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过关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247446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过关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过关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过关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过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黔东南州模拟)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A、B、C三项是精耕细作的具体表现,不合题意,D项是材料主旨的精确表述,故D项正确。2(2019马鞍山模拟)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解析:选A。从图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既有射猎、捕鱼的场景,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图中没有手工业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从图中看不出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等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D项错误。3(2019南通、扬州等六市模拟)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A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B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C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D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灌溉工具,故A、B两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可知,这种灌溉工具有利于克服地势限制,可增强灌溉农田的效益,故C项正确;材料“青裙箬笠倚车卧”表明需要人力,故D项错误。4(2019衡水中学联合考试)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解析:选B。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小雇佣劳动”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5(2019福州质检)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的整体位置向南移动约二百到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B长城沿线居民向中原地区陆续迁移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日益削弱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解析:选A。题干中“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和长城的南移,说明这些南移之前的区域已经不适应农耕经济了,故A项正确。6(2019广州模拟) 四川 湖南 湖北 河北 山西 陕西 河南 江苏 安徽 31 70 17 3 4 1 11 29 20 浙江 江西 贵州 广西 广东 福建 海南 上海 香港 156 224 1 10 39 85 2 4 1 上表为宋代各地书院的数量情况表(单位:个)。该表说明当时()A江南地区经济文化比较繁荣B陆王心学成为主流思想C政府选拔官员以南方人为主D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解析:选A。由材料中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南方书院分布明显多于北方,此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发达推动文化繁荣,故A项正确。7(2019皖南八校模拟)1393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850多万顷,到了1502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为422万多顷。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人口大量锐减 B工商业很发达C土地兼并严重 D国库极为空虚解析:选C。在当时由于地主土地具有不输不纳的特权,在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全国缴纳田赋土地数量的锐减只能是土地兼并严重的结果,故C项正确。8(2019东北育才学校高三联考)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解析:选A。材料中显示了在制瓷中使用匣钵技术使瓷器质量得到极大提高,说明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9(2019广安、遂宁等四市诊断考试) 图一、图二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其变化()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解析:选D。由北宋中期“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可见金银、铜钱成主要货币,主要用于流通领域,且出现纸币,这与商业贸易直接相关,故D项正确。10. (2019林州调研)南宋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有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环城市镇的发展()A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市镇开始出现B体现了市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C是城乡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产物D体现了南宋市镇广泛兴起和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十多处环城市镇”可知,市镇成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点,故C项正确。11(2019乌鲁木齐模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一规定可以说明()A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的巩固C激发工匠生产积极性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量其劳力,日给钞贯”,用货币取代原来的实物,使工匠能方便使用自己的劳动报酬,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故D项正确。12(2019天津十二区县模拟)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A实行闭关政策 B开放“海禁”政策C发展福建海洋渔业 D采取抗倭安民政策解析:选B。由材料中“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可知因为“海禁”,沿海居民失去生活来源,导致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所以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衡水金卷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 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1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得出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积极实行对外贸易政策;根据材料一“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得出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得出西方国家主动来华和西学东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相同点,结合两者对世界联系的推动和文明的传播来分析。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主导国家、交往方式、作用及影响等方面归纳。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异:“丝绸之路”为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14(2019成都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重要的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由题干文字材料可知,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进行论述。由图片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而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经济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由此可拟定论题为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拟定其他论题亦可。阐述根据所拟论题结合相关史实作答。答案:示例一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 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连。 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示例二论题:基本经济区在王朝的统治中具有战略性影响。阐述:基本经济区在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 小结: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 示例三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质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在海河流域建立一个基本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拱卫京师,维护北部边防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平衡发展。 小结:可见,将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是元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而力图实现的战略构想。示例四论题: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影响基本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始终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具有必然性;历代王朝都重视基本经济区的水利建设,战国到秦汉,关中平原修建了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历代治理黄河,开凿和改建大运河等举措,都进一步巩固了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地位。 小结:可见,水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国家基本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考量的因素。 (若从次等基本经济区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阐述合理亦可)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