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七七事变与全民抗战同步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6566578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七七事变与全民抗战同步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七七事变与全民抗战同步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七七事变与全民抗战同步课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抗战基础闯关知识点一:七七事变1.下列属于全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历史事件是()A卢沟桥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台儿庄战役 D辽沈战役 【答案】A【解析】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故选A。2.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于()A1931.9.18 B1937.7.7 C1937.8.13 D1937.12.13 【答案】B【解析】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故选B。3.“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A十年内战开始 B抗日战争开始 C全面抗战开始 D抗日战争胜利 【答案】C【解析】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故选C。4.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导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纪念碑前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这是我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后第一个烈士纪念日,下列人物属于抗日战争牺牲的烈士的是()A邓世昌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张学良 【答案】B【解析】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是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全国人民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故选B。5.虎子是第二十九军的一名战士,当时他驻守宛平县。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宛平县射击,中国守军立刻予以还击。此战役()A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提高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D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答案】D【解析】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故选D。知识点二:第二次国共合作6.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中国工农红军接受改编 D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答案】D【解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故选D。7.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A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开始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使得国共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形成;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明国民党政府开始正式决心抗战,加快了国共合作的步伐;而中共红军改编,是适应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加快建立,故主题应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项符合题意。故选C。知识点三:淞沪会战8.全面抗战爆发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迷梦的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A【解析】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于8月3日,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为保卫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A。9.“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规模较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积极意义是()A显示了国军实力 B显示了八路军的实力 C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日军迅速投降 【答案】“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规模较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其积极意义是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于8月3日,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为保卫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C。知识点四:南京大屠杀10.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往()A武汉 B北平 C重庆 D西安 【答案】B【解析】1937年,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故选C。11.如图的“纪念墙”、“和平大钟”纪念的事件,距今已经81周年了,该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D【解析】题目给出的两幅图片:“纪念墙”、“和平大钟”,其中“纪念墙”上有清晰的“遇难者300000”字样,据此可知它纪念的是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六周之久的血腥大屠杀,据统计遇害者达三十万人以上。故选D。12.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日前举行的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和相关纪念活动,呼吁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因南京大屠杀而设置的国家公祭日是哪一天()A7月7日 B8月13日 C11月18日 D12月13日 【答案】D【解析】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故选D。13.“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重庆大轰炸惨案 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南京大屠杀惨案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三十余万”可知这一事件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我国把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故选D。能力提升【能力提升与重难点训练】1.据载,1937年7月28日,北平南苑第二十九军军部遭到日军猛烈攻击,中国守军战死5000人以上,在南苑军营军训的近千名北平学生也大多殉国。当时战亡的将士中有()A张学良 杨虎城 B赵登禹 佟麟阁 C蒋光鼐 蔡廷锴 D马占山 杨靖 【答案】B【解析】由材料“1937年7月28日,北平南苑第二十九军军部遭到日军猛烈攻击,中国守军战死5000人以上,在南苑军营军训的近千名北平学生也大多殉国”可知,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中日双方在卢沟桥的反复争夺时,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二三师师长赵登禹指挥部队奋起反抗,先后为国捐躯。故选B。2.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在卢沟桥发生的重大事件()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答案】B【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故选B。3.下列对如图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B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抗日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战的主要任务D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打游击战【答案】B【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这体现了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抗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故选B。4.历史漫画是历史信息直观形象的表达。如图所示是发表于1939年的漫画-这槌的滋味如何。下列对它表达的历史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A正面战场的正规军始终给日军以最沉重的打击 B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全民族团结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D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答案】C【解析】历史漫画是历史信息直观形象的表达。图所示是发表于1939年的漫画-这槌的滋味如何。对它表达的历史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百年民族耻辱。故选C。5.“(毛)主席的思想传四方,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男女老少齐参战哎,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电影地道战的插曲,歌曲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 C宣传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 D体现了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 【答案】D【解析】据“(毛)主席的思想传四方,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男女老少齐参战哎,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关键信息“男女老少齐参战哎,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可知,歌曲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体现了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故选D。6.图片无言,历史有声。从右图中,你能获取哪些重要的有效信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大屠系南京大屠杀中国遇难者达30万以上国民政府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12月13日A B C D 【答案】B【解析】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超过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12月13日。故选B。7.2018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旗仪式,并降半旗,以此悼念81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对“设立国家公祭日”理解正确的是()铭记历史和光荣,勿忘牺牲和耻辱。