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教案

上传人:xuey****n398 文档编号:108058753 上传时间:2022-06-1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6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原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统计学原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所在系: 经济管理系 讲授课程: 统计学原理 教师姓名: 邸 娜 教师职称: 讲 师 天津农学院教务处制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学 分36总学时:36 学时讲 课:36 学时上 机: 学时实 验: 学时课程类别( )理论课( ) 公共课( ) 必 修 课()实验课( ) 专业课( ) 院级任选课( )授课年级2007级授课专业信息专业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思想,并确立自觉运用统计思想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取得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熟悉统计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统计整理的步骤和内容;熟记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过程,从而进一步领会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学会运用excel进行各种统计运算和统计分析,了解宏观经济分析中常见的经济指标,熟悉宏观数据的获取来源;了解统计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手段。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和总体单位的确定;标志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2)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各种统计调查方式;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3)分组的作用、原则和方法;组距数列的编制。(4)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之间的关系;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平均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标志变异指标的类型和适用范围;平均指标和标准变异指标的作用以及平均指标与强度相对指标之间的区别。(5)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增长百分之一的绝对值的概念。(6)总指数的概念、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区别;数量指标的拉氏算法、质量指标的拉氏算法;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的关系;因素分析的思想和操作步骤。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7)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的区间估计。(8)相关系数的性质、取值范围和计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关系。教材和参考书1、使用教材:李洁明、祁新娥主编,统计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主要参考书:李朋主编,excel统计分析实例精讲,科学出版社,2006年周荣辅、刘新建等主编,统计学原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吴喜之主编,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谢家发主编,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及案例,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授课周次第 1 周 第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课 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统计思想,并注意自觉运用所学的统计思想的意识。了解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统计工作的职能以及统计学的应用领域。熟悉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统计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学重点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教学难点统计学的性质。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统计一词,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可能大家并不熟悉。其实大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小到两个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处处都在体现统计的应用。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当前大家正在热议蒙牛特仑苏的omp事件,2月13日城市快报的消息称:蒙牛特仑苏津城销量下降。这就是一个统计调查分析的结果。具体是怎样得出的结论呢?使用的什么方法?是否科学可信呢?在我们学习完本课程后,我想大家每个人心里就会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二、学生课前准备本次为第一次授课,不需要学生课前准备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在介绍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以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案例为起点向学生讲授统计学的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含义,进一步阐述统计及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接受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统计及统计学的概念、性质。第二节课以课本目录为主线讲授统计研究的程序和一般方法;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统计学的分科及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讲授统计学的程序、方法。四、课后作业1.举出你所知道的统计应用的例子。2.预习基本概念,查找常用表格。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授课周次第 1 周 第 2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一章) 第三节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课 时2教学目的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是统计学中最基本问题和最核心的问题,所以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用。教学重点总体、个体;标志、指标;流量、存量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总体和个体,流量与存量的判定与区分。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在某些工作中要针对某些单位或个人调查一些具体的项目如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盈利情况;个人的收水平、消费偏好等。这些单位或个人在统计理论中被称为什么呢?二、学生课前准备提前熟悉各种常用的表格。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讲授掌握总体、总体单位的概念;理解总体、总体单位以及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根据某一特定目的准确确定总体和总体单位。第二节课讲授统计标志的概念、种类;变量的概念和类别。四、课后作业 1.练习各种指标2.完成课后习题。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2 周第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第一节 数据的收集课 时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常用方法,取得数据的基本方式和方法。了解二手统计资料的获取来源。教学重点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内容,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常用方法,取得数据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在第一章里,我们介绍了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知道统计研究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所以要实现后续的统计分析,完成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的职能,前提就是要取得数据。我们对数据有哪些要求?数据又应该怎么取得呢? 我们来看第二章统计调查。二、学生课前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上网搜集有关问卷设计的有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讲述调查方案的结构以及基本的统计调查方式和方法。第二节课采用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讲述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四、课后作业1.