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0009549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1.请记住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功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的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要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有的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问:“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个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的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达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又理解的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 4.“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宽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够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物理是一门对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来说最感困难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六至八年级的物理。这一教学阶段的大纲里包含着大量的概念。我教这门学科教了六年,我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念相配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电流定则这一部分教材时,我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的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5.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学生普通学生多2、3倍。30多年的教育经验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有力的手段。 6.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变成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相联系的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7.关于获取知识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8.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知识。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规则、公式、定理、结论)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作业,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 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与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9.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当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学生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10.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 11.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譬如上几何课。全班都准备好让老师检查家庭课业。教师向全班提出两道作业题: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扼要说明三角形相等的特征。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里。在这里,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教师注意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如果想了解某一个学生对求出的公式是否有深刻理解,就让学生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这时候没有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教师随时(在完成作业的某一个阶段上)可以让全班或一部分学生停止作业。 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 12.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第一、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个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 第四、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的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 (注:苏联学校的做法,一般是教师提问学生,在学生回答后就当场给予评分) 13.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 怎样从教育学的观点来正确地组织复习呢?首先,我建议考虑到学科和具体材料的特点。在布置学生复习诸如物理、化学、代数、几何这一类学科的规则、定律、公式和结论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主要的让学生完成实际作业练习、应用题、画图、制表、综合复习等等。 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复习具有另一种性质。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另外,学生应当在翻阅听课笔记的时候,着重复习这些规则、公式、定理及其结论。 14.怎样检查练习本 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压缩批改练习本的时间,但是“毫无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练习本里有大量的错误。 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谐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应当向小学各年级教师提个建议: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让儿童用词来表达最微妙的感情,用词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印象。 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应当让你的学生讲故事,发表议论,汇报他亲手做过的事情,讲述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应当布置这样一些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一定要讲述、汇报和报告,要求他把现有的知识“投入运转”,也就是说,使词成为进行创作的手段。 减轻批改练习本的工作,涉及到教学工作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但是在某几项前提下,还是能有所减轻的。第一,在每一节语法课上,都分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把那些容易犯语法错误的词抄下来,并加以识记。第二,让学生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第三,定期抽查学生的练习本。 15.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在准备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都把学生应当参加的积极活动加以规划,并使这种活动能给学生以智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概括和规律性。我毫不动摇地深信: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 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种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注:此节强调在教一门学科时,应安排学生从事一些实际操作(即积极活动) 16.教给学生观察 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从 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 我在教小学的时候,就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标志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而不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十种标志来。谁会欣赏大自然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想吧!” 我对学生说。 17.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你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学生看见了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 18.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 19.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 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在小学里,就应当使阅读达到这样的完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到了某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还应掌握迅速书写的技能,以便做到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缺少这种技能,就又会造成另一种关系失调。通过足够量的练习,可以在第四学年达到这一要求。 挑选、系统整理和分析事实的技能,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 为了使学生学会自觉地把概括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践,必须让他们独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实,思考这些事实,并对它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 形象地说,事实是支持思想展翅翱翔的空气。20.兴趣的秘密何在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例如,在讲到植物的根系及其在植物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时,我对孩子们讲述说,那些很细很细的根须怎样在土壤里吸取植物所需要的物质。我把孩子注意力引到各种事实的这样一个接合点上来:在土壤里,有一种生命在时刻不停要进行着,无论冬夏,这种在土壤深处的生命都永不熄灭;亿万个微生物好像在为许多根须服务,如果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树木就不能活下去。