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6411103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资料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介绍了古今中外的建筑,包括碑、陵、宫、楼、园等多种样式。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体会建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教学说明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认识生动说明的作用,分析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有序地说明事物的要求。重点难点知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入手,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体特征,(2)通过课文的阅读,了解文章的思路、文章说明的重点及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从而突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加深对课文要点的理解。 巍巍中山陵 (1)引导学生掌握课文要点时,加强诵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说明文中的作用。(2)理解人物的的精神凡尔赛宫(1)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重点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来说明。(2)这篇设计以诵读为手段,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这一特点的了解。短文两篇 (1)这两篇介绍古代建筑、园林的短文,初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文中一些句子学生也较难理解。(2)这篇设计以扶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读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字音字形:瞻()仰() 矗()立奠()基 砌()墙伟绩() 镏()金 上溯() 五卅() t朽() 幅() 天堑() 镶() 嵌() 发髻()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 二 词语解释: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周定舫,(1931- ),浙江定海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担任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他在五十年代,曾连续报道了“毛泽东号”机车组、全国劳动模范李瑞环和张百发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人们去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他采写的和与人和写的建设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北京公用事业的服务员们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常清等作品,分别被收入北京在前进人民的好总理等书中。2写作背景: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瞻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 分析:“瞻仰”意为恭敬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 (二).结构分析:第一段(第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十幅浮雕。 第三段(第 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1重点段落分析:1、作者用哪几个词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作者为什么要列数字、打比方呢? 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纪念碑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以上种种仅是稍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 作者打比方、列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增强了实感。 2、说明的顺序。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面前的?阅读2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归纳: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归纳:十块大浮雕按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西、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吻合。 (5)剖析“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记述,了解爱国青年在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理解背景和主体的记述和用词造句的恰当,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这些形容词表达了学生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思想感情。根据上述要点阅读介绍其他浮雕的段落。 3、本文是怎样运用移步换形法进行说明的? 分析:按照观察者位置移动的先后来记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写作方法,称为移步换形法,或步移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以及与之相应的三次大的“换形”。第一次,“我”“未进入广场”,从远处描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八个金色大字;第二次“我”“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描述了纪念碑的高大、坚固和洁白;第三次“我”“到了第二层平台”,描叙了大碑座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可以与四个小移步,即从“碑身东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作者依月光所及,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先后描绘了这十块大浮雕,从而细致生动地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点: (1)必须有“步移”,即必须写出观察者的位置的移动。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纪念的活动顺序来写的。 (2)必须使“步”和“形”一致,即所写的都是当时站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 (3)必须顺述,即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不能把先后顺序颠倒了。2、理解难句含义 (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第一句话告诉全国人民: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成了。“落成”一词表明这一工程已胜利结束,内含庄重、庆贺之意。第二句点明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论述说明的主要内容,也与“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扣合,体现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2)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 在语言运用上,用数词“成千上万”,动词“举着”“冲破”“前进”“加入”“勇往直前”等表现了“五卅运动”声势之浩大,突出了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举一反三:在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时,连用了一系列动词,其作用是突出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壮景象。)4写作特点:(1)恰当地安排说明的顺序。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开篇用六个字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总体特征,说明了有关局部的具体特征。 (3)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说明语言。 5体验拓展本文作者在说明纪念碑时用了方位顺序,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能不能请你来说明一个你的家乡的建筑物,让人看了顺序井然。 6课后练习答案:1。