的。例如:靠近门口的可立即冲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在室内的,应靠在墙角或躲在坚实的家具下面。但主震后应迅速撤离到室外,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火山一教学目标1 步知道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而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2 能通过模拟活动,理解火山的形成的原因。3初步知道火山喷发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但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地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小实验模拟高温和高压是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火山喷发的情景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了解火山喷发的景象。活动器材: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录像资料。活动二:模拟火山喷发活动目标:能进行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初步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活动器材: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岩浆的高温与高压有关的模拟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活动三: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活动目标: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活动一 观察火山喷发的情景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火山喷发的录像资料。* 交流:描述火山喷发的情景。* 在学生观察时,引发学生产生想了解火山喷发原因的需求。活动二 模拟火山喷发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对于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思考与交流:如果要模拟火山喷发,根据自己的假设,选择什么材料来进行?* 尝试模拟火山喷发。* 讨论:交流模拟火山活动的结果,并联系地球内部的状况,说说火山喷发的原因。* 模拟火山喷发的设计,在学生提出火山成因的假设基础上,应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替代物来进行。* 学生模拟活动后,引导他们联想岩浆层的高温与高压的作用,与火山喷发的关系。活动三: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观察:火山喷发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录像资料;火山过后,落过火山灰的地方土地肥沃,植物茂盛的录像资料;人类利用火山活动区的地下热发电、温泉等录像资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去思考、交流火山对人类的影响。并尽量收集对人类影响的正、负两方面资料,使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方法,初步知道火山对人类也有有益的一面。单元三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 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地球的自转就是地球天体不停地绕着地轴在作自西向东周期性的旋转。2初步知道地球上各地的时间差、每天看到的太阳与月亮“东升西落”、物体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会发生长短与方向的变化,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二教学重点:是发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产生了地球上一些周期性的变化。教学难点:推断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模拟地球自转形成各地日出时间的不同活动目标:1排列我国八个城市日出的先后顺序。2根据八个城市的日出的时间差,转动地球仪,推断地球是绕着地轴在自转。3 根据八个城市的日出的时间差,转动地球仪,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活动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牙签、彩泥等。活动二:模拟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知道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的反映。2初步培养学生通过模拟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活动三:模拟地球自转形成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知道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会发生长短(与方向)的变化。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四教学过程:活动一:模拟地球自转形成各地日出时间的不同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找城市:谁找得快?(1)从地球仪上找上海等八个城市(2)从P16上找上海等八个城市的 日出时间* 作业:按日出时间将上海等八个城市作顺序排列* 操作与议论:(1)操作:按上海等八个城市日出时间的作顺序转动地球仪(2)议论: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地球是绕着地轴在作周期性的自转。(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时间上的差 异,约每相隔15度,时间相隔1小时。本教 材所选的八个城市的纬度是在北纬30上下, 但经度是在东经90120之间。* 本节教学的要点要分二步进行:先从城市的 日出时间差异上来推断地球是绕着地轴在自 转,再来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 西东的旋转。* 二个推断应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模拟操作后 讨论出来,教师绝对不要包办。* 模拟操作可以让学生多次进行。* 地轴: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是一根假想直线”。活动二:模拟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做游戏:你看到了什么?(1)让几个学生手拉手围圈模拟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2)教师在圈外出示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观察。