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招教汇总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4567219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招教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学心理学招教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学心理学招教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二)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三)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1.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2.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3.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四)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教育目的和相应培养目标来展开。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系统内具体表现在: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2.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现实依据3.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是不可回避的特殊依据(二)我国对教育目的的现行规定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目的。二、 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三、 “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区别与了解(一)教育与发展(二)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了解。第三节 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探析(一)素质及其基本属性(二)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素质教育的继承性、发展性和政策规定性.来自素质教育实践的几点认识(三)应试教育及其主要危害(四)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五)关于素质教育的模式:愉快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等都是这些年比较成熟的素质教育模式。模式的主要部分是具有操作性的、相对固定的程序。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每一个教育工整理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去探索、去创建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六)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具体地说,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 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二、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一)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根据心理学原理,课堂素质教育要找准以下四个基本点: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中,靠认知停靠点解决学会的问题,靠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靠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靠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二)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三)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几项课堂教学策略1教育目的及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 师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师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确立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国民教育在由粗放式向高水准的转变中提出来的。对教师专业性质的确立,从根本上肯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的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1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3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四)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五)劳动成果的长效性三、现代教师的素养人民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故教师的素养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优良的智能结构。(一) 思想品德素质,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表现在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两方面。1政治思想素养。政治思想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2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好学生的前提。(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团结协作。(二)教师的智能结构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是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重要素养。1教师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当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2教师的能力结构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节 学 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这是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1学生具有依赖性。2学生具有可塑性。3学生具有向师性。(二)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指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1自觉性。2独立性。 3创造性。 三、学生集体学生集体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念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种:(一)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从认识与被认识、发展与被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根据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命令服从、放任自流、民主参与三种类型。三、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的配合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其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二)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三)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设立学制是为了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归根结底,它要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影响学制设立的依据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原有学制及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学制的演变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尚无学校系统可言。我国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 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个新学制的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由于后来的政治运动,我国基本上仍是沿用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学制。二、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一)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改革教育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二)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第三节 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社会生产和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其主要趋势:一、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二、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其类型日益多样化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第五章 学校德育工作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二、德育的意义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三、德育的任务与目标(一)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二)德育的目标小学德育的目标;初中德育的目标;高中德育的目标。第二节 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涵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二、 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三节 德育原则一、教育原则的含义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二、中小学常用德育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第四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一、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课与其它各科教学;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社区校园文化环境;班主任工作。二、德育方法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理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第六章 教学工作二、课程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可以划分为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一)正规课程正规课程亦称显性课程,指学校课程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的所有课程的总称。当前,中小学常见的正规课程有: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二)非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又不易觉察的因素。非正规课程的特点:1隐蔽性。2分散性、多样性、全程性。3非预期性。三、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四种,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乃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二节 教学及教学过程(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二)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学唯一。必须坚持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教学和其它活动的关系,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真正为实现教育目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三)教学的任务:中小学的教学应有以下几方面的任务:1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2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4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2)教学过程具有的特殊性: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三)教学过程的阶段:做好准备,激发动机;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增强记忆;运用知识,促进迁移;检查效果,获得反馈。第三节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订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正确理解、贯彻和执行教学原则,是切实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理论了解实际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启发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节 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了解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二)教学方法的意义(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指导思想来看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启发式,一类是注入式。二、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以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把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三大类。(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和实习作业法等。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很多,但具体到某一堂课上选择什么方法应考虑多种因素。(一)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二)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四)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五)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四、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一)学法指导的意义(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中小学教学过程的学法指导第五节 中小学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方式。