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由数量普及向质量提升转型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11132880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教育由数量普及向质量提升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教育由数量普及向质量提升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教育由数量普及向质量提升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编者按: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资助项目的支持下,在过去的一年里,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通过对全国10省 20 市(县)的深入走访和调查,重点 关注农村教育师资配置、学生负担、农村学校校车配置及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方面问题,完成 了农村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2。报告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给予了持续的重视。在中央政策 和资源的持续倾斜支持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地区基本完成了义务教育的全面 普及,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教育处于由数量普及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阶段。师资状况师生比逐年增大,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难题有效缓解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有了显著提升,城乡教师的学历差异较大 农村教师“年轻化”与“老龄化”现象并存,“中年塌陷”现象较为严重 课业负担学习时间总体合理,部分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课业难度偏大,课业劳累程度总体趋中,部分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农村学生、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课业负担更重上学交通工具农村学生乘坐的交通工具类型多样,以公交车为主交通花费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至 10% 区域差异存在,发达地区通勤情况更好 寄宿制学校建设村屯学生寄宿较多,但基本以高年级寄宿生为主硬件配备水平普遍提高,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多数学校配备生活教师,但专职化程度低 学生食宿较好,情绪稳定,能够全心投入学习 师资状况农村教师“中年塌陷”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在学校教育以及教育变革中所起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关键影响,同时也是教育变革或改进的核心影响因素。要衡量农村 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就必然要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一)师资数量:师生比逐年增大,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难题有效缓解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农村教育也进入了由量的普及到质的提升 的战略转型阶段。在此过程中,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数量的增减角度 来看,2001 年到2010 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绝对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10 年间小学和初中教 师分别减少了 15.89%和 18.09%,年均减少 1.59%和 1.81%,2011 年至 2012 年,乡村小学和 初中教师的下降幅度分别达6.09%和 8.76%,从绝对数量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基数上总体呈 下降态势。然而,农村师资是否充足需要基于学生数量(师生比)和班级数量(师班比)进 行判断。从师生比的角度看,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师生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乡村)小学 和初中学校的师生比从2001年的1?22.7和1?20.1,分别上升到2012年的1?16.9和1?12.5, 也就是说,新世纪以来,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师资更加充足。从班师比的角度看,2001 年至 2010年,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班师比分别从1?1.37和 1?2.81增大到1?1.85和 1?3.66,小学 和初中班均拥有教师数量分别增多了0.48 人和 0.85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知,农村学校 的师资数量难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二)师资质量:总体质量提升明显,但城乡教师质量均衡仍显不足在农村学校师资数量需求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师资质量问题更加凸显。衡量师资的 质量状况,我们一般会从教师的专业积淀、职称晋升两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因此,我们选取 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情况来对当前农村教师的质量状况进行考量。在学历方面,我们对当前 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的最高学历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和最 高学历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有了显著提升,这种提升表现在农村 教师个体学历提升和农村教师群体学历整体提升两个方面。在学历的自我提升方面,以本科 学历为例,乡镇和村屯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比例分别为15.66%和 9.01%,而目前的 最高学历为本科的比例则分别为61.34%和 64.81%,提升幅度非常明显。从整体来看,乡镇和 村屯学校教师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1.83%和 66.14%,而2001年我国中小学教师 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2.56%,提升幅度达50 个百分点左右。但从城乡比较的角度 看,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较城市学校还有一定差距,城市学校教师学历为本科的比例高达 78.30%,较农村学校教师高出10 多个百分点。单从学历比较来看,城乡教师的差异十分显著。从城乡对比的角度看,中小学教师职称存在较大差距。中学职称方面,从城市到县城, 再到乡镇,“中教高级”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减少,城市初中“中教高级”教师所占比例为 18.77%, 县城初中为16.98%,少了1.79 个百分点,而乡镇初中则只有10.77%,比城市和县城分别少 了8 个和6.2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全国县城和乡镇初中教师的庞大基数,这一差距是非常 巨大的。从小学职称上看,县城小学“小教高级”所占比例最大,达55.94%,分别高出城市 和乡镇小学7.56个和 8.56个百分点。村屯小学最少,只有41.57%,比占比最大的县城小学 少了 14.37个百分点。乡镇初中和村屯小学成为职称短板。另一方面,隐藏在高级职称所占 比例差异明显的职称构成背后的,是城乡教师在职称晋升时间上的差别。调查发现,城市、 县城和乡镇初中学校教师获得中教高级职称时的年龄分别为38.97岁、39.02岁和 40.86岁, 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小学教师获得小教高级职称时的年龄分别为32.98岁、32.24 岁、 35.71 岁和 37.41 岁。城乡教师的职称晋升时间总体呈递增趋势,村屯学校教师花费的时间 最多,尽管在村屯学校有一定比例的高级职称教师,但这部分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三)年龄性别:农村学校师资结构逐步改善,但城乡教师结构分布有待调整年龄方面,农村教师“年轻化”与“老龄化”现象并存,而“中年塌陷”现象较为严重。 