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5 说“屏”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学习重点1.了解屏的知识,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教学课时 1课时一、课前自习(一)解题“屏”,屏风,说“屏”,介绍屏风。(二)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三)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解释词语。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屏( )风(2)流萤( )(2)擅长( )(3)帷( )幕(4)忒( )看(5)书斋( )(6)伧( )俗(7)抱膝( )2解释下列词语。(1)得体:_(2)因地制宜:_(3)休憩:_ (4)伧俗:_(5)缓冲:_ (6)称道:_(四)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1.读完全文,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2.收集关于屏风的知识和图片。二、课堂导学(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情况(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大意。_(2)本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_(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2.句段品读阅读文章25段,回答问题。(1)概括第2、3段的主要内容。_(2)屏风有哪些作用?_(3)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_(4)“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3.探究质疑(1)为什么说现代的“屏”总勾不起作者的诗意?_(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词,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请你找出诗句来品味。_三、达标练习1. 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1)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din zhu( ),而且可以挡风。(2) 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wi m( )起着同一作用。(3)也够得一些闲z we( )。(4)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的xi q( )作用 。2. 从下列A组备选词语中至少选两个词语,并从B组中用上一组关联词,写一段话(80字内)。A.造型 伧俗 得体 雅俗之别 B.既又 不仅而且_3. 作者介绍关于“屏”的知识有()A屏风的历史 B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C屏风的种类 D在室内外安置屏风的作用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B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就用得更普遍了。C田园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D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5.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 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四、巩固提高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1. 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_2. “敲竹杠”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在一般是指什么?_3. 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_4. “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形象地说明种竹的一条宝贵经验,根据你的理解,这是一条怎样的宝贵经验?_五、布置作业认真观察你家里的屏风,或亲朋好友家里、酒店里的屏风,也写一段话对你所观察的屏风作介绍,不少于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