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短学期实习报告材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6706795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短学期实习报告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庐山短学期实习报告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庐山短学期实习报告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家乡篇一、家乡简介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与丘陵、低山相间排列,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自然植被和土壤亦因此自北而南更迭,即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常绿阔叶林黄红壤。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南北向过渡特征,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差异又有垂直地带性上的分布1。在主要栽培作物方面,也依次有小麦、杂粮、麦稻过渡和水稻占优势的差异。 图1 行政区划图市位于省的西北部的平原见图1,处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四季清楚,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4. 515,无霜期213223d。雨量适中,年均降水821938mm。的气候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繁育,盛产小麦、水稻、红薯、棉花、玉米、大豆和水果、蔬菜、薄荷、中药材等,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全国秸秆养牛示基地和山羊板皮重点产地2。二、土壤市农业大市,位于华北平原南端、平原的西部,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现有耕地96. 36万公顷,主要土类有: 砂黑土见图2,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3. 84%;潮土,面积占17.88%;棕壤,面积占7. 52%。总体上,耕地面积大,但土壤经几千年来耕种,土壤已受人类影响极大,土壤肥力不佳,我市中低土壤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土壤类型主要为砂黑土。下文通过介绍家乡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来具体了解家乡土壤状况。 图2 砂黑土剖面一土壤质地我市耕层土壤的质地以重壤土面积最大,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4. 87%,代表土种为砂黑土类的大部和坡黄土、泥骨土等,其保肥能力强,但耕性较差,适耕期短。其次为中壤土,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9. 64%,代表土种有两合土、砂泥土、青白土和白黄土等,其耕性好,易耕作,适耕期长,保肥保水。轻粘土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10.44%,位居第三,主要是淤土类型,此类土壤为冷性土,耕性很差,适耕期短,耕作质量难以保证,保肥能力强。轻壤土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 05%,代表土种为砂土和麻砂土,该类土壤为热性土,透气性过强,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漏肥漏水,耕性好,易耕易种。二土壤水分我市的棕壤土、砂黑土和潮土中的壤土田间持水量都在21-35%之间;重壤土至轻粘土在22-36%之间,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持水性能,但砂土保水能力较差。我市淤土的吸水渗透能力都最强,但其质地粘重,膨胀系数大,块状结构单位之间的间隙大,易失水跑墒;砂黑土吸水渗透能力次之;两合土为中等,抗旱、涝能力较强;砂土与白碱土土体分散,易板结,透水性最差。土壤水分的上升主要是通过毛管作用进展的。我市砂土毛管孔径较粗,毛管水上升较快而高度不高;淤土、棕壤土和绝大局部的砂黑土的毛管孔径小,毛管水上长较慢,易干旱;两合土、砂泥土的毛管水上升得快而高,抗旱能力强。三土壤结构、容重和孔隙度我市绝大多数的耕层土壤为粒状或屑粒状结构,土壤熟化程度较高。淤土由于质地过粘,土壤结构为不良的块状结构。水稻土由于长期水耕,土粒分散,也不易形成粒状或屑状结构。我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容重偏高,在g/ cm3之间, 平均值为1. 3g/cm3。