目前,教学组织形式很多,主要有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一)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二)个别教学(三)小组教学(四)现场教学(五)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六)远程教学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组成。(一)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写好三个计划。(二)上课1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3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4语言规范、板书整洁5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6师生双方积极性高(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三、课堂教学模式(一)课堂教学模式概述1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构建教学模式就是要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问题。2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简略性、指向性、操作性、优效性。(二)我国中小学现行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式2引导发现式3辅导一自学式4情境陶冶式第七章 班主任工作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作用一、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三、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四、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各种学生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一)全面性原则(二)客观性原则(三)公正性原则(四)民主性原则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引导学生学好功课1分析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三)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四)组织学生劳动(五)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六)处理班级日常工作(七)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1抓好初一、高一新生的入学教育2抓好初三、高三的毕业教育(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1班主任工作计划2班主任工作总结第三节 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班集体不会自发的产生,必须经过班主任深入细致的建设、管理才能形成与巩固。一、班集体的建设(一)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全班同学应当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2要有一个团结一致的坚强的领导核心;3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4要有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共同活动;5要有和谐的民主生活,充满温暖和友谊。(二)集体形成过程1初建松散阶段。2基本形成阶段。3巩固发展阶段。(三)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班凤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二、班集体的管理班集体的管理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二)阶段性的班集体管理(三)毕业班集体的管理第八章 课外校外教育工作一、课外校外教育工作的意义(一)课外校外教育工作的概念课外教育工作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校外教育工作是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二)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三)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1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2可适应学生的多种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3可以使学生得到各种实际的锻炼,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工作能力。4可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5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了解,有利于动员、组织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学校教育。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一)社会政治活动(二)科学技术活动 (三)职业技术学习活动(四)文化艺术活动(五)体育活动(六)社会公益活动三、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二)要有知识性与趣味性(三)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四)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五)充分利用当地条件课外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着积极作用。一、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群众性活动1.报告会、座谈会 2纪念会、庆祝会3专题集会(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其特点是小型分散、灵活多样。(三)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二、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一)自愿原则(二)自主原则(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原则第三节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一、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二)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2要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符合学生年龄特征。3要坚持学生自愿参加,注意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指导思想。2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掌握科学的教养子女的规律和方法。3改变错误的家教态度和方法,努力做到“三结合、一协调”。4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第九章 学校管理工作(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地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的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 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四个,即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三、校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学校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四、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方法。第二节 教学常规管理一、教学工作管理(一)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工作的组织。(三)教研组工作管理。(四)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二、教师管理(一)教师管理的任务(二)教师的职责和岗位责任制1.教师的职责 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2.教师岗位责任制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基础工作是作好定编、定员、定工作量的“三定”工作。(三)教师的任用与考核1教师的任用制度:派任制,聘用制,代用制。2教师的工作考核:教师考核的内容可分为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两种。一般把考核的内容归结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目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取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四)教师培养与提高教师培养与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有:脱产进修、在职进修两种。第三节 学校管理体制一、学校管理体制概述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人员配备、机构设置、机构隶属关系和权力范围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二、校长负责制(一)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负责制是: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学校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核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代会和校委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理论依据是:列宁的“一长制”理论。(二)校长应有的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政权(三)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校长要处理同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处理与学校党政之间的关系。3.校长要处理同教代会的关系。4.校长要处理同校委会的关系。第十章 基础教育改革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改革目标总揽教育改革全局,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教育改革目标(包括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应服从于教育总目标,以教育总目标为指导。二、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一)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二)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三)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四)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一、单项改革(一)德育改革1.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新特点(1)德育的开放性。 (2)德育的主体性。(3)德育的复杂性。(4)德育的创新性。.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更新德育观念:德育观念的更新是德育改革的基本环节。当前,德育工作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开放观念、竞争观念、创业观念、法制观念、奉献观念等。(2)确定系统的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改革要求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德育目标体系。基础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编排内容,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德育内容体系。(3)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模式与方法:当前,国内国外存在着一系列新的德育模式与方法,对提高德育质量和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建立科学的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5)加强管理,健全规范化的德育管理制度。(二)课堂教学改革1.转变教学思想。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多样的学科教学活动体系。3.构建学科课程内容的科学序列。4.增进学科之间的了解和同一学科的衔接。5.改革学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6.彻底改革中小学考试制度。(三)管理改革当前学校管理改革的主要趋势和要求: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的精致化。二、综合改革(一)一所学校的整体改革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二)学校衔接改革学校衔接改革俗称“一条龙”改革。“一条龙”改革是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互相脱节、不互相照应的现象,把中学、小学、幼儿园上下联结为一个有层次的整体而进行的改革。第十一章 教育科研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它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二、教育科研的特点教育科学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四、教育科研的任务教育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这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五、研究者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第二节 教育科研过程一、选择科研课题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二、提出理论假设理论假设是依据一定科学原理和事实,对现象与客观事物间规律性了解的假定性解释,或对科研课题提出猜测性、尝试性解决方案。三、确定科研对象四、制定科研计划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为:()对课题的选定和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研究范围、对象和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进度、程序、阶段性目标及任务。()成果形式。()课题组构成人员及分工。()经费预算。()未尽事宜。五、选用科研方法教育科研方法有两个层次。哲学方法,即思维方法、逻辑方法,属高层次的方法,普遍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领域;教育科研具体方法,包括经验总结法、教育调查法、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历史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主要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统计法、测量法、表列法、图示法等辅助性的具体研究方法。