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与常识培训1、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三同时”及制度。 3、 “五同时”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明确安全与生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将安全与生产的产量(进度)一起抓,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4、三级安全教育是指新入厂职员、工人的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和岗位(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它是厂矿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制度的基本形式。 5、安全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应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开展讲授、训练、示范、演示、练习、参观、宣传画、警示标志、壁报、有线广播、安全报刊、电化教育、研讨会、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做到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安全教育与安全惩罚相结合。安全教育要做好资料的建档存档。 6、人的五种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五种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7、全面安全管理有全面安全目标管理、全员安全管理、全过程安全管理和全部工作安全管理等四个内容。8、未满16周岁从事生产劳动的少年儿童。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9、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有两种类型,即电击和电伤。 10、我国安全电压的额定值是42V、36V、24V、12V和6V。 11、生产条件是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 职业卫生与劳动防护相关知识培训1、安全生产中的劳动保护概念与组成劳动保护科学管理、安全技术和职业卫生。 2、为什么要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做好劳动保护工作是一项有益于国家和社会、有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大事。 3、我国劳动保护立法的四个层次是:(1)宪法和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颁布实施;(2)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颁布实施;(3)行政性法规-由国务院制定,以“国务院令”颁布实施;(4)地方性法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颁布实施。4、职业病从广义上来说,人体的防御机能,有抵御外界一定限度的有害因素的作用,如果生产性有害因素的作用超过了人的防御能力而引起的疾病,从医学角度上讲就是职业病。从狭义上来说,即从立法意义上说,职业病具有一定的范围,通常是指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9类99种法定职业病。其他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但未列入法定职业病管理的疾病,只是职业性多发病。 5、高处作业是指凡在降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度进行的作业。高处作业可分为4级:(1)一级:25米高处作业;(2)二级:5米以上至15米高处作业 (3)三级:15米以上至30米高处作业; (4)四级:30米以上高处作业。 6、生产性有害因素是指存在于生产条件中使劳动者的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和慢性病变的因素。 7、噪声、高温作业概念8、中暑有哪些类型,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 9、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学习,职业危害场所分析。安全生产事故与应急救援知识培训1、学习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队伍组成。2、“事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使人身受到伤害或机器设备受到损毁的意外的随机事件。 “工伤事故”是指发生使人身受到伤害的事故。即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范围内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与生产(工作)有关的伤害事故(包括人身伤害、中毒、中暑等)。 3、人的不安全行为一般有五种表现形式:(1)在没有排除故障的情况下操作,没有做好防护或提出警告;(2)在不安全的速度下操作;(3)使用不安全的设备或不安全地使用设备;(4)处于不安全的位置或不安全的操作姿势;(5)工作在运行中或有危险的设备上。 4、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一般有六种表现形式:(1)不合规格的防护,如防护装置的高度或强度不合适;(2)缺少所需的防护设施;(3)机器工具的设计不安全;(4)设备布局不合理,整理工作未做好; (5)照明不足或强光刺眼;(6)工作场地、通道狭窄,油污易滑倒。 5、预防事故一般有四项措施:(1)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这是从物的因素考虑的一项重要措施);(2)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这是从人的因素考虑的一项重要措施);(3)切实做好个人防护;(4)工作场所的合理布局(这是从工作环境的因素考虑的措施)。 