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2470046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的研究进展1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对周围静脉穿刺技术从基础研究、穿刺者的心理状态、穿刺方法等进行综述,提出护理人员应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病人的血管进行穿刺,以提高周围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静脉穿刺(venous puncture,简称VP)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重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多年来,如何提高VP技术的成功率,并使其操作更趋于完善、规范,一直是护理同仁研究的课题,现将VP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仅供同仁参考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1基础研究周围静脉穿刺因病人年龄、疾病、治疗不同,其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各不相同,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在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有资料提示,临床采用下肢静脉穿刺时,静脉血栓性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有日益增高的趋势,故成人尤以长期卧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老年人等,原则上不采用或避免使用下肢静脉1。由于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差异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灵活掌握穿刺技巧,提高VP的成功率。1.1生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1.1.1老年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因而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2。对此类病人进行VP时,应特别注意绷紧皮肤,选择手背较直的静脉,穿刺时进针力度要稍小一些。1.1.2消瘦病人此类病人皮下脂肪少,血管位置浅,暴露充分,但血管管壁脆,易滑动,且皮肤松弛,握拳后指掌关节明显高于手背肌层组织,对VP的进针角度有一定影响。因此穿刺时要采用握指法3,并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1mm为宜,以防刺破血管。1.1.3肥胖病人由于病人皮下脂肪丰满,血管通常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故穿刺时操作者要以示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行方向和深浅度,然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些,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度2。1.1.4小儿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细小,固定,暴露明显,但穿刺时,往往哭闹不止、多汗、面红,因此操作前必须将头发剃净,并绷紧头部皮肤,回血后不易继续浅行,应立即固定,否则易刺破血管。穿刺时应注意头皮静脉和动脉的鉴别。1.2病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1.2.1化疗病人化学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局部静脉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可导致静脉硬化、萎缩,造成手背静脉网的破坏。因此,静脉给药时原则上选择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尽可能保护血管,避免选择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否则一旦发生渗漏后果严重4。如果病人血管条件极差,应采用指间静脉交替使用的方法,这样不仅避免了主要静脉的破坏,也有利于静脉的恢复,但由于指间神经丰富,皮下脂肪少,穿刺时痛觉敏感,故应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5。1.2.2水肿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使表浅静脉不易看到或触及。对于此类病人的血管,可用两条止血带捆扎病人肢体,上下相距15cm,肢体远端一条最好选较宽的止血带,捆扎在病人的肘部、腕部或踝部,1min后松开下面一条,这时即可看到静脉6。1.2.3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休克时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外周血管萎陷、扁平、弹性差,呈条索状,浅静脉消失。此时要迅速纠正休克,必须选择较大的静脉穿刺,如需多条静脉通道时,可对周围浅静脉采用热敷法(5565), 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血管扩张,恢复弹性,有利于VP成功7。1.2.4慢性肝、肾功能衰竭病人此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能差,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VP时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血管,因内侧皮肤薄,血管表浅,容易刺破或致液体外渗2。1.2.5瘫痪病人宜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因其肢体固定易于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肢活动,还可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2。2术者心理状态研究VP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VP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明,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VP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VP的成功率,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8。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周围人际关系、运动量、疲劳程度等等与护理人员VP的成功率也是密切相关。虽然护理人员存在情绪自控、自我调节及自身生物节律调节,但还有不同程度的副效应。有关资料表明干扰因素越大、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越密切,其VP成功率呈下降的趋势越显著9。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以保证VP的成功率。3VP技术的研究进展3.1血管准备穿刺前握拳是输液的常规方法,多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类病人。但目前研究资料认为,VP时采用背隆掌空杯状手10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此法利用术者左手握住病人穿刺手的手指,使病人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这样既克服了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又有使血管充盈、显露、固定之优点,更易于穿刺成功3。