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科目化学主备人年级九时间课题课题1 溶液的形成(1)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3从微观上认识溶液。4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教法提示实验与讲授相结合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展示五种液体: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设问 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引导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固体物质溶于水:蔗糖加入水中3、交流: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现象 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结论 蔗糖都可以溶解在水中。提问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4、展示(1)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分子的中间. 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水中以离子形式(Na+、Cl-)存在于水分子的中间。(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讨论: 1、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2、我们在实验中曾用过哪些溶液?3、据生活实例,你知道溶液哪些用途?练习合作探究二溶液的组成1、问题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2、媒体使用:用多媒体投影出表格,让学生实验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到水和汽油中出现的现象3、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4、展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5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问题讨论合作探究三:乙醇溶于水1、交流,小组展示问题讨论:乙醇能否溶于水?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交流: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溶液组成的判断练习合作探究四:乳化作用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分别出现的现象。1交流:把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分层。在振荡过程中有一些小油滴分散在水中,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2问题讨论:这样的液体稳定吗?3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结论: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静置后会分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所以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问题:1.洗涤剂有什么功能? 它的去污原理是什么?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油污分散成无数小液滴,然后随水流走。(这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若不同,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油污.总结。作业:基础训练。第二课时知识回顾:1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_ _,溶剂是_ _,在蔗糖溶液中,蔗糖是以_形式分散在水分子间隔里的;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_ _,溶剂是_ _,在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以_形式存在。2溶质的原状态可以是_或_,也可以是_;如果二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_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的一种叫_;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_。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其溶剂一般是指_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2)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则不是溶液了。(3)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合作探究一:物质溶于水时能量的变化1、问题讨论: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不变温度升高温度下降水中加入的溶质分别是NaCl、NH4NO3、NaOH2、交流: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画出实验简图。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3、展示: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4、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小结:(1)浓硫酸、NaOH固体等溶于水温度升高;(2)NaCl等溶于水温度不变;(3)NH4NO3等溶于水温度降低。三、达标检测如右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 )U形管液面右侧升高,该物质是( )U形管液面右侧降低,该物质是( )A浓硫酸 B烧碱固体 C.生石灰D蔗糖固体 D硝酸铵 F.氯化钠作业:基础训练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