耕层土壤的孔隙度平均值为50. 19%。四 土壤矿质全量组成我市的砂土、麻砂土、砂泥土等SiO2, Al2O3 少,质地轻,保水肥能力弱;砂黑土、棕壤土和淤土含SiO2 少,Al2O3 多,质地粘重,保水肥能力强。黄泛潮土的砂土、雨含土和淤土通体富含碳酸钙,土壤偏碱性。砂黑土和棕壤土因成土年代久远,碳酸钙被雨水淋溶到下层并淀积成砂,其铁素如此形成铁锰结核或铁锰胶膜。五土壤酸碱度我市土壤pH值在6. 5-7. 5之间的中性土面积较少,只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 13%。pH值在7. 5以上的土壤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8. 96%。六土壤养分含量我市各种土壤养分含量丰缺不一,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我市土壤养分“三缺一富,即缺有机质、缺氮、缺磷、富钾,其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2. 3g/ kg,全氮0. 89g/ kg, 速效磷6mg/kg, 全钾18. 6g/kg, 速效钾171mg/ kg。1999年全市地力监测的养分结果是:有机质14. 3g/kg, 全氮1. 0g/kg, 速效磷13mg/kg,速效钾140mg/kg。我市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 锰与钼均低于临界值,普遍缺乏,硼与锌在临界值上下,对于敏感性强的作物和高产地块也感缺乏,而铜铁如此不缺3。三、植被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其植被带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植被将其划为: 皖北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皖中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皖南和皖西大别山南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区是以榆科为建群种的落叶阔叶林,林主要有青檀、大叶朴、紫弹朴、栓皮栎、麻栎 和黄连木等落叶树种,同时这里也常绿-落叶混交林带,常绿乔木主要有雪松、大叶女贞等; 落叶乔木主要有水杉、合欢、栾树、乌桕、白玉兰、紫叶、悬铃木、银杏等;灌木主要有桂花、紫薇、大叶黄、小叶黄、小蜡、火棘、紫叶小檗、石楠等;其中雪松、水杉、桂花构成全园的基调树种。草坪地被植物种类有8种,主要有矮生百慕大、黑麦草、高羊茅、麦冬、红花酢浆草等,其面积地被绿化主要采用矮生百慕大和黑麦草混播方式;常见草本花卉有10种,主要有球根花卉美人蕉、葱兰, 宿根花卉鸢尾、凤尾兰、芭蕉 和一二年生花卉一串红、矮牵牛等;水生花卉有有很多,但种植面积均不大,主要有香蒲、荷花、凤眼兰、睡莲等;竹类有3种,主要为刚竹和慈孝竹;藤本有4种,分别为爬山虎、紫藤、凌宵、木香4。图3 田间道路旁的植被 由于市农业垦殖历史悠久,原始植被已很难见到,目前多系人工种植。群落种类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因为平原广阔,农耕历史久远,在我生活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大片的农田,和田间道路的植被见图3。在作物种植方面,主要种植水稻,麦子,一年两熟,近几年大豆、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增多,扁豆、豇豆、豌豆等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小,常插播在其他作物中。在自家的菜园里可以看到各种瓜果蔬菜,比如芹菜、韭菜、苋菜、茄子、莴苣、大葱、洋葱、大蒜、菠菜、萝卜、胡萝卜、大白菜、小白菜等蔬菜。尖峰山篇一、尖峰山简介尖峰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北纬2913,东经11935,年降水量在1500一1800mm之间。二、土壤一红壤红壤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与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纬度地区,大致以南北纬30为限,常见于热带雨林区。红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首先是铝铁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除石英外,大局部形成各种氧化物,使土壤溶液呈微碱性至中性,硅酸开始移动。各种风化物随水向下淋溶,土壤上部的pH值逐渐变酸,含水氧化铁、铝如此开始溶解,并具流动性,硅和盐基遭到淋失,粘粒与次生粘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积聚。 1、剖面形态:Ah层:一般厚度为2040cm,暗棕色。Bs层:为铁铝淀积层,厚度2m,呈均匀红色或棕红色,紧实粘重,呈核块状结构,常有铁、锰胶膜和胶结层出现。Csv层:包括红色风化壳和各种岩石风化物,呈红色、橙红色另外,在B层之下,有红色、橙黄色与灰白色相互交织的“网纹层。 