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姓名 班级 组别 自学完成时间 分钟【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3.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使用说明】1、 利用读书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2、 预习课中熟读课文,认真研究学案,运用好双色笔,圈点勾画故事的主要信息,对关键句子作好批注。 3、 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独立思考。4、 展示中交流合作、质疑。最后思考问题总结本课知识,完成检测题。【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雪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2、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自主学习】先阅读课本,再回答问题一、读一读,写一写(用你智慧的眼光发现重要的字词,掌握其形、音、义,并积累下来;再通过组内交流补充)二、整体感知: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2、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3、课文着重记叙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情?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4、概括文章主旨【合作探究】1、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3、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来解释?4、24至31这几段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课堂小结】(提示:从课文的中心思想及本文语言特点方面去总结)【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绯红 ( ) 油光可鉴 ( ) 发髻( ) 瞥 ( ) 畸形( )杳无音信( ) 花梗( ) 芋头( )2、“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 .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3、赏析句子。(1)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句中的“良心发现”指 ?“正人君子” 指 ?)(2)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