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教学

上传人:马*** 文档编号:106534659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题课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习题课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习题课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习题教学就是要把教授的历史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用习题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加以解决,实现教学目标,加强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平时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及能力水平有哪些缺陷?这一切肯定要通过习题的训练才能得到反馈,习题的训练不仅可以打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更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 近年来,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因此,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该避免传统的一问一答,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笔者从习题教学的准确性、层次性和有序性、人文性和主体性、深透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对习题教学的影响。 一、准确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评价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康熙皇帝,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康熙的所作所为,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在评价这一历史人物时,指导学生从康熙帝对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当时汉族(明朝)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满族(清朝)游牧文明比较的角度,康熙帝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民利益的角度,所处的时代性及阶级性的角度,康熙帝的人格品质的角度,中原汉族的先进与东北满族落后的角度,康熙帝的一切行为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进步与倒退的角度,放射状,多层面地联想。然后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史观出发,进行思维,归纳、总结出有独到见解的正确结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一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二、层次性和有序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有浅入深,有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忆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 如讲述“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四个小问题: (1)经济重心是怎样完成南移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方经济远胜南方。主要在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第二阶段:由南北平衡到重心渐移。主要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第三阶段:重心在南方。主要在辽宋夏金,尤其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元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 (2)南移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南方局部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 (3)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什么明显的特征?A、体现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北方的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B、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C、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4)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这题的设置先从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开始,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遵循教材正确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提炼高于教材的新观点。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 三、人文性和主体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新理念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历史课也不例外。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习题教学也就更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只要有新意,教师就应该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习题的全面认识,让习题课的教学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如在复习隋朝历史的时候,对隋炀帝的评价问题,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考虑。历史上一般认为隋炀帝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昏君,几乎一般的同学都对隋炀帝持否定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书中有关隋炀帝的史实加以整理,然后以2003年江苏高考试卷的29题为例“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让学生根据这一习题加以讨论。结果是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概括,得出了对隋炀帝这样的皇帝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在灭陈统一南北、开运河、创进士、修弛道、与日本东南亚等国的友好往来、巩固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等方面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本题的实践中,师生互动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使课堂气氛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这样的习题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有封闭走向开放,不在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由过去主动地将变成“被动”地听,然后用寥寥数语在节骨眼上给予启发、点拨,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向合作也使学生感知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发挥了学生思路开阔、敏捷灵活、勇于探索的优势,在思维的撞击中相互启悟,相互开拓,也弥补了其贫乏的历史知识,改变了其传统的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四、深透性 深透性是指引导学生深刻而透彻理解历史,在透彻理解历史的基础上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更要“能把一些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完整思想,产生出新的结构和新的思想即是创造思维等能力”(布鲁姆语)。