选择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疾病因素影响及个体血管的差异,对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可将手背均匀涂擦1%的硝酸甘油后,再用湿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约3min,这时表浅小静脉均可迅速充盈。该法是利用硝酸甘油的渗透作用,使小静脉有效扩张,血管直径及充盈度也相应增加11。3.2穿刺方法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个200个,所以VP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12。近年有人将手背以桡侧至尺侧三条静脉依次分为A、B、C静脉组,对其穿刺部位的疼痛进行比较,三组全部采用针头在静脉正上方斜行快速穿刺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三组差异有显著性。靠近尺侧的C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轻,而靠近桡侧的A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明显,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小有关13。对于VP角度,陈翠华近期通过对438例病人VP的观察,认为VP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14。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15。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16。3.3固定方法VP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及胶布的长、宽度不合理。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其胶布的长宽分别为7.0cm9.0cm、0.8cm1.0cm为宜,三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间距0.8cm1.2cm,对于消瘦病人效果更佳17。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18。3.4拔针方法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许多同仁从不同方面对拔针方法进行过研究。任莉莉19提出: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min5min,一般不致皮下淤血。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简称上下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20。参考文献1陈荣芬.谈静脉保护.实用护理杂志,1993,9(2):412孔坚梅,莫爱莲.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的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2,8(7):13143樊小平.手背静脉穿刺握指法.南方护理杂志,1997,4(2):484黄红艳,杨云芬.静脉输液化疗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42445高沛,姜雨竹,耿玉梅.化疗患者指间静脉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3,9(2):29306侯艳,王淑云.水肿病人的静脉穿刺方法.中华护理杂志,1993,28(8):4747张秀兰,马正莉,盛杰等.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静脉穿刺方法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1):6526538肖东霞.静脉穿刺与临床疗效.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增):9019029高艳红,曹逸婵.社会因素与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系.山西护理杂志,1995,9(3):10110万淑芝,王莫贤.手部静脉穿刺不宜握拳.中华护理杂志,1996,31(2):7211李波,王小梅.小静脉穿刺新法.实用护理杂志,1995,11(7):3112吉村寿人,岩漱善彦,川上正澄.医用生理学.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6.37013李巧勤.手背静脉穿刺的选择与疼痛程度比较.广东医学院学报,1994,12(1):777814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15刘胜春.静脉注射入针手法初探.护士进修杂志,1993,8(9):4716胡虹,谢成梅.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方法介绍.实用护理杂志,1995,11(4):131417吕艳辉.静脉输液固定失败的原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4,24(3):13814018张邦燮.医院感染预防血管内感染规则.中华护理杂志,1988,23(8):49219任莉莉.肢体远端浅表静脉的保护.护士进修杂志,1994,9(6):3420宋泽辉,王健,裴占宝.静脉穿刺后两种持柄拔针法的临床比较,护士进修杂志,1996,11(6):482静脉穿刺 减轻疼痛 研究进展【关键词】 静脉穿刺 减轻疼痛 研究进展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虽然周围静脉穿刺具有明确的操作程序,但是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 穿刺前准备 护理人员应了解各类穿刺前准备的方法或技巧,并灵活掌握应用这些方法。有效减轻患者因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对周围静脉穿刺的可接受性。 分散注意力:最近有人提出不需要特殊设备的方法咳嗽法1。让患者集中精力咳嗽可以分散注意力,并增加患者的瞬间血压,进一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因此,患者可以分散注意力,增加瞬间血压来达到很好的减轻疼痛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局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对疼痛高度敏感的人群尤其是新生儿作用显著。临床通过40例105例次采用表面麻醉剂EMLA用于患儿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患儿镇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镇痛效果最佳时间为涂药后60秒,对输注刺激性药物引起的疼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冷冻穿刺法:应用冰来作为穿刺前的处理既方便又经济,同时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适用那些对疼痛高度敏感的人群。 心理支持:通过有效的心理支持如做好环境、病情介绍,加强与患者沟通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调动其积极地情绪,建立占用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护患间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在心情愉快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其他:还有人提出甜食也可以降低静脉穿刺的疼痛,且应用较多。