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提升练(三)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192304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春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提升练(三)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春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提升练(三)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春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提升练(三)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提升练(三)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解析图中19601962年工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19621965年呈上升趋势,这与1960年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有关,自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因此A项符合题意。“八字方针”中的“调整”是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结构的调整,由此排除B项;农业经济的波动也会引起工业产值的变化,但不是主要因素,由此排除C项;19601965年间,中苏关系始终恶化,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排除D项。答案A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A1946、1949 B1952、1956C1966、1976 D1978、1982解析图表中“开始年”公有制企业产值占48.7%,私营和个体手工业产值占51.3%;“结束年”公有制企业产值占98.8%,私营和个体手工业产值占1.24%,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是解放战争时期;C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D项是改革开放开始时期,都与三大改造时期不符。答案B3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析该杂志发表于1958年11月,封面内容为水稻放卫星。从中可知信息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盛行,故A正确。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分别是在“文革”时期的1973、1970年,故B、C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故D错误。答案A4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据题干中“1962年”和“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信息,迁移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纠正“左”的错误的历史史实,对比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可以判断A项符合题意。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并未改变人民公社的性质,也并未消除“左”的错误影响,故排除B、C两项,D项,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5“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由“签订合同”“多劳多得”可判断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是改变土地所有制,不是生产分配关系。“三大改造”“人民公社”都是公有制,一切归公家所有。答案D6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 B C D解析由题干中邓小平向外宾赠送中国公司股票可知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故正确。图片中的时间为1984年,这一年新中国还没有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新中国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故不正确。当时中国尚未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错误。当时中国出现股份制企业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故正确。答案B7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题干材料中“1985年”的时间信息和关于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比率的规定,本质上反映了新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生产效益,将企业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说明了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的改革,故主要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未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答案C8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改变了多年来我国一直强调存在战争危险的观点,这有利于推进国内的经济建设,故应选C。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态势为美攻苏守,双方关系并没有全面缓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之后;改革开放的方针确立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干中的“1985年”不符,因此可排除A、B、D三项。答案C9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解析从图片中的文字信息“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已允许个体经济出现,说明所有制形式开始趋向多样化,故C项符合题意。1980年中国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不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沿海开放城市设立于1984年,也不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10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解析建国以来,农业合作社下,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农民,故A符合题意。在这三种制度下,土地的用途主要是农业生产,故B项是三者的共同点;土地的所有权都属于集体,故C项也是三者的共同点;土地的规模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排除D。答案A1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解析“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特征的表现。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D项正确。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错误。答案D12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图片显示出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A、C、D三项分别发生在1980年、1990年、2001年,均与题干所要求的时间不符。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济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以推行_为标志,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等地试办“_”,改革开放向城市拓展。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_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回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历程即可解答。答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浦东14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2)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解析本题属主题式材料型探究题,这一主题知识贯通近现代史,关联中外,时空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第(1)问从纵深方向比较、归纳经济政策(体制)的调整(发展)表现;第(2)问为本题的归纳、升华,考生应在综合分析和归纳材料与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升,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答案(1)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答案可从以下三个层次作答:第一层次,答案是从材料和问题中直接获得的简单论断,如“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人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第二层次,答案从材料和问题中直接获得,但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归纳,如“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等。第三层次,答案在综合分析和归纳材料与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升,如“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等。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