如讲述洋务运动的一课时,我以1999年的高考题为例,“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通过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洋务运动,并在教材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体现在进步性方面:(1)洋务运动反映中国人谋求近代化的道路,体现在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洋务思想得以宣传,也为西方政治学说及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2)洋务运动具有爱国的性质出于维护民族利益的要求。(3)洋务运动以商战为主要形式抵制外国侵略。但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由清朝政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经营管理腐败。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选择这题主要是变换角度训练学生,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透彻理解洋务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教师能设计好习题,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听”和“习”结合,教师的“教”和“查”挂钩,就能活学活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习题课中的问题性教学应用- 作者:刘喜军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84更新时间:2006-8-21 -习题课是巩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课可以暴露出学生在自学时隐含的问题,同时也方便教师对正常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一些“问题”的遗漏进行弥补。由于习题课的“特殊性”,往往在授课过程中忽略问题性教学的运用(很难展现教师的才华和表演技巧)。那么问题性教学是否适合于习题课教学呢?实践证明:完全可以!而且效果往往会比讲授新课时运用的更加自然。(一)、习题课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习题课的授课往往被授课者所忽略而没有形成广泛的的重视,这就给习题课教学滋生了几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在新课教学时运用问题性教学,而在习题课中忽略问题性教学。又回到了“一言堂”又回到了“填鸭式”。教者没有真正领略到问题性教学的理念,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学生在习题课中形成一种期待一种依赖,期待着教师公布标准答案,而逐渐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不能通过习题体会到真正“理解后的快感”和“融会贯通后的愉悦”,而把习题课演变成“教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教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的机械运动;其次是教师有时为了维护一下课堂纪律和引起学生的重视时而采取的提问式:学生看完题后,点名叫学生说答案,并让学生说出该答案的理由。然后由教师亲自讲解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的理由。其核心还是围绕着教师的讲解;再者还有的教师由于对新课中采用问题性教学不放心,而把习题课当成是新课教学的继续,大讲特讲。有的教师还会在习题课中对学生由于马虎等诸多原因导致的非常简单的错误,大加指责:“这么简单的题,还不会,怎么自学的。”即使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和教材、老师的观点不同)也会扣上上课不认真自学的帽子。这样做的做法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中完全成为教师权威的被动接受者,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亚里士多德(二)、习题课中运用问题性教学的必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毋庸质疑的,那么无论是新课的教学还是习题课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依然还是学生。教师无论在什么课型中始终应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当参谋,问题性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够根据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感和乐趣。而习题课恰恰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天地。通过习题带出问题,这样做决不是教师为了完成检测目标而设的圈套。以习题带出问题,学生可以迅速的在头脑中显现学过的知识,充分的思考,学生会自觉的再次翻阅教材,自觉地温故而达到知新的效果,这难道不是主体性教育的一种体现和应用吗?习题课应该适合问题性教学模式。在这里略谈一下问题性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问题性教学作为一种主题性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无论是什么学科什么课型都应该适合这一模式,不存在有的教师想象的那样,甲学科适合乙学科不适合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对于现在高中生所开设的所有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其实对所有学生都是具有着强烈的诱惑力的,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些学科产生千差万别的喜恶呢?在学生的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的课堂常常是使他们痛苦和无奈的地方。他们盼望着放学,盼望着假期,就是想逃离课堂,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游戏中去。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堂的书本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相脱离。生活中有语文、政治、历史;生活中有数学、物理、化学。随处都可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加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而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 郑金洲那么这种结合的纽带就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备课不能单单地备书本上的知识,而在内容上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到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让课堂更有亲切感和亲和力,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会在每节课上积极主动的探究,主动的学习,因此无论哪一学科都适用问题性教学模式,怎样运用,运用的如何则取决于教师的认识和态度。正如叶澜所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以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讲授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看我手中的这枚硬币(出示一枚中华民国三年的银圆,上有袁世凯头像,分别让每一位同学观察),大家思考一下:中华民国哪一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三年是公元几年?银圆上的人是谁?为什么不是孙中山而是袁世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不做总结评价,我对学生们说在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一节里能够找到答案,大家开始自学。在自学中遇到疑难能够主动提问,同学之间的讨论也非常热烈,积极性非常高 。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手中的“藏品”拿出来和大家共同鉴赏,历史不再沉默,而更加贴近生活,变的活泼生动起来。 