六、搜集科研资料教育科研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七、进行整理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阶段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具有最重要的、关键性的意义。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和系统分类三种。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注意几点:首先要做到标准同一;其次要注意结果相称;第三应做到子项相斥;最后该逐级划分。逻辑分析中,科学抽象的直接是经验事实。科学抽象一般要经过分离提纯简略三个环节。科学抽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二是科学抽象出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普遍性。三是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第三节 教育科研成果及其表现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两大类。教育科研报告包括实证性研究报告和文献性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实验报告等都属于实证性研究报告。教育科研论文有多种类别。依写作要求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依篇幅数量分为单篇论文和系列论文;若依研究层次还可分为经验性论文、评述性论文、研讨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一、教育科研报告的撰写(一)教育科研报告的结构特征三类实证性研究报告都包括了前言、正文、结论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二)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和注意事宜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过程,就是进行思维加工和文字处理的过程。这一再创造过程有三个环节。第一步草拟详细的写作提纲,第二步撰写初稿,乃中心环节,第三步是修改定稿。科研报告要体现“五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确证性和可读性,撰写科研报告应讲“三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和严密的方法。二、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一)教育科研论文的结构特征1.题目。要注意传神和便于分2.摘要。应文字简练,三两百字,内容全面且重突出。3.引论。其核心部分是提出所需论证的问题,围绕论题去交待理由、意义、背景、方法等。4.本论。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论证是其关键。本论包括论题、解决问题的设想、论据选用、理论上的逻辑推演和结论。本论要突出自己新颖独到的东西。长篇论文可加章节、加序号、冠小标题。结论要解决好全文的归属问题。5.参考文献。(二)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步骤和要求第十二章 教育测评一、教育测量概述(一)教育测量的概念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其特点是:1教育测量是一种间接的测量2教育测量的度量单位是相对的(二)教育测量的要素无论是物理特性的测量,还是精神特性的测量,都必须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单位。2。参照点。3。量表:量表是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二、教育测量的类型与功能(一)教育测量的类型1根据测量的内容可分为: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2根据实施测验的时机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3根据测量的方式可分为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4根据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5根据测验来源分为标准化测验、自编测验(二)教育测量的功能1教育测量是改进教学的良好工具2教育测量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3教育测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三、教育测量的编制(一)良好测验应具备的条件鉴别一个测验质量的指标包括正确性(效度)、可靠性(信度)、鉴别性(区分度)以及实用性。1正确性: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东西的程度,亦称效度。2可靠性:是指测验稳定反映实际水平的程度。3鉴别性(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鉴别程度,也称区分度。4实用性:指一个测验适合于实际的程度。(二)编制测验的一般步骤不同类型的测验,编制的具体过程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是相同的。1确定测验目的。2制定编题计划。3编拟题目。4题目的试测与分析:项目分析即根据试测资料,对题目的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5合成测验(三)客观性试题的编制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客观性试题只适合测量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四个层次的目标,而不适合测量综合、评价层次的目标。(四)主观性试题的编制根据学生自由反应的程度,可以将主观性试题分为“限制反应式试题”和“扩展反应式试题”。第二节 教育评价一、教育评价概述(一)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二)教育评价的特点1与教育目标了解紧密2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3注重分析与诊断4重视被评价者的主动性5讲究评价的科学性二、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功能(一)教育评价的类型1按评价范围分为宏观教育评价、中观教育评价、微观教育评价2按评价的机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按评价的主体分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4按评价方式分为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二)教育评价的功能1测定功能2诊断、激励功能3指导功能4导向功能三、教育评价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民主性原则(四)激励性原则 (五)可行性原则(六)整体性原则四、教育评价的范围教育评价大致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德育工作的评价、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五、教育评价的程序教育评价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活动过程,大体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果处理阶段。第十三章 教育现代化一、教育现代化的涵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教育变动、教育变革的过程,与以往教育运动相比,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包含的基本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二)教育终身化(三)教育开放化(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六)教育科学化(七)教育法制化(八)教育多样化三、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绘制了宏伟蓝图。(一)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1.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根本指导方针,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争取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依靠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内容:1.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国力出发,突出教育发展的重点。2.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3.坚持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4.增加教育投入,注重办学效益。5.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6.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二、我国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作为一种教育决策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目标导向性原则(二)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的原则(三)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四)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的优化原则(五)可行性原则三、我国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实施实施教育现代化模式,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模式观,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模式。实施教育现代化模式,必须遵循实践的观点,把实践作为衡量模式的唯一标准。实施教育现代化模式,必须遵循积极创造的原则。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感受性和感受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感受性的发展。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3、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二、知觉的理解性 三、知觉的整体性。四、知觉的恒昌性。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观察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5、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模像直观教学优于实物直观)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与再现。记忆的分类:时间上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内容上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信息加工和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影响识记的效果: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或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保持和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与影响识记的效果结合起来记忆)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遗忘规律)6、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压抑说、提取失败说。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快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表象是在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分类: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再造想象的产生条件:1、必须具备丰富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言语和思维:言语的分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的合理性与训练过程的阶梯型。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文化背景。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类型:根据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变式教学有两种途径;一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二是突出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改变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呈现的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独创性思维的品质: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情绪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中小学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和情感的易冲动、易感性、两极性明显2、反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防御机制: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5、在锻炼中体验成功,树立信心。第四章 个性心理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需要的种类;起源分先天的生理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7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为缺失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成长需要。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内部驱力。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 2、外在条件是诱因。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成为诱因。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与后面的强化结合起来记忆)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还可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分类: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根据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根据能力的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英国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智力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美国瑟斯顿智力的群因素论:七种基本因素。美国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论:内容、操作、成果三维结构。150种智力因素。美国卡特尔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多元智力理论对当代教学改革的影响: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科学的智力观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长观。美国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能力测验:法国的比纳和西蒙于1965年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和营养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3、学校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