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副州长调研报告

上传人:wuxin****2020 文档编号:111242503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央副州长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央副州长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央副州长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州农业产业建设步伐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农布央宗(2010年3月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牢固树立鲜明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州委提出的“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州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我就全州农业产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一次调研,并对今后的农业产业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我州农业产业建设现状对迪庆州而言,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建成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夯实农业基础尤为重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而完成这个“首要任务”的出路在于对全州的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历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迪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通过“九五”、“十五”、“十一五”的积极探索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一是积极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截至2009年底,共建成8.28万亩优质青稞基地、2.1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3.65万亩中药材基地、1.58万亩蚕桑基地、3.8万亩马铃薯良种基地、49万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0.82万亩花卉基地。二是积极培育畜牧养殖业,2009年底,生猪存栏47.28万头、出栏达26.9万头,牛存栏 24.67万头、出栏3.12万头、羊存栏22.63万只,出栏6.31万只,畜牧业产值达33286万元,为农民增收开创拓了新的渠道。三是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2009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18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重点企业6家,州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重点企业12家,加工产值达6.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市场销售、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建设、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竞争力,“食品、药品、饮品、观赏品”四大工程已初具规模,以“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多种模式组织生产,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全州共有白云豆、生猪养殖等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得到省级认证,松茸、核桃油等8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牦牛肉、野菜等7个农产品通过省级绿色食品认证;形成香格里拉藏秘干酒、舒达核桃油、康邦美味核桃油、藏龙野生食品、香格里拉松茸系列产品、迪庆藏药、藏香醇、虫草青稞酒、迪庆百合等30余个拳头产品和品牌,提高了我州农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2009年底,全州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16.28亿元,增长6.61%;完成葡萄饮料酒4830吨,实现产值2亿元,青稞饮料酒6500吨,实现产值2.2亿元;生产核桃系列产品816吨,实现产值6300万元;生产松茸系列产品741吨,实现产值9100万元;加工收购野生森林蔬菜1050吨,生产产品600吨,实现产值1100万元。四是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到2009年底,全州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家,协会23个,不断壮大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带动农户走种养规模化、生产专业化、运输、销售一体化的路子,不断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实现农民增收。 二、我州农业产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一规划。一是农业产业建设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多头计划,多头实施,多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布局。二是部分涉农部门在产业建设上过分强调部门意识,各自为政、管理混乱、政出多门、形不成合力,区域优势产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区域布局还很不明朗,出现一些地方盲目搞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三是政府、企业、信贷、技术、农户之间的体制关系不顺,不能协调好银企之间、信贷与农户之间、农户和技术部门之间等各种关系。 (二)环境资源条件约束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我州现状看,农业产业建设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重点不明,特色不特,优势不优的现象突出。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的影响和突出的梯度农业特征,造成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多品种、小规模”的散状格局,导致产业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如青稞产业、葡萄产业由于受耕地质量及数量限制,尽管州内有稳定的市场和企业保障,但规模小,产量不足;药材产业基地已有一定的规模,但10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很少,同时没有相对稳定的市场和加工生产企业作保障,产业风险大;蚕桑、花卉产业则由于受地域条件和企业规模的影响,一直处于低产出、徘徊不前的运行状态;高原马铃薯种植基地、玉米制种植基地和牦牛、肉牛生产基地则由于科技动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形成产业量大而产值偏小的格局。核桃是我州最具优势的干果基地,发展潜力巨大、后劲充分,但由于缺少投资优势产业品牌打造环节,尽管州内有2家核桃加工生产企业,但生产产值仍然不尽人意。具有特色优势的青稞种植面积一直难以突破10万亩,产量长期徘徊在1万吨左右,不能满足当地酿酒企业的原料需求,香格里拉酒业公司每年需从青海等地调运大量的青稞以满足企业的原料供应。由于科技水平低,基础研究投入少,青稞最具开发潜力的-葡聚糖一直停留在设想之中,未能付之于行动;畜牧业是我州优势产业之一,其中牦牛资源是我州畜牧业最有潜力和特色的产业,但牦牛饲养、基地培植、产品开发还基本处于自然利用状态,开发程度低,科技含量小,产业链短,难以形成规模。 (三)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弱,带动能力不足。青稞、葡萄、蚕桑、核桃、药材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以政府引导投入和老百姓自筹投入建设为主,企业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不多,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研发深度不高,表现出自主创新不足,抑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全州农业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在千万以上的有6家,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6家,其余众多企业普遍表现为散、小、弱的局面。