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 黔之驴》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626930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 黔之驴》教案 (新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 黔之驴》教案 (新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8 黔之驴》教案 (新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黔之驴 教学目标: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教学重难点: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二、作者简介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黔qin 窥ku 骇hi 遁dn噬sh 狎xi 踉ling 憖 yn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4、集体朗读。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1字词释意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 把(它)作为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4.补充强调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稍:渐渐 且:将要蹄:用蹄子踢 (名作动) 止:只仅尽: 吃光 (用做动词) 断:咬断四、问题研讨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动作的有: 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 跳踉心理的有: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 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4.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五、小结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六、课外延伸1为本次课所学的三个成语造句。2搜集两个有成语出处的语言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