* 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1)操作:教师在圈外出示太阳的模拟物体。(2)描述:学生描述观察太阳开始(日出)与结束(日落)的全过程的过程。(3)议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方向)* 模拟:月亮的“东升西落”(1) 操作:学生分小组操作仪器观察月亮的“东升西落”。(2) 描述:学生描述观察月亮开始(月出)与结束(月落)的全过程的过程。(3) 议论:看到月亮的“东升西落”(方向)* 小结:(1)我们看到了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2)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地球绕着地轴自西东的旋转的一种反映。* 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围圈是模拟地球,每个学 生只是代表地球上的某一个观察点。* 教师在圈外出示的物体可以先是玩具或,再 出示太阳教具, 产生一个教学的坡度。* 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描述,要求引导描述是先 看到太阳与月亮的哪部分(日出、月出),最 后看到太阳与月亮的哪部分(日落、月落), 再提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去想象太阳与月 亮的“东升西落”的方向。* 本教学一定要学生明确太阳与月亮的“东升 西落”,不是太阳与月亮本身“东升西落”,只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东的旋转的一种反映。* 教师还要强调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 我们地球上人看到的。活动三:模拟地球自转形成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猜谜导入:影子的谜语。(1)议论:怎么会产生影子?(2)讨论:一天中影子好不好产生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模拟:地球上的物体一天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装置的操作:学生按书上图片装置器材。模拟的操作与(作业)* 记录并描述:学生描述模拟的结果。* 小结:地球某地物体一天中影子有长短(方向)的变化* 这个活动其目的是引人入本节的教学。* 模拟器材的装置是影响本模拟的成功与否, 教师要加强指导。* 本模拟操作应该在前面的基础上,教师要注 意学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自西向东的自 转)。不要产生科学错误。* 学生在描述与小结时,对一天中影子有方向 的变化要给予肯定。* 为了下一课时的教学,影子有长短是太阳的 直射与斜射造成可以提出。太阳直射与斜射 造成地面的气温高低也可提出。地球的公转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地球是在椭圆形状的公转轨道里,倾斜着地轴,围着太阳自西向东进行周期性的公转。2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时太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不同,形成地球有的地方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周期性变化;日照长短的变化。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与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二教学重点:发现在地球周期性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某个地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会发生改变。教学难点:知道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季节的更替。三活动设计:活动一 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初步知道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太阳照射有关。2通过模拟操作,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3培养学生模拟探究的能力。活动器材: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等活动二 模拟地球公转形成四季的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的上同一个地方(上海)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里受到太阳的照射不同。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的探究能力。、有关季节的更替、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24个节气等资料。活动器材:有关季节的更替、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24个节气等资料。活动三:查资料地球公转产生日照长短的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查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与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四季的更替。2通过查资料、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点的图片(宇宙空间的运动图意)及每个节气日照长短的介绍。3培养学生有查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四教学过程:活动一 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看图区分书上四图分别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地球上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 模拟游戏:太阳给地球上每个地方的受到的阳光照射是不是公平的?* 介绍:模拟的器材与操作步骤。* 小组模拟操作。* 完成作业:方格大小与太阳的照射关系。* 小结:地球上每个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是不相同的,有直射与斜射之分。地球上某一个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也会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拓展:太阳的直射与斜射在地球某一个地方与什么(地球的自转、公转)有关系。* 本节教学的要点分二步进行:先要学 生明确季节的变化是与太阳的照射有 关。再让学生通过模拟知道阳光照 射会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模拟操作画有方格的手电筒要准备 好。* 可以让学生多次进行。再作记录,教师只指导不包办。而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关系在本节教学的最后以拓展展开,为下一节教学作一台阶。活动二 模拟地球公转形成四季的变化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探究问题:上海有没有明显的四季?