(四)资金投入明显不够,产业启动速度慢。由于我州财力薄弱,农业产业和生物产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多年来州级农业切块资金一直在400万元左右,在农业和生物产业培育过程中,基地建设,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品牌培育、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加工型龙头企业和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情况比较突出。(五)农业人口素质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非农产业,不仅可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当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经营性收入、打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支付三个方面。其中,通过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进城打工的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全州37.45万人中,乡村人口30.16万人,占总人口的80.53%。全州19.7万农村劳动力中,可输出的剩余劳动力约有8.5万人左右,占劳动力总数的43.15%,以8.5万人的潜在剩余劳动力计,由于培训力度不够,劳动者素质偏低,缺乏定向、有序的引导,全州劳务输出率仅为50.6%。目前我州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大多属于文盲或半文盲,中年妇女和老人人数居多,有一技之长的科技型农民和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的人少,观念落后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足,掌握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弱,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多数不能适应市场,面对市场无所适从,全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处于数量少、层次低、范围小、走不远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是当前制约我州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能力弱,重分配、轻积累,与农民利益联系机制不够紧密,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适应当前全州农村发展的需求,贷款条件较高,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较突出,同时,贷款品种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贷款额度、期限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脱节;二是农村金融网点分布不足,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四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覆盖面偏低,合作紧密性还不强,规范性发展不足。 三、我州农业产业建设的潜力和优势迪庆州传统农业比重大,开发不够,但是由于我州特殊的区位优势,我州农业产业建设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一)提高粮油产量有潜力。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够吃,始终是我州“三农”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州冬闲田土较多,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还不高。只要我们大力推广优种优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推广一年多熟制,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和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产量还有较大的空间。(二)迪庆州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也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加强农业、工业的原料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产品、产地认证步伐,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监管,是提高迪庆农产品竞争力,挤进大市场并不断提升市场占有份额最为有效的突破口和途径。 (三)目前迪庆除青稞、玉米、马铃薯、豆类、牦牛、生猪、尼西鸡等传统种养业每年从数量上看有一定的规模外,其余产业的规模都很小。所以,在我州实施产业化经营发展空间比较大。(四)在全州近3万农村人口中,8.5万人次的剩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3.15,这部分劳动力将是我州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战略调整的后备军。况且,只要家乡有活干,比较收益增加,一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定会不断地返回家乡谋事创业,不但壮大全州的农业产业队伍,优化队伍结构,而且还将提升产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四、放眼市场,实施“四大战略” (一)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改造我们的传统农业。切实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围绕主攻产业,实施分类指导,分别制定相关产业科学技术实施方案,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基地、进园区、进示范点、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科研机构为指导,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内容,以科技推广机制为手段,以农技指导服务员为纽带,以示范基地、园区或示范小区为核心,以示范户为连线的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传播网络,努力走好向科技要效益,靠科技求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科技兴农路子。(二)实施“品牌推农”战略。无论什么产业,都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品牌”效应产生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品牌”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强力推动器。所以,我们要做大做强产业,必须抓住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且要打造“知名品牌”。努力对外打“绿色牌”,切实加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以及区域优势特色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工作,下决心把“绿色”和“有机”做成我州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三)实施“龙头带农”战略。一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千方百计扶持州内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精心培育,促使其逐步壮大并成为带动产业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二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寻找州外龙头企业,本着互惠互利的“双赢”原则,无论在产、供、销环节,还是在种、养、加工领域均进行合作或连接;三是通过农业招商,引进资金、技术到州内创办农业企业,州委州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促其发展壮大。 (四)实施“产业强农”战略。