我说:“孩子们,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土壤的这种复杂的生命。想一想,它是怎样依赖于从周围环境中提供的物质的。那样,在你们面前就会展示出生物和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生物怎样变为构成生物的建筑材料,这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我把这一点讲清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21.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勃勃。这种竞赛表现为: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如果我看到,哪一个儿童和少年的手喜欢去摸弄机器和机械模型、各种仪器和设备,我就一定设法把他吸引到“难事之角”里来。 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我们学校里有这样一条规矩:关于每一个对知识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我们都要在心里学研究会的会议上进行讨论。我们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异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 22.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怎样才能使学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自尊感呢? 我坚定地相信: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我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力求实施这样一条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如低年级:集体创作图画册;中年级:读书晚会;高年级:指导低年级学生,做教育者)所有的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23.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这种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请你千万别让这种学究气把你的学生卷进去。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 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24.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自由时间问题,不仅涉及教学,而且涉及智育、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其所以必不可少,乃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学习,不让他经常感到有学业落后的威胁。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 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本身也是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知识处于何种状态是处于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还是处于僵化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此外,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时间,这就是作息制度。 25.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样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你不必惊奇:在课堂上,儿童盯住了树影投在教室墙壁上的跳跃的光点,看得入了迷,所以对你所讲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听进去。是的,他没有听你讲课,这是真实情况,因为他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于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我劝你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你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 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说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 26.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在一至三年级,一定要在每个班级里单独建立一个“书籍之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第二个应当引导学生去接近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 27.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一教育信念是从观察中产生的,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 经验证明,为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应当选择下列劳动形式: (1)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 (2)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 (3)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 (4)为生命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创造环境,管理这种环境。 当然,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28.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要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要创造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在上课时采取某些特殊的方式,譬如说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 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 29.谈谈直观性问题 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 使用直观手段,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在二、三年级教会学生画应用题)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30.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我建议将要教一年级班的教师们,在儿童入学前的一年半(最好是2年)以前,就把他们的家长(最好要父母亲都参加)召集起来,跟他们谈谈,家庭里应当保持一种怎样的相互关系,才有利于增强儿童的神经系统,并且有利于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书,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请你这样告诉学生的家长:“你们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 31.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这种分类,对于解决儿童的智育问题、培养个人的才能和爱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请你把未来的一年级学生集合起来,选一个晴朗的日子,把他们带到秋天的树林里去,你马上就会发现具有这两种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思维类型的孩子。 有些孩子迷恋于大自然的全部和谐的美。他们惊奇、赞叹,把各种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可是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吸引住的时候,那么对他们来说,全部的和谐就都集中到这一个事物和现象上来了。这是对周围世界的艺术感知或称形象感知的最突出的特点。具有这种感知的儿童,能够兴致勃勃地讲述他们所见到的情景。在他们的感知里似乎是以情绪因素占优势,即靠情感的认识多于靠理智的认识。请你注意,这一点是会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打下烙印的。具有明显表现的艺术思维的儿童,对学习文学很感兴趣,喜欢读书,醉心于诗歌创作。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在这门学科方面跟不上进度。 而对另一些儿童来说,好像并不存在美的和谐。有些儿童一直在问:为什么太阳在将落的时候会变成红色的?太阳在夜里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秋天的树叶有的变红,有的橙黄,又有的枯黄?在这种儿童眼前,首先展示的并不是世界的形象一面,而是其逻辑的、因果关系的一面。这就是逻辑分析思维,或数学思维。 教师应当了解,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哪一种思维类型占优势。要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发展两种思维领域,既不要给以片面的发展,同时又要善于把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适宜于他的先天素质的轨道上去。 32.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每一个人(他的一生的命运就在我的面前发展着)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希望你的个人藏书里有以上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你到了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 你要买些心理学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的藏书。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我坚定地相信,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出来的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你将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会演奏某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占有许多优势;如果你身上还有一点哪怕是很小的音乐天才的火花,那么你在教育上就是国王,就是主宰者,因为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 你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年里,都应当使你的教育劳动的“工艺实验室”不断地充实起来。教师必须积累供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使用的大量习题和例题。这一切需要年复一年地进行积累,并且按教学大纲的章节加以编排。 33.怎样培养记忆力 大概,我们每一个人遇到那种记忆“有漏洞”的儿童都会束手无策的:他今天记得的,明天就忘了。这里试图提出的关于培养记忆力的建议,都是以感性材料即实际经验为依据的。 