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word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7年08月01日市人民医院检验科48 / 48目 录第一章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3第二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8第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0第四章 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4第五章 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报告18第六章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22第七章 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24第八章 布鲁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28第九章 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33第十章 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36第十一章 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39第十二章 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42第十三章 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46第一章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评估我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1)实验室工作区绝对禁止吸烟;(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2. 实验区食用食物、饮料及其它危害评估及防护(1)实验工作区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2)实验室工作区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实验工作区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4. 实验中眼睛和面部的风险评估及防护(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5. 实验中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一般要求(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3)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4)不得在实验室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住宿。6. 实验中足部防护的一般要求在工作区,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7. 实验中头发和饰物的风险评估及防护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头发不得垂肩,应与离心机、切片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8. 实验中胡须的风险评估及防护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上项(7)的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用口液移可导致多种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液移,应使用助吸器具。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专用锐器盒,在完全装满之前或48小时之更换。接触患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1)“清洁”区和“非清洁”区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由主任选择并确定“清洁”和“非清洁”工作区,在清洁区和非清洁区之间设“缓冲室”。被指定为“清洁”的区域,则应努力保持清洁,如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视频显示器终端、键盘、门柄及其它经常被手或手上的手套触摸的物品的污染,要求工作人员在触摸设备(如计算机键盘及的保护罩等)前取下手套,制定仪器设备和工作面的常规消毒和清洁制度和对严重污染的紧急处理措施办法。被指定为“非清洁”的区域,允许戴手套接触所有物品(如、门柄、计算机终端和其它物品),所有这些物品的表面都认为是不清洁的。未戴手套的人员如果使用该区域的、计算机终端或其它设备,应该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彻底洗手。“清洁”和“非清洁”区都应保持整洁。实验台至少应每天清洁、消毒一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清洗、消毒。在处理溅溢的样品或严重污染的工作面时,应戴上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相应合适的清洁剂清除所有的溅溢物。(2)冰箱、冷冻柜、水浴和离心机应该定期清洗和消毒(时间由实验室主任来决定),在发生严重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进行清洗、消毒时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合适的防护服。(3)外衣:外衣(实验服、工作服、和围裙)应悬挂在远离散热器、蒸汽管道、供暖装置、以及有明火的地方,不要挂在压缩气瓶或灭火器上,也不要挂在门的玻璃隔板上,妨碍视线。“清洁”的和“非清洁”的个人防护服要分开存放。(4)垃圾处理: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5)装饰:不得在电灯、灯座或仪器上进行装饰,更不要使用电子装饰物、蜡烛、圣诞树等有引起火灾危险的装饰品。(6)为便于清洁消毒,实验室不应有织物装饰的用具或椅子。(7)个人物品:实验工作区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如钱包、外套、皮靴、咖啡杯、运动服、预包装的食品和药品等。(8)实验室应配备应急设备,如应急洗眼装置,酒精等消毒用品。(9)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装置。(10)实验室应安装防蚊蝇装置,应定期投撒灭蟑螂、老鼠的药物。(11)用后的废弃物品:实验工作区的用后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险性的液体如酸或碱性液体应放在视平线以下。较大的废弃物容器应靠近地面存放。(12)出口通路:实验室的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安全门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注意:无论任何时间、何种原因都不得阻塞通往灭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的道路。操作玻璃器具时应遵循下述安全规则:(1)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2)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试管上的塞子,粘紧的试管可用刀切开分离。