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4678849 上传时间:2022-06-29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考查内容考点类型题型1.了解诗词曲的基本常识 2.理解鉴赏重要句子 3.感知诗歌的艺术形象 4.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品析诗歌形象、凝练的语言 6.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简答主旨情感把握简答画面描绘,意象分析简答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分析简答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学们在诵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应做到:1.能筛选诗歌信息;2.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3.能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能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常见题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感知型古诗词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个方面。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或人物形象的特点。(1)鉴赏人物形象诗词中的诗(词)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词)人自己。但也有诗歌中的“我”不是抒情主人公,只是作品中的一个意象的。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词)(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常见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有:(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9)爱民惜才的形象;等等。(2)鉴赏景物形象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常见命题方式是“简要分析诗(词)中的某一意象”。(3)鉴赏事物形象物象,诗(词)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常见命题方式是:“某某指什么?某某的寓意是什么?”2.语言品味型古诗词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和跳跃性。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的语言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等风格特点。古诗词语言的考查类型主要有鉴赏炼字型、鉴赏诗眼型、鉴赏名句欣赏型和鉴赏语言特色型等。(1)炼字型古诗词的语言很凝练,往往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炼字型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在赏析时要联系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常见命题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表达效果。”(2)诗眼型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凝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词)的线索,奠定全诗(词)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词)的思想。分析诗(词)眼往往可以考查出考生对全诗(词)的把握程度。常见命题方式是“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3)名句欣赏型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等方面为人称道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古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同学们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4)语言特色型古诗词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委婉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词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等。3.表达技巧型“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的概念,它是指使古诗词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主要考查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1)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对有关人物、事件等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2)描写方法描写方法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鉴赏古诗词中的描写方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衬托等手法。(3)修辞手法古人写诗词很注重修辞。为了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为了突出古诗词主旨,常采用夸张、反问等手法;为了使字句更为精巧,常采用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4)表现手法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古诗词中的用典、抑扬、象征、首尾呼应、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铺垫等。常见命题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等。4.分析评价型分析评价的重点是“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主要考点有:概括古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评价作者对人、事的观点、态度等。(1)主旨领悟型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含的哲理。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某句蕴含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2)情感体味型情感体味,即体会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诗(词)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3)评价观点态度型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或者融志于事。“评价”就是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这首诗(词)体现了诗(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等。【例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问题: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解析】(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了,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诗意就不难理解了,对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答案】(示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释】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木芙蓉”是两首诗共同题写的物象。首先应当从诗歌的内容着眼,明确把握诗中“木芙蓉”形象的特征;然后结合诗中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作深度分析。吕本中的诗写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在雨后霜前开得艳丽无比,它不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诗人以“木芙蓉”自喻,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态度。范成大的诗写木芙蓉冒着微寒,在秋天孤独开放,它不像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样,而是不畏艰辛,不惧寒冷,向霜神致意。该诗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回答所提问题,包括推断、概括、分析三个过程,其答题核心是对形象特征的揭示。【答案】(示例)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木芙蓉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的形象。【例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山中流泉唐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解析】山中流泉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诗歌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写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澹”,写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答案】(示例)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例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北归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答案】(示例)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例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江 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问题:找出柳宗元江雪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解析】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答案】(示例)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地展示出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境况,也展现了诗人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一个“独”字,笼罩全篇,堪称诗眼。【例6】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江天暮雪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问题: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解析】“半梅花半飘柳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飘飞如白梅如柳絮的情状。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了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答案】(示例)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例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该题考查对词作语言的分析,考查点是词作的语言特色。分析词作的语言特色要着眼全词,尤其是要抓住词中的典型词语。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词人把清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足见山水美丽可爱,用语清丽戏谑。“春归”让人满怀伤春之愁,“君归”再添别恨,而“千万和春住”寄寓了诗人对朋友真诚、美好的祝愿。这里的“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还是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语带双关,聪明俏皮。【答案】(示例)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如佳人般清新秀丽。【例8】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问题: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解析】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流水”暗用旧传的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的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答案】(示例)比喻。“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例9】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端 居唐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问题: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的思亲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亦可。【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的思亲情感。