区分书上四图中的上海分别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 模拟活动:不同季节的上海处在什么样的方格内* 介绍:模拟的器材与操作步骤。* 小组模拟操作。* 交流:不同季节的上海处的方格大小与太阳的照射关系。*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处在北半球的上海在一年中受到太阳照射的强度不同,因而产生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上海有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学生有 生活经验。这里目的是要引导学生 运用上面学习的比方格大小与不同 形状的模拟方法,来证明上海的四 季变化是与地球公转产生太阳的照 射变化(直射与斜射)有关。* 模拟操作时教师要注意四个位置的 定点,画有方格的手电筒要跟着地 球仪一起转动。* 应该让学生多次进行,会意是周期 性的变化。活动三:查资料地球公转产生日照长短的变化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阅读资料:(1)看日历,找节气。(2)读图:找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3)读书:了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昼与夜长短的不同,与什么有关?(4)作业* 查资料:季节的更替与地球的公转有关,与地轴有没有关系?(1)学生查资料解释:什么是地轴。倾斜的地轴。* 重点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本演示是一个对比演示,让学生有直观的比较即可,不必深究。月亮 一教学目标:1通过连续观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开始形成对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概念。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历法常识。教学难点: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月相变化照片分析变化规律活动目标:发现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活动器材:学生收集有关月相变化的资料。活动二:模拟月相变化的成因活动目标:感受月相的变化规律,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观察月相变化照片分析变化规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教材中提供的连续两个月内月相变化的情况,记录发现的规律。* 交流:各自发现的规律。*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各种月相的名称,如娥眉月等,并说出该月相出现在整个月相变化的哪个阶段*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不要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教学时可将学生发现的现象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加以归纳和总结。* 关于农历的知识教材本身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介绍或让有准备的学生介绍。活动二:模拟月相变化的成因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三球仪的演示,了解月亮、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及月亮的运动轨迹。* 实验: 用排球模拟月亮,用灯光模拟太阳光,观察月亮与太阳在不同位置时的光照变化情况。* 完成活动作业* 教材中没有显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动轨迹,教师要进行补充说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来试一试,也可指导学生在课后或体育课上进行观察。最好能播放一段相关影视资料,以便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可让学生将活动作业记录的变化情况与课文中的月相照片进行对比。 日食与月食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2初步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周期性的规律,地球上某一位置可能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是可以预测的。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日食现象,模拟日食成因活动目标:学生通过模拟月亮、地球、太阳的运动轨迹及位置关系,探究日食形成的原因。活动器材: 收集有关日食、月食的资料。活动二:自行探究月食的成因,解释月食现象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活动三:讨论是不是每个月都会产生日食或月食现象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周期性的规律,地球上某一位置可能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是可以预测的。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讨论日食现象,模拟日食成因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日食是一种怎样的现象* 根据三球仪的运动轨迹,学生用台灯、排球、网球模拟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 要求:观察在何种情况下月球的影子会投射到地球* 在活动作业中画出发生日食时三个星球的位置。* 交流:日食产生的原因* 日食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月亮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中间;二是三个星球在同一直线上。这个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而关于“观察日食的区域必须是在月亮的阴影中”这个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影子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在影子中看不见光源的道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活动二:自行探究月食的成因,解释月食现象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月食现象* 要求:观察在何种情况下月球会进入地球的影子中。知道月食发生时三球的位置关系* 完成活动作业* 交流:日食的方法解释月食发生的原因* 这个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用研究日食的方法来研究月食,从而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结合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的特点。