2、特征:1红壤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属化合物很多。图4 红壤剖面 2因此红壤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发育构造良好。3红壤结构水稳性差,临时性微团聚体较好。4红壤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5红壤呈酸性一强酸性反响,表土与心土pH5.0-5.5,底土PH4.0。 3、我们的观察:土层上方生长的植物主要是枫香树。O:枯枝落叶的分解不严重,残留较完整B:B1上层有颗粒较大、半风化的土块,主要是风化碎屑组成的坡积物 B1下有新生体,土壤紧实。A层较潮,大致判定为壤土B1层比B2层干,B2层与C层湿度相差不大。二山地黄壤山地黄壤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富铝化作用,指的是铁、铝在风化壳或土壤中富集的过程。由于高温多雨,在成土过程中硅酸盐矿物以与水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先后受到破坏和淋失,移动困难的铁、铝含量就在土壤中相对增多。二是氧化铁的水化作用。由于土壤终年处于雨量足、云雾多、相对湿度大、水热状况稳定的环境中,土壤含水量较高使土体量的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使心土层呈黄色。 1、剖面形态:O层:枯枝落叶层,厚1020cm左右,受到程度不同的分解。A层:为暗灰棕至淡黑的富铝化的腐殖质层,厚1030cm,具核状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 AhBs是过渡性亚层。B层:呈鲜艳黄色或蜡黄色的铁铝聚积层,厚1560cm,较粘重,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带光泽的胶膜,为黄壤独特土层。C层:多保存母岩色泽的母质层,色泽混杂不一。 2、特征:(1) 黄化和弱富铝化过程使土体呈黄色而独具鲜黄铁铝B层。图6 山地黄壤剖面2质地一般较粘重,多粘土、粘壤土。3中度风化强度淋溶,黄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响,pH4.5-5.5。4因湿度大,黄壤表层较红壤高12倍,且赘合淋溶较强,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 3、我们的观察:O层主要是沿阶草和松针。A 层为壤土,B粘土。由A至B,图层越来越疏松。 图7 山地黄壤剖面示意图三 粗骨土由于山丘地区地形起伏、切割深、坡度大,加上风蚀,导致细粒物质淋失,土体中残留粗骨性砾石。另有局部母岩在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下,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半风化的碎屑风化层,显示粗骨特性。 1、剖面形态: 粗骨土在剖面形态上表现为较石质土厚,且石砾含量也比石质土多,但剖面为A-C或A-AC-C型,表土层10-20cm厚,疏松多孔。除表层土壤因有机质的作用略显暗淡之外,整个剖面具有一致性,颜色随成土母质而异。 粗骨土广泛分布在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和等地多种地貌地形部位。凡地形陡峻、地面坡度大、强烈切割和剥蚀地区,均有粗骨土分布。 2、特征:1性状源于母质,如质地变化就很大,土壤酸、中、碱性均有。2pH4.5-8.5,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植物速效养分不高。四紫土紫土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碳酸钙不断淋溶,尤其是经物理分解为碎屑物后更为显著。但岩层屡受侵蚀,成土母质不断更新或堆积,碳酸钙淋溶也持续不断进展,使土壤发育处于相对幼年阶段。全剖面继承了母岩色泽,呈紫色或红紫色。紫色土分布于湘、赣、浙、皖的红色丘陵性盆地中,形成于石灰性紫红色砂页岩上。以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土的特征:1土壤形成深受母质影响。2紫色岩的组成和质地对紫色土性状有更为直接的影响。3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4紫色土有机质含量 1.0左右,其发育程度较同地区的红、黄壤为缓慢,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5属化学风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响,pH值为7.58.5。在骆家塘菜市场附近的的山体我们做了一个剖面见图8,在剖面深度为3-5米的地方开始取土根据我们观察如下,土壤较潮,致判断为砂质土,土壤紧实。六实验结果1、pH值测定图8 紫色土剖面表1 土壤酸碱度的数据土类加蒸馏水pH加KCl溶液pH山脚OAB1上B1下B2C山腰上中下山顶紫土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尖峰山从山脚到山顶,总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pH值开始呈升高的趋势,在山腰上层的pH值达到最大,而后,随着海拔的继续升高,pH值降低。