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2.课后练习题。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3周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二节 数据的整理和显示课 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统计整理的一般问题。包括数据的筛选、审核等。掌握统计整理的概念及统计分组概念、作用,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熟悉制作统计表的一般原则,掌握常用的统计图形的绘制方法,能够利用excel进行分配数列的编制,统计图表的绘制。教学重点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原则和方法,统计表格的绘制原则,各种统计图形的制作。教学难点分组的原则、方法和统计图形的绘制。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取得数据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还只是零散的反映各总体单位的数字信息,要达到认识总体数量特征的目的,还需要进行统计整理。二、学生课前准备 对excel的基本操作进行熟悉。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结合实例说明分组的作用和方法,并用excel演示分组的过程和结果。第二节课演示利用excel绘制统计和统计表的方法。四、课后作业利用excel完成课后65页的计算题的一和二。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3周 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二章)第三节 统计分组课 时2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统计分组的原则和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调查搜集的数据经审核、筛选后,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以便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分组的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统计整理的定义及一般问题,包括数据的筛选、审核等。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统计分组标志和界限划定;第二节课讲授统计分组的类型、二次分组及分组的原则。四、课后作业 理解分组的作用和分组标志的选择。课后记 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4 周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二章)第四节 分配数列课 时2教学目的掌握分配数列的含义、种类及变量数列的编制意义及编制方法。教学重点分配数列的相关概念、变量数列的编制。教学难点变量数列的编制。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我们要对分组数据的数量特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要在数据分组之后对数据进行分配数列的编制。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汇总的内容及分布数列的相关概念、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和变量数列的编制等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统计分布的几个相关概念(分配数列、次数分配、次数或频数、频率、变量数列)、统计分配数列的种类。第二节课讲授变量数列的编制。四、课后作业练习编制变量数列。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4周 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五节 数据显示课 时2教学目的认识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教学重点手工制图。教学难点手工制图。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统计数列编制本节介绍统计表,也就是如何对分布数列进行展示,因为图表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对数据的特征有所掌握。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统计表的概念及构造、统计表的种类及宾栏指标的设计。第二节课讲授统计图中的直方图、散点图 (手工方法) 等。四、课后作业 练习手工编制统计表,并尝试计算机编制统计图表。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6周 1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三章 静态分析指标第一节 相对指标课 时2教学目的掌握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并能够利用其分析各类经济现象。教学重点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教学难点强度相对指标的判断。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指标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总量指标是对总体总量的基本认识,相对指标是认识总体的另一个角度。二、学生课前准备 学会总量指标及预习相对指标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相对指标的概念、相对指标的作用;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度量。第二节课讲授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介绍动态相对指标。利用案例讲授相对指标的应用。四、课后作业 试用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6 周 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三章) 第二节 平均指标课 时2教学目的掌握算术平均数概念、种类、计算和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进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的种类、计算及性质。教学难点算术平均数的性质和适用范围。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能更深入的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平均指标也是描述统计数据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算术平均数是最常见的统计分析指标。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算术平均数的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平均指标的概念、平均指标作用、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第二节课讲授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加强相关练习。四、课后作业 1.利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对现象进行分析 2.练习平均指标的计算例题。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7 周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三章)第二节 平均指标课 时2教学目的掌握调和平均数概念、种类、计算及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并能够利用其进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了解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条件。教学重点调和平均数的种类和计算。了解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条件。教学难点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和适用范围。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算术平均数是最常见的平均指标,但是在实际中,有时社会经济等问题不能提供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条件,需要其他的计算方法,这就是调和平均数。二、学生课前准备 熟练掌握算术平均数的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用案例方法讲授调和平均数种类、计算;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第二节课介绍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条件及方法;总结数值平均数的特点。四、课后作业 1.利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对现象进行分析 2.练习各类平均指标的计算。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7 周 2 次授课方式讲授章(节)名称(第三章)第二节 平均指标课 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众数、中位数的计算,认识众数和中位数在统计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众数、中位数的计算及应用。教学难点众数、中位数的计算及应用范围。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只用数值平均数进行统计分析时,有时会产生某种偏差。二、学生课前准备 提前搜寻有关众数、中位数的实例分析。