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重在习惯养成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13414864 上传时间:2022-06-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教育重在习惯养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德育教育重在习惯养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德育教育重在习惯养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教育重在习惯养成 摘 要良好的道德习惯不仅影响学生的当前生活,还关系其一生的前途命运。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工程,开展这项工程则需要把握三点:坚持生活教育理念,注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践行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思想,实施差异化的德育引导策略;耐心反复引导学生道德行为,发挥教师在道德教育上的身教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学实际情况,抓好学生的道德教育。文章以中职学校为例,分析了德育教育习惯养成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教育理念 激励教育 道德教育 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39-01 一、引言 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一个人能否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其关键在于受教育阶段的习惯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形成的。良好的习惯教育将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有利于其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有教育专家曾说过,出色的人生源于出色的学习,出色的学习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还能促进学生自然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二、教师要正确区分学生行为的好坏 区分学生行为的好坏是中职学校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首要的任务。学生最初的行为都是自然的,他们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也不知道这种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他们出现的某些行为纯粹是不受心理控制的“自由”行动,没有道德约束,也没有功利因素。是好是坏,他们心里基本没有明确标准。他们只知道这样做了,在那时那地是很符合自身本能需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最初并不会考虑,当然也不会选择性地表现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者选择性地表现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的行为最初都不具备道德因素,而实际效果是不是符合道德规范,则完全取决于事情的自然发展是不是对学生和他周围的人有益处。教师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讲要明显高于学生,对某种行为的好坏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帮学生认清他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时时处处,随时随地地做这项工作。教育学生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对自己和他人会带来什么益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对自己和他人会带来什么不利。对于符合道德的行为要加以鼓励支持,强化学生的行为意识;对于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则要及时地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如果学生的这种不好的行为已经形成习惯,就要耐心地多花时间,慢慢地让学生改掉。 三、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中职学校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教师决不能动辄批评指责,伤学生自尊心。切忌“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教师一定要深入调查问题的原因,做到因人开“方”,心平气和地耐心诱导,以情感人,以情促行。对于那些习惯不良学生来说,能逐渐克服不良习惯,就是进步;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有希望。所以,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热情,成为治病的良医。如针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经过调查,对他们提出了“及时,认真,独立”的具体要求,即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 四、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加强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但是一离开校园环境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这就是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在起作用。而家庭因素的作用最直接,父母的道德形象以及父母的德育经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学校一直坚持正面教育,而家长在无形中又进行负面教育,那么这个学生所得到的教育就被抵消了。甚至有可能出现抵触学校教育的现象。因为学校和家庭比起来,家庭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学校的德育起初是约束性的,形成习惯以后或者受益之后才是自愿性的。而在某些家庭的负面教育中,学生相对来讲是比较自由的,符合自身心理需求,因而也是比较轻松的,所以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家庭的负面教育。当然,学生本身并不知道这是负面的教育,他们仅仅是觉得这样做比较轻松,并不会考虑到其它方面。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家长沟通好。只有学校和家庭都坚持正面的德育,学生才能最终受益。德育是一门艺术,只有注重养成学生良好道德惯,才能真正地做好德育工作;也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才算是合格有效的中职德育。 五、践行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思想,实施差异化的德育引导策略 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也是因人而异的。目前,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父母的全程包办照顾下生活已成习惯,生活依赖性强,独立生活意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有些学生对住宿式集体生活适应性差,缺乏一些基本的生活礼仪素养,行为举止不顾及其他舍友的感受,影响其他学生的生活。新生入学后,教师应就如何洗衣服、如何叠被褥、如何融入宿舍集体生活,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讲解和指导。在新生度过一段集体生活后,组织班级的学生开展宿舍卫生评比活动和宿舍文明个人评选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能积极参与,健康的卫生意识、乐观的进取思想、文明处世理念在其内心生根发芽,这样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到了二年级,基本就适应了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他们的“熟人”交往关系形成,伙伴人际联系建立。到了三年级,往往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毕业阶段,很容易放松自己。比如:与同学交往,为表示他们之间关系的异常亲密、不一般,往往“友好”的脏话飞扬,哥们义气十足;毕业在即,个别学生找各种借口逃课旷操,与同学在宿舍、餐馆喝酒。为了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可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让其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的工作生活中。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学生长期的努力和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作为教师要始终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用远大的目光,宽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让学生逐步养成好习惯,顺利成才。“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小习惯往往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只有加强习惯养成教育,才能让中职生在社会竞争的大浪中取得一番成就。 参考文献 1 张俊强解决德育困境的新契机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Z2期. 2 曹昕德育工作应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年08期. 3 苏宏亮新时期小学德育有效策略探析J,教师2014年04期.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