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种养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的品质为保证,通过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积极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逐步建立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真正实现以农业为纽带的一二三次产业有机连结,实现农工商互动,促使全州农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我州农业产业建设步伐看准劣势,找准优势,抢抓机遇,勇于挑战,找准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迎难而上,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现代的标准、市场的运作,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走进农业产业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一)把握农业产业建设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产业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特征、经济状况、种养习惯和水平等实际情况,要根据这些特点选择主导产业,既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又要防止照抄照搬。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在产业开发中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产业开发模式,发挥企业、农民在产业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坚持“适度规模”的原则。农业产业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要经过科学论证和试验,坚持适度规模的原则,避免急于求成,搞一步到位。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持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尊重科学,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态度、严格遵守科学的程序、认真争求专家的意见,真正做到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二)明确农业产业建设重点。一是突出重点产业。在全面分析我州农业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我州农业产业建设要重点突出青稞、核桃、药材、葡萄、畜牧五大产业。同时结合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适度发展一些小而精的特色产业,如油菜、豆类、马铃薯等。二是突出投入重点。在农业产业建设的投入上重点考虑产业规模扩展和产业质量提升,在开发“新产业”的同时改造“旧产业”,将重点产业的质量提升作为农业产业建设的“二次创业”给予重点支持,打造真正属于我州的农产品品牌。三是突出重点环节。在农业产业建设中,突出农产品加工这个关键环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发展外向型农业。 (三)创新机制,优化农业产业建设环境。一是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门职能机构,做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抓农业产业规划。实现全州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必须首先编制可行性发展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法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认真组织实施。因地制宜结合我州土地、气候、海拔、环境等基本条件制定我州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平衡产业之间的关系,避免与已经形成的产业发生冲突。三是调整产业布局。我州国土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要按照“依托资源、突出特色、相对连片、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禀受,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按照规模化、优质化、市场化、品牌化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好青稞、药材、花卉、无公害蔬菜、野生菌类、油菜、核桃、马铃薯、豆类、生猪、牦牛等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发展畜牧业,必须保护和改良天然草场,加大人工优质牧草地建设及畜种改良和畜产品开发力度,走禁牧休牧、舍饲喂养的路子,控制草食畜存栏数,提高出栏率,解决草畜矛盾突出的问题,促进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和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探索走农业观光旅游路子。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在城市郊区和经济相对发展的地区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五是规范农业产业建设行为。在规范政府行为方面,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规划、协调和服务上来,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协调部门关系,努力解决好定位不准、各自为政、强迫命令、包办代替等问题,在规范农户和企业行为方面,要明确他们在农业产业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经营意识,健全村乡两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以网络式结构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农业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制度,加大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督查、督办力度,健全全过程追踪管理体系,并与选拔任用干部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六是制定和落实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政策。尽快出台迪庆州关于农业产业建设的意见,就产业规划、组织实施、种苗引进与管理、信贷投入、信息技术服务、基础设施、鼓励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确的政策限定。在产业规划方面突出产业区域布局的指导性;在组织实施方面突出产业建设的科学程序和方法,特别是要争求专家意见和经过科学论证;在种苗引进与管理方面严格检疫和试栽程序,明确种苗管理部门和职能,最好按照产业规划做到集中育苗和统一供苗,保证苗木质量,降低苗木供应对农业产业建设带来的风险;在信贷投入方面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建设风险金制度,不管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在进行农业产业开发时都要留出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作为农业产业建设的风险金,集中管理,同时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建设保险业务,化解农业产业建设的风险,保护农民利益。七是创新农业投入机制。按照“集中项目捆资金,集中资金办产业”的原则,设立农业产业资金整合办公室,充分整合财政、以工代赈、对口帮扶和信贷扶贫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广泛吸纳工商企业融入农业产业发展,真正将贴息贷款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有势力能带动的骨干龙头企业,降低贷款门槛,提高小额信贷的额度和贷款范围,用信贷这个链条将龙头企业、基地和产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公司基地农户金融服务”的产业化体系。同时,广泛吸纳民间资金,调动民间投入,健全构架完善、功能齐全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八是加强劳务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针对劳动者素质不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现实问题,要加大智力投资,抓好教育、现代科学管理和相关科学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及政策扶持,加强就业信息分布、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