【例10】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蝉唐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垂(ru),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垂”。藉:凭借。问题: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解析】从诗中可以看出,蝉“垂”,形状显贵,“居高”“饮清露”,习性高洁;“流响”状鸣声悦耳动听,声响不凡。一个气质不凡、品性高洁的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句句写蝉,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答案】(示例)(1)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2)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例1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春行即兴唐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释】宜阳,古县名,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芳树,开满花的树。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解析】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如此美景却无人欣赏,只剩“花自落”的凄凉。“春山一路”,不禁使人联想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寂寞之感。整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答案】(示例)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四句诗就如四幅图画,描绘了春天野外盎然的生机,抒发了诗人对萋萋芳草、潺潺涧水、落花芳树、鸟语空山的无穷游兴,同时蕴含着时世离乱景物依旧的沧桑感。【例1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注释】朝元阁:唐朝宫殿。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问题: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是一首凭吊怀古诗,作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昔日繁华的华清宫。那么看到了什么呢?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已凄清不堪,凛凛西风吹苦雨,仿佛在述说着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轻风吹晓,残月斜挂,寒雨凄凉,写尽华清宫的凄凉景象。【答案】(示例)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废、更替的感慨。【例1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凉州词三首(其一)唐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释】碛(),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问题: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解析】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骚乱不安,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答案】(示例)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例1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释】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本诗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亭亭:高貌。瑟瑟:风声。罹:遭受。问题: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解析】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诗人这是借松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从弟的劝告,而整首诗没有写到从弟,只写了松,若不以赠从弟为题,就不能让人知道其写的是什么了,也就达不到劝告的目的。【答案】(示例)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例1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这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答案】(示例)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古诗词鉴赏题是一种集综合性、开放性、创造性于一体的题型,对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为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热门题型。但因为命题范围广,题目形式多,不少考生在这种题型上失分过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在答题时,许多考生不善于利用注解这一有效信息,在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就未能进行准确的领悟和表述。2.答题简略,要点不全无论是就全篇还是就某个词、某一句,都存在多角度综合运用的问题。考生答题时想到一处答一处,没有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造成因遗漏要点而失分的现象。3.以译代析,没有鉴赏考生翻译诗句,看似理解准确,实则缺少对诗人借助意象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赏析,造成对诗歌理解的片面。4.格式不清,有失规范由于对答题格式不清楚,使得考生答题过于简略,造成答题失范,导致丢分。如回答“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喜爱之情”就是一个典例。5.答题混乱,思路不清如对于“这首诗歌融情于景,景中含情,请简要分析”这样的题目,必须弄清楚两个思路:诗中“景”是什么景,景含的“情”是什么情。6.笼统答之,以空对空考生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赏析主旨时,常常抛开诗句作空洞的分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从细处着眼,大而化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7.储备不足,视野不宽如对诗句中所蕴含的“典故”欠了解或涉猎不广而造成误读,等等。如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表达技巧应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表现手法”又包含衬托或烘托、渲染、用典、象征、抑扬、对比、照应等等。对“意象”的考查容易涉及经典意象的问题,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再如对“语言风格”的考查常常涉及的方面: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委婉含蓄、清新明丽、生动形象、讽刺幽默等。再如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综上所述,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把握不同的题材,分清各种风格流派,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明辨各种修辞手法,关注诗歌题目和注释,联系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等等。具体来说,古诗词鉴赏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鉴赏要点一:语言品味型答题方式: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指出运用的手法;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例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端 居唐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释】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问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答案及分析】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表明赞成或反对)。用“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答题方式:描写了生活(景物、情景);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表达了感情。【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 归宋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释】筇:此代指竹杖。问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及分析】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答题方式: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的这种表达技巧;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诗歌主旨。命题方法: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例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三江小渡宋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释】将:行,流过。问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例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东 郊唐韦应物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注释】吏舍,官署。郊,郊外。还复去,徘徊。问题:“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答案及分析】“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方式:描摹物象。用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例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唐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释】凤城:京城。问题:(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案及分析】(1)第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第二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主要题型:与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宋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及分析】相同点:两者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词句抒发了词人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例1】 (2016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4分)暮春归故山草堂钱 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注释】谷口,山谷的入口。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_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解题指津】第1题考查诗句的作用,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通盘考虑诗句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扣住画面,抓住意象特征,答出描绘的景象、营造的氛围,从而得出其在全诗中的作用。第2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综观全诗,诗人描述的是在“花飞”“花尽”的暮春时节,幽竹却清阴“不改”,主要写的是竹子“不改初衷,超凡脱俗的精神”。而一个“怜”字,写出了作者对幽竹的喜爱之情。【参考答案】1.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2.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屈的节操的礼赞。【例2】 (2015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5分)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释】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_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_【解题指津】第1题考查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提示根据前两句分析,同学们只要针对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梁园”,突出其日暮时分,抓住“群鸦”“三两家”描述出其萧条破败的景象即可。第2题考查同学们对诗歌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表达技巧一般分两大类: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也叫烘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对比、象征、抑扬、铺垫与渲染、托物言志、联想与想象、白描与细描(工笔)、粗笔勾勒、用典、比喻、借代、对偶等。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5种。