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104460652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1. 我国教育的法规体系?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教育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 教育规章。1. 教师劳动的对象包括知识和文化、学生。2. 教育法规具有指引、评价、教育、保障的作用。3. 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4. 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5. 属于夸美纽斯教育观点的: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统一学制和学年制、学科课程。1. “做中学”教学原则,是杜威为了完成活动课程提出的。2.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形成的标志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的发表。3. 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叫教师专业发展。4. 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1. 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2. 班级管理: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3. 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4. 德育: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5. 教师角色: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应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身份。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因材施教是朱熹提出来的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2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2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3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3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6.“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37.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38.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39.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40.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42.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4.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2.中小学校本研究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3.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4.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2.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答: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世俗性,教育的国际性,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的革命性。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一.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答:(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2.良好的人品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的知识3.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2.先进的教育理念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足实践,面对现实持续提升,崇尚先进自我反思,自主发展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学的发展,根据研究方法、理论成熟水平,分成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家及著作我国古代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墨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即四书五经”);学记等。西方古代的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昆体良等。1. 柏拉图创办一所学园,名叫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著有理想国。他认为不同年龄应该接受不同教育。儿童受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717岁受普通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操教育,1820岁的青年经挑选受高一级教育,学习科学知识等。2. 亚里士多德提出灵魂说,灵魂说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把人的灵魂分三部分,植物的(生理方面)灵魂、动物的(感觉与欲望方面)灵魂、理性的(认识与思维)灵魂。人要提高的是理性的灵魂。(一) 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时间是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1.提出一些独立的理论范畴和命题。2.从哲学、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教育家及其著作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从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他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1)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的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的主张。教育适应自然地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2) 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3) 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4) 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泛智教育)(5) 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1.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一切的知识来源于经验。2. 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3. 赫尔巴赫的教育思想赫尔巴赫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赫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赫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的阶段论,“四段教学法”。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4. 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无目的论。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根据儿童的兴趣,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赫尔巴赫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赫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二 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苏联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列宁的夫人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瑞典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二)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一,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第二,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第三,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问题,是关于教育何时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动力问题。一教育的其他起源说(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托尔洛和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解释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因此说,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发展历史,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生产关系为尺度来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其实,这两种划分标准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一般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就把教育发展分为三种形态: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一原始教育形态原始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二)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三)教育内容简单(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二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一)奴隶社会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此时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斯巴达其教育目的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尚武国家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崇文国家(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基本特征是学校大体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 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优“。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欧洲封建社会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称为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产生的第一个大学是萨莱诺大学。(意大利)(三)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阶级性、非生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三现代学校教育(一)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形态的教育;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分,包括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种历史形态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教育终身化 2.社会化 3.生产化 4.民主化 5.国际化 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的多元化(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 3.教育的世俗性。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4.教育的国际性5.教育的终身性6.教育的革命性一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三 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2、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机构和布局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3、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式的使用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6、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教育促进现在政治民主化7、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递 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 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 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创造 更新文化的功能文化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科学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辩证的选择。(四)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四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科技传播有多种途径,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二)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五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1.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意向发展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1加速人的发展 2提升人的价值3发掘人的潜力 4健全人的个性10、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功能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5、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柏拉图、涂尔干6、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7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1)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说基本内容(马克思)(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4次会议上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进入了在法律保障下迅速发展的新得阶段.6.1929年 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7.1995年3月18日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教育法。8.1995年9月1日实施了教育法。9. 联合国教材义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10.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16、17世纪,有不少人总结了教学的经验和规律,使教学的专业性增强,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下设了师范教育“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对我国教师的法定含义、地位作用进行了规定。.、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劳动手段的主动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传授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点,从一个成长近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新型师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6、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人品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第一,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第二,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第三, 自我反思,自主发展10、学生再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对象)一、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一、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二、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和。3.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课程的分类: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5怀特海率失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6.美国杰克逊1966年提出了隐性课程7.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1、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2、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的活动3、 教学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6.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以认知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感知教材 理解教材(中心)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启发性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17.综合课的结构有: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材料,巩固新材料,布置课外作业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成(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3、教学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24、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教材建设的突破 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师生关系的突破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扩大了教学规模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5.德育原则:a) 方向性原则b) 知行统一原则c)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e)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基本方法) 榜样示范 指导实践 陶冶教6.德育的途径: 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班主任工作 志愿者活动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分别是: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2.德育的任务:1.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2、班集体的构成要素:1.共同的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共同生活的准则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3.班集体形成的条件: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班级的教育意义:(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务、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13、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1)平行性原则(2)民主与自主原则(3)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4)目标原则1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设立班级目标(3)转化后进生9、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其次,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8、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能: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7、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2.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3.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4.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6、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中小学教育科研含义: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18 /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