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用案例讲授众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注意事项;第二节课用案例讲授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总结平均指标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四、课后作业 众数、中位数的相关练习。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8 周第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三章) 第三节 标志变异指标课 时2教学目的掌握变异指标的概念,熟悉其分类和计算;学会应用平均指标。教学重点变异指标的概念、种类、计算和应用。教学难点标准差、变异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数值平均数、位置平均数都是反映总体的集中趋势,标志变动度反映了总体的离中趋势。二、学生课前准备 熟练掌握平均指标的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讲授标志变动度的意义、测定标志变动度的指标的概念及计算。第二节课讲授运用平均指标的原则。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由浅入深地逐渐引出各种变异指标,进而明确各种变异指标的特点、应用条件和计算分析。四、课后作业1.课后练习各种相关习题。2.变异指标的应用。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8周第2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三章)第四节成数本章综合练习2教学目的掌握成数的概念、成数平均数及标准差的计算;理解总体方差、组内方差与组间方差的关系。教学重点成数的概念、成数平均数及标准差的计算。教学难点成数的概念、成数平均数及标准差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利用各类描述性统计分析指标还不能全面分析社会现象还需要其他方面统计分析指标。二、学生课前准备 熟练掌握平均指标及离散指标。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成数的概念、成数平均数及标准差的计算。第二节课通过本章综合练习理解总体方差、组内方差与组间方差的关系。四、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9 周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四章 动态分析方法第一节 动态数列的编制第二节 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课 时2教学目的掌握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能够熟练的计算各种数列的动态平均数。 教学重点动态平均数与静态平均数的区别,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教学难点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我们不仅能够计算并利用各类描述性指标分析问题而且能够利用动态指标进行分析。二、学生课前准备 理解动态相对指标的基本概念。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作用,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及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动态平均数)与静态平均数的区别。第二节课讲授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四、课后作业 动态平均数的相关练习。课后记 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9 周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四章) 第二节 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第三节 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课 时2教学目的掌握增长水平与平均增长水平的含义及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增长1%绝对值的计算。教学重点增长水平与平均增长水平的含义及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增长1%绝对值的计算。教学难点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增长1%绝对值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理解动态数列,明确其作用,科学编制时间序列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会动态看问题。要动态的看问题就要学会计算各种时间序列的各类指标,上节课动态平均数(也叫平均发展水平),本节课继续讲增长量等指标的计算分析。二、学生课前准备 搜索有关动态相对指标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增长水平与平均增长水平的含义及计算;第二节课讲授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增长1%绝对值的计算。四、课后作业 做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10 周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四章)第四节 动态数列因素分析课 时2教学目的学会运用移动平均法和数学模型法进行长期趋势分析教学重点运用移动平均法和数学模型法进行长期趋势分析教学难点运用移动平均法和数学模型法进行长期趋势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时间序列水平和速度分析是预测的基础。几种变动的测定对于统计规律(变量随时间变动)的把握至关重要。借助数学模型描述和预测。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移动平均法和趋势模型法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长期趋势分析。第二节课讲授运用数学模型法进行长期趋势分析。四、课后作业 练习相关案例。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10 周 2次授课方式讲授章(节)名称(第四章)第四节动态数列因素分析课 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两种分析季节变动的方法。教学重点用简单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趋势剔除法计算季节比率。教学难点趋势剔除法季节变动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季节变动分析也是长期趋势分析的一种。二、学生课前准备 上网查找实际案例进行预习。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简单平均法季节比率分析;第二节课讲授趋势剔除法季节变动分析。以案例教学方式为主。四、课后作业 练习相关内容。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11周 1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五章 指数分析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 综合指数的编制课 时2教学目的了解指数的概念和种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常用指数的编制原理。熟悉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区别;掌握数量指标的拉氏编制、质量指标的帕氏编制方法。教学重点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区别;掌握数量指标的拉氏编制、质量指标的帕氏编制方法。教学难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常用指数的编制原理。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统计学上所说的“指数(Index numbers)”是一种对比性的分析指标。运用统计指数可以考察很多社会经济问题,例如,通过生产指数可以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水平,通过股价指数可以显示股市行情,通过物价指数可以说明市场价格的动态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购买力平价指数又可以进行经济水平的国际对比,等等。举凡经济分析的各个领域,指数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查找经济现象中的各种指数及其计算。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指数的概念和种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常用指数的编制原理。熟悉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区别。第二节课讲授数量指标的拉氏编制、质量指标的帕氏编制方法。四、课后作业 任选社会经济现象某一指数,写出其计算及意义。如股票指数、物价指数等。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11 周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五章) 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课 时2教学目的 掌握平均指数的概念、种类及其与综合指数的关系,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计算。教学重点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在理论上,指数可采用拉氏和帕氏等几种计算方法。在实际中不同领域我们可以用不同方式计算指数。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相关指数的计算及应用。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平均指数的概念、种类及与综合指数的关系、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计算。第二节课讲授指数的应用(工业产量(产值)指数、地区物价比较指数、成本计划完成指数)四、课后作业 练习各类相关指数的计算和应用。