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的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和识记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让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去探求、获取和掌握的知识,是记忆力的牢固基础。 34.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不随意识记(阅读有趣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识记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里要识记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不会是死记硬背了。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 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作为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师,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你还应当是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通过你的讲述和对新教材的说明,你应当用火花去点燃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少年听完你的讲课时,应当怀着强烈的愿望,想去读一读你顺便提到的某一本书。他应当念念不忘这本书,无论如何要找到它。 35.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 根据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经验,我看到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 当儿童在画那些体现着美的事物时,对美的感受好像要求表现出来,激发着儿童的形象思维的觉醒。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z 36.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学生如果没有流利地、快速地、有理解地阅读和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技能,他就像半盲目的人一样。我认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早在三年级、最迟在四年级,就要使学生能够笔不离纸地写出较长的词,能够眼睛不看练习簿地写出词甚至短句来。书写过程的半自动化是提高读写水平以及全面地自觉掌握知识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培养快速书写的技能,首先要求对手的小肌肉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多年经验证明,这种练习应当比写字先行一步。我的意思是说,先要让手(包括右手和左手)做一些精细的劳动动作。 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完成过足够数量的精细的劳动动作,那么他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好了流利书写的准备。当然有系统的书面练习还是不可缺少的。 37.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 人单靠右手就上升到了他已经达到的智力素养的高峰。但是,如果所有的人单靠右手掌握的那些极精细的劳动动作能够同时也是左手的功劳,那么某些人的劳动技巧、劳动艺术和智力发展就能改善得更加迅速。 会用双手从事劳动的能工巧匠们,似乎在同样的一个现象中,能够比只会用右手工作的人看到更多的东西。 38.智育的真谛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发展程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后者也有赖于知识的分量。 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愚蠢的人本身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给别人带来危害。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应当再三重申:智力训练的程度并不等于所获得的知识分量;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的智育,只有当教师把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看作是发展认识力、创造力的思维(灵活的、生动的、好钻研的、探求的、永远不以己知为满足的思维)的手段时,它才得以实现。在这种教师那里,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因此,智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 39.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只要如此这般去做,就一定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于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所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40.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剌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分数)的结果。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41.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连32年,我在儿童入学的最初两星期内记录有关他们的知识面和表象的资料。每一年让儿童回答的都是相同的问题。 例如:从1数到100说出你能认识的植物、动物、鸟类的名称叫出你所认识的机器的名称,并且说说它们有哪些用处 在我看来,儿童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值得注意的一些资料:在1935年,35名一年级新生中,只有1人能数到100,5人能数到20(当时是8岁入学)。到1966年,36名一年级新生中,有24人能数到100,其余的12人能数到20、30和40(这时是7岁入学)。儿童关于机器和工艺过程的知识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儿童对于植物、动物、鸟类的知识正逐年减少。 我在自己的日记里,还记录学生家里有哪些书籍,家长的教养程度如何,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花费了多小时间。把这些材料加以比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2.要思考,不要死记 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解释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43.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谁也不会否认,在小学里,儿童在自己的一般发展上会得到很大的进展,会认识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规律性。在我看来,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儿童学习。 这是一种什么工具呢?这种工具装有5把“刀”,即5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这五种最重要的技能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 44.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我们感到,学龄中期特别是学龄后期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学习却不是变得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艰难了。罪过的根源要在教学过程本身去找。一种不好的做法是,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背诵它。结果使得记忆负担过重,以致在学生的头脑里,连那些为了进一步顺利学习而必须记住的材料,也无法保持。 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他们在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新的因果联系。 用这样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不取决于教科书里的页数多少了:他可以读3页,也可以读10页,教材数量的增加并不导致记忆的负担过重。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以识记为目的 ,而是竭力做到尽量深刻地理解教材。而他对教材理解越深刻,识记的情况就越好。深入钻研教材的实质,避免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这一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如果一条规则是没有经过透彻思考过足够量的事实而硬背下来的,那么,学生可能记住了它,但是却不懂得它,因而就连记忆也是不会牢固的。 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这在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知识不再是死的“行装”,它们始终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知识对于学生,好比是一种工具,借助它而去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 45.要使知识“活起来” 先进教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应当努力做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 46.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困难了 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活动)的兴趣。 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现在学校里开设的那些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确定学生的个性,了解和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 即使教学大纲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没有高明的教师用敏锐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双手去实行它,那它仍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47.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从教学法的观点看,对教师的课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但是教师讲述教材时的那种漫无目的、有气无力的口气,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无精打采的情绪。教师对教材的冷淡态度马上就传给了学生,于是教材就好像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道障壁。对于“课的情调”这个难以捉摸、难下定义的概念,我们平时在日常实践中用“课上得没劲”这一类的话来表达,但是我们并没有力图去找出可以解释它的原因。在这种课上,学生没有感到紧张劳动后的健康的疲劳。但是儿童在枯燥乏味的课上所感到的疲劳,往往大于他们在那些充满着紧张的、内容丰富的劳动的课上的感觉。我们每年都要分析本校教师的400多节课。这项工作使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当教师不是以学生的眼光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