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9)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3638958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9)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9)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9)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实验准备】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学生准备:蜡烛、火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探究: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学生观察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熄灭蜡烛“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再探究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1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结论: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填空实验报告课本9探究活动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弹性):1、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体裁不限:综合报告、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小说、科幻故事题目自拟:如“蜡烛自述”、“烛光探秘”、“小小蜡烛知多少”2、可尝试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报刊投稿,投稿地址可向老师咨询。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2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3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难点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2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3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1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3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1)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3)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4)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4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6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7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燃烧时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生成的产物熄灭后练习: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 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 、 元素。课题3 离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活动10: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归纳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通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2、了解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区分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2、学会鉴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有机化合物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聚乙烯材料用品、锦纶、睛纶纤维、试管、酒精灯、火柴。教学过程:【引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塑料方便袋、笔筒、电木插头等物质引入,这些物质都有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提问】:组成这些材料的物质属哪一类物质呢?我们先来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板书】一、有机化合物【活动与探究】【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99页表格1、完成下表:化合物化学式组成元素相对分子质量甲 烷CH4C、H16乙 醇C2H5OHC、H、O46葡萄糖C6H12O6C、H、O180淀 粉(C6H10O5)nC、H、O几万几十万蛋白质C、H、O、N等几万几百万硫 酸H2SO4H、S、O98氢氧化钠N aOHNa、O、H40氯化钠NaClNa、CL58.52、由上表讨论:(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都会有C、H两种元素。(2)、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不同?【老师】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前三种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而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很大,从几万到几百万。3、 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定义:【讲解】组成里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除开CO、CO2、H2CO3和碳酸盐)。【提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就叫有机化合物吗?学生从教材中阅读找答案。【小结】:有机物和无机物定义上的区别。【知识拓展】4、深化物质分类的知识:混合物:(如空气、海水等)单质物质 金属(如Fe、Cu) 非金属(如C、H2、Ar)盐:(如NaCl、KNO3)氧化物:(如CO2、CaO 等) 化合物 纯净物 有机物(如CH4、C2H5OH)等)酸:(如H2SO4、HCl) 无机物 碱:(如NaOH、Ca(OH)2) 【介绍】5、有机物的特点:(1)、组成中都含碳元素:具有碳链或碳环结构。(2)、物理性质共同点:一般密度较小、熔点、沸点低,是电和热的不良导体。无金属光泽等。(3)、化学性质共同点:常温下稳定,不易与碳、碱起反应,易燃烧、易碳化。(联络生活中米饭焦糊的事实)【板书】二、有机合成材料: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提出以下学习要求:1、合成材料的定义:2、合成材料的种类:合成塑料三大合成材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3、塑料的热塑性、热固性是怎么一回事。【实验】12-1:加热聚乙烯塑料碎片、冷却,然后再加热,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将现象填入书101页表格中。4、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面料制成的衣物相比较有哪些优缺点?学会认识服装标签,学会区分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5、知道常用的合成橡胶有哪几种?它们与天然橡胶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的性能。6、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解决“白色污染”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7、回收废弃塑料有什么好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8、了解几种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高分子分离膜:用于海水淡化处理。 碳纤维:制赛车、钓鱼杆等。三、课堂练习:1、组织学生以“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为题进辩论会。2、完成107页习题1、2、3、4。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教学难点 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化钠及实验探究。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一、氯化钠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 板书: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书: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71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板书: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学生回答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提纯得到精盐。如何将粗盐提纯呢? 板书:4、粗盐的提纯: 讨论: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通过那些步骤来制取精盐? 过滤器的准备和过滤操作应注意那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除去可溶性杂质可选择一种或几种化学试剂将杂质反应掉,同时又不引入新的杂质。除去泥沙可用前面学过的过滤法。2、一贴、二低、三靠。 引导:今天我们还要练习一种新的操作蒸发,蒸发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讲解:蒸发一般用加热的方法将溶剂蒸去,操作时应注意:1、蒸发皿放在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停止加热后,不要立即放在实验桌上; 2、蒸发皿里的液体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为宜;3、加热时用 玻璃棒不停的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4、当蒸发 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过渡:了解了上述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实践粗盐的初步提纯。 活动与探究:(投影) 粗盐的提纯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 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m 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称取粗盐 / g剩余粗盐 / g溶解粗盐 / g2、过滤 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如滤液浑浊,应再过滤一次,两次后仍浑浊,应查找原因。3、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4、计算产率: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回收到指定的容器中,将提纯后的氯化钠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精盐的产率。溶解粗盐 / g精盐 / g精盐产率 / g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与讨论:1、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2、实验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3、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过程中,都用到玻璃棒,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讲解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氯化钠,了解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同时练习了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学习了蒸发的操作,进一步训练了溶解、过滤的操作技能。作业:探究报告一份。 板书设计: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课题 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1、化学式:NaCl、俗名:食盐。 2、食盐的用途1)调味品、2)配制生理盐水、3)选种、4)腌渍食物等。 3、存在:海水、盐湖、盐井、盐矿等。4、粗盐的提纯:1)溶解、2)过滤、3)蒸发、4)计算产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