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 12周 1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五章)第四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第五节指数应用课 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指数体系的类型和因素分析的思想、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应用指数体系进行指数推算、应用价格指数调整价值量指标中的价格因素,并能够对不同时间的指数进行衔接。教学重点应用指数体系进行指数推算、应用价格指数调整价值量指标中的价格因素进行指数数列的衔接。教学难点应用价格指数调整价值量指标中的价格因素进行指数数列的衔接。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运用指数体系可以对各种各样的现象(复杂现象为主)进行因素分析,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都可进行因素分析。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统计指数体系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单一总体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复杂总体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第二节课讲授应用指数体系进行指数推算;指数数列的概念、种类及指数数列的编接。四、课后作业1.练习因素分析的例题或案例。2.练习应用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值数据进行分析。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2周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六章 抽样推断第一节 统计推断的特点与相关概念第二节 抽样误差课 时2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抽样推断、抽样分布和抽样误差及相关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准备。教学重点总体、总体容量、总体参数的概念;样本、样本容量、样本统计量的概念、抽样分布、抽样误差。教学难点总体、总体容量、总体参数的概念;样本、样本容量、样本统计量的概念、抽样分布、抽样误差。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作为统计数据搜集和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抽样调查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就是专门讲授抽样调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是有数学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二、学生课前准备 复习概率论中的几种基本分布形式,特别是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主要讲授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总体、总体容量、总体参数的概念;样本、样本容量、样本统计量、抽样误差等概念;概率和常见的概率分步;第二节课讲授抽样分布、抽样误差的计算及其原理。四、课后作业 注意实际案例的分析。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3周 1 次授课方式讲授章(节)名称(第六章)第三节 参数估计初步课 时2教学目的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推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教学重点区间估计的方法步骤。教学难点区间估计的方法步骤。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上一节学习了抽样分布的理论,本节我们运用抽样分布理论来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二、学生课前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点估计、优良点估计量的评价原则;第二节课讲授区间估计的思想、种类,平均数区间估计的方法步骤。四、课后作业 有关区间估计的习题。课后记 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3周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六章)第三节 参数估计初步课 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抽样成数的区间估计和样本容量的确定。教学重点抽样成数的区间估计和样本容量的确定。教学难点抽样成数区间估计和样本容量的确定。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抽样成数的区间估计与抽样平均数的区间估计相似。二、学生课前准备 熟悉抽样平均数的区间估计三、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讲授抽样成数区间估计的方法;第二节课讲授样本容量的确定。四、课后作业 抽样成数估计及样本容量的练习题。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4周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六章) 第四节 抽样推断的组织形式课 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几种不同的抽样组织形式,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组织形式。教学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的应用。教学难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假设检验是抽样推断的一个重要内容,抽样推断还具有多种组织形式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相关知识。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主要采用案例方法讲授简单随机抽样。第二节讲授等距抽样的应用。四、课后作业 简单随机抽样及等距抽样的应用。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4周 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四节 抽样推断的组织形式课 时2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几种不同的抽样组织形式,掌握类型抽样的区间估计。教学重点类型抽样的区间估计教学难点类型抽样的区间估计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前面讲述的总体参数的估计方法,均是基于简单随机抽样下的理论。但是为了适应抽样调查实践的需要,还需要有比简单随机抽样适应性更好或估计精度更高的抽样组织形式。二、学生课前准备提前预习类型抽样组织形式的相关知识。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类型抽样形式的区间估计。第二节课讲授整群抽样估计、多阶段估计的形式和方法。四、课后作业 熟悉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和类型抽样的案例。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5周 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七章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第一节假设检验的意义及程序第二节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课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并运用其进行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教学重点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的方法。教学难点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假设检验是抽样推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假设检验及其相关知识。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讲授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双尾检验和单尾检验、显著性检验的两类错误、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显著性检验中的总体和样本、显著性检验的步骤。第二节讲授总体平均数的双侧检验。四、课后作业 抽样平均数假设检验的例题。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5周 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七章)第二节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第三节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课 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运用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进行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教学重点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的方法。教学难点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成数假设检验是抽样推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成数及假设检验相关知识。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主要采用案例方法讲授总体均值的单侧检验。第二节讲授总体成数的双侧、单侧假设检验。四、课后作业 抽样成数假设检验的例题。