三、 习题课中运用问题性教学需做的准备工作第一步,习题设计:要面向全体,难度的设计要有梯度,先易后难,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后的那种愉悦,激发其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又要有所重点,带动那些思维活跃的同学步入一个新的思考空间,题量的多少视学生平均做题时间而定,保证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完成,在每套题中都要有一到两道开放创新题型供学生研究讨论。第二步,学生做题:学生普遍存在不认真审题的习惯,看到一个差不多就选,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在选择题中一定要认真分析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养成遇到问题先查阅教材和资料的习惯,由于高中生一天的时间已经被各科时间挤的很满,单纯的依靠课上时间,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点是不现实的,查阅教材不是抄袭,而是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做题时鼓励学生互相探讨,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作对一部分题,通过探讨初步弄明白一些题,实在不理解的向教师询问,教师予以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自己认真思考和勇于提问的精神,这样在做题过程中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难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第三步,批改作业:通过作业的批改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对教材中隐含的知识进行补充。通过对作业的批改可以得出如下事实:有的题甲错了而乙作对了,这样在处理题的时候要让他们各自写出其做题的依据,教师要有评阅记录,便于下一轮的指导,同时批改要有评语,进行学习态度教育。四、习题课中问题性教学应用模式初探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和探索,对习题课中的问题性教学模式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习题课中教师应围绕着这个原则:对于习题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参与讲解,对于学生全对的题根本不用讲,对于绝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的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重点讲,其余的则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解决。学生要说出答题的根据,大家评判,教师补充意见。传统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结论”多由教师强行注入到学生脑海中,使不少学生产生反感,认为“我知非我所想所愿”,从而产生师生间的隐形代沟:讲者辛苦,听者索然。而“协作探究”中,结论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便没了被说教的感觉,由于学生们的心理差异不大,互相便于沟通,巧妙的运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及表达方式往往会收到意外的良好效果,他们潜移默化地领悟了基本的历史史论观点。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全方位协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并且,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良好。习题课中问题性教学模式: 第一步: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原因,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教育。 第二步:教师公布答案(有争议性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较多的暂时不公布答案,以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理由参与讨论),学生自我批改。其中教材上能够找到答案的标明页码,学生看书理解。 第三步:学生自由讨论,探究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个别辅导,同时了解学生讨论情况,记录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争议较大的问题 第四步:组织全班讨论共性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对于争论较大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辩论。教师深化问题,理清知识线索。 第五步:总结本节课学生主动学习情况,提出表扬或批评。如有剩余时间,学生可以结合习题从新阅读教材。以上是对问题性教学学习的一点体会,很多想法还很幼稚和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习题课中问题性教学案例述评第一章第五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习题课教学过程 (1课时)一、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席情况师:上课生:(起立)相信自己,永不言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二、 前言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处理一下第五节习题,从大家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家对本节课掌握的比较理想,我对大家充满信心,其中王震强同学30道选择题仅仅错了两道。这是与他平时主动学习密不可分的,希望大家向他学习!错的多的同学也不要气馁,你行的!三、教师公布习题答案,学生自我批改。其中教材上能够找到答案的标明页码,学生看书理解。 师:大家要认真检查一下自己做错的题,与正确答案认真比较,找出差距说出自己最初的想法,同时找到哪些是自己读不懂不会做没思路的题,做好标记,重点思考,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学生自我更正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回答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同时对学生中有共性的问题做好标记。这一过程经历了二十来分钟,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提问,有很多问题是由于自学不够充分仔细导致的,建议学生重新阅读教材,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如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地点,部分同学选的是天京是由于没有注意时间状语“初步建立”的限制,有的选项稍稍点拨学生就能够理解,象这样的题教师放手不讲,个别回答足够。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的很热烈。四、 论共性问题 师:自由讨论现在暂停,大家共同讨论一下以下几道题,同时欢迎大家发表你个人非常有创意的看法! 第6题: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次子,并能依此创立拜上帝教,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其根本原因是( ) A劳动人民的愚昧无知 B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 C人民对现实深感失望 D中外民族矛盾激化 生1:我认为应该选A:因为在封建社会中教育被封建贵族垄断,普通的老百姓无法接受文化教育,因此很容易接受一些迷信的鬼神观念,拥护拜上帝教。 生2:我不同意,因为在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三纲五常的封建观念,中国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不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虽然愚昧无知也不会轻易信奉拜上帝教。中国的老百姓有自己信奉的神象玉皇大帝什么的。因此选A是不合理的。 师: 很好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大家认为谁的说法更充分呢? 生: 生2的说法更有说服力!(异口同声) 师: 生1同学你再仔细的思考一下,希望你能够找出自己更充分的理由。看来A选项是不对的。A选项仅仅是接受拜上帝教的一个具体的条件,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那么谁还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3:老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指的是什么啊? 