“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至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而“三十年以来”是指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而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3、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个做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们对“4.2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是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确实很高,从而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二,请你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明确: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报道了世界顶级建筑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的事迹。贝聿铭先生之所以成为世界杰出建筑师,就在于他的建筑设计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他设计的“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协调的景色”。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园方案,之所以能够入选也在于此。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课文开头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一是为了说明中山陵园为什么就建于此;二是为了说明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与钟山环境、地形的协调一致;三是为了衬托孙中山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加上这两句后,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明确:加上的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上这两句以后使人们对“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见到过的。天安门就在纪念碑的对面,大家都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有多高了。巍巍中山陵一字音字形:(二)形近的字:嵯峨(cu) 麓(l) 巉岩(chn)灵柩(ji)竣工(jn) 龟趺(f) 陀(tu) 深邃(su)琉璃(lil) 门楣(mi)参错(cn) 穹隆(qing )纤细(xin) 牌坊(fng) 镌刻(jun)栩栩如生(x) 断垣颓壁(yun) 叱咤风云(chzh)(一)字音:二 词语解释:峻峭:形容山高而陡。 嵯峨:山势高峻。 麓:山脚。 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竣工:工程完成。 趺:碑下的石座。 深邃:深。邃,深远。 津梁:渡口和桥梁。 参错:参差交错。 穹隆:指中间高起成拱形的模样。 奉安:称君父下葬,也称神主牌位的迁置。 纤细:非常细小。 工笔: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泼墨: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 策:帮助,加强。 肃穆:严肃而恭敬。 牌坊:由两根或多根并排的柱子支撑,上面有檐的一种建筑物,外形像牌楼。 镌刻: 雕刻。 栩栩如生:看起来像真的一样。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很大。叱咤,发怒吆喝。 断垣颓壁:垣,墙;颓,断。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作者刘叙杰是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教育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大学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专家、建筑学家。2写作背景: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二).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 1自然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 2-4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第2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园地理、人文环境的特点。第3自然段点明了中山陵墓定址的内部原因。第4自然段说明中山陵园最佳设计方案的评选认定、特色,以及陵园的修建过程。 第二部分(第 5-11自然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四部分(第 12自然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园十分关注,介绍了中山陵的景象。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环境,后说到陵园的总体设计,再说到陵墓。在说明陵墓时,又按照“入口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这种空间顺序很自然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明白清楚,使读者面前清晰地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三)整体感知:1重点段落分析:(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2重点语句点拨:“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这一处描写有何作用? 这一处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用文学语言生动描写。在说明文中,运用文学语言生动描写的范例不多见,但并不是说明文不能使用文学语言。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4写作特点:(1)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以空间为序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 (3)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5体验拓展五、假设你是一个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写一段文字简要介绍一下中山陵,并说给别人听听,介绍时要尽量让你的“游客”对中山陵有个总体的了解(如位置、外形、设计者等)。(300字以内)_ 6课后练习答案: 1、明确:“钟灵俊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2、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1、石牌坊 2、墓道 3、小屋 4、陵门 5、石阶 6、碑亭 7、石阶 8、平台 9、祭堂 10、墓室作者是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地说明的。3、吕彦直的钟形图案被选中的原因:1、构思反映了设计着立意是深刻与精妙;2、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3、追求形神兼备,很好的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精神4、略凡尔赛宫一、字音字形:(一)字音 磅(png)礴 精湛(zhn) 绿茵(yn) 轶(y)事 葱(cng)笼 络(lu)绎不绝 雄浑(hn) 静谧(m) 心旷神怡(y)镶(xing)嵌 恬(tin)静 摒(bng)弃 挥洒淋漓(ln l) 加冕(min) 参(cn)天 粼(ln)粼(ln)(二)辨别字形驰(奔驰) 堪(难堪) 隅(负隅顽抗) 敞(宽敞) 怡(心旷神怡)弛(松弛) 湛(精湛) 偶(偶然) 敝(凋敝) 贻(贻笑大方)二、词语释义磅礴:气势盛大摒弃:舍弃雄浑:雄壮浑厚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精湛:精深挥洒淋漓:形容运笔自然酣畅静谧:安静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构思恬静:安静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粼粼:形容波光闪闪的样子轶事:世人不大知道的事情异曲同工:不同的做法收到相同的效果加冕:君王即位时的仪式瞩目:注目络绎不绝:(人车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吉祖英,当代作家,1978年10月1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本文。(2)探寻背景凡尔赛宫及庭院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的主要住处,也是当时法国的政治中心。它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欧洲17、18世纪许多皇家宫殿和园林的典范。气势磅礴的凡尔赛宫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南部18公里的凡尔赛镇,是一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典主义皇家建筑群,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按法国人说法,没有参观过凡尔赛宫,就不算真正到过法国,可见凡尔赛宫在人们心中地位之高了。它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小的村落。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在这一带的树林中建造了一座狩猎庄。