(3)接触过传染性物的玻璃器具,清洗之前,应先行消毒。(4)破裂的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标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5)高热操作玻璃器具时应戴隔热手套。(6)在不影响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使用玻璃器具。15. 使用离心机的危害评估及防护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皮肤极少粘膜(眼结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经手-口)极少经血(针刺伤、切割伤)极少经血(虫媒介)极少(1)气溶胶:离心过程中应控制气溶胶的产生在最低水平。(2)操作:离心机只有在盖好盖板后,才能启动。(3)传染性物品:所有能够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4)为防止气溶胶飞溢,应在离心停止30分钟后打开离心物。(5)清洗:按照消毒隔离制度要求清洗离心机。(6)平衡: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以保证离心的顺利进行。16采集血样的危害评估及防护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皮肤极少粘膜(眼结膜)极少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经手-口)极少经血(针刺伤、切割伤)可能经血(虫媒介)极少盗窃可能化学腐蚀极少放射无(1)每天早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抽血台面及其它物表,并开紫外灯消毒至少30分钟,并做好记录。(2)工人每天早晨更换消毒液,包括浸泡锐器、止血带的消毒液和手消毒液。(3)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4)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严禁使用包装破损,超过有效期的一次性用品。(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6)无菌物品如棉球需每天更换,开启后使用不得超过24小时。(7)工作人员需对锐器如采血针采取高度预防措施,用过的采血针需浸泡在含有消毒液的厚壁容器中。17. 标本(血清、血浆、全血、尿)上检验分析仪检测过程的危害评估及防护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皮肤极少粘膜(眼结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经手-口)极少经血(针刺伤、切割伤)极少经血(虫媒介)极少盗窃可能化学腐蚀无放射无(1)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和扩散,实验室仪器加样、加液,清洗等过程应在封闭罩进行的。(2)实验中使后的比色盘,反应杯等废弃物应当收集在封闭的容器,集中处置。(3)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对仪器进行消毒。血液、体液污染物表时,应立即消毒。(4)工作人员要戴手套进行操作。18. 标本(血清、血浆、全血、尿、粪)手工检测过程的危害评估及防护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皮肤可能粘膜(眼结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经手-口)可能经血(针刺伤、切割伤)可能经血(虫媒介)极少盗窃可能化学腐蚀可能放射无(1)每天早晨做好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工作。(2)工作人员要戴口罩、手套进行操作。(3)实验中使用的竹签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4)废弃的标本连同试管、盖帽要用1000mg /L“84”消毒液浸泡,由工人统一清洁后进行无害化处理。(5)实验中使用的吸头、一次性塑料杯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6)标本污染物表时,应立即消毒。(7)离心时,发生试管破裂或标本溅出,由操作者负责用有效消毒剂对离心机部进行及时消毒处置。19微生物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基因扩增试验活动的危害评估及防护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感染途径危害评估皮肤可能粘膜(眼结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经手-口)可能经血(针刺伤、切割伤)可能经血(虫媒介)可能盗窃可能化学腐蚀极少放射无(1)每天早晨开紫外灯消毒空气至少30分钟,同时做好各物表、仪器的清洁消毒工作。(2)实验人员要戴手套、帽子进行操作。当估计会出现微生物和危险物溅出时要戴好眼罩或面罩。(3)操作中使用的接种环、镊子等金属物品要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4)可能产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如涂片、接种时,应在生物安全柜操作,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5)实验室的各种标本、菌种、培养基和其它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前必须灭活(高压、浸泡),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的密闭容器中。(6)操作过程中发生菌种污染物表时,应马上采取措施进行物表消毒。(7)当发生致病性微生物气溶胶污染时,应马上进行人员疏散,通知负责人到现场进行指导消毒。(8)对菌种的保存应严格遵守菌种保存制度,严禁擅自保存各种国家法定传染病菌株或毒株。(9)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前要去除手套,确认无污染或污染已排除,后方可洗手离去。(10)微生物、PCR实验室要设置纱窗、挡鼠板。三、特定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见以下章节之各种病原体的危害评估)四、 工作人员素质本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20名,其中申请进入BSL-2实验室20名。学士学位3名,3名曾经从事微生物学实验,3名曾经从事无菌实验室活动经历,5名技术人员学习过生物安全手册并通过定期培训及考核成绩合格,经体检无现患严重疾病,本实验室除HBV携带者1名无其他患传染性疾病的技术人员,健康状态良好。五、评估结论本次评估本实验室共19项可能潜在危险的实验活动,在实验操作实验施过程中在无控制措施情况下可能产生的高危害度5项,中度14项,低度0项;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实验危害较大可能发生的有0项,可能发生5项,较少可能发生14项;这些危害造成高度严重后果的5项,后果严重性中度的14项,后果严重性低度的0项。根据拟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后依然存在的残留风险为高度0项,中度0项,低度危害19项。评 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评估人: 审 核:市人民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 审核人: 2017年8月1日第二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特异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受损。