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部位选择: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关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穿刺。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穿刺,在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表静脉如手背为主要穿刺部位。部位的选择应避免神经密集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 血管准备:由于血管受到年龄、胖瘦及病理状态的影响以及血管壁的厚薄、管腔宽窄、血管弹性好坏、脆性大小以及皮肤是否松弛等影响,情况复杂,因人而异。由于疾病因素的影响及个体血管的差异,对血管条件较差,较难暴露的病人可通过反复扎止血带、轻拍手背可以有效提高血管的充盈程度,加大血管的暴露。穿刺方法:周围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不同进针长度,对穿刺的疼痛也有影响。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两种进针长度对血管的影响差异有极显著性。在同一体同一药物同一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长度短的一组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延长病人,病人疼痛反应小。而进针长的一组对血管损伤大,静脉使用次数减少,疼痛反应强烈。固定方法:周围静脉穿刺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穿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时先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3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同时防止造成患者疼痛。拔针方法:目前认为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及疼痛1。拔针后按压方法:临床观察,先拔针后按压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而采用竖压法2可同时将内外针眼压住,有效地避免了血肿及瘀斑的产生,减少疼痛。因此,竖压法及拔针后按压法能减轻针头对血管的操作及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疼痛,值得应用。【参考文献 1 胡庆华,王君瑞.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山西护理杂志,1998(5):200-201.2 郑碧英,阮钦如.静脉穿刺后按压方法的探讨.福建医药杂志,1999,21(3):110-111. 转贴3护理干预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进展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4-26 09:07:00 作者:陈月芬编辑:studa20【摘要】 从对患者及操作者的心理干预、输液器具的准备、选择穿刺部位及穿刺方法、无痛拔针等方面综述了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技术的相关问题,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静脉穿刺疼痛护理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In this article,the technique of alleviating pain in venipuncture is reviewed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mental intervention to patients and operator,preparation of infusion set,selection of aspirating site and method,withdrawal of needles without pain.These knowledge may provide theortical reference for future clinical nursing procedure. Key words venipuncture;pain;nursing intervention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中的常用技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对减轻输液静脉穿刺疼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是衡量护士业务水平的基本要素之一,也使患者从内心体会到一种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文就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的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总结如下。 1 心理干预 1.1 患者心理护理 静脉穿刺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使血管收缩,影响了穿刺的成功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在穿刺的同时,让患者听听音乐,操作时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说明输液的重要性,要言语诚恳,态度和蔼,设法稳定患者的紧张情绪,精神放松,分散其注意力,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对疼痛的感受强度。 1.2 操作者自身情绪的调整 护士的情绪不仅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影响自身操作水平发挥。护士情绪波动时,穿刺成功率78.2%,稳定时其成功率为81.4%1。因此,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稳定、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穿刺时精神集中,尽量排除外界干扰,穿刺时应快、准、稳,力求一针见血,减轻患者痛苦。 2 输液器具的选择 2.1 输液器的选择 微粒是导致输液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输液性静脉炎与药物中的微粒多少有关2。因此,选择带过滤器装置的输液器,可减少微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 2.2 针头的选择 表皮对刺激特别敏感,而静脉穿刺须经过表皮,那么穿刺面积越小,疼痛就越小。有研究提出选用6号针头输液痛觉刺激小,可以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3。 2.3 套管针的选择 浅静脉套管针具有套管柔软、对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长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使用套管针前,临床护士应评估患者的输液总量、速度、液体性质、静脉血管粗细等情况,选择能够满足输液需求的最小型号留置针,能减少留置针本身对血管的物理刺激4。同时套管针针体柔软,进入血管后能随血液漂浮于血管中,减少药物对血管上壁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作用。 3 穿刺部位的选择遵循从小到大、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血管使用原则。张萍5通过解剖12例24侧成人手背标本,观察手背静脉与皮神经的关系。发现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神经分布与静脉呈交叉关系。因此选择此区域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及静脉瓣,不易滑动,易于固定。