路易十三死后,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决定把它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从1661年动工,集中了当时最著名的设计家、园林建筑师,施工人员最多时达到30000人,直到1689年才完全竣工。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和重建,凡尔赛宫已成为一座宏伟富丽的宫殿,它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广义的凡尔赛宫分为宫殿和园林两部分,宫殿指主要建筑凡尔赛宫,园林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部分。庞大恢宏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中轴线两则分布着大小建筑、树林、草坪、花坛和雕塑。宫殿顶部摒弃了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而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等。宫前广场有两个巨型喷水池,沿池伫立着100尊女神铜像。一条长1650米的运河引来塞纳河水,600多个喷头同时喷水,形成遮天盖地的水雾,在阳光下展现出壮观美丽的七色彩虹。四、课文内容分析(1)题目解说到法国旅游的人。肯定不会错过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参观此地的人数每年达200多万。课文题目“凡尔赛宫”,表明了本文说明对象是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凡尔赛宫。(2)结构分析凡尔赛宫的题目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在结构上,这句话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价值。 第2段先交代了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接着用确凿的数据说明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园林面积。紧接着围绕“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的总体风貌说明其建筑特色。在介绍总体风貌时,说明顺序是:宫殿形状宫顶宫殿外壁。 第3段说明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的艺术魅力。作者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重点介绍了镜廊。 第4段介绍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第1句总述,后三句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分述,抓住其“风格独特”的总特征。 第5段插叙一段凡尔赛宫修建的历史轶事。介绍这段轶事,主要为了说明凡尔赛宫与富有盖府第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可以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提高说明文的可读性。这一段在结构上起着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67段),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 第6段说明其在历史上是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第7段说明其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3)整体感知1重点段落分析(1)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课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这样对凡尔赛宫的说明从总体突出了重点。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介绍凡尔赛宫的内部陈设和装潢艺术时,重点介绍了镜廊,让读者以斑窥豹。因为它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两位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成有特色,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富有艺术价值。这种“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2)课文第5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这段轶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段轶事在文中有四个作用:为了说明凡尔赛宫建筑风格与富盖府第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突出其富丽堂皇的特征。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及嫉妒心理。在结构上起着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作者在说明凡尔赛宫内部陈设和装潢的艺术魅力时,为什么重点介绍廊境?其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说明,有什么作用? 重点介绍廊境,是因为其出自名家之手,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说明其长、宽、高这些数字既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感受到凡尔赛宫气势宏大,极具艺术魅力。(4)阅读文章,试从文中找出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打比方(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说明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列数字(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说明了凡尔赛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作描写(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生动说明,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2主题本文说明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突出地表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3写作特点(1)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课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这样对凡尔赛宫的说明从总体上突出了重点。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介绍内部陈设和装潢时,重点介绍了镜廊,因为它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分类别和列数字,同时运用了记叙、描写的方法。(2)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文章的第五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这段轶事在文中有四个作用:为了说明凡尔赛宫建筑风格与富盖府第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突出其富丽堂皇的特征。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及嫉妒心理。在结构上起着过渡的作用,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3)说明准确而富有文学性。说明镜廊时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说明凡尔赛宫在历史上是政治中心时,又列举了确凿的事实,这样使文章很有说服力。在说明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时,作者选用了描述语言和比喻手法。4体验拓展延伸请大家搜索一下自己喜欢的外国建筑的资料或图片(如悉尼歌剧院、美国自由女神像等),依此写一篇一百字的说明文。(4)课后习题答案1 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室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动人的历史轶事。四是在历史上它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2作者在重点介绍镜廊时,列举了许多确凿的数字,说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长廊一面是“17扇”拱形窗,另一面是“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这些数字会使人感到气势宏大,眼花缭乱。3很有必要。见“写作特点2”。4略短文两篇一、字音字形:西南隅(y) 费祎(y) 巃嵸(lng zng) 巍峨(wi ) 返憩(q)于此四闼(t) 坐窥(ku)井邑(y) 非显者刺(c) 门钥(yo) 槛(jin)颓然碧窈(yo) 绝壑(h) 深邃(su) 螺蛳(s) 啾唧(ji j) 二、词语释义隅角落登仙成仙憩休息名动词,命名耸构矗立的楼宇,“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蓯高耸的样子河汉银河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所园所建筑的园林园动词,建筑园子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款殷勤招待 绝壑陡峭的山沟蒙丛覆盖,丛生 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显显扬,有名声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于仕宦家庭。