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6课 改革永远在路上导学案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109139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6课 改革永远在路上导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6课 改革永远在路上导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6课 改革永远在路上导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课改革永远在路上温馨提示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学习本课时,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从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影响三个角度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其次,要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对改革,要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两个角度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明确不同阶段改革的特色。对外开放,要结合对外开放的实施,明确当今已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最好能深入社会,广泛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名社员冒着坐牢的危险,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并按上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那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知识点1伟大的历史转折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3)概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2)内容:全会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提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是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次讨论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做一做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打破了()A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B对计划经济的崇拜C对高速度增长的崇拜 D对公有制的崇拜答案A解析1978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A项正确。知识点2经济领域的改革1改革经济体制(1)背景:中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步形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弊端越来越明显,必须对其改革。(2)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重大举措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1984年开始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乡镇企业大量涌现,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推行税费改革:2000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始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即“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目的是通过对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的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后来以“放权让利”为主线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以城市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5)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2实行对外开放(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开放区逐渐向内地和边境城市发展。(2)当今,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做一做2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题干所述政策,有利于调整农林牧副渔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因此A项正确。题干时间为改革初期,农村经济改革刚刚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处于开始推行时期,故B项中“完善了”说法错误;社队企业属于公有制企业,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开始建立,故D项错误。知识点3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1坚持反腐倡廉(1)原因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极大的腐蚀作用。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机关的少数干部受到腐蚀。(2)举措中共“十六大”提出惩治腐败要“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为加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2开展政治体制改革(1)基本含义: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2)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3)进程1987年,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独立而紧迫的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20世纪80年代,农村村民自治产生,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政治体制开始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模式过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体制、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改革,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知识点4团结一心奔小康(1)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用“小康”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具体的定量化发展战略目标。(2)发展党的“十二大”对小康作了定量表述。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小康水平”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标。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明确提出在21世纪20年内建设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3)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知识链接 全面的小康社会全面的小康社会发端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他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特别提示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中国汇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核心解读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一系列转变。名师点拨(1)指导思想方面,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2)政治方面,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转向建设民主政治。(3)经济方面,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对外关系方面,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论转向“和平与发展”论,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5)文化方面,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问题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整体要求。名师点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党和政府在改革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体制和决策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党政分开,调动了政府、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党内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制度;提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问题3经济体制改革。名师点拨(1)总述: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新时期,其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生产中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着手改革。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实施过程:安徽、四川两省首先开始,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形式:一是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评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形式。因为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是比较落后的,只能适应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促进作用有限。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土地经营方式也必将随之变化,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将逐渐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大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大农业)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内容: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效果: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好题精讲例(2018全国卷)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从事农业的企业数量在下降,从事非农产业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转移,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排除D项。答案A-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