临床上初始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感染者,继续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综合征,最后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AIDS,病死率极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治愈该病的方法。1. 病原学11 HIV是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包括HIV-1型和HIV-2型,两者均能引起AIDS。但多数AIDS乃由HIV-1型引起。HIV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12 HIV的抵抗力: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25%以上浓度的酒精即能灭活病毒,70%的效果最好;0.2%次氯酸钠、5%8%甲醛及有机氯溶液等均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射线不敏感。在实验室条件下,HIV在干燥环境中很快失去活性,在厚血块中可存活十几天,在干燥的玻璃上可维持几天。美国CDC证明干燥环境中的HIV浓度在几小时降低90%99%。2 流行病学21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前者的传染性最强,后者在流行病学上意义更大。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乳汁、唾液、泪水等均能检出病毒。22 传播途径:世界公认的传播途径有三种,即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23 人群易感性:各个年龄均可感染,但同性恋和性乱交者,静脉毒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血、血制品或器官移植者,父母是HIV感染者的儿童,受感染的危险性比较大,属高危人群,发病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的青状年。3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较长,HIV-1侵入机体后210年左右可以发展为AIDS,HIV-2所需的时间更长。HIV感染人体后分为、四期,HIV对CD4+T淋巴细胞有特殊的亲嗜性,发病与HIV含量、毒力、变异及CD4+T淋巴细胞数量、功能和机体免疫状况有关。临床上可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免疫缺陷,往往以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起病,逐渐发展至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性肿瘤、精神神经障碍而死亡。4 实验模式及危害因素分析41 HIV抗体和抗原检测: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液,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血液传播,在进行采样和检测等过程中,都可能接触到血液,因此对于未知样品的检测具有潜在危险性;而对于直接接触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血液和体液时,实验危险性较高,更应注意个人防护。42 HIV核酸检测:样品有全血、血浆、组织和其他分泌物,有时还包括生物制品,此类标本具有潜在危险性,对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样品,实验危险性较高。43 HIV病毒培养:培养物中含大量的HIV,对于实验人员具有相当高的传染危险性。应该在P3实验室进行操作,同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工作。5安全保障措施51 个人防护511 高标准的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生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皮肤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敷料覆盖。512 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指甲,以免刺破手套。513 进入实验室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如果接触物传染危险性大,则应戴双层手套和防护眼镜。514 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脱去隔离衣并洗手。515 严禁在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食、饮水、吸烟和化妆。516 减少实验室利器的使用。52 带入和带出实验室的物品521 对所有带入实验室的物品都应进行检查。含有测试样品的包裹应在安全柜或其他适当的装置打开。522 将HIV测试样品转送其他实验室时,应防止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护送样品的人应明确接收地点和接收人,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人员应及时确认样品已送达指定的实验室,被转入安全位置并得到妥善处理。523 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应进行消毒。53 消毒方法531 废弃物缸:10%(V/V)次氯酸钠(含10,000ppm有效氯)。532 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70%乙醇。533 溢出物:10%次氯酸钠(V/V)。534 污染的台面和器具:40%甲醛水溶液,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偶尔可由牛型或非洲型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散播面广,不分地域均可发生。结核病可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感染,但其主要传播途径是以空气为传播因子的呼吸道传染,而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传染性更大,是传播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 tract infection)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染途径(routes of infection),飞沬传染(droplet infection)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飞沬核(droplet nuclei) 10m时可被吸人呼吸道,健康人可因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受感染。 危害程度分级微生物按其是否致病、致病力强弱、危害人体的严重性、传染性的大小、临近人群的抵抗力、有无免疫制剂和特效治疗药物等综合评价,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危害等级。结核分枝杆菌属于3级危险。