从对诗歌三、四句内容的分析来看,这两句主要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特别的感情。从描写的角度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达效果则需要从景物描写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参考答案】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2.运用了拟人和反衬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例3】 (2014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5分)诉衷情陆 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1.上阕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_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解题指津】第1题表面上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中的“用典”问题,实际上侧重的是筛选诗歌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两大知识点。第2题是“感情体味”型,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1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用典”,“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词人引用此典,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再现了往日从军戍边时壮志凌云、意气风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第2题没有着眼全词,而是要求结合结尾三句回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问题更具体、更集中、更明确。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出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心灵深处的呼唤慨叹的最强音,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误区提示】第1题虽然明确指出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但接下来并没有问用典的作用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是问“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考生很容易受惯性思维影响,纠结于用典的作用以及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上,导致答非所问。第2题考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笼统回答,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不同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开头两句,诗人暗用典故,回忆当年从军戍边的生活情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溢于言表。“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下阕开头三句,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之情。【参考答案】1.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2.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感情。【例4】 (2013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即 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_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解题指津】第1题是“炼字型”,考查考生对诗中关键词的把握。第2题涉及两大题型,一是“表达技巧型”,一是“情感体味型”。着重考查考生对诗歌中用典的理解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荒寻”,此词不常见,在句中是“寻幽探胜”的意思。从全诗来看,是写诗人在小山村中午小憩、黄昏散步的情景。“静憩”指“小憩于清静之处”,这里指的是午睡,所以接着以“鸡鸣午”补足之。“荒寻”是指“探寻村里村外的幽僻角落”,这里说的是黄昏散步,所以接着以“犬吠昏”补足之。“鸡鸣午”更显出小山村的宁静;“犬吠昏”也更增添散步的趣味。第2题第一问考查典故,因为诗中有“武陵源”三字,考生自然会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就降低了考查难度。第二问考查考生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和“用典”紧密联系的,联系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以推知本诗想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想要归隐的感情。【误区提示】第1题考生在作答时一是容易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的“鸣”和“吠”联系起来,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陶诗所表现的是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第2题第一问考生容易将“桃花源”误写成“桃花园”。回答第二问,考生容易犯的错误一是不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二是不明确诗人对所引用典故的态度。【参考答案】1.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2.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一)(2016兰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望江南李 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注释】辊(gn):翻滚,滚动,转动。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 、 。【答案】江面绿、柳絮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_【答案】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群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二)(2016长沙市)古诗阅读。湖口送友人李 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注释】湖:指洞庭湖。中流:指江心。湘烟:指雾霭。楚田:指田野。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星汉通霄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_【答案】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通过“梅花”寄寓了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_【答案】“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指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三)(2016江苏盐城市)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渔家傲 记梦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释】星河:指银河。谩有:空有。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_【答案】(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_【答案】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四)(2016山东临沂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_【答案】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五)(2016甘肃白银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题乌江亭杜 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答案】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 ,也有可能 。【答案】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江 上宋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1.前两句写出了“水”“天” 、 的特点。【答案】空阔(宽阔、高远) 澄澈(明净)2.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_【答案】(示例)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示例)第三句。中国古诗写柳多与别离有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示例)第四句。说等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表明眼下正有离别之愁。(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山 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注释】蘼芜():香草名。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_【答案】“窈窕”一般是形容人形体美好的,在这里用来形容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也可以联想为:散发着清香的蘼芜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舞姿轻扬,情态美好。)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答案】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1.前人在评价“连云松竹”时说“景中寓情”,请你说说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_【答案】“连云松竹”,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入笔的角度是欣赏大自然美景,抒发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之情,“景中寓情”。2.下阕写儿童偷梨枣的情景,“莫遣”和“闲看”表现了词人对此怎样的态度?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态?_【答案】“莫遣”反映了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闲看”中一个“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的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九)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二月二日出郊宋王庭珪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C.颈联描绘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答案】B【解析】颔联的意思是: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而不是完全消散的景象。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答案】C【解析】此题C选项错在“反衬”,鸟类乐,那如果是反衬的话,就表明人不乐,是以乐景写哀情了,但其实诗中描写的田家也是快乐的,故用的不是反衬。最后两联是以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自己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九日寄子约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注释】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黄河:代指故乡。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1.从首联 、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 节。【答案】登高 望远 重阳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_【答案】“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迎 燕宋葛天民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注释】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1.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 ,飞入寻常百姓家。”【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一词有何妙处?_【答案】(1)“旧帘”表明这是一户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2)“旧帘”是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3)“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4)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_【答案】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思近即可)考查内容考点类型题型1.学会朗读,注意音节停顿 2.正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文章 3.把握关键句和特殊句式,理解句意,把句子准确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