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6 周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七章) 第四节单因素方差分析课 时2教学目的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能够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教学难点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在参数检验中,经常遇到检验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相同,我们可以用U检验统计量及T检验统计量,如果是对多个总体进行均值检验,则必须两两比较检验,十分繁琐,而方差分析可以一次完成对多个总体的均值是否相同的检验。二、学生课前准备 熟悉参数假设检验的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讲授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第二节课讲授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及运用。四、课后作业 分析课后阅读材料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6 周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八章 现象间的相关分析第一节 相关分析的概念和内容第二节 相关分析指标的测定课 时2教学目的了解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分析的主要方法。教学重点相关关系的种类、相关系数的计算;教学难点相关关系的种类、相关系数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客观现象总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是处理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相关分析的有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讲授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的种类、相关分析的内容;相关图、相关表。第二节课讲授相关系数的概念、范围和计算。四、课后作业 相关系数练习。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7 周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八章)第二节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课 时2教学目的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之间的关系;掌握相关分析的主要方法;掌握最小二乘估计原理及其性质;了解回归分析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教学难点最小二乘估计原理;回归参数的估计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现象间数量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测定,确立一个回归方程式,即经验公式,并对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式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判断,以便进一步进行估计和预测。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回归分析的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讲授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的主要方法;最小二乘估计原理及其性质;第二节课讲授回归分析的简单应用四、课后作业 利用回归模型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7 周2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三节 多元线性回归初步课 时2教学目的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矩阵形式;回归系数的估计公式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多元线性回归系数的估计及预测教学难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影响一个变量的因素往往不止一个,为了研究变量与其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借助多元回归分析的工具。特别地,如果变量与其多个影响因素之间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就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检验和应用。二、学生课前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讲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第二节课讲授教学实例。民航客运量与国民收入(亿元)、消费额(亿元)、铁路客运量(万人)、民航航线里程(万公里)、来华旅游入境人数 (万人) 之间回归模型的建立及预测。四、课后作业分析课后阅读材料课后记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8 周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第九章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及计算第二节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分析运用课 时2教学目的了解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口径及其在社会现象的运用。知道取得宏观经济数据的基本渠道。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口径。教学难点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口径。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有关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本章是介绍性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教师点评。四、课后作业 阅读课后材料。课后记 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8 周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数据透视表及统计整理课 时2教学目的了解统计表和数据透视表。掌握利用excel中的数据库统计函数和数据透视表实现对统计数据的分类汇总和图形显示。教学重点用excel中的数据库统计函数和数据透视表实现对统计数据的分类汇总和图形显示。教学难点利用数据透视表实现对统计数据的分类汇总和图形显示。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本节介绍统计表,也就是如何对分布数列进行展示,因为图表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对数据的特征有所掌握。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EXCEL有关制图表的功能。三、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讲授数据透视表、统计图中的直方图、散点图等。第二节课讲授 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整理。四、课后作业 加强练习。课后记 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9周1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利用EXCLE进行描述统计利用EXCLE分析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分析课 时2教学目的掌握利用EXCLE进行描述统计的计算和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的方法教学重点利用EXCLE进行描述统计的计算和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教学难点利用EXCLE进行描述统计的计算和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利用计算机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是。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EXCEL有关知识。三、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讲授描述统计指标的计算。第二节课讲授利用计算机进行长期趋势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四、课后作业 加强练习。课后记 课程名称统计学授课周次第19 周2 次授课方式讲授 章(节)名称利用EXCLE进行抽样分析及假设检验利用EXCLE进行指数与相关分析课 时2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利用EXCLE进行指数与相关分析;利用EXCLE进行抽样分析及假设检验。教学重点利用EXCLE进行指数与相关分析;利用EXCLE进行抽样分析及假设检验。教学难点利用EXCLE进行指数与相关分析;利用EXCLE进行抽样分析及假设检验。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引导 利用计算机进行指数和相关分析十分重要。二、学生课前准备复习与指数和相关有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三、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以案例方式讲授利用计算机进行指数分析、利用计算机进行抽样的方式、方法及假设检验;利用计算机进行样本的数据分析。第二节课讲授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分析。四、课后作业 加强练习。课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