调查显示,城市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中间年龄人数占比例最大的“单峰”分布,县城 教师在4145岁年龄组比城市略少,但分布形态在总体上中间年龄教师人数占比例更大。而 农村教师则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与“老龄化”现象并存的“双峰”现象。以村屯教师为 例, 30岁以下教师占比达34.30%,呈明显的“年轻化”倾向,而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22.75%, “老龄化”问题突出。性别方面,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群体基本呈现年轻教师“女性化”和老龄教师“男性 化”并存的特征,在 25 岁及以下年龄组中,男性教师仅占 19.94%,女性教师占八成以上, 而在 5660岁年龄段,男性教师所占比例猛增至96.25%,女性教师所占比例不足4%,并且, 从低年龄段到高年龄段,男性教师所占比例每个年龄段(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0.9个百分 点。另外,在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屯学校中,男性教师占绝对统治地位,各年龄段的平均占比 为82.39%,即使在乡镇初中,男性教师所占比例平均也达到了59.61%。课业负担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群体负担更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被长期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层面和 实践层面都在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仅在过去的一年中,教育部就曾在多份重要文件中 论及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要求监督、评估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那么,当前 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如何?存在什么样的特点?课题组以课业的多寡、难易和劳累程度为切 入点,对当前我国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进行了探究。(一)课业负担多寡:学习时间总体合理,部分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学生课业负担多寡程度,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在现行教育管 理体制下,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课 业负担多寡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特征。而家庭作业时间作为一个相对个体化的时间安排,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课业负担多寡问题。事实上,学生家庭作业时间长期以来都是国 家政策对学生课业负担进行调控的重要内容。2008 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 作方案的通知规定: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 分钟。然而, 现实的情况是怎样呢?我们调查发现,初中学生的日均家庭作业时间为77.57 分钟,多数学 生的家庭作业时间保持在教育部的规定时间之内。但依然有 40.71%的初中学生家庭作业时间 超出规定,并且表现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家庭作业时间逐渐增长的趋势,初一到初三学生 的日均家庭作业时间分别为69.72、78.70、84.41 分钟,超出规定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分别 为 35.76%、 40.92%、 45.55%。(二)课业负担轻重:课业难度偏大,课业劳累程度总体趋中,部分学生课业负担偏重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承受能力的不同,对同一课业任务不同学生的课业负担感 知不同。课业负担的轻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表述,一是课业难度感知,二是完成课业任务的 劳累程度。课题组通过让学生自己对所学各门课程的难度感知,以及对完成课业任务后的劳 累程度进行五级评定的描述,获得了学生课业负担轻重的一手数据。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 课业难度偏大,劳累程度总体趋中,部分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在课业难度的感知方面,学生 的平均得分为3.65分,高于中值,有 60.20%的学生感到所学课程难(比较难与非常难之和),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认为课程难度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完成课业的劳累程度方面,学生 的平均得分为 3.11 分,虽然也是中值,但总体低于课业难度感知,在完成课业后感到累的学 生占总体学生的三分之一多一点(36.27%)。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学生对课业难度的感知与其 对课业劳累程度的感知是显著相关的。(三)课业负担结构: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课业负担更重 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不同的年级、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以及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之间存在 明显的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课题组调查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完成家庭 作业的时间逐渐增多,课业难度感受以及课业劳累程度逐渐加重;从村屯到乡镇、县城和城 市,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逐渐增多,劳累程度逐渐加深,但在课业的难易程度方面,乡 镇学校学生的难度感受高于其他地域;从学困生到中等生、学优生,学生完成课业的时间逐 渐增多,在课业难度和劳累程度维度上负担逐渐减轻。总体而言,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 负担偏重,这一点在农村学生、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上学交通工具农村学生的交通安全保障需加强 当前农村学生乘什么类型的车辆上学?学生乘车的花费情况怎样?乘车的需求和满足情 况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课题组为此专门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查了解。(一)交通工具:类型多样,以公交车为主 学生究竟是乘坐哪些类型的车辆上学呢?调查显示,公交车、面包车/三轮车、摩托,以 及私家汽车是农村学生的主要通勤工具。其中公交车是学生最主要的通勤工具,农村小学和 初中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 41%,面包车/三轮车是学生选择第二多的通勤工具,小学和 初中分别占13%和 22%。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公交车的安全性相对高于其他几种交通工具, 采用面包车/三轮车,以及摩托车通勤的安全隐患要明显高于公交车。但是,学生的安全意识 与安全防护仍然有待提高。乘车没有随车人员陪同的占 84%,通勤车辆安全带配置情况也不 理想,通勤车辆没有安全带的占43%,通勤车辆有安全带并且从不要求系安全带的占31%。从 拥挤程度来看,不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面包车/三轮车,车厢的拥挤程度均十分严重,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这些车辆较拥挤。(二)交通花费: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至10%调查显示,在乘车上学的学生中,单次乘车花费不足1 元的学生占13.17%,花费1至 2 元的学生占37.93%,花费2.1 至 3 元的学生占25.71%,花费 3元以上的学生占23.20%。如 果按每月22个上学日计算,学生月均乘车费用介于44 元至132元之间。考虑到学生的家校 距离和通勤间隔,家校距离过远的学生每日通勤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单程通勤费在1至2 元之间的学生每日通勤的可能性较大。以这部分学生来计算,如果学生每日在家校间往返一 次,则每年的通勤费用在396至792元之间,2012年全国农村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是7 916.58 元(其中甘肃最低,为4 506.66元),这一通勤费用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至 10%左 右,这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可能仍存在一定压力。