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祝福》为例试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1243664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祝福》为例试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祝福》为例试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祝福》为例试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祝福为例试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摘要:本文中笔者以祝福为例分析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和方法,提出要从“学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 关键词:祝福;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优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一种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也逐步形成,而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在新理念的冲击下显得难以适应。近年来,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改革中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生源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语文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面对如此“学情”,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水平、求知愿望的实际需要来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而引领学生获取正面的心理感受,并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思考,提升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积淀富有智慧的母语文化。 一、以祝福为例基于教材的简要分析 祝福是新编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鲁迅在祝福中通过刻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让我们洞察到旧社会劳动妇女在肉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和毒害,向历史提供了一份“礼教杀人”的明证。这篇思想厚重、内涵丰富的文章,是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可多得的名篇。同时,其所在的单元是学生在职高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小说文体将起到开端和奠基的作用。 从人物形象来看,文章主要有五个人物: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我”、四婶。在此,笔者用简要的语言来概括这些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长期践踏和迫害,最后被压垮;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迂腐且保守,反对一切改革,自觉维护封建礼教;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嘲讽,其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我”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二、基于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发展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要想在祝福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依据学情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以笔者所教的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为例,他们有着极强的信息搜索能力,有积极解决问题的热情,此前学过的故乡孔乙己等作品,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小说三要素的基本知识,学会了简单地分析情节和人物,但对解读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及把握文本内涵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学情”,依据课程教学要求,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将授课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一是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叙事结构,述写情节内容;二是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塑造方法;三是归纳祥林嫂悲剧根源。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熏陶感染、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知人物的精神世界,探究其悲剧根源。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以上两个维度的学习,理解鲁迅深沉的爱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思索与批判。本课的重点是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难点是探究归纳祥林嫂悲剧根源。 三、以祝福为例的课堂教学设计简述 为有效达成以上目标,依据教学任务,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如下: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导读法思想;引导学生读文、品人,发现并揣摩关键语句,感知、想象人物所处情境、感悟作品内涵;创设情境,让学生移情入文、移情入人,熏陶感染;教师发挥引而不发、适时点拨的作用,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就教学的整个过程而言,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设计导学方案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合建构并反复阅读课文,为进入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包括了解本篇小说的写作背景、主要人物,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掌握故事梗概,理清情节,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其次是课堂生成阶段。主要有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自学展示,情景导入环节。请学生展示课前对鲁迅及其作品相关信息的预习成果,帮助学生沟通和积累文学常识,构建学生知识图式;通过引用课文第三段描述祥林嫂乞讨场景设置问题:这个人是谁?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她改变如此之大?以这些源于文本的陈述性知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求兴趣,使他们进入到了文本学习。二是整体感知文章情节环节。依据阅读认知规律,请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概括情节,形成自己的认识,再分组交流互听互评、思维碰撞、修改作业,将语文能力训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三是深层探究解读根源环节。为突破难点,以“祥林嫂有罪吗?”为题让学生对鲁镇人的深层思想展开探究,进而理解当时愚昧、落后的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对人性的抹杀。在此基础上,我以“祥林嫂是穷死的吗?”为切入点,请学生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沦为乞丐?祥林嫂的再嫁,责任在谁,过错谁担?鲁镇上下阶层人物在祥林嫂悲剧面前的态度如何及祥林嫂本人对不公正的待遇的反应怎样?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溯本求源,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对祥林嫂生命轨迹的梳理过程中感知到她在精神与情感上的痛苦,以致丧失劳动能力沦为乞丐,是婆婆逼她嫁人,但却由她认罪一般地承受世人的歧视和冷漠,至此学生感悟到了封建制度、文化对人性的戕害和祥林嫂自身的麻木、不觉悟,总结出祥林嫂死于封建思想文化这把无形的刀下,这是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最后是课后探究阶段。要求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课后阅读呐喊彷徨小说集,完成不少于800字的祝福读后感,意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四、以祝福为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下功夫。教师可以以课后练习第五题为抓手,让学生对比两种叙事方式,感受发现倒叙手法原来有这样一种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诱人探入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因此在,解读人物、掌握方法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请你谈谈祥林嫂”这一开放性话题,了解学生对人物的原初体验。 以笔者的教学为例,有一位学生在课堂提出不能理解祥林嫂为什么不选择离开鲁镇,那样也许她就不会死得那么惨了。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这一个性化表达和质疑,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了解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样就把学生引导到对人物的分析上来,在学生谈祥林嫂性格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语段的描写,感受祥林嫂的勤劳善良。“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请学生比较“简直”“竟”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对比、品读语句,并从中体会祥林嫂的勤劳。有学生说从祥林嫂逃离婆家,反抗再嫁中看出她有一种抗争精神。笔者抓住这一观点,作为教学的重点突破口,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卫老婆子这段话,回味其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学生发现“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于是笔者紧扣住学生的思维脉络,提出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 一问:祥林嫂的抗争“与众不同”表现在哪?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祥林嫂“嚎”“骂”“头撞香案”以死抗争行为的决绝。 二问:为什么说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不同呢?提醒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鲁四老爷家的书房里有哪些书,请学生百度搜索近思录快速浏览,学生发现齐家之道卷“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三问:浏览过近思录后,你现在怎么看祥林嫂以死抗争呢?这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封建思想文化的贞洁观,解读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学生感悟到祥林嫂以死抗争的深层思想:是对一女不事二夫封建思想的恪守。 四问:看到祥林嫂这种做法,你想对她说什么?意在让学生以自身思想关照人物形象,加深对祥林嫂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内在把握,拓宽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理解祥林嫂捐门槛和临终三问的心理状态。最后,请学生用做批注的方式总结祥林嫂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在质疑始与探究中,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在学习人物塑造方法的过程中,笔者请学生听读第三段,想象、勾画祥林嫂临终时令人过目不忘的情态,要求学生用加圈点的阅读方法找出描写祥林嫂眼神外貌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移情入人,从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顺着眼,丧子后再到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到临终三问时的头发全白,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眼睛间或一轮,让学生对比看人物眼神外貌的变化,进而感知人物精神世界的崩塌,并掌握塑造人物的肖像描写方法。 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和背景介绍,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我”并要求学生用两句话为祥林嫂写碑文,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鲁迅写作这部作品的目的:用“我”的无所作为和逃避,让我们看到祥林嫂的不幸;用鲁镇人的麻木冷酷让我们感受到愚昧的国民性。 反思祝福的教学过程,优点主要有两点:一是面对经典名篇,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通过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提问,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师生对话,抓住关键语句,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质疑、思考、品读、探究,并发挥专业特长,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不足是由于课时有限,还不能充分地把鲁迅深刻的精神播撒在学生青涩的心间,只能以作业的形式留待给学生课后的学习和解读。 作者简介: 戴晓园(1974.11#)女,江苏如皋人。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