3级危险(对个体具有极大危害,对群体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指有特殊危险的致病菌。感染后症状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者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发病后不易治疗的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预防(一)技术操作可能导致的感染及其预防措施。1. 接种:应使用无弹力的铂丝接种环,结核菌接种后接种环火焰灭菌易崩散,酒精灯烧灼时要特别注意。2. 混匀:吸管吸吹菌液时不要产生气泡,应沿容器壁排出。3. 研磨:最好使用组织研磨器,乳钵易产生气溶胶。4. 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紧要适度,吸液时要从管底吸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泡,形成气溶胶。5. :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6. 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头,加盖。7. 注射: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注射器。8. 搬运:室移动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坚实密闭的外包装。(二)技术保障1. 双人原则,不允许单人操作1、2类病原。2. 入口处应有危险警示标识,并标明所操作的微生物的种类。3. 培训考核上岗,掌握相关技术操作要领,熟悉规章制度,适应工作环境。4. 完备的管理措施,技术操作规。5. 良好的工作行为可降低生物危害风险。实验室中的分枝杆菌及分枝杆菌气溶胶结核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分枝杆菌检验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潜在感染源标本和各种危险物,特别是许多操作易产生分枝杆菌气溶胶。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核(1-5微米)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泡,可以黏附在肺泡生长繁殖。因此,首先要对实验室中生物危险物产生的途径和存在的地点有充分的认识,以便明确生物安全防护的环节。(一) 分枝杆菌存在的地点1、各种临床标本,通常是痰,胃或支气管灌洗液、脑脊液、尿液等。2、被污染的操作台、器械、仪器、试剂等。3、收集的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等。4、细菌学实验室的部分区域。(二) 产生分枝杆菌气溶胶1、实验室可疑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的采集。2、样本的制备和涂片的火焰固定。3、分离培养或接种培养物。4、用火焰烧灼接种环。5、使用移液器混合培养物。6、培养管或培养瓶中含有培养物的滴落物。7、溢出的分枝杆菌悬浮液。8、高速混合含有分枝杆菌的液体。9、转移液态培养物和上清液,或培养液、上清液的倾倒。10、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的破碎。11、用做原代培养所需的组织匀浆。安全防护(一)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任何时侯都要警惕分枝杆菌气溶胶的产生。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二) 实验室应严格限制非实验人员进入,减少实验室外交叉生物污染。完成实验工作离开实验室,要关好门窗。(三) 进入实验室应避免携带非必需物品。(四) 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操作时应穿戴防护隔离衣、口罩、帽子和手套,长发者应将头发装束在帽子。(五) 实验过程中绝对禁止吸烟、饮食等,不要以手抚头面部等。(六) 试验前须开启紫外线灯对实验室和操作区域进行照射消毒1小时以上;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启紫外灯进行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七) 任何试验的开始和结束后,操作人员要用70%酒精浸泡双手或仔细擦后,用清洁剂或清水洗净。(八) 每次试验结束后,必须清理好实验台,并用70%酒精液或3-5%石炭酸擦洗实验台面。(九) 实验室中的生物危险品要根据检查项目和性质不同,局限在相应的试验区间,不得随意将其带到其它的实验室。(十) 实验室任何微生物的样本,废弃物都必须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方可按一般垃圾处理。安全保障(一) 首先各级实验室应按等级要求完善实验设施,如简易安全柜的抽气排风功能、紫外灯消毒功能,生物安全柜维护与除菌滤膜定期更换等。(二) 实验室采集病人痰标本时应在户外进行,避免因病人咳漱造成室气溶胶污染。(三) 普通实验室应注意气流方向,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强气流变化而产生气溶胶(如涂片、染色过程中)。(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菌种、转种、研磨、稀释等操作,各级实验室均应在简易安全柜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五) 使用接种环进行操作时,接种环应在工作灯的焰中燃烧,以避免菌液或菌块飞溅。(六) 稀释菌液时,吸管、针管要缓慢插入试管或烧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产生气泡或气溶胶。 (七) 使用注射器加样时,用过的针头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开注射器与针头,应直接放入锐器收集器,以免划破皮肤造成接种感染。(八) 菌株库要设专人管理,并按照国家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执行。(九) 进行毒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毒菌区以外区域,避免由于粗心扩大污染围。(十) 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设备、仪器,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擦洗后再以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消毒。 (十一)实验中发生意外污染情况,应立即通知主管人员并做好处理污染物和相应区域的准备,不得擅自采用其它禁止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十二)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十三)操作致病性微生物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原、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十四)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人员特别制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或生物安全手册中,应包括生物安全程序。对于有特殊风险的人员,要求阅读并在工作及程序上遵照执行。(十五)实验室主任保证实验及其辅助人员接受适当的培训,包括和工作有关的可能存在的风险、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和暴露评估程序。