既利于避免穿刺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又利于血液充分稀释药物,从而减少疼痛的发生。陈乐6对430例患者静脉穿刺部位进行了观察和调查,得出从毛孔进针能减轻表皮的穿透痛。采取手指触摸、拍击、热敷静脉的方法,促进静脉充盈扩张。对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局部涂血管扩张剂,如1%硝酸甘油、2%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同时辅以热敷)、2%山莨菪碱及手指静脉穿刺时局部敷硝酸甘油贴剂等,均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穿刺成功率7。 4 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4.1 穿刺进针的角度 应视穿刺的部位、静脉深浅、粗细及滑动与否而定。陈翠华8对430例患者静脉穿刺按60 进针,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变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无痛、微痛者占94.5%,优于传统30 进针者。宋小波等9研究表明,35 40 进针,具有穿刺回血快,一针成功率高和损伤程度轻的优点。 4.2 穿刺进针的长度 进针长度与穿刺疼痛程度呈正比10。于瑞华等11研究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进针长度共0.6 cm,不仅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还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在同一个体同一部位使用同一药物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长度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患者疼痛反应小。 4.3 穿刺进针的速度 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动作轻稳是静脉穿刺成功与无痛的因素之一。当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流压力低、管径细小不充盈时,石敏等12提出应先使血管扩张,从正面快速进针,然后轻轻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张洪芬等13则认为若选择血管上方快速进针,易致穿刺血管破裂或血管移位,最好能快速进针穿过皮肤后,再缓慢进入血管,既可减轻疼痛,又易成功。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4.4 固定针柄的方法 韩幸存等14采用翻转针柄取得缓解疼痛的效果。所采用方法即常规穿刺后,将针柄逆时针方向旋转180至对侧使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根据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的分布规律,旋转针柄后,针尖斜面朝向游离神经末梢分布稀疏的血管后壁,同时深部组织敏感度相对差,减少药物对交感神经末梢的刺激,也减少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引起静脉收缩的发生,不影响血液回流对药物的混合淡化,因此有利于减少疼痛的发生。 5 无痛拔针的方法邓双凤15建议采用先慢后快拔针法,即输液完毕时,护士用食指在针尖上方约1.5 cm处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将针梗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梗出血管后再快速拔出针头,可以减少针头与血管和皮肤间切割力或摩擦力,减轻疼痛感。向天平16采用新型拔针方法,即输液完毕,护士将敷贴与针头分离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点,患者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直接按压穿刺部位,拔针可以避免穿刺部位感染,减少护士与患者交替按压时间和因按压移位致皮下出血及针头与皮肤的摩擦,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按压时间为510 min,同时告知患者勿边按压边揉搓。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就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技术方面积累了许多可行性经验,为护理操作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实际工作中,如能根据具体情况与这些有效方法有机结合,效果会更好。【参考文献】 1 钟嘉琳.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5):632-633.2 Rumin S,Deluca PP,Bigins B,et al.Microbial assessment of 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filtration and infusion phlebitis.Bull Parent Drug Assoc,1997,31:1.3 刘荣祯,贾胜欣.静脉输液时选择针头型号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40-41.4 庞溯摈.静脉留置针对血管物理刺激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护理研究,2003,17(5A):502-504.5 张萍.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南方护理学报,2000,7(3):7-9.6 陈乐.毛孔进针静脉穿刺减轻疼痛效果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2,8(1):60.7 陈英,于小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853-854.8 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357.9 宋晓波,杨宁江,岳建,等.大角度静脉穿刺的临床实验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408.10 张秋香,张凤芝.静脉输液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实用全科医学,2003,1(4):943-944.11 于瑞华,兰胜才,张爱华.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护理研究,2000,14(4):145-146.12 石敏,吕安安,米继民,等.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68-670.13 张洪芬,李林,胡娅丽,等.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研究.护理研究,2002,16(9):502-503.14 韩幸存,韦利堂,韦颖屏.静脉穿刺两种固定法对滴注含钾液所致疼痛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19(15):33-34.15 邓双凤.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0):943-944.16 向天平.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的改进.护理学杂志,2006,21(15):25.