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 精准刷题(1周+1测)第7周 高考模拟检测(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4333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 精准刷题(1周+1测)第7周 高考模拟检测(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 精准刷题(1周+1测)第7周 高考模拟检测(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 精准刷题(1周+1测)第7周 高考模拟检测(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周 高考模拟检测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雨人生,变幻莫测,有许多时候,都是刀刃(rn)上见血,千均一发之时,一个明智的隐忍,力挽狂澜(ln)。B从中央巡视到各省的巡视,均把各地党政一把手作为巡视监督的重点对象,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重点领域成为巡视监督(d)的重点内容。通过巡视,对“关键少数”的腐败行为进行了曝(p)光,产生了更大的震慑力。C结合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领导干部应自觉摒(bn)弃特权思想,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担任什么领导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zn)旨不能变,人民公仆的职责不能丢。D入冬以来,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实行疫(y)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12月22日,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迄今我市暂(zhn)未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甲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心浮气躁,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乙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长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动自己,震撼世人。然而,丙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带来的及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提不高?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心浮气躁B极致C及时D从而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B当今社会生活中,信用缺失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短期行为,它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使企业难以正常地发展,对整个社会贻害无穷。C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D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5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3分)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一块捕捉到最古老的活着的爬行动物的出生瞬间的化石。化石中裹含的物种名为巢湖龙,是一种巨型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约2.48亿年前。它的外表看起来像海豚和蜥蜴的杂交体,长有脚蹼但没有背鳍。这块化石是在安徽省的一个采石场被发现的,从化石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刚刚从母亲骨盆里伸出来的幼儿的头部。研究者表示,该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海洋爬行动物发展的新方向:巢湖龙的出生可能发生在陆地上。因为大多数水生动物在出生时都是尾巴先伸出来。答:_6学校运动会期间举行短视频评选,假设你有作品入选,请将你拍摄的短视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表达你的感受。要求:描述某个特定的情境(跑步、跳远、跳高任选一个);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120字。(6分)答:_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知识人在古代中国叫作“士”,而“士”的出现则是和“道”的观念分不开的,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但是“士”和“道”两个名词在孔子以前早已存在,其含义也颇有不同。商、周文献中的“士”,一般是指在政府中担任各种“职事”的人,是“知书识礼”的贵族。周代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为主,受过此类训练的人也称作“术士”或“儒”,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技艺出任不同的“职事”。孔子曾学过“御”和“射”,“礼”和“乐”更是孔子研究得最深的两门艺业。学了“礼”和“乐”这两种在古代贵族社会中用途最广的知识技能,更可以有许多“事”可做。春秋以前还没有论语老子中所说的抽象之“道”,“道”字单独使用,其本义只是人走的“路”。春秋以前的所谓“天道”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还没完全脱离原始宗教的阶段。在原始宗教中,只有少数有特殊能力的人,如卜人、巫、瞽或史,可以成为天人或神人之间的媒介,但他们只是“士”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士”则和“天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是指一种新出现的历史情况,这说明“士”“道”在春秋时代都发生了基本的变化。在周代封建制度之下,“士”属于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级,在这种情形下,“士”的地位在社会身份、思想以及政治等方面是受到限定的。