师: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落后性、狭隘性、保守性、和自私性等局限性,这是农民阶级固有的特点,有很多同学选择B选项,但是大家注意题干是问人民信奉和拥护拜上帝教的根本原因,诚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导致其拥护洪秀全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农民在这段时期要抛弃原来的信仰而改信拜上帝教呢? 生4: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使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解脱痛苦的办法,对现实失望,只有在新的宗教里寻找出路。 师:大家认为应该选择什么? 生:选择C 师:正确答案为C,生4解释的非常好(大家鼓起热烈的掌声)A、B、D三个选项是导致拥护洪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师:我们大家再来看第18题: 18太平天国运动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 A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民族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D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师:选A的同学请举手,记录人数,依次类推,板书A-1人 B0人 C22人 D46人(注: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对那些没有思考的同学进行学习态度教育)师:选A的同学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生5: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爆发的,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属于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生6:老师,他说的不对,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呢?而太平天国属于农民阶级。生5:那资产阶级什么时候产生的?师:这是我们下几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第二章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爆发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因此可以排除A和B。生:选C,选D(班级中出现了两种意见,组织学生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师:选C的同学,谁能谈谈你的理由?生7:我认为选C,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沉重的剥削所导致的阶级矛盾的激化,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又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矛头直指清政府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选C的同学鼓掌)生8:应该选D,因为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中我们学过:鸦片战争结束后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太平天国运动也属于这个历史阶段。(选D的同学鼓掌)(教师对生8的这种积极参与争辩的行为加以鼓励,学生自发的辩论起来)生9:还是C对,鸦片战争影响中提到的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大众并不是一回事。生10:中华民族包括中国人民大众,但人民大众是其的主体部分,总的来说是一回事。生11:我认为选C,题干问的是太平天国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最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生12: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始终是外来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生1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内部斗争暂时采取了“中立”态度,在这时中外民族矛盾表现的不是很激烈。生14:照大家这么说,我认为C和D都对,题出错了(众哗然)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精彩,但题并没有错,究竟选谁呢?(教室顿时沉寂,同学们再次陷入思考,重新体会同学们刚刚的发言)生15:老师到底选什么啊?师:大家刚刚说的都很有道理,也认真的思考了,那么我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不是标准答案,回去你们可以继续查阅资料,论证你自己的观点。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综观整个近代史,第一对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矛盾,但是主要矛盾的显现有一定的阶段特征,在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激化了本以尖锐的民族矛盾。这样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变成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再者同学们从根本原因上天朝田亩制度要推翻的内容上,起义的矛头指向上都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最主要的,我个人的想法是选C,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时不同阶段矛盾的体现是不一样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而到义和团运动时期又体现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大家再仔细思考一下。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希望每节课大家都能这样主动思考,敢于质疑。自我评价: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课堂教学有相应的规则限定,通常比较枯燥,历史教学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层面展开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欣赏,互相辩论,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总之,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场”,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一个“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育人为本:高中历史习题教法新探六安一中 王伟 一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强调,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设疑,让学生提问。而怎样设疑、怎样提问,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没有一条明确的路径可循。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知识,怎样应用?怎样提问?以前,我们教学生做题,总习惯于“做题对答案个别纠正”。从教育学角度看,它注重的是教育者的活动,而没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活动。其次,人们对教育对象学生解历史题,长期的意识是“背书”,近几年,高考能力题含量的增加,又把学生送进题海中去了。这只关心了学生知不知的问题,没有关心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一种既能提高学生解历史题的能力,又能避免学生在题海中泡得时间太长而疲软的状态,促进学生“知”“情”“行”和谐统一,乐于接受和实践的有效方法?就此,我想从解析习题来谈点看法,抛砖引玉吧。习题,是教师、命题人就某一单元或全体内容设计的问题,用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延伸,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但不是活动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是一个自觉的、具有创造性成分的过程。