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中,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抒发了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2)探寻背景历史上人们将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于园是江苏扬州邗江瓜州镇上的一所私家园林,园林景色与一般的自然山水不同,它们在较为有限的空间中,以人工创造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生活空间环境,其本身也就是一件体现古典人文理想的艺术小品。张岱的于园,意境悠远,给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3)特殊句式梳理遂以名楼。 “遂以(之)名楼”,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有黄鹤楼者。 “有者”, 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 四、课文内容分析1题目解说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节选部分不足100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全文紧紧围绕其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可分三层。于园也是一篇节选。2结构分析黄鹤楼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于园有两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写游于园所见所感。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园中无他奇”至“以幽阴深邃奇”),写于园奇在磊石。这一层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而“磊石”之奇在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 第二层(从“再后一水阁”至“颓然碧窈”),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第三层(从“瓜洲诸园亭”至篇末),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3课文翻译及分析 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蓯: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于园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林。瓜州:镇名。步:水边停船之处。所园:所建筑的园林。园:动词,建筑园子。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钥:钥匙。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款:殷勤招待。之:人称代词,我们。 这一段首先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人们,只有那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这也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意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文中交代了“携余往”的人的身份,这既照应了“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又说明了这次游园机会的难得。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奇:特殊的,罕见的。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 磊,垒,堆砌。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植:栽种。缘:顺着,沿着。以:因为。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临:临近。绝壑:陡峭的山沟,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这一层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出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呢?一是“实奇”,这里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这里奇在“实”上。一是“空奇”,这里的“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绝壑”四周。人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一片空漾,水面的荷花如在空中,这种构思,别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假山之空之奇。一是“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 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艇子:小船。蒙丛:覆盖,丛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 这一层写了状如小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等景物,动静结合。这里空间有限,却有着十分幽远的意境,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觉。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诸:众,各。俱:都。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憾:心感不满。 这里由于园说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这些园林亭榭跟于园一样,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的,而假山是依据自然之山石而创作的。它“胎于石”,有了自然之山石为蓝图还不行,还要“磊石者”一双巧手才能使它成为现实。所以说“娠于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还不行,还要有主人的精心构思,主人精心构思了,假山就诞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样。这种假山或雄伟,或秀丽。这一层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还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陶思。 4主题黄鹤楼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于园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5写作特点黄鹤楼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于园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文章按照由前而后门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这篇园林小品,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写于园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幽与绿是基调,这里有小河、灌木丛、鸣禽,意境幽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如“四围灌木蒙丛”中的“蒙丛”一词,就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特别是介绍假山建筑的过程用怀胎、孕育、生孩子作比方,使用极其通俗的市并语言,但它极形象地写出建筑假山的几个步骤。6体验拓展延伸美文积累:由唐人阎伯理的美文黄鹤楼,我们领略了它仙境一般的美景,它无愧于三大名楼之一的称谓。名楼美景自然会引来文人墨客的歌咏和赞美。同学们还收集了哪些有关黄鹤楼的文章。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作者在全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它们都和于园一样,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原因在哪儿呢? 提示:三个方面的因素:来源于自然之石、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高超的艺术构思。 从于园到扬州众多的园林,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致奇巧,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7课后习题答案 (1)说说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应突出黄鹤楼的巍峨,“神游”的感受应突出如临仙境这一点。说说对于园的总体印象,应着重介绍于园假山的奇特。“神游”的感受应突出使人有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感。(2)名:命名 园:建筑园子 款:殷勤招待 缘:沿着(3)于:1在 2到 以:1用 2因为 其:1代黄鹤楼 2代水阁(4)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