活动三:讨论是不是每个月都会产生日食或月食现象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 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阅读教材,理解日食与月食的发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教师既要强调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轨迹不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日食和月食现象并不会经常产生,又要启发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天中太阳高低位置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记录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初步知道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连续观察、记录观察数据并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连续观察、记录观察数据并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是如何变化的活动目标:知道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活动二:测量并记录一天中太阳的高低位置活动目标:分析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变化的具体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活动器材:学生每人准备一把量角器、铅笔和直尺。活动三:研究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与一天中温度变化的关系活动目标:根据测量收集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讨论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是如何变化的?怎样可以把这种变化记录下来?* 学习一种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按照教材提示的三个步骤,两人一组进行操作。* 太阳高低位置的变化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如何对这种自然现象进行量化的测量,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关于角和角度的概念,教师应作适当的讲解。* 教室里的练习如没有太阳直射的光线,可借助灯光或其它光源,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活动二:测量并记录一天中太阳的高低位置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在室外阳光直射的场地,根据活动作业要求的时间测量太阳高度并做好记录。* 交流:各组的数据* 这个活动需要一天的时间,在课堂上不可能完成,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然后将各自的记录在课堂上汇总交流。* 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测量不同季节的太阳高低位置情况,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拓展活动要求。活动三:研究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与一天中温度变化的关系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根据测量所得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将太阳高度变化的统计图与当天的气温变化统计图对照,交流各自的发现与观点。* 在这个活动中,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资料教材中没有要求学生测量和作图,教师可以针对教材提供的数据资料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也可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自然的兴趣自由探究2编制科普小报一教学目标:以2-4人为一个制作小组,围绕本单元“天象观测”的知识主题,通过收集整理有关“日食、月食、月亮观测等方面的资料、故事、人物、传说等内容,设计制作一份科普小报。小报可以是剪贴的形式,也可以是电子作品打印形式,页面大小不小于8k(或2张A4纸)。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分组完毕 2、各组明确小报的主题 3、进行了一部分资料的收集工作活动建议:一、各组交流小报的主题 每组派一个代表交流各自的小报主题、主要栏目及内容,由其它小组评价是否符合要求。教师也可适当调整雷同的主题。二、交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各组介绍各自小报资料及来源。 2、交流如何从资料中选择需要的内容。 3、介绍小报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4、完成探究工作表三、制作小报如制作电子小报,则增加一课时,到计算机制作并打印或在网上进行交流评价。第二课时 交流各组的小报并进行评价课前准备 将各组完成的小报布置在教室周围,便于学生参观阅览。活动建议:1、 学生自由阅读各组的小报,评选出你认为最好的35份小报(也可以评选出班级的最佳小报,由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2、 在课堂上点评你认为较好的小报,说出理由。3、 评价自己小组的小报,完成任务评价单我在长大一教学目标:1认识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2学会收集说明人成长变化的资料。3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二教学重点: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三活动设计:活动一:由小到大的变化活动目的:认识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活动二:介绍自己成长的经历活动目的:1学会收集说明人成长变化的资料。2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活动器材:课前学生准备出生证、手、脚印、照片、小时侯的衣物、录音磁带、身高、体重记录等;一个6斤重的布包。四教学过程:活动一:由小到大的变化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观察一组从胎儿到儿童的照片。* 交流:说说其中展示的成长过程。* 实验:将6斤重的包裹绑在学生腹部,请他们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 活动记录:p20有关出生前和出生时的情况。*主要是外观和运动机能的变化。活动二:介绍自己成长的经历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交流: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出生证、手、脚印等),说说出生的时候的情况* 介绍: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如照片、小时侯的衣物、录音磁带、身高、体重记录等),介绍自己出生后成长的过程* 讨论:小组作计划收集某方面的材料,准备第三课的“成长的展示”。