做习题,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做习题,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的一个重要表现;做习题,是教师检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会理解与应用多少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会解题目,不能只满足于做出答案;会解题目,应该“解析”题目的题干和题枝,从分析题目中,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及原理,分析、体会命题人的良苦用心,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应用能力)、接受教育(人生观、道德情操、爱国主义、国防安全观念等等)。 二 (一)阅卷评析、评价诊断1.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练习后,做出详细的阅卷分析,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记录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对于一套试卷,学生都能做对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讲,避免重复;对于重点、难点的内容,或可以改进的、引申的,统一讲解,点面结合,提高效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得到统一的解决,节省了时间。可以说这是我们常用的传统方法,现在,我们可以把它重新变换一下。教师布置一套练习题,学生练习之后,把答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订正,逐题分析,之后,教师把这些练习收上来,认真阅读分析,做好记录,再把练习分发给学生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就本套练习指导学生提问。(二)激励启发、诊断引导2.一套练习题,有几十个题目,有的难,有的易,教师可以抓一个难的题目给大家讲解,作示范,然后,把这套练习题进行分组。比如,选择题,可以每10个一组(当然不分组也可以),让学生提问。教师指导学生提问:“你认为这10个题目中最难的是哪一个?难在何处?”教师随堂解答,有点答记者问的意思。【例1】三国鼎立时下列哪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A.黄河流域B.江东地区C.南中地区D.荆州地区教材中没有各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是不是“超纲”了呢?这一分裂时期,三国的军事实力大体相当,但黄河流域经济基础较好,且曹魏政权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由三国分裂走向西晋的统一,完全可推导出A正确。这道题可以改编成问答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局面形成是否具有进步性?说明理由。题中的“进步性”实际上就是指“统一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题目;同时,还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教师不是照搬参考答案的!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认真备课,要求教师加强自己的业务进修,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注意事项: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和理解的差异,对一组题目中的难易问题认识必然不同,他们提出的所谓难的题目,有的可能有共性,有的可能只是个别人的难题。这就特别要求教师适度把握,课前一定要分析透各个题目,把握好带共性的低、中、高档“难度题”。3.方法跟2基本相同,只不过提问的内容改换了一下:“你认为这10个题目中最”学生马上接过去说,“最难的”,“不是,这次要问最好的是哪一个?好在哪里?”教师随堂解答。有的题目难度不大,但命题人精心设计,质量很高,我们可以把它挖出来分析。【例2】明朝时,有位欧洲传教士到北京来考察学习,他不可能碰到A.人们在市场上买东西大都用白银B.与农民学棉毯的制作C.在戏院看京剧演出D.在府学里听先生讲诗经白银在明朝时已广泛在市场上流通,棉纺织业很发达,棉毯制作精良,四书五经依然是读书子弟跳龙门的必经之路,只有京剧到清朝时才逐渐形成。答案选C项。这个题目实际考查了明朝的有关社会发展历史情况,但命题人有意设置了一个历史情境,既有趣,又有价值。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就是怀疑一切。一个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唯师是尊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创新。4.提问和解答的方法变为这样:教师上课时,让学生A充当教师的角色,提问其他学生:“你认为这10个题目中最难(好)的是哪一个?”其他学生回答后,A学生要作出应答、解释,教师在旁边进行点评。【例3】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清朝开放的港口为A.广州B.厦门C.福州D.宁波E.上海,其中属于珠江流域的为。我们知道,中国的水系很多,珠江是我国南方的重要河流,它流经广州,因此A是正确的;上海属于长江流域;厦门、福州、宁波属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这是道典型的历史地理渗透题,考查效果理想。【例4】1895年,北京城门有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其中“割地”是指香港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库页岛A.B.C.D.这是用诗联的方式来考查历史问题。1895年发生了中日战争,清军战败,赔款割地,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但同时,慈禧太后却在为自己的大寿忙碌,全然不知国耻何在,真是鲜明的反差。题中的香港岛,是在南京条约里被迫割让给英国的,库页岛是在中俄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给俄国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在训练、评析练习题中发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互相配合、合作。(三)巩固提高、深化发展5.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告诉大家,要求学生用这些原理(专题)“对号入座”,“你认为这道题用什么原理来解释比较合适?为什么?”【例5】1911年,袁世凯就任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这表明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B.北洋军阀的统治地位确立C.南北议和取得了重大的成果D.满洲贵族原有统治权力衰落题干中给出的是一种历史现象,要我们分析其历史实质问题。A实指袁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的事;B的说法不正确,只能说明北洋军阀地位的上升,权力渐渐加大;C也不对,这是在议和之前的事。D是正确的。【例6】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赔款问题不了了之,主要是由于:A.法国要独霸欧洲B.英国实行的是大陆均衡策略C.美国积极扶持德国D.德国的经济脆弱,赔不起这道题,粗看它,不好回答。实际上它是考查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只有英国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英国的外交策略起决定作用。这样分析就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答案选B项。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练习发现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并会利用练习进行深化和补救学习,比如运用有关原理对知识的理解,很有益处。6.教师先列出有关的原理后,让学生自由选题,要求所选的题目必须符合对应的原理。原理有很多,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把它分得细一些,如,历史是发展的,事物的主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概念和内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等等。注意,这些原理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的相互融会贯通,在学生选题中明显反映出来。注意事项: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历史原理,并能与实际解题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一个理论的应用过程。这样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普遍效果和意义 三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由幕后推到了台前,充分展示出学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形象的优势。