(十六)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清洁防护服供使用。还应穿戴其它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面具、头部面部保护罩等。(十七)处理样本的过程中易产生高危害气溶胶时,要求同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生物安全柜和/或其它物理防护设备。如可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应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十八) 实验用鞋应舒适,鞋底防滑。应用皮制或合成材料的不渗液体的鞋类。在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工作时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在实验室的特殊区域(例如有防静电要求的区域)或BSL-3和BSL-4实验室要求使用专用鞋(例如一次性或橡胶靴子)。结核病实验室废物处理 一、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目的:(一) 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弃物的危险减至最小;(二) 将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二、实验室污物处理及消毒(一) 实验室含有生物危险物的临床标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试验完成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以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 2小时以上,再经高压消毒后方可丢弃或焚烧。 (二) 可重复使用的实验用品及器材,完成实验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经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后,再交有关人员进行高压消毒和煮沸洗刷。(三) 实验用的试管、吸管、注射器,须装在加盖不漏的容器,经高压灭菌后取出。 (四) 培养物或实验室垃圾,在丢弃前必须经高压消毒和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照射处理。不允许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弃物。已装满的容器应定期运走。在去污染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实验室区。(五) 实验室废弃物应置于适当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实验室。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 (六)实验过程中,如标本或含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0%酒精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七) 实验室未经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统,更不允许混入居民生活垃圾。 意外事故的处理(一) 如果发生意外,必须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人员,并在有关人员的指导监督下对出事现场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未经报告而私自对出事现场给予非规的处理。 (二) 实验过程中,如污染物溅落到身体表面,或有割伤、刺伤、烧伤、烫伤等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工作进行紧急处理,更换被污染的实验服,皮肤表面用消毒液清洗,伤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三) 如果发生菌液溢出,含菌种的培养管破碎等,造成中 、小面积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积大25%以上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边缘用脱脂棉围住,向纱布倾倒5%苯酚溶液或70%的酒精,浸泡2小时以上(其间适量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经紫外灯近距离(1米)照射2小时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0%酒精中2小时以上,实验完成后再进行高压消毒处理。 (四) 如果发生气溶胶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关闭实验室,对污染区域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过夜;第二天对污染区进行24小时封闭空气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锰酸钾/m3空间)。(五) 绝对禁止使用的事故处理方法1. 任何有可能造成污染面积扩大的去污方法,如使用70%乙醇或甲酚皂液擦洗被污染的区域。2. 直接用火焰对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染地面、操作台、器械等进行烧灼处理。3. 使用消毒效果未经证实的消毒剂进行消毒。4. 使用低浓度的消毒剂和紫外灯进行短时间、长距离的照射。第四章 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病情严重,有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代性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不及时常易死亡,属甲类传染病。过去将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霍乱弧菌所致的感染称为霍乱,由爱尔托生物型(EI Tor biotype)所致者称副霍乱。鉴于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在形态和血清学方面几乎一样,两种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因此,分别命名为霍乱和副霍乱并无必要,而统称为霍乱。世界第五、六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有关,第七次则由印尼地方流行的爱尔托生物型所致,延续至今未止。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证实是新血清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及欧美等地,似有形成第八次流行之势。【流行病学】病人与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典型病人的吐泻物含菌量甚多,每ml粪便可含107109弧菌,这对疾病传播起重要作用。轻型病人易被忽略,健康带菌者不易检出,两者皆为危险传染源。潜伏期带菌者尚无吐泻,恢复期带菌者排菌时间一般不长,两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居次要地位。本病主要借水传播,污染的食品和手以及苍蝇等,对传播疾病也起一定作用。男女老幼均对本病易感。在新感染区,成人比儿童易受感染;在地方流行区,儿童发病率较成人为高,后者对感染的抵抗力随着对霍乱弧菌抗体滴度的升高而增加。病后丙次发生严重感染者少见。实验感染霍乱弧菌的志愿者,对第二次感染的具高度抵抗力,其时间至少可维持3年。