在这种限定之下,“士”自然不容易发展出一种超越的精神,使他们可以全面系统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批判。所以春秋以前的“士”还不能算是能扮演社会批判者角色的现代观念中的“知识人”。这并不是说春秋以前的“士”对现实社会完全没有批评。从诗经来看,西周晚期便出现了许多批评现实的作品,但这一时期的社会批评,如诗经中“正月”“十月之交”等篇,都是局部的、具体的讥讽。而孔子以后的“士”是从“道”的超越观点来批判现实世界的,所以更为全面、深刻和彻底。到了春秋时代,“士”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主要是周代封建秩序解体的结果。在封建制度下,“士”是贵族的最低一级,其下便是“庶人”。后来,“庶人”有不少机会上升为“士”,贵族阶级中的“士”也大批下降为“庶人”,“士”这一阶层就恰好成为贵族下降和庶人上升的汇聚地带。到战国时代“士”终于不再属于贵族,而成为四民之首。封建解体和社会流动使得“士”不再受固定身份的束缚,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这不但使他们能够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思和批判,而且也使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探求理想的世界“道”。所以在中国史上,知识人一开始便和“道”是分不开的。(节选自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士”与“道”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古代中国把知识人叫作“士”,“士”的地位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而春秋时期,其地位的变化则是根本性的。B周代封建时期,“士”是当时的贵族,他们大多受过“六艺”的专门训练,可以凭借自己所学的专门技艺在政府部门中担任“职事”。C在古代贵族社会中,学习了“礼”“乐”这两种用途最广的知识技能之后,便可以有许多“事”可做,由此可知,“士”就是精通“礼”“乐”的人。D在春秋以前,“道”字单独使用时,它的意思只是人走的“路”,这时还没有出现后来所说的抽象之“道”。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春秋以前的“士”并不是现代观念中的“知识人”,他们不具备全面、深刻和彻底地批判现实的能力。B在春秋以前,人们以“天道”的变化来说明人间的吉凶祸福,“天道”中的“道”与论语中所说的抽象之“道”的含义不同。C春秋以前的“士”难以全面而系统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和批判,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身份、政治、思想等各方面都受到多种限定。D由于周代封建秩序的解体,到了春秋时代,“士”与“庶人”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身份,发展到战国时代,“士”不再属于贵族,而成为四民之首。9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士”与“道”的关系。(4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留在窑洞安宁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唧唧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了。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来,积攒得多了,拿到山下卖掉。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干部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内。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着面前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男孩的爷爷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在这山村里教了一辈子书,老了,依然哪儿也不想去,还是守着这一片日渐茂密起来的大山,日复一日地安静过着。日常生活在这里,犹如深蓝天空下的云朵,有亘古不变的白,和永恒不逝的美。一切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中的起伏,犹如一滴水,落入广袤的大地,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可恰恰是这样单调的咏叹调一样的重复,才保持着人生中可贵的静寂。外界再怎样喧哗骚动,甚至男孩的父亲在镇上挣了多少钱,有着怎样与他们不同的热闹生活,都与他们这一代老去的人无关。他们只想守着这一片树木繁茂的大山,守着这住过几十年的旧窑洞,就像一枚秋天的山杏,即使是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遥想冬天大雪封路的窑洞生活,他们肯定会在秋末就早早地准备好越冬的充足的柴火和各种食物,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靠炕火取暖,足不出户地度过漫长的“蛰居”生活,自然也很少会有人来打扰他们。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有的是天地间唯我三人的豪迈感还是万物萧瑟的凄凉感?他们感到的是孤独还是富足?像这样的人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准格尔旗大大小小的村庄里,似乎正在慢慢地变少,但又体现出不一般的顽强,他们就像一棵棵质朴、蓬勃的杏树,生生不息地停驻在这片因煤炭闻名的大地上。他们在蜂拥进城市的人群中,选择像父辈们一样,后退,留守在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远离城市喧哗的田园中,安静地守候。听着车外不时传来的汽车急促的不耐烦的喇叭声,在车灯到处闪烁的疲惫、烦躁且拥堵不堪的入城路上,我又想,那样的窑洞,如果老人们不在,大概是留不住那位少年的吧。那它能留得住未来老去的少年的父亲、老去的少年吗?那它还能留得住美味极了的有小虫子的杏果吗?(选自散文,有删改)10概括窑洞生活环境的特点。(4分)答:_11文中画线部分,作者没有让少年“自述”,而是从“我”的视角“猜想”少年的相关情况、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_12简析“杏”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_13赏析最后一段。(6分)答:_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凌室记叶祐之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为能尽其职。