这正好符合素质教育观“目中有人”,而排除了应试教育观的“目中无人”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所持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他认为,学生学习最可贵的动力是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中的乐趣以及对学习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通过激发学生“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理解的愿望”,来促进他们的成长,“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人民日报1999年3月2日第11版)。其实,爱因斯坦在这里说的学校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教师、学生身上,教师的每一步教学教研活动,直接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说到底,我们学校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核心。帮助学生成功,首先要给学生成功的信心,人人都可以成功,解除学生的思想负担。尤其是原来成绩较差或平淡的同学,这时也感觉“有望了”。其次要给学生成功的“梯子”,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大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教师帮助学生成功,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目标,当然是形成性的阶段目标。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各项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学生在获得适时、实际的目标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很容易获得成功。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第1、2、3环节就是。第二步,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一种学习方法、一把解开迷宫的钥匙,教师可以先作示范,让学生先仿照、后创造等等。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第4、5环节。教师点评也是有益的因素。第三步,学生自己尝试成功,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学着教师的做法,自己独立评析题目,运用有关原理来解析问题等等。比如第5、6环节。其实,这几步并不是直线行进,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有些环节是交叉进行的。其中的关键是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得到磨砺、提升和馈赠。希望我们的这套解题法,能成为更多朋友的一份礼物。注:参见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第一部分第二节。浅谈高中历史习题课教学习题课是巩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课可以暴露出学生在自学时隐含的问题,同时也方便教师对正常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一些“问题”的遗漏进行弥补。而且一堂好的习题课,既可传授学生新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习题课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习题课的授课往往被授课者所忽略而没有形成广泛的的重视,这就给习题课教学滋生了几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在新课教学时运用问题性教学,而在习题课中忽略问题性教学。又回到了“一言堂”又回到了“填鸭式”。教者没有真正领略到问题性教学的理念,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学生在习题课中形成一种期待一种依赖,期待着教师公布标准答案,而逐渐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不能通过习题体会到真正“理解后的快感”和“融会贯通后的愉悦”,而把习题课演变成“教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教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的机械运动;其次是教师有时为了维护一下课堂纪律和引起学生的重视时而采取的提问式:学生看完题后,点名叫学生说答案,并让学生说出该答案的理由。然后由教师亲自讲解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的理由。其核心还是围绕着教师的讲解;再者还有的教师由于对新课中采用问题性教学不放心,而把习题课当成是新课教学的继续,大讲特讲。有的教师还会在习题课中对学生由于马虎等诸多原因导致的非常简单的错误,大加指责:“这么简单的题,还不会,怎么自学的。”即使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和教材、老师的观点不同)也会扣上上课不认真自学的帽子。这样做的做法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中完全成为教师权威的被动接受者,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二)、习题课中运用问题性教学的必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毋庸质疑的,那么无论是新课的教学还是习题课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依然还是学生。教师无论在什么课型中始终应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当参谋,问题性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够根据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感和乐趣。而习题课恰恰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天地。通过习题带出问题,这样做决不是教师为了完成检测目标而设的圈套。以习题带出问题,学生可以迅速的在头脑中显现学过的知识,充分的思考,学生会自觉的再次翻阅教材,自觉地温故而达到知新的效果,这难道不是主体性教育的一种体现和应用吗?习题课应该适合问题性教学模式。在这里略谈一下问题性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问题性教学作为一种主题性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无论是什么学科什么课型都应该适合这一模式,不存在有的教师想象的那样,甲学科适合乙学科不适合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对于现在高中生所开设的所有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其实对所有学生都是具有着强烈的诱惑力的,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些学科产生千差万别的喜恶呢?在学生的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的课堂常常是使他们痛苦和无奈的地方。他们盼望着放学,盼望着假期,就是想逃离课堂,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游戏中去。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堂的书本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相脱离。生活中有语文、政治、历史;生活中有数学、物理、化学。随处都可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加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而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 郑金洲那么这种结合的纽带就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备课不能单单地备书本上的知识,而在内容上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到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让课堂更有亲切感和亲和力,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会在每节课上积极主动的探究,主动的学习,因此无论哪一学科都适用问题性教学模式,怎样运用,运用的如何则取决于教师的认识和态度。