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t4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作用利【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在减轻静脉穿刺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输液2次以上并同意参加实验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方法,即将第1次输液设置为实验组(2%利多卡因50加红花饮片10g),第2次输液设置为对照组(2%利多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的疼痛程度和一次成功率,以评价利多卡因和红花混合液外用在浅静脉穿刺中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和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利多卡因红花液外用对减轻穿刺疼痛效果明显、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 【关键词】利多卡因红花液;静脉穿刺;疼痛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护理操作,在穿刺时如何把患者的疼痛感觉降到最低,争取达到无痛性穿刺,是我们护理工作者应该不断探讨的。为此,我们对我院门诊静脉输液2次以上并同意参加实验的100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方法,分别采用2%利多卡因红花混合液和利2%多卡因在病人静脉穿刺前外涂穿刺局部,观察其对静脉穿刺的减痛和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效果,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6月在进行我院门诊静脉输液2次以上并同意参加实验的100例患者,患者意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好、血管状况佳,且均无出血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2方法 2.1选择标准:为杜绝护理人员技术差异引起误差,由专人进行穿刺操作,同时避免因个体差异引起误差,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方法,在同体双侧手背同部位穿刺,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接51/2号头皮针。 2.2实验组处方红花饮片10g加入2%利多卡因50浸泡放置4d后,用纱布过滤,放在棕色瓶内加盖备用;对照组处方:2%利多卡因。 2.3操作方法实验组患者,穿刺时取坐位,手背朝上,置于右心房位置,不扎止血带,操作者用游标卡尺测量手背浅静脉直径后记数(1人测量,1人记录,2人同时观察),用棉签醮2%利多卡因红花混合液由内向外螺旋式均匀涂擦穿刺部位皮肤45次,范围在5cm以上,2min后观察局部浅静脉充盈情况,测量用药后静脉直径。对照组患者用棉签醮2%利多卡因涂局部45次,其余方法同前。随后进行静脉穿刺,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和穿刺一次成功情况。两组均由同一实施者按静脉输液常规操作。 2.4评价方法:疼痛评价。记录两组静脉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描述疼痛评定量表法,即根据病人对疼痛的语言描述,将疼痛分为IV度1。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评价。由专人于穿刺后观察,回血良好,静脉滴注通畅,穿刺局部无液体外渗为成功,反之为失败。2.5疼痛评分标准:2根据病人对疼痛的描述,将疼痛分为四度,0度无痛:穿刺时面部表情无改变、询问时局部无痛感。I度轻微痛:穿刺时面部表情无改变,询问时局部有短暂微痛,固定好针头后痛感消失。II度中度痛:穿刺时面部表情紧张,询问时局部有较明显刺痛,固定好针头后痛感未消失。III度重度疼痛:穿刺时面部表情紧张、皱眉头、张口、发出声音,手回缩,询问时疼痛明显,固定好针头和调好输液滴数疼痛仍未消失。 3结果 两组静脉穿刺减痛效果和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实验组减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x2=18.808,P0.01);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21.0405,P0.01转贴于:论文大),说明利多卡因红花混合液对减轻静脉穿刺疼痛、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有显著作用。 表1两组静脉穿刺减痛效果和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次 4讨论 4.1目前,临床上进行有创性操作时,都难免对患者产生躯体伤害,致患者产生恐俱,不愿配合操作,而影响疗效。根据国内外资料,我们采用红花中药饮片10加入2%盐酸利多卡因50中浸泡4后备用,对患者进行解释沟通,在取得患者配合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发现利多卡因红花混合液对减轻静脉穿刺疼痛和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具有明显效果,与单纯使用利多卡因组相比,其减痛程度和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有显著性(P0.01) 4.2利多卡因穿透力强,弥散广,对皮肤无刺激,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3,且利多卡因无需做过敏试验,无过敏反应,安全性较好。整理:WWW.11665.COM 。利多卡因具有轻微扩血管作用,可增强血管充盈度,便于穿刺时针头直接进人血管,减少对神经的切割和撒拉现象,从而减轻疼痛4,明显改善患者舒适度,本实验结果也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有减痛效果。 4.3红花为菊科植物,味辛,性温,能活血祛淤、消肿、通畅血脉、消肿止痛作用5。当红花加入利多卡因中,能促使皮肤对利多卡因更快吸收,迅速发挥药效而达到局麻作用。本实验结果也显示,实验组的减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主要是因为实验组患者使用的减痛液为利多卡因红花混合液,红花具有扩张血管作用,能促进利多卡因吸收,使局麻作用更迅速,仅需要2in左右6,在减痛同时提高了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本文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有减痛效果,也提高了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但对照组的效果不如实验组,且实验组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价廉,无副作用及过多程序。因此,实验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减轻病人静脉穿刺疼痛和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易红卫朱定成全麻术后镇痛泵追加用药方式对镇痛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23(4):5556 2韦玉芳,谢虹,卢泳棠,等.利多卡因红花醇液外涂减轻病人静脉穿刺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4):399 3薛军霞.护理教学中减轻静脉穿刺部位疼痛的探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4(18):379一38 4周喜民.临床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1 5王本祥主编.