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115827404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PPTX 页数:94 大小:49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古诗鉴赏古诗鉴赏古代诗文阅读如何欣赏“炼字”艺术找准角度,欣赏“炼句”艺术如何欣赏语言风格答题要点与步骤常见步骤: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是版本,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从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联系诗歌描写的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从表达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云云破破月月来来花花弄弄影影 张先 天仙子修辞修辞感时花感时花溅溅泪,恨别鸟泪,恨别鸟惊惊心。心。(杜甫春望)气气蒸蒸云梦泽,波云梦泽,波撼撼岳阳城。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声韵声韵1.聚焦(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雨看松色,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案:“过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山寻找“水源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精要点拨】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鉴赏全诗围绕着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上的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缘溪而至其岩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为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前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续写一路景观。“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 “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用一“过”字着意表达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随”字写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出,令人有曲径探幽的想象。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聚焦形容词(2013湖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钓船归钓船归贺铸贺铸 绿绿净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简析首句中简析首句中“净净”字的妙处。字的妙处。答案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精要点拨】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鉴赏贺铸钓船归一词,情感丰富,主旨清晰。上阕起首两句“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展现安于江湖田园的纯净内心;接下来两句“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进一步抒写陶醉自然,抛舍心机的真情无碍。下阕前两句“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既为世人纷忙感慨,也为故友寥落、年迈无为伤感。这一顿挫是词人内心深处一生沧桑的感喟。经过这一转折,结尾两句“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便尤其鲜明:退隐江湖,心地明洁,享受自然之情,跃然纸上。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解析“春深”点明暮春时节,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绿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内心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答案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追“彩”逐“色”:色彩词(2008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鉴赏这首诗是皇祐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此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中受到了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诗以杨柳春风起兴,却没有描写春天的美景,而是表达了一种伤春早衰的感叹,它是和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颈联诗人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只有32岁的诗人,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现了出来。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解析“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答案“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精要点拨】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4.听听“叠词”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鉴赏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这首诗很能代表他的风格。诗写寒岩高山深壑中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颔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颈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总结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显著特点,而且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名词,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合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诗中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答案“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精要点拨】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5.掂掂“数量”之重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鉴赏这首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此,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的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有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仅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赞成“千里”或者“十里”,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示例一)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理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理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甚远。(示例二)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精要点拨】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二)赏虚字(2014四川)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鉴赏人言执信诗善于造景抒情,这首秋暮吟望堪称“造景抒情”的代表作。从诗意推断,这诗当是诗人晚年之作。诗从自甘终老山林入笔,次句又承以“闲吟了不为秋悲”,点题中“秋”“吟”二字。“了不为秋悲”即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若单从这两句判断诗情,则望中秋色对这位诗人已全是身外之物,他毫不为这“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的景物所动,写这首诗也不过是“闲吟”而已。但你一路读下去,便会觉得诗人是在说假话不,说反话。他的心,在“了不为秋悲”的反面!中间两联四句都写了些什么?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入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寒山”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寒山”同义,指高山,因山高而望之似有寒意。为什么说“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要注意深蕴诗情的“常”字和“偏”字。山是四时、朝暮都存在的,晦明朝夕,仪态万方,决非“常带”斜阳之色。诗人这样说,无非表明,他只是在这暮色苍茫之际才远眺寒山,这时的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望中自不免生迟暮之感。更何况山高秋晚,望之一派森森寒意,这“寒山”“斜阳”,给诗人带来什么感受,还用费辞吗?至于“新月”,是上弦的弯环恰似钩的月亮。但新月之明,为时很短,很快就会西沉。现在却是昏黄的上弦月,而且偏偏照临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疏林之上,飒飒秋风之中(无风何至落叶)!这位偃蹇老去的诗人,看了那些落叶,已不胜摇落之悲,更何况又敷上新月的凄迷昏黄之色?那个“偏”字,不正和苏轼中秋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长”字同一意蕴,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怨悱惆怅么?“烟水极天”是湖上月夜景色,“极天”言其浩渺无边。试看,在月夜,清明的秋水之上,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上。这“鸿影”,即使你没有记起“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的名句,那种超旷之境,“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你能感受不到吗?秋天正是菊开的时候。现在,菊花都为卷地而来的霜风所摧残,黄金委地,全无姿态。我国古典诗词中,一向以菊为傲霜君子的象征,诗人望着眼前这严霜凋后的残菊,心里是什么滋味?他虽然不说,却尽得“不落言诠,方为上乘”的妙谛。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诗人为什么偏偏说“了不为秋悲?”难道说,“不为秋悲”是“深为己悲”的另一说法么?“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作如是观,不无佐证。试看“二更短烛”,诗人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三升酒”,一个人在喝闷酒,浇此万斛秋愁。“北斗低横”,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未拟窥”,诗人连看都懒得看,一任时间推移,自黄昏直至东方欲曙。之所以“未拟窥”,是因为他从黄昏到月夜,已经看了许多,感受强烈,心已经难以承受了。可见诗开头说的“小阁高栖老一枝”,他的心其实是难以安然老死在山林的一枝之上的,正所谓“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首先要解读诗句的内涵。“常”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寒山”“斜阳”景色的习以为常,“偏”字则表现了诗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其次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精要点拨】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方法小结:赏析词语“四看”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掌握答题要点和步骤(2014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 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鉴赏罗邺是唐代余杭人,有“诗虎”之称。长于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这首早发写诗人一次出行的经历。首联紧扣诗题“早发”,写一盏残灯尚未熄灭,诗人宿酒刚醒,就已无奈地携带孤剑踏上征程;第二联“愁”字和“独”字透露出诗人的愁苦和孤独,在这雄鸡刚刚鸣唱的凌晨,就已匆匆启程,而大雪飘飞,大雁南飞,更加增添了诗人心头的悲哀;第三联写枯草凌乱,已近关口,路尚难辨,河水结冰,水流无声,描绘了凄凉冷落的景象,烘托了诗人的辛酸;尾联感叹路途遥远,身体羸弱,进一步表达了心情的愁苦。全诗抒写诗人时值老年,踉跄北行、赴职单于牙帐的孤苦情怀,表现了失意文人的落魄际遇。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解析本题考查炼字。首先,应该明确“背”的意思。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一个“背”字写出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最后,点出“背”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独”等把握诗歌情感。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古人说,炼字不如炼句。赏析之要,赏句为妙。故高考设有句子赏析题。其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句(联)”。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找准角度,欣赏找准角度,欣赏“炼句炼句”艺术艺术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2014江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鉴赏韦诗第一句叙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把诗人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三、四句从赞美友人的“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的“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最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沧江白石樵渔路”写的是诗人(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致“归来雨满衣”。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解析韦诗的最后一句“门对寒流雪满山”是对友人王侍御所居环境的描写,诗人寓情于景,正是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友人的诗风,这里包含诗人对友人品格的钦慕。李诗结句有两种理解,可以理解为想象诗人日暮归来,也可以理解为想象隐者日暮归来,根据理解方向确定其中包含的情感。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覆满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三是暗含对友人的欣赏叹慕之情,编者加。)第二首诗的结句,(从作者角度)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诗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从隐者角度)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精要点拨】对这种题型,一要注意赏析角度: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二要注意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如何欣赏语言风格如何欣赏语言风格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应当就诗论诗。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因此我们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时,难免会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自然、浅显等。(2013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语出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叶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范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范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范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范廓之的美好祝福。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良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解析词在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二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这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精要点拨】语言风格题在高考中并不多见。答此题要掌握以下步骤:明风格(特点):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风格(特点)。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词语、句子具体分析这种风格(特点)。一般可从意象、手法、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