总体上pH值较小,土壤呈酸性。2、吸湿水与质地测定表2 吸湿水的数据土类吸湿水1000m。庐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约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顶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8。1、 构造地貌庐山地貌形体在山体的北部和南部有明显差异1山体南部构造地貌特征南部以断裂构造地貌为主,山体中谷地狭窄深邃,谷底锋利。山体以独立山峰为主,山顶锋利,山坡陡峭险峻。2山北部构造地貌特征庐山北部以褶曲构造地貌为主,断层构造地貌亦很发育。如图8所示西东图13 庐山的褶曲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 在本区属于静态构造地貌。本部表现为背斜山,向斜谷等原生地貌顺地貌,如大月山,东谷等;次成地貌有单斜谷,单斜山,甚至存在倒置地貌,如莲花谷向斜山。有岭谷平行相间的地貌特征。断层构造地貌 属于动态构造地貌。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东南侧的温泉大断层和西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强烈抬升,下盘上升形成陡峭的断层崖,最高处达1000米以上,阶梯状断层崖亦发育完好;压性断裂谷深窄一线令人窒息,悬崖绝壁,蔚为壮观。庐山仍然处于断裂上升运动中。2、流水地貌庐山山体为流水侵蚀地貌,谷地地貌在1000米上下有显著的形态差异,以上表现为宽谷或者谷中谷形态,说明曾经历过流水强烈的侧向侵蚀作用;以下是深切峡谷,沿途多见急流瀑布、壶穴深潭和岩槛裂点,说明正在经历流水的深向侵蚀作用,峡谷两侧分布有阶地。1000米高度左右,河流现象有多处存在,说明向源侵蚀作用和深向侵蚀作用的强度。庐山山体外围地区,谷地宽广,阶地,扇形地,河漫滩发育,说明流水搬移和沉积作用的盛行。升以前,曾经历外力长期剥蚀夷平过程。山体断块抬升,同一时期夷平面在“山上、“山麓并存9。3、山地夷平面地貌夷平面在山北分布的高度为10001100m左右,生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即地壳上升之前。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缓,高差不大,有略为高起的岭脊(齐顶)和相对低凹的宽谷(如西谷、东谷、莲谷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属古老河谷,谷发育了Q2红土层,二者均表示为庐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期的产物。夷平面的发育对庐山的建设与旅游业的开展起着巨大作用。4、冰川地貌 以四光先生为代表的一局部学者认为庐山地貌是由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在第四纪庐山曾受到三次冰期侵扰: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它们分别与同时欧洲四次冰期贡兹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玉木冰期的前三次相对应我国第四次冰期为冰期,四光先生认为没有在庐山出现10。其主要证据:1冰斗:三叠泉、大口瀑布等;2U形谷:王家坡、七里冲、大校厂等;(3)角峰:九奇峰、犁头尖等;(4)刃脊:含鄱岭、大月山、牯牛岭等;(5)冰碛物:飞来石、蛤蟆石已塌等。 另外,还有斜坡蠕动型、后期填充型、溶沉扰动型等解释。5、局部地貌介绍:1王家坡U型谷:位于小天池到长岭一带,它不仅是一个向斜谷,也是一个典型的冰蚀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产物。2芦林湖: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囤积冰雪的地方。1954年修坝贮水,于是高峡出平湖,为庐山添一胜景。3大校场与西谷次成谷:大校场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西谷在虎背岭与牯岭之间,二者是由于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强烈侵蚀破坏而形成的,地势特别低。4五老峰单面山: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南翼因断层落于山南,峰高1358米。岩性为大月山粗砂岩。5含鄱岭:含鄱岭海拔1286米,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6女儿城与牯牛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两侧,女儿城砂岩抗侵蚀力弱,现今未被侵蚀的岩石较坚硬,成为次成山。牯牛岭的日照峰海拔为1310米。7天桥: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秀谷中,冰后期流入再将冰溢口侵略者蚀成一个天然的石桥,石桥后来断裂,形成如今的天桥。