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838597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庆市永川区第五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课前预习知识准备一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相关资料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教材助读二(一)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二)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预习自测三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萌发( )翩然( ) 孕育(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 簌簌( )风雪载途( ) 周而复始( ) 草长莺飞( )谚语( )候鸟( )2解释词语:载途: 簌簌: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衰草连天: 草木枯荣:草长莺飞: 年年如是:3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的物候知识。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避免。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物候学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养育丰盈可以要求记录、培育丰厚可能适宜记载、生长许多能够影响记载、孕育丰富可能适应记录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课中探究学始于疑一1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但它的开头却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物候,而是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作者这样开头有何用意?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E.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质疑探究二探究点1:速读课文,然后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探究点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1) 文章首先介绍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接着说明 ,最后说明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顺序、 顺序、 顺序。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3)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后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探究点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探究点4:比较阅读,将1、2两段与下面的文字作比较,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具体说说1、2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我的知识网络图三当堂检测四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的练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_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_3第一段第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_4第一段句可分为两层,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_ _ _5第二段第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 _因素,后者是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省以致善】我的收获:课后训练(一) 基础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融化(rng) 孕育(yn) 翩然(bin) 农谚(yn)B.簌簌(sh) 萌发(mng) 芳菲(fi) 销声匿迹(n)C.衰草(shui) 草长莺飞(yng) 窥见(ku) 纬度(wi)D.风雪载途(zhi) 侵害(qn) 逆温(y) 数据(sh)2找出并改正下列各组中的错别字。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大地苏醒 天空晴朗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不毛之地 衰草连天 草木荣枯 年年如是( )3.对下面的病句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修改意见:(二)文本探究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因素。5语句品析。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1)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分别是:(2)“次第”一词换成“不断”好不好?为什么?(三)综合实践6最近,初二(一)班开展了一次“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活动。(1)假如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2)在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向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万物总能给我们人类以无穷的启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仿句: (3)在这次活动中,你也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根据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从春到冬排列顺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在活动中,老师请同学们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选出精美的粘贴在班级里。你的标语是:(五)拓展延伸7阅读短文,完成各题。气候的威力(节选)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造福于人类的例子: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4)本文第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和 ,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