(三)区域差异:发达地区通勤情况更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多学生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上学,这与经济较发达地区 的公共交通系统较发达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公交车作为最重要的通勤工具,城市和县城学 校学生乘坐比例远高于乡镇和村屯学校学生。这一差异趋势也类似地表现在私家汽车的选择 上。在摩托车、面包车/三轮车的选择上,城乡学生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向,农村学生对这些通 勤工具的选择比例高出城市和县城学校的学生。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状况发展较好的地区, 学生通勤工具选择的安全性普遍较高。寄宿制学校建设硬件条件与管理水平待改善在学校撤并之后,部分学生家校距离变远,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取校车通勤和寄宿制学 校建设两个方法。作为学校布局调整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和配套服 务的达标和运转情况如何?寄宿生的构成是怎样的?其生活适应情况如何?这些问题的有效 解决是促使寄宿制学校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一)学生来源:村屯学生寄宿较多,但基本以高年级寄宿生为主 从寄宿生的生源地看,村屯学生是农村寄宿生的最主要来源,占所有寄宿生的 85.7%。 在小学阶段,村屯学生的比例高达 92.5%;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住宿现象并 不明显,学生住宿年龄普遍较大。在小学寄宿学生中,1012岁学生占70.6%。从性别结构 看,总体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女生占51.1%,略多于男生。从学段看,小学女生占53.0%, 初中女生仅占46.7%。(二)硬件条件:配备水平普遍提高,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硬件设施是寄宿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课题组以住宿条件、食堂环境及生活健康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 件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住宿条件方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配备了食堂,配备 率达83.4%,但食堂的标准化程度普遍不高。开水房的配置率达58.3%,浴室配备率为65.1%。 但人均居室面积达标率仅为39.5%。在一人一床的达标方面,达标率也仅为34.0%。从寄宿学 校的住宿、食堂建设等硬件条件达标率来看,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三)寄宿管理:多数学校配备生活教师,但专职化程度低 在学生的生活管理方面,生活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寄宿制学校需要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以照顾、管理寄宿生的生活。调查发现,配备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占 63%,其中 75.6% 由本校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专职生活教师只占 24.4%。这些专职生活教师大多为周围村庄年 纪较大的村民,并无专业经验,同时也缺乏进一步的在职培训机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 教师大多负责管理学生的作息和宿舍卫生,维持纪律,确保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等,对寄 宿生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生活教师则较少关注。(四)生活适应:食宿较好情绪稳定,能够全心投入学习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适应性方面,课题组主要关注住宿生的用餐、睡眠和情绪控制情况。 在用餐方面,调查显示,住宿生的用餐量与其在家时差别并不明显,大部分学生都能在食堂 吃饱饭,并且对食堂饭菜的满意度较高。在睡眠方面,由于学生宿舍通常有统一的熄灯就寝 和起床时间,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能得到保证;在睡眠质量方面,大部分寄宿生的睡眠质量 较好,在课题组调查的90 名生活教师中,有77.1%的教师认为绝大多数学生的睡眠很好,只 有 3.6%的生活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的睡眠不好。在情绪控制方面,调查发现,只有极个别的 学生会因为想家而显得焦躁不安。大多数学生能控制住自己的想家情绪继续学习,这一比例 为 89.2%。这可能与寄宿生的年龄较大有关。成效回放调查显示,中国农村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且城镇化趋向明显。义务教育中,中国继 续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中西部22个省699 个试点县的 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还有 11个省份在 288 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直接 受益学生达 3 000 多万。同时,全国约1.2 亿名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 333万名 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特岗教师中央财政工资性补助标准西部达到年人均2.7 万元, 中部达到2.4 万元,农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全国有28 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异地高考政策,让农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成为现 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则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结论发展农村教育尚需各方努力2012 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颁布后的第二个完整年份。在这一年里,我国的农村教育继续保持了近年来的良好发展 势头,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从数量、质量和结构的角度全面审视农村教育各要素的发展情况, 重点关注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课业负担、农村学校校车配置及运转,以及农村寄 宿制学校发展等情况后发现,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在总体发展上有很大进步。在师资配置方面,农村学校的师资数量结构得到很大改进,增量需求逐步趋缓,师资质 量也获得了显著提升,师资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城乡比较的角度看,农村教育 的师资配置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在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总体基本趋 于合理,特定群体(农村学生、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群体)的课业负担更为突出;在上学交 通工具方面,当前农村中小学以公共交通为主,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农 村寄宿制学校方面,寄宿生以村屯学生为主、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学校的硬件环境有较大改 善,但仍存在很大改进空间,绝大多数寄宿制学生生活适应情况良好,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育界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正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5000 万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随着城乡人口的空间重组,农村教育的空间形态、体制形态和结 构形态也将出现重构。因此,中国应将农村教育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并在社 会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下去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