8三叠泉:三叠泉形成于七里冲宽谷与九叠峡谷相交的“裂点上,并循着冰川琢成的“冰阶转折成叠。三叠泉其实并不是三顾泉,而是同一条瀑布,由于断层加上冰川的雕琢,使溪流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了三级台阶,于是就形成了三次跌水。号称“庐山第一奇观,全长百余米。三跌瀑上下高约400m,,断崖有古老的变质岩组成11。9五老峰断层崖: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向递降。断层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三问题探讨:大校场冲沟的形成是泥石流作用形成的还是冰山作用形成的?1、 大校场谷地冲沟剖面大校场谷地冲沟在芦林盆地附近,从北支沟头到公路约百米,谷宽1015m。上覆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7m,可以分为三层: 图14 大校场谷地出口冲沟剖面 图15 大校场1橙黄色巨砾层,见于剖面下部,底部混杂次圆和圆形卵石,并有亚粘土镜体。砾石直径达1m,多铁锰锈斑和桔红色粘土薄膜包裹。砾石间隙填充物硅铁铝率为2,说明沉积物源地为红壤型风化环境,动力为洪水或泥石流。厚2米,底部混杂较屡次圆和圆形卵石,有时保持层状,并有亚粘土透镜体。 看来在巨砾沉积前有一层山区河流初始冲积物,在巨砾沉积时受到扰动破坏。橙黄色巨砾层与基岩接触面上见有因石块蠕动而在强风化基岩上形成的拖曳褶曲,也有卵石嵌人现象。巨砾长径达到1米者很多,棱角钝化,具凹形面,显示撞击与水流冲激作用。充填物为黄橙色砂砾。砾石外表多铁锰锈斑,有的砾石外表有桔红色粘土薄膜包裹。薄膜厚15 毫米,常有明显层次。2暗棕色沙砾石层,直接覆于巨砾层之上,为逐渐过渡层。粒径明显减小,较大砾石集中成层,形成明显的石线。此层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说明沉积后又经湿热风化,而且有粘粒被向下淋溶,形成下伏巨砾层,砾石外表的桔红色粘土薄膜是山坡岩屑和土体蠕动的产物。3棕黄色土层和巨砾层,为整个剖面的最上层,厚12m,厚12 米.巨砾超过1 米长径者不少,集中于顶部,叠瓦状排列,有的出露地表成串状掩埋状态。这是末次冰期寒冷气候下,女儿城砂岩等坚硬岩层风化崩落,顺坡经融冻泥流作用到谷底堆积的。在五老峰面向青莲谷的坡上,这种岩块形成典型的冰缘块砾坡,巨砾至谷底仍作叠瓦式排列,扁平面倾向五老峰,倾角有超过30者。冲沟剖面揭示了庐山海拔1000m以上地区,第三、第四纪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各种沉积过程依次更替的历史。首先,是一个延续很长的湿热风化时期基岩被深度风化,同时山溪流水作用沉积了初始冲积相砾石层,卵石有相当好的磨圆度。接着,发生暴雨洪水或泥石流带来大量巨砾层。此后,是长期的坡面蠕动,沉积了以明显石线为标志的暗棕色沙砾层,顶部发育无网纹的红土。再后,气候剧变,沉积物色调由红变黄,在干冷气候下形成与下覆土相当的土层和砾石层。全新世,气候转暖变湿,在棕黄色土壤母质上发育山地棕壤12。2、冰川学者的观点冰川地貌观点:四光先生认为,此处为冰川经过搬运后形成的冰川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其依据如下:1此地的堆积物符合冰碛物的特征: 由砾、砂、粉砂、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其分选性差;结构疏松,没有明显的层次; 掩饰的磨圆度不高,颗粒形态多呈棱角状和半棱角状; 在搬运过程中,岩石相互碰撞,在岩石外表形成了贝壳状断口和擦痕,在此发现的熨斗石上面有清晰的痕迹。2此地有丘陵状堆积物,可能是冰碛丘陵。其孤立于岩石当中,是冰蚀作用做造成的。3此地的堆积物多是橙色,第四纪冰川的冰碛物也是为橙色,由此判断这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13。3、 反冰川派观点:反冰川派的观点是:他们认为大校场冲沟是由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其依据如下:在这些岩石当中有一局部磨圆度较好的岩石,其有可能是流水搬运过程中形成的。而那些磨圆度不好的岩石如此有可能是泥石流的遗迹,因此此地岩石大小混杂;假设为冰碛物,其剖面的岩石上下都应该大小混杂没有规律。而经过观察,此处的剖面离地面近的岩石颗粒较大,离地面远的颗粒较小。验证方法:许多学者对大校场做Fe3+ /Fe2+ 分析,地层中的铁元素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的元素之一,近年来,一些学者已应用地层中高价铁与低价铁的比值来推测第四纪沉积物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Fe3+ /Fe2+ 分析方法的原理:由于各地区现在的年平均气温总是位于该地区第四纪最冷的最热气候之间,又由于各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赤铁矿的矿化程度与古气候的冷暖变化呈线性相关,即赤铁矿的矿化程度越高,气候愈湿热,反之,如此气候愈干凉。鉴于此,假设将各剖面采样点的 Fe3+ /Fe2+ 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