* 这里一组鞋子是提示孩子的脚由小变大,如果能收集到小时候各阶段穿的鞋就是脚长大证据。成长和身高一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知道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变化有快慢不同的阶段。2 认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高分布都有规律。3学会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4有意识地选择健康方式帮助成长。二教学重点:成长过程中,身高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找出生长发育过程中快慢不同的阶段。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身高变化的过程活动目标:1知道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变化有快慢不同的阶段。2学会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活动器材:课前学生需要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各年龄的身高数据活动二:班级同学的身高比较1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高分布都有规律。2有意识地选择健康方式帮助成长。活动器材:米尺、一人长的彩色纸条若干、卡纸(1寸见方)每人一张、小磁铁若干。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身高变化的过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交流:自己出生时的身高和现在的身高。* 实验:请一位同学报出他不同年龄阶段的身高,教师用彩色纸条剪出实际长度,贴在墙壁上相应位置,显示身高变化。* 画画:活动记录p21 ,比较不同阶段身高变化的快慢。* 找找:从身高统计图中找出自己什么年龄阶段身高变化快。*现在的身高可以在教室里测量。 *可能学生身高资料不完整,时可以提醒大家平时注意把资料收集整理好是很重要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变化有快慢不同的阶段,总的来说青少年阶段长高迅速,所以营养、睡眠、锻炼各方面都要加强。活动二:班级同学的身高比较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实验:在磁性黑板上统计全班出生时的身高分布情况。* 讨论:出生时,身高在什么范围的人数最多。* 实验:在磁性黑板上统计全班现在的身高分布情况。* 讨论:现在,身高在什么范围的人数最多。* 交流:有助于长高的行为。完成活动记录* 新生儿平均身高约50cm。身高分布应该是正态分布,50cm左右的人最多,更高或者更矮的人都越来越少。寻找身体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认识人的成长的主要方面及其主要特征。2 会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说明人某方面的成长变化。3实事求是,能依据事实分析说明问题。4关注自己未来的成长,有意识地选择健康方式帮助成长。二教学重点:多侧面收集、展示反映自己成长变化的资料。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成长的展示活动目标:1会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说明人某方面的成长变化。2实事求是,能依据事实分析说明问题。活动器材:课前学生收集的“成长的展示”材料以及小报等。活动二:成长的特征活动目标:1认识人的成长的主要方面及其主要特征。2关注自己未来的成长,有意识地选择健康方式帮助成长。四教学过程:活动一:成长的展示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交流:介绍自己小组“成长的展示”主要内容,制作过程,得出的结论等。* 讨论:该展示材料准备是否充分,制作精美程度以及结论是否合理。 * 鼓励学生进行相互的客观评价,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活动二:成长的特征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成长的展示”中涉及到的主要成长的方面及其特征。* 交流:在今后的成长中,自己的各方面还会如何变化?* 人的身高、体重、头围、手脚大小等都有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牙齿有多少的变化,语言能力、行为能力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序。* 提醒学生关注自己未来的成长,有意识地选择健康方式帮助成长,也更关心年长者的健康。陶瓷与玻璃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瓷和玻璃的特性、用途和加工方式。2了解一些人类利用、发明陶瓷和玻璃的历程。3能欣赏精美的器皿。二教学重点:比较陶瓷和玻璃的性质。二活动设计:活动一:欣赏陶瓷和玻璃活动目标:1能欣赏精美的陶瓷和玻璃器皿。2会区分陶瓷和玻璃。活动器材:陶瓷和玻璃器皿的图片或幻灯片。活动二:比较陶瓷和玻璃的特点活动目标:了解陶瓷和玻璃的特性。活动器材:陶瓷片,玻璃片,搪瓷盘,镊子,透明玻璃杯,酒精灯,黏土球。活动三:做“陶珠” 活动目标1 分黏土加热前后的性质变化。2 了解一些人类利用、发明陶瓷和玻璃的历程。三教学过程:活动一:欣赏陶瓷和玻璃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欣赏:精美的陶瓷及玻璃器皿图片。* 交流:分辨陶瓷和玻璃。*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上海博物馆 中精美的陶瓷图片。* 陶瓷和玻璃的区分主要是透明度。活动二:比较陶瓷和玻璃的特点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观察陶瓷片和玻璃片的透光性。* 试试:小刀刻划陶瓷片和玻璃片,看看是否留下痕迹。 * 观察:(教师演示)酒精灯分别加热陶瓷片和玻璃片后,有没有变化。* 活动记录:P25比较相同和不同*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酒精灯火焰温度不高,两者加热后都不发生明显变化,说明都有一定耐热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想厨房里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或玻璃。陶瓷的耐高温性超过玻璃,所以煲汤的时候通常用陶瓷煲。活动三:做“陶珠”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教师演示)取两颗黏土小球,将其中一颗加热,冷却一定时间。对比两个小球的硬度、耐水性。* 比比:用手捏比较两个小球的软硬。* 比比:分别将两球放在水杯中浸泡一定时间,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 讨论:烧过的黏土变硬、不被水浸透的特点让人联想到什么?陶器制作的简单过程是怎样?* 教师事先在黏土中加水揉合好,制成黏土小球,阴干若干天后使用。* 教师可以介绍原始社会人们原本没有合适的容器装水,当发现黏土这个特 点后,就渐渐捉摸出了烧制陶器的办法,用来装东西,煮食物,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上如何发明创造新材料,并利用材料的特性开发其用途的过程。