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是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选自全元文,有删改)注日行北陆:太阳运行到虚宿时,即冬天。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县。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凌室,所以藏冰所以:用来的B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禄:俸禄C是以冬无愆阳愆:过分,引申为失调D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董:通“懂”,懂得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B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仪式,祈求消灾弭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十分重要。C张公看到京城因无藏冰措施而遭受危害,反躬自省,向光州监郡请求藏冰。他的这一做法给当地带来巨大好处。D本文多处引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3分)译文:_(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5分)译文:_(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放言五首(其一)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注本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臧生: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斥之为凭借防地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宁武子,孔子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燔柴:大火。照乘:明珠。19诗歌颔联运用_和_的表现手法,揭示人们对作伪的态度的不同。(2分)20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6分)答:_(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21材料中,孔子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了孝的三种内涵,它们分别是_、_、_。(3分)22你如何看待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孝”?(3分)答:_(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1)子曰:“不愤不启,_。_,则不复也。”(论语)(2)_,_。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3)吾闻之,_,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_?(渔父)(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_,_。(陆游诉衷情)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人说:“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精析1CA项均钧。B项“曝”读bo。D项“暂”读zn。2CA项心浮气躁: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使用正确。B项极致:最高境界;最大程度;极限。使用正确。C项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此处应用“即时”。D项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使用正确。3C后引号应在前括号的前面。括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是对“短、平、快”的解释。4BA项“吸引了来自”和“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C项成分残缺,可删掉“由于”或“使”。D项搭配不当,应在“快乐的人性化服务”前补出谓语“并提供”,且顿号应改为逗号。5(示例)安徽现2.48亿年前巢湖龙化石,为对海洋爬行动物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6(示例一)枪响的那一秒,他如离弦之箭,向前飞奔。对手是强劲的,但他毫不畏惧,双拳紧握,手臂奋力摆动,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拼搏着。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哗哗啦啦地从他的内心倾泻出来。奔跑的姿态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自信。(跑步)(示例二)只见他弓着腰,双手紧握拳头,两眼盯着前方。突然,他猛一甩头,迈开大步,开始了离弦之箭似的助跑,他速度越来越快,转眼就到达了踩板。猛地一跃,两腿向前伸展,空中的走步表演划出了一道弧线,落地的瞬间,触到了沙的柔软。留在沙坑中的脚印,是他辛苦训练的印证。(跳远)(示例三)他在原地跳了几下,就开始了有弹性的环形侧向助跑。在离竿还有3米时,两手猛地带起身体,左腿一蹬,右腿一抬,身子一跃而起,像一只矫健的飞燕,轻捷地掠过了横竿。他用双腿形成斗志与力量的夹角,身体划出美丽的弧线后落在垫上。跳吧,跳出自信,跳出希望。(跳高)7C“士就是精通礼乐的人”错,精通“六艺”中任何一门技艺的人均可称为“士”。8A“他们不具备全面、深刻和彻底地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文中找不到依据。9春秋以前,“士”中的一小部分如卜人、巫、瞽或史等,与“天道”有关。孔子以后,“士志于道”,“道”是“士”探求的理想世界,成为他们全面、深刻和彻底地批判现实世界的依据。10杏林掩映,破旧但干净,庭院开阔平坦。安静,遗世独立,如世外桃源一般。富有生机。与自然融为一体。11(1)用“我”的视角,使全文叙述角度保持一致,行文显得更为自然、流畅;(2)“猜想”的视角比“自述”更为自由、宽广,可涉及更多内容,使文章更丰富;(3)“我猜想”便于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态度;(4)用“我猜想”而不用少年“自述”,传递出“过路人”与“留守者”两类人之间、“城市”与“山村”两种生活之间的天然“隔膜”,暗示文章主题。12“杏”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先后用“杏林”“黄杏”“腐烂的杏果”“秋天的山杏”“杏树”“美味极了的杏果”等隐隐串起全文内容。