古典霍乱弧菌初次感染的免疫力能(100%保护力)较埃尔托弧菌者(90%保护力)为强。霍乱患者虽然对新感染的保护免疫可达数年,但对霍乱毒素和细菌的肠抗体仅维持一致数月。【危害程度分级】微生物按其是否致病、致病力强弱、危害人体的严重性、传染性的大小、临近人群的抵抗力、有无免疫制剂和特效治疗药物等综合评价,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危害等级。霍乱弧菌属于3级危险。3级危险(对个体具有极大危害,对群体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指有特殊危险的致病菌。感染后症状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者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发病后不易治疗的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预防】(一)技术操作可能导致的感染及其预防措施。1. 接种:应使用无弹力的铂丝接种环,结核菌接种后接种环火焰灭菌易崩散,酒精灯烧灼时要特别注意。2. 混匀:吸管吸吹菌液时不要产生气泡,应沿容器壁排出。3. 研磨:最好使用组织研磨器,乳钵易产生气溶胶。4. 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紧要适度,吸液时要从管底吸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泡,形成气溶胶。5. :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6. 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头,加盖。7. 注射: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注射器。8. 搬运:室移动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坚实密闭的外包装。(二)技术保障1. 双人原则,不允许单人操作1、2类病原。2. 入口处应有危险警示标识,并标明所操作的微生物的种类。3. 培训考核上岗,掌握相关技术操作要领,熟悉规章制度,适应工作环境。4. 完备的管理措施,技术操作规。5. 良好的工作行为可降低生物危害风险。【安全防护】(一)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二) 实验室应严格限制非实验人员进入,减少实验室外交叉生物污染。完成实验工作离开实验室,要关好门窗。(三) 进入实验室应避免携带非必需物品。(四) 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着工作服,操作时应穿戴防护隔离衣、口罩、帽子和手套,长发者应将头发装束在帽子。(五) 实验过程中绝对禁止吸烟、饮食等,不要以手抚头面部等。(六) 试验前须开启紫外线灯对实验室和操作区域进行照射消毒1小时以上;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启紫外灯进行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七) 任何试验的开始和结束后,操作人员要用70%酒精浸泡双手或仔细擦后,用清洁剂或清水洗净。(八) 每次试验结束后,必须清理好实验台,并用70%酒精液或3-5%石炭酸擦洗实验台面。(九) 实验室中的生物危险品要根据检查项目和性质不同,局限在相应的试验区间,不得随意将其带到其它的实验室。(十) 实验室任何微生物的样本,废弃物都必须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方可按一般垃圾处理。【安全保障】(一) 首先各级实验室应按等级要求完善实验设施,如简易安全柜的抽气排风功能、紫外灯消毒功能,生物安全柜维护与除菌滤膜定期更换等。(二) 实验室采集病人标本时要格外注意。(三) 普通实验室应注意气流方向,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强气流变化而产生气溶胶(如涂片、染色过程中)。(四) 细菌的分离培养、菌种、转种、研磨、稀释等操作,各级实验室均应在简易安全柜或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五) 使用接种环进行操作时,接种环应在工作灯的焰中燃烧,以避免菌液或菌块飞溅。(六) 稀释菌液时,吸管、针管要缓慢插入试管或烧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产生气泡或气溶胶。 (七) 使用注射器加样时,用过的针头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开注射器与针头,应直接放入锐器收集器,以免划破皮肤造成接种感染。(八) 菌株库要设专人管理,并按照国家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执行。(九) 进行毒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毒菌区以外区域,避免由于粗心扩大污染围。(十) 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设备、仪器,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擦洗后再以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消毒。 (十一)实验中发生意外污染情况,应立即通知主管人员并做好处理污染物和相应区域的准备,不得擅自采用其它禁止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十二)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十三)操作致病性微生物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原、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十四)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人员特别制定的标准操作程序或生物安全手册中,应包括生物安全程序。对于有特殊风险的人员,要求阅读并在工作及程序上遵照执行。(十五)实验室主任保证实验及其辅助人员接受适当的培训,包括和工作有关的可能存在的风险、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和暴露评估程序。(十六)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清洁防护服供使用。还应穿戴其它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面具、头部面部保护罩等。(十七)处理样本的过程中易产生高危害气溶胶时,要求同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生物安全柜和/或其它物理防护设备。如可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应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十八) 实验用鞋应舒适,鞋底防滑。应用皮制或合成材料的不渗液体的鞋类。在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工作时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在实验室的特殊区域(例如有防静电要求的区域)或BSL-3和BSL-4实验室要求使用专用鞋(例如一次性或橡胶靴子)。