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司马光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3169650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司马光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 美好品质美好的品质是黎明初升的太阳,赐予大地新生的希望;是黄昏时天边的夕阳,为回家的人们把归途照亮;是夜空中闪亮的星星,给迷路的旅人指引方向。美好的品质是一个人的精神土壤,在爱和善良的滋养下,它将育出馥郁的灵魂之花,结出甘甜的美德之果。走进本单元,你将认识举石砸瓮、救出落水的孩子的司马光;你将理解让忧郁自卑的小女孩鼓起生活的勇气的两次掌声所蕴含的重大意义;你将结识用爱与宽容引导小男孩改错的列宁;你将走近危急关头依然坚守手术台的无私大夫白求恩。让我们从这些人的优秀品质中汲取养料,完善自己的人格。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进行编排,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人物的美好品格和伟大精神,受到高尚的情感熏陶。同时,初步了解记叙一件事情的基本方法,学会叙写一件简单的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学时要注意,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提高默读效率;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三是不要拔高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司马光2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及与现代文的差异。掌声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灰雀2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人物的精神;体会列宁和男孩对灰雀不一样的爱。手术台就是阵地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口语交际请教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人请教;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2能清楚地写一次玩的过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能交流、总结默读的方法;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和“目”有关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句子;学会分类整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朗读、背诵、积累。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24司 马 光文本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重点: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句子。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预设:不太好读;分开每个字都认识,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不太一样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高官,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马 院 落人 丢 有 裂(2)指导归类识字。部首归类: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多音字:没m淹没沉没没收mi没有没人没空得d得到得知得意di得亏就得你去de要得了不得(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6)听音频朗读,齐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水迸,儿得活。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1.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2.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3)理解“足跌没水中”。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3.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2)理解“众皆弃去”。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6)教师引读。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4.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5.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五、感悟形象,复述故事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2)同桌互助学习,互相练习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六、比较差异,熟读成诵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3.布置课后作业。(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生:会淹死的。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