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洪塘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藤野先生》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764374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洪塘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藤野先生》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厦门市洪塘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藤野先生》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厦门市洪塘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藤野先生》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学习反语的修辞方法。 2.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学习重点】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关键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学法指导】通读全文,感知文章大意,学习文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2、关于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 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使用说明】:A层完成所有题目,B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C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 剖( ) 油光可鉴( ) 畸形( )不逊( ) 匿名(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诘责( ) 凄然( )教诲( ) 瞥 见( ) 抑扬顿挫( )2、熟读课文,根据人物活动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结构。依据:在东京 在仙台 离开仙台后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3、写出本文的记叙线索:(明线) (暗线) 4、写出本文的主旨: 5、写出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6、朗读课文前三段,回答问题学习研讨。(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2)这几段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3)前三段是如何描写清国留学生的,有什么作用? 7、精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以下问题。(1)细化文章结构。在仙台( )(一)初到仙台:1 ( 段)2 ( 段)(二) ( 段 段)(三) ( 段 段)四件事情: (四) ( 段 段)(五) ( 段 段)(2)、文章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写了哪四件事?分别突出了藤野先生怎样的精神?从这四件事情看出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3)在写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外还有一些似乎游离于这一主题之外的内容,请说出来,并思考这些内容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关系。 (4)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如何理解课文结尾这一句话的含义:“每当夜间疲倦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 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9、第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表达了“我” 的思想感情。10、第句中的“他们”指代的是 11、第句中的“这一声”指的是 ,“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12、第句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闲看者 的精神状态。13、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的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 精神。14、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拓展学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走近芦苇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的无可奈何了呢? 走进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的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那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椎,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15、第段中画线句“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6、文章第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17、理清全文思路,简要回答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走近”芦苇的。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18、文章以物喻人,请分条回答作者从芦苇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一课一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