【实验室废物处理 】一、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目的:(一) 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弃物的危险减至最小;(二) 将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二、实验室污物处理及消毒(一) 实验室含有生物危险物的临床标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试验完成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以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 2小时以上,再经高压消毒后方可丢弃或焚烧。 (二) 可重复使用的实验用品及器材,完成实验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经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后,再交有关人员进行高压消毒和煮沸洗刷。(三) 实验用的试管、吸管、注射器,须装在加盖不漏的容器,经高压灭菌后取出。 (四) 培养物或实验室垃圾,在丢弃前必须经高压消毒和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照射处理。不允许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弃物。已装满的容器应定期运走。在去污染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实验室区。(五) 实验室废弃物应置于适当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实验室。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 (六)实验过程中,如标本或含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0%酒精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七) 实验室未经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统,更不允许混入居民生活垃圾。 【意外事故的处理】(一) 如果发生意外,必须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人员,并在有关人员的指导监督下对出事现场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未经报告而私自对出事现场给予非规的处理。 (二) 实验过程中,如污染物溅落到身体表面,或有割伤、刺伤、烧伤、烫伤等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工作进行紧急处理,更换被污染的实验服,皮肤表面用消毒液清洗,伤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三) 如果发生菌液溢出,含菌种的培养管破碎等,造成中 、小面积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积大25%以上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边缘用脱脂棉围住,向纱布倾倒5%苯酚溶液或70%的酒精,浸泡2小时以上(其间适量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经紫外灯近距离(1米)照射2小时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0%酒精中2小时以上,实验完成后再进行高压消毒处理。(四) 如果发生气溶胶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关闭实验室,对污染区域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过夜;第二天对污染区进行24小时封闭空气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锰酸钾/m3空间)。(五) 绝对禁止使用的事故处理方法1. 任何有可能造成污染面积扩大的去污方法,如使用70%乙醇或甲酚皂液擦洗被污染的区域。2. 直接用火焰对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染地面、操作台、器械等进行烧灼处理。3. 使用消毒效果未经证实的消毒剂进行消毒。4. 使用低浓度的消毒剂和紫外灯进行短时间、长距离的照射。第五章 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沙门菌(salmonellaspp)是1880年由Eberth首先发现。至今已发现沙门氏菌属的细菌有2000多种血清型。我国发现的有200个血清型。沙门菌感染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少部分也可通过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肠道外接种传播。人是伤寒、副伤寒的天然宿主,除此之外,有的沙门菌专对动物致病,有的则是人兽共患疾病的病原体。沙门菌的致病性具有种系特异性,临床上可表现为胃肠炎,肠热病,菌血症综合征或局灶性疾病。每个沙门菌血清型可产生下述临床综合征中的任何一种症状或所有的症状,虽然某一特定的血清型常伴有特异的症群。无症状的带菌状态也可发生。胃肠炎通常在摄入细菌后1248小时起病,表现为恶心和痉挛性腹痛,接着可有腹泻,发热,有时可出现呕吐。粪便多为水样,但也可呈半固体糊状,粘液或血液罕见。本病通常较轻微,病程14日。偶见较严重的迁延型。在用甲基蓝染色的粪便标本中常见白细胞,表明有炎症性结肠炎。肠热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综合征,其特征为发热,衰竭和败血症。可由伤寒、副伤寒沙门菌A,B和C型引起。细菌随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进入人体。未被胃酸杀死的细菌进入小肠,穿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隙,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吞噬细胞中繁殖。部分细菌通过淋巴管到肠系膜淋巴结大量增殖。因无临床症状,故称为潜伏期,约1-2周。当细菌在淋巴组织中增殖到一定程度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患者全身疼痛、不适、发热。此时为病疾的前驱期。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全身各脏器,并在其中增殖。被脏器中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时临床症状明显而典型,如持续高热、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皮肤出现玫瑰疹,相当于发病的第1周。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排入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进入肠道的细菌又可通过肠粘膜再次进入肠壁淋巴组织,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孤立和集合淋巴结坏死、溃疡。肾脏中的细菌可随尿排出。此时大约是疾病的第2-3周。沙门菌感染的局灶性表现可有或无持续的菌血症。有菌血症的病人,可发生局限性感染而累及消化道(肝,胆囊和阑尾),皮表面(动脉硬化斑块,股动脉或主动脉瘤,心脏瓣膜),心包,脑膜,肺,关节,骨,泌尿生殖道或软组织。原有的实质性肿瘤偶尔被细菌感染而发生脓肿,反过来又可成为沙门菌菌血症的病源灶。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是局灶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胃肠炎病人的菌血症相对少见。