金属一教学目标:1认识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光泽等共同特点。2认识到金属还有不同种类,并且各有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性质。4欣赏精美的青铜工艺品,认识我国悠久的青铜铸造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金属的共同性。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收集讨论不同金属制品活动目标:1认识金属使用广泛。2初步判断物品是否金属制品。活动器材:课前学生自己收集的金属物品活动二:探究金属的共同特点活动目标:1认识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光泽等共同特点。2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性质。活动器材:铝箔、锡箔;热水,水杯,瓷勺,金属勺;导线,干电池,小电珠;磁铁,铁罐,铝罐活动三:比较铁罐和铝罐活动目标:1认识到金属还有不同种类,并且各有特点。2欣赏精美的青铜工艺品,认识我国悠久的青铜铸造历史。四教学过程:活动一:收集讨论不同金属制品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各种金属制品,飞机,汽车车身、保险杠,青铜雕像等。* 交流:课前学生自己收集的物品,初步判断它们是否金属。* 认识到金属的广泛使用。 活动二:探究金属的共同特点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金属有什么特点,如何测试。* 观察:金属物品的光泽。* 交流:铝箔、锡箔,发现金属的延展性好。* 试验:一杯热水中放两个小勺,分别是瓷勺和金属勺,触摸勺炳感觉温度高低,发现金属导热性好。* 实验:接好电珠、导线、电池,导线与导线间留出间隔,连接学生自带的物品,观察电珠是否发光,说明金属有导电性,同时也可以用这些装备测试物品是否金属制品。* 活动记录:P25记录找到的金属的共同性质。* 交流:发现的金属共同性质,以及如何发现的。*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他们对金属特点的认识,以及如何测试这些特点的设想。以下的观察、试验等应由教师提供充分的实验材料,各组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自由展开,记录发现,最后全班交流发现过程和结果。 活动三:比较铁罐和铝罐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铁罐和铝罐有什么不同。* 讨论:用什么方法区分这两种罐。你能说出什么金属种类?用在哪里?* 欣赏:精美的青铜工艺品,认识我国悠久的青铜铸造历史。* 铁罐和铝罐在磁性、硬度、密度等方面都有不同。* 金属材料有铁、铝、铜、金、银等不同种类,各有特性和用途。* 青铜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大规模使用的合金,比起木头、石头这些材料来,又美观、又耐用。塑料一教学目标:1认识塑料密度小、熔点低、耐化学腐蚀、硬度小等性质。2认识到塑料制品品种丰富,在生活中使用广泛。3知道塑料可以循环使用,培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教学重点:认识塑料的性质。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收集讨论塑料制品活动目标1 识到塑料制品品种丰富,在生活中使用广泛。2 会收集塑料制品,并取样进行比较。活动二:试验塑料的性质活动目标1认识塑料密度小、熔点低、耐化学腐蚀、硬度小等性质。2进行试验探究塑料的性质。活动器材:收集的各种塑料制品;一大块泡沫塑料;小块泡沫塑料,杯子,肥皂水,醋,小刀,热水;标有循环使用标志的塑料制品。活动三:讨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活动目标1知道塑料可以循环使用,培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2了解塑料发明的历史背景,领悟每种材料的发明创造都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四教学过程:活动一:收集讨论塑料制品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交流: 学生自己收集的各种塑料制品* 活动记录:p26比较各种塑料制品的特点。* 小组中可以相互交换收集到的塑料,剪贴并比较。活动二:试验塑料的性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泡沫塑料有什么特点,如何测试这些特点?* 实验:手掂分量,发现泡沫塑料密度小。* 试验:热水泡泡沫塑料会变形,说明熔点低,不耐热。* 试验:小刀刻划泡沫塑料会使之留下划痕,说明硬度小。* 试验:用水、醋、肥皂水等浸泡一段时间,泡沫塑料都不变形,说明耐化学腐蚀。*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他们对塑料特点的认识,以及如何测试这些特点的设想。以下的试验等应由教师提供充分的实验材料,各组学生动手试验,记录发现,最后全班交流发现过程和结果。 活动三:讨论如何减少白色污染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塑料制品上的循环使用标志,在各种自带饮料瓶上寻找是否有这种标志。* 讨论:大量废弃的塑料构成“白色污染”,为什么还要使用一次性快餐饭盒?如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活动记录:p27对快餐饭盒的意见和建议。* 小资料:最早的塑料。使学生领悟每种材料的发明创造都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部分塑料制品上有可循环使用标志里面的数字代表第几次使用,英文字母表示塑料的品种。* 一次性泡沫塑料餐盒因为清洁、廉价、方便而被大量使用,废弃后因为耐腐蚀、不易被微生物降解而影响土壤,有碍观瞻。解决途径应该是使用可降解的餐盒、回收餐盒、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等途径。材料的回收一教学目标:1 分辨常用的各种人造材料,能对人造材料进行分类。2 会按照材料种类给废弃物分类,并了解减少废弃物的原则。3了解材料回收利用的意义,关注并参与材料的回收利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废弃物分类。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说说家里的材料活动目标:分辨常用的各种人造材料,能对人造材料进行分类。活动二:分类回收废弃物活动目标:1会按照材料种类给废弃物分类,并了解减少废弃物的原则。2了解材料回收利用的意义,关注并参与材料的回收利用。活动器材教室里的废弃物,一次性手套。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说说家里的材料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讨论:讨论家中的物品由什么材料构成, * 交流:家用物品使用过后是如何处理的?* 依照陶瓷、玻璃、金属、塑料这几大类来区分各种材料。活动二:分类回收废弃物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观察:带上一次性手套,将教室里的垃圾分拣开,看看主要有些什么东西。* 做做:模仿街头分类垃圾桶(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电池)将教室垃圾分类。* 介绍:小资料减少废弃物的原则。* 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