正如叶澜所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以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讲授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看我手中的这枚硬币(出示一枚中华民国三年的银圆,上有袁世凯头像,分别让每一位同学观察),大家思考一下:中华民国哪一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三年是公元几年?银圆上的人是谁?为什么不是孙中山而是袁世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不做总结评价,我对学生们说在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这一节里能够找到答案,大家开始自学。在自学中遇到疑难能够主动提问,同学之间的讨论也非常热烈,积极性非常高 。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手中的“藏品”拿出来和大家共同鉴赏,历史不再沉默,而更加贴近生活,变的活泼生动起来。(三)习题课教学中的几个环节一:千挑万选找真题习题,是教师、命题人就某一单元或全体内容设计的问题,用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延伸,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但不是活动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是一个自觉的、具有创造性成分的过程。做习题,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做习题,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的一个重要表现;做习题,是教师检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会理解与应用多少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习题选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训练效率高低,所以教师在选编习题时要多加推敲,精心选题。总的来说,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故要达成高效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相关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2、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思维活动未得到充分的展开,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难度过大的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习题的选择要把握好“度”, 切忌随心所欲,任意拔高,否则因急于求成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3、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历史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搞题海战术。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 4、习题选择要有开放性:高考试题中开放性的题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选择习题时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注重研究过程,才能学会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步,习题设计:要面向全体,难度的设计要有梯度,先易后难,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后的那种愉悦,激发其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又要有所重点,带动那些思维活跃的同学步入一个新的思考空间,题量的多少视学生平均做题时间而定,保证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完成,在每套题中都要有一到两道开放创新题型供学生研究讨论。二:争分夺秒要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对学生来讲时间也许就是分数,就是成绩。所以在上习题课时要做到:1、习题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做题速度。在给学生习题时,告诉他们应在多长时间内做完。这样一来,学生的紧迫感和时间观念自然就形成了。否则,学生平时题做了不少,但一上考场,要么紧张不起来,要么过于紧张,不利于水平的发挥。2、培养学生精力集中做题的能力。良好的注意力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但是,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认真审题的习惯,看到一个差不多就选,教师应对学生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在选择题中一定要认真分析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养成遇到问题先查阅教材和资料的习惯,由于高中生一天的时间已经被各科时间挤的很满,单纯的依靠课上时间,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点是不现实的,查阅教材不是抄袭,而是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做题时鼓励学生互相探讨,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作对一部分题,通过探讨初步弄明白一些题,实在不理解的向教师询问,教师予以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自己认真思考和勇于提问的精神,这样在做题过程中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难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做题的目的,取得好的效率。良好的注意力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但是,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总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边做题边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当他们真正考试时就难以适应。针对这些学生我们要提醒他们集中精力做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做题的目的,取得好的效率。三:细批精讲创成效(一) 阅卷评析、评价诊断批改习题就是要对学生所做习题的情况心中有数,讲解时才能繁简适当,提高效率。通过作业的批改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对教材中隐含的知识进行补充。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练习后,做出详细的阅卷分析,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记录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对于一套试卷,学生都能做对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讲,避免重复;对于重点、难点的内容,或可以改进的、引申的,统一讲解,点面结合,提高效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得到统一的解决,节省了时间。 可以说这是我们常用的传统方法,现在,我们可以把它重新变换一下。教师布置一套练习题,学生练习之后,把答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订正,逐题分析,之后,教师把这些练习收上来,认真阅读分析,做好记录,再把练习分发给学生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就本套练习指导学生提问。(二) 可以说这是我们常用的传统方法,现在,我们可以把它重新变换一下。教师布置一套练习题,学生练习之后,把答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订正,逐题分析,之后,教师把这些练习收上来,认真阅读分析,做好记录,再把练习分发给学生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就本套练习指导学生提问。(二)激励启发、诊断引导2.一套练习题,有几十个题目,有的难,有的易,教师可以抓一个难的题目给大家讲解,作示范,然后,把这套练习题进行分组。比如,选择题,可以每10个一组(当然不分组也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