抓住山村典型事物,突出乡野气息,为文章增添一份田园趣味。具有象征意义(或暗示文章主旨),说明留守在山村中的人们与自然的关系亲密,他们守着大山默默无闻地生活,就像山杏一样,即使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13运用对比手法,用入城路上疲惫、烦躁的感受,突出窑洞生活的宁静、安详,展现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间的“割裂感”。运用联想,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未来,使文章内容更有纵深感,内涵更为丰富。运用疑问句,引发读者对山村未来走向的思考,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可能衰微、消逝的不舍与怅惘。用老人、少年、杏果等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紧致,浑然一体。14D董:监督管理。15CC项连词,表目的,来。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在/介词,对于。D项动词,建造/介词,替。16C“京城因无藏冰措施而遭受危害”错,原文是“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可见京城有藏冰措施。“给当地带来巨大好处”在文中也没有体现。17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18(1)淮水一带好几年没有冰雪,年景也连年歉收。(2)有的人认为在严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难以忍受,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藏冰之事的长官采冰的用意、圣人所言调和阴阳的事。参考译文凌室,是用来储存冰的地方。古时候每当太阳运行到虚宿时(即冬天)人们就储存冰块,所以豳风有诗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意为周历二月凿冰发出“冲冲”的声音,周历三月把冰放进冰窖,周历四月的早晨取出,用羔羊和韭菜献祭祖先。)而藏冰、取冰,也是调和阴阳的一件事情。周礼记载凌人掌管藏冰之事,在凝结阴气的严寒时节储存冰,在阳气极盛的时节取冰。享有俸禄的家庭,被给予冰用于丧祭之事,没有遗漏不给的。于固定时节储存,使用周到,因此冬季没有酷热干旱,夏季没有反常的寒气,春季没有寒风,秋季没有久下成灾的雨,雷电出现却没有雷击之灾,霜冻、冰雹没有造成灾祸,严重的灾疫没有兴起,百姓没有因疫病而早死。所以藏冰、取冰,是圣人所言辅助调和阴阳的职责。上至宰相,下至州郡(官吏),都是用来担负调和阴阳的职责的,一定要让阴阳没有出现冬热夏寒那样的反常情况,才算尽到他们的职责。淮水一带好几年没有冰雪,年景也连年歉收。光州的判官张士政,在至正壬午年冬天,对监郡卜颜不花说:“我看京师和州郡所在的地方的官吏,在仲冬时节必储冰待用,来周济酷热的时候。但是只有光州不是这样。我建造凌室,等有冰了就储存冰,可以吗?”监郡说:“可以。”于是在城的北门建造凌室,命令掾吏万文宝监督建造凌室的劳役。工程还未完成,黄昏时分下了大雪,平地雪有一尺厚,层层的冰像山一样,百姓认为是祥瑞之兆。张公命人砍下并储存在凌室里。等到(凌室)完工之后,河里的冰也融化了。大概是愿望很真诚,凭此感动召唤来了雪。当时是壬午年冬天十二月。有的人认为在严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难以忍受,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藏冰之事的长官采冰的用意、圣人所言调和阴阳的事。我听说张公执政,调整物价,体恤百姓之苦,压制豪强,扶持善良的人,除去沿袭已久的弊病,理清积聚的冤情,没有不是调和的事。况且建造凌室,藏冰、取冰,观察阴阳寒暑的变化,来察明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这也是从政中的大事。孔夫子作春秋,若无冰则必定记下,记录奇异的事件,是治理国家的先贤教言。这大概不是有的人所知道的。我之所以在凌室里写东西,是因为知道了张公从政的事迹,他日入朝为官,辅佐(皇帝)成就德化,大概会以此为基础。所以不可以不记下来。19用典对比20对自身遭遇不公的愤怒之情;对昏聩朝廷不分曲直的不满;对世人不辨真伪的批判。21按照礼的规定对待父母担心父母生病诚心奉养父母22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内涵的“孝”,以便他们理解和接受,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体现。孔子的“孝”并没有停留在动物也有的自然情感上,而是将其上升到伦理的高度对父母诚心的感情是建立稳定的伦理道德的前提,并用“礼”的形式来规范它,使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想。(只答第点也可)参考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询问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的规定服侍他们;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礼的规定埋葬他们,按礼的规定祭祀他们。”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把父母对子女忧虑的这种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的孝道,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但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对狗或马也能做到饲养它们;如果对父母不诚心孝敬,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23(1)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3)新沐者必弹冠受物之汶汶者乎(4)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5)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24.写作指导本题所给材料是一段哲理性语段,语段共有两句话,两句话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即东西负重了,更不容易被打翻。桶、船等物品是这样,人何尝不是这样?人,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沉淀自我,在面对困难挑战时,才能不被打倒,轻松应对。由上述分析可知,本题的立意方向较为明确,即应从“不断沉淀自我”的角度立意作文。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