6、划分因工伤亡事故和非因工伤亡事故一是工作时间(含加班加点)内发生的;二是工作地点,即发生在生产(工作)岗位上或企事业生产(工作)活动所涉及的区域内;三是工作性质,即因从事生产(工作)而引起,或与生产(工作)有关,或从事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活动)而引起。只有同时具有以上三个基本要素,才能定为因工伤亡事故,否则,缺任何一个要素,都属非因工伤亡事故。7、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的“三不放过原则” “三不放过原则”是指发生职工伤亡事故以后,事故原因未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周围的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未制定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不放过。8、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大体有五个方面:(1)缺乏电气安全知识;(2)违反操作规程; (3)设备不合格;(4)维修不善;(5)偶然因素。 9、事故调查的目的具体有:(1)满足法律的要求,收集违反法律的证据材料;(2)掌握事故发生的经过情况;(3)鉴定可能的一个原因或多个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4)提出安全生产法规(含企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的修订、完善和改善劳动条件的意见;(5)积累事故研究资料,寻找事故发生规律,并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6)通过事故的调查,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避免违章行为,促进生产发展。10、事故与案例分析。消防安全及火灾知识培训一、防火知识 1、火势不大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服 或裹上湿毛毯,湿被褥勇敢地冲出去,但千万不 要披塑料雨衣.2、在浓烟中避难逃生,要尽量 放低身体,并用湿毛巾捂住嘴鼻.3、不要盲目 跳楼,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起来,紧拴在门窗框和重物上,顺势滑下.4、当被大火围困又没有其他办法可自救时,可用手电筒,醒目物品不停地发出呼救信号,以便消防队及时发现,组织营救.二、灭火器使用方法1、干粉灭火器: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喷嘴,另一只手握紧压柄,干粉即可喷出. 2、1211灭火器: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然后握紧压柄开关,压杆就使密封间开启,在氨气压力作用下,1211灭火剂喷出.三、家庭及公司生活区消防常识1、具有安全用户意识。2、不乱丢烟头,不躺在床上吸烟。 3、不乱接乱拉电线,电路熔断器切勿用铜、铁丝代替。4、炉灶附近不放置可燃易燃物品,炉灰完全熄灭后再倾倒,草垛要远离房屋。5、明火照明时不离人,不要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 6、离开宿舍或睡觉前要检查电器具是否断电,燃气阀门是否关闭,明火是否熄灭。 7、利用电器或灶塘取暖,烘烤衣物,要注意安全。 8、发现燃气泄漏,要迅速关闭气源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并迅速通知专业维修部门来处理。 9、对液化气钢瓶,严禁用开水加热、火烤及日晒。不准横放,不准倒残液和剧烈摇晃。 10、不可存放超过0.5公升的汽油、酒精、香蕉水等易燃易爆物品。 11、切勿在走廊、楼梯口等处堆放杂物,要保证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三、单位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组织有关人员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组织机构;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其中组织机构包括: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当内容详细、全面,组织机构健全,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具有可操作性。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还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要求,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预案。在组织消防演练时,要注意事先通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并设置明显的标识,以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安全作业基础知识与操作规程培训1、上岗前操作工必须熟悉本岗的操作顺序或经培训后达到作业要求,并经设备负责人许可方能上岗作业。2、 上岗时操作岗位做到“三紧”、 “三不”、“一注意”:三紧:衣着紧、紧腰、紧袖;三不:不系领带、不戴手套、不戴首饰;一注意:注意眼睛,集中精力。3、开始操作前应检查机械设备各部位紧固体是否有松动或脱落迹象。4、调整机器时必须停机,断掉电源,下班必须关闭所有设备的总电源。5、机器设备启动前必须了解电源是否正常,并在机器最高转速时方可进行作业,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作业。机器设备表面及工作台面不得放置杂物。9、落地风扇必须平稳放置,远离作业岗,转动时风扇严禁移动。10、操作人员要熟悉本机台的所有安全防护装置,熟悉设备性能。11、任何人不得携带火种(打火机等)进入生产区域或禁烟区。12、酒后严禁上岗,因患病或服药而影响身体状况者严禁上岗。13、领用油漆、松香水,最多存放半天的用量。14、严禁非专业人员私自拆开与维护操作无关的配电系统、设备零部件。15、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严禁用大功率超线路负荷电器设备。16、严禁使用带有安全隐患、裸露接线板或电动工具。17、发现设备异常或有其它危险因素,应立即停机或采取相应紧急措施,并向设备维修人员汇报。18、机修人员每半月不少于一次对机台安全装置,运输设备进行一次检验并做好记录上交安全主任。19、相关车间设备操作规程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