但在其他人群中,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海得尔堡沙门菌可引起持续1周的菌血症综合征。艾滋病或HIV感染的病人可有沙门菌所致的反复发作的菌血症或其他侵袭性感染(如脓毒性关节炎)。一个有多重沙门菌感染而无其他危险因子的病人,应迅速作HIV检查。带菌者在大规模非伤寒胃肠炎暴发流行中不起主要作用。仅0.2%0.6%的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者在其粪中持续排菌长达1年。二、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m。除鸡沙门菌无鞭毛外大多数菌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时也会出现无鞭毛的突变型。有菌毛,无芽胞无荚膜。兼性厌氧,最适的生长温度是3537,pH围是6.87.8。对营养的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和肠道杆菌鉴别培养基平板上均可生长。 沙门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有三种:(1) 菌体抗原O抗原:是细菌的脂多糖,具有耐热性,能耐受1002.5h。O抗原是分群的依据,每个沙门菌的血清型可含一种或数种O抗原。它刺激机体主要形成IgM型抗体,与相应的抗血清反应时呈颗粒状凝集。根据O抗原不同可将沙门氏菌分42个组,引起人类疾病的多在AE组。(2) 鞭毛抗原H:属蛋白质,不稳定,加热或用乙醇处理均被破坏。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型抗体,与相应的抗血清呈絮状反应。沙门氏菌属的H抗原有两相,称第1相和第2相。前者为特异相,后者为非特异相,同时具有第一和第二相H抗原的细菌为双相菌,仅有一相者称单相菌。H抗原是定型的依据,按O抗原分组后,每一组沙门菌再根据H抗原分成不同的种或血清型。(3) 表面抗原包括Vi、M和5抗原三种,Vi抗原不耐热,加热6030min或经石炭酸处理即可破坏,经人工培养基传代后也易失活。新分离的伤寒以及副伤寒丙沙门菌常带有此抗原,它位于菌体的最表层,有抗吞噬及保护细菌免受相应抗体补体的溶菌作用,当Vi抗原存在时可用于分型,但它也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必须在血清学鉴定时加以注意;M抗原又称粘液抗原,虽不能用于分型,但它的存在也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5抗原可被1mol/L的盐酸所破坏,属于一种表面抗原。沙门菌的抵抗力不强:加热601520min即被杀死。在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它们对胆盐和煌绿等染料有抵抗力,可以此制备选择性培养基。另外本属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变异,主要表现为:(1) H-O变异:是指有鞭毛的细菌失去鞭毛的变异。(2) S-R变异:是指菌落由光滑型(smooth)变为粗糙型(rough)。(3) V-W变异:是指失去Vi抗原的变异。(4) 位相变异:是指双相沙门菌接种于琼脂平板,所得菌落有的是第1相,有的是第2相。沙门菌的致病因子包括:(1)侵袭力:可能与该菌的特异O抗原或Vi抗原有关。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消灭,在巨噬细胞中繁殖,由巨噬细胞携带至机体的深层部位。(2)毒素。三、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1、 标本采集败血症时取血,胃肠炎取粪便、呕吐物或可疑食物。肠热症在病程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标本:第1、2周取血,病程第2周以后取粪便、尿;粪便标本应作 多次培养。整个病程均可取骨髓。2、 分离培养和鉴定直接接种于肠道选择性培养基,取可疑菌落进一步做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血培养为最常用的确诊依据。伤寒病程第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第3周约为50%,第4周后不易检出。由于骨髓中巨噬细胞丰富,含菌多,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亦较长。粪便培养于伤寒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伤寒病程第34周有时可获阳性结果。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操作不便,病者不适,很少应用。玫瑰疹吸取物培养亦可获伤寒沙门菌,但不作为常规。3、 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常规方法是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进行的定量凝集试验,称为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抗体的含量及其增长情况,可供诊断肠热症时参考。肠热症病人肥达反应阳性率自第2周升高,至第4周阳性率可达90%,但也有少数病例抗体效价始终不上升。因此,血清学检查结果的判断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病期及地区情况。一般说,间隔5-7d重复采血,如凝集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上升4倍以上,方有诊断价值。通常进行肥达反应判断结果时,应着重考虑经以下情形:(1) 正常凝集价:一般情况下,伤寒杆菌O抗体的凝集价在1:80以上,H抗体凝集价在1:160以上,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体凝集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2) 在病程第3周,抗体凝集价仍在1:80以下,则伤寒病的可能性不大,但也须注意临床症状和周围的流行情况等。(3) H抗体与O抗体的性质及其消长的意义:若发现O与H凝集价均超过正常值,则伤寒的可能性很大,若二者均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性甚小。若O凝集价高而H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沙门氏菌属中其它的细菌感染起的O凝集的交叉反应。若O凝集价低而H高于正常值,则能可是以往预防接种的结果或是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4)也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Vi抗体,Vi抗体效价在1:10以上再反复取粪便/胆汁等标本进行分离培养,以确定是否为带菌者。 四、细菌的防治沙门菌的预防主要应防止食物被感染动物和病人污染。家禽,肉,蛋和其他食物的烹调,制备,储存和冷冻必须符合卫生要求。感染的动物(如玩赏龟)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胭脂红染料)必须查清并加以控制。发现伤寒病例必须报告。胃肠炎的治疗是对症性的,给予补液和清淡饮食。抗生素会延长细菌的排泄时间,因此对无并发症的病例没有必要用抗生素。住院养老的病人,婴儿和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因为死亡率高,故应该用抗生素治疗。非伤寒沙门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比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更常见。儿童用TMP-SMX,TMP5mg/kg每12小时口服1次,或成人用环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