以史为鉴,自立自强要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把抗战的正义性、对死难英烈的纪念和缅怀永久性地固定下来告诉世界:必须维护和平、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国家足够强大后,走民族复仇之路A B C D 【答案】A【解析】2018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旗仪式,并降半旗,以此悼念81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设立国家公祭日”有利于铭记历史和光荣,勿忘牺牲和耻辱。以史为鉴,自立自强;要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把抗战的正义性、对死难英烈的纪念和缅怀永久性地固定下来;告诉世界:必须维护和平、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符合题意。故选A。8.近年来,央视播出的复兴之路,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请阅读以下解说词,根据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会长 张磊)我想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结果,他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国内真正的盟友,也看到了革命的基础是农民和工人。(1)能够证明材料一说法的史实是什么?材料二:大革命失败了,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2)材料二中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指的是?材料三:共产党多次向国民党表达了合作抗日的诚意,尽了最大的努力,最后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共产党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材料四: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蒋介石自己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共产党打败了我们,不是共产党有三头六臂,是我们腐败无能,自己的弱点击败了自己。(4)你认为除了材料四中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至少两个方面)【答案】(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2)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任意两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我想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结果,他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国内真正的盟友,也看到了革命的基础是农民和工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能够证明材料一说法的史实是1924年-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2)据材料二“大革命失败了,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指的是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3)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4)据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材料四中的原因外,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均是促成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因素。9.国共两党的关系的演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摘自江泽民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举出共产党人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成果。(2)标志材料二中“国共再度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和正式建立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此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果?(3)国共两党的合作在近代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你认为在和平年代,两党的合作具有哪些现实意义?【答案】(1)创建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北伐战争消灭两大军阀,从珠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震动全国;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国民党发表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有利于统一事业的推进,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促进两岸交流等。【解析】(1)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两大成果,一是1924年创建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二是1926年进行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震动全国;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在和平年代,两党的合作的现实意义是有利于统一事业的推进,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促进两岸交流等。中考衔接【中考零距离】1(2019莱芜区)“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抗战通电的发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A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发动百团大战 【答案】C【解析】根据“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抗战通电的发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筑成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937年9月下旬,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选C。2(2019营口)“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答案】C【解析】“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反映的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故选C。3(2019营口)“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表明哪一战线正式建立?()A抗日统一战线 B革命统一战线 C民族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开始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战线形成的标志事件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故选D。4(2019营口)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曾亲眼目睹了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书中还收录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日军在该事件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屠杀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A20万人以上 B20万人以下 C30万人以上 D30万人以下 【答案】C【解析】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以上,犯下了滔天罪行。故选C。5(2019巴中)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国民政府的首府,在持续6个星期内屠杀了我中国同胞30多万人。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增强民族凝聚力。2014年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本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2014年,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故D符合题意。故选D。6(2019常德)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全国性抗战局面形成 D国民党军队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答案】C【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C项正确;“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D项错误。故选C。7(2019潍坊)诵读红色书信,传承红色力量,一封封书信穿越时空,传递着先辈们的执着追求和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919年5月17日清华学子闻一多给父母的家书(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家书反映了闻一多怎样的家国情怀?当时进步学生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二:1937年11月,朱德的家信: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近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首期(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信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哪些优良传统?朱德“转战华北”有什么重大意义?材料三: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从现在起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回去了。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第三期(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封书信的历史背景。朱光亚在信中发出了什么倡议?【答案】(1)为挽救国家危机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外争中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主张。(2)官兵一致、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3)新中国刚刚成立;倡议:回祖国去,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解析】(1)由“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可以看出,家书反映了闻一多为挽救国家危机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当时进步学生提出了“外争中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主张。(2)由“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近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可以看出,信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官兵一致、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朱德“转战华北”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3)由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从现在起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回去了。可以看出,朱光亚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的历史背景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朱光亚在信中发出的倡议是:回祖国去,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