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657 6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65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改良【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进针角度;静脉穿刺;疼痛 静脉穿刺输液是临床治疗与抢救的主要途径,也是每一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关键环节,而且熟练的操作技术也是提高医护质量、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通过改良进针角度、持针方式、利用输液器内负压等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明显地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且皮肤损伤小,同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门诊静脉穿刺的女性患者,年龄为1855(44.7012.50)岁。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按心理学家威斯顿的人体触觉阈值1筛选患者手背皮肤感觉阈值为(11.002.00)mm的患者纳入实验范围,患者均系神志清醒,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者。两组患者年龄、感觉阈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系同一位穿刺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穿刺前均不介绍穿刺方法,不暗示心理准备,在穿刺完成后询问患者疼痛程度并记录。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2,右手拇指食指前后平行方向握针柄边缘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进针角度、持针技巧、输液器内负压等方法穿刺,即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同时中指垫入针柄下方,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45-50角,快速将针尖斜面刺入皮肤,中指这时从针柄下方撤出,利用拇指食指将针头调置于血管平行,缓慢由浅入深刺入血管,见回血后稍推进0.5cm即停止进针。遇到肥胖或血管特细等穿刺难度大的患者,即采用输液器内负压穿刺的方法,常规排气后关闭调节器,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取下针头套再次排气(注意排尽针梗内的空气),关闭调节器,于穿刺前返折调节器以下任一部位,待针头滴出3-4滴液体后,用右手无名指、小指夹紧返折部位,按上述改良方法进针,当针头刺入皮肤近血管处时,迅速松开输液管返折部位,形成一定的负压继续进针穿入血管腔内,见回血后稍进0.5cm停止,完成穿刺后妥善固定。运用此法穿刺,基本上做到了一针见血,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而传统穿刺法尽管临床经验再丰富的护士,遇到难度大的穿刺患者,都难免有失败机率的存在。两组患者除进针角度、持针方式不同,其余操作均按基础护理学规定的静脉穿刺操作步骤进行,穿刺针头均使用江西宏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6号针。 1.2.2观察指标疼痛程度:应用疼痛治疗学说中的视觉模拟评分(VAS)3。0-2分为轻度疼痛,3-4分为中度疼痛,5-10分为重度疼痛。 1.2.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 2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疼痛程度上表现有明显的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良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及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使患者因穿刺所致的痛苦降至最低值。这主要是由于表皮皮肤致密,传统持针方式及小角度进针,进针阻力相对增大,疼痛加剧,而以45-50角进针,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中指垫在针柄下方,这样手指用力的灵巧度更好,穿刺针刺入皮肤的速度随之增快,疼痛相对减轻。另外疼痛程度与刺激强度、作用面积有关4,以45-50角刺入,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减小,易于穿刺,皮肤受损范围小,缩短了刺入皮肤的时间和范围,减轻了刺激强度,故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减轻。而输液管内负压穿刺是利用负压原理,增大输液管内负压,使管道内压力明显低于静脉压,当针头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即迅速回流,有效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静脉穿刺成功率并不是输液管内的负压越大,其成功率就越高。实践证明:输液管内的负压过小,针头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入血管而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痛苦,也增加穿刺失败的机率;如果输液管内的负压过大,又因血液回流太快,操作者误认为针尖斜面已完全进入血管而过早停止操作,在输液过程中造成渗漏现象。因此,返折输液管后针头排出3-4滴液体是静脉穿刺时最佳输液管内负压。 总之,通过上述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良应用,患者满意度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98-201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2. 3孙来荣.不同镇痛方法对食管癌患者视觉模拟评分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2):204 4路江玲.大角度皮内注射法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6浅谈逆行静脉穿刺输液【摘要】 长期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静脉条件差,反复穿刺和药物刺激,使血管遭到破坏,常规采用手背远端浅静脉向心穿刺方法容易失败。为提高静脉的穿刺成功率和使用率,我科对50例住院老年病人采用常规手背远端浅静脉穿刺法与手背远端浅静脉逆行穿刺法穿刺对比,手背远端浅静脉逆行穿刺法取得临床输液的满意效果。 【关键词】 静脉穿刺;手背远端浅静脉;静脉输液;药物;老年人近年来随着广大群众对卫生知识的日趋丰富,对自身身体的日趋重视,疼痛科这一具有特殊专业性的科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我院疼痛科住院患者多为老年人,病程长,而且大多数为反复住院,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穿刺和药物刺激,许多患者手背浅静脉已经硬化、萎缩,静脉条件差,容易穿刺失败,但其中大部分患者在近手掌指关节处仍存在一些比较充盈的短小、弯曲的血管。在穿刺这些血管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逆行穿刺比常规穿刺易于固定,存在很多优点,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疼痛科住院病人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4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由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静脉穿刺操作,均选择近手掌指关节的血管穿刺,一组用常规静脉穿刺法进行输液,另一组用逆行静脉穿刺法进行输液。1.2 穿刺方法 穿刺前准备同常规输液法,穿刺时护师与患者同向,绷紧患者皮肤及血管穿刺近心端的皮肤,由穿刺点进针,顺血管远心端潜行见回血一般即可1。固定法同常规静脉穿刺固定法。2 结果用两种静脉穿刺法进行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未见显著差别,但由于渗液(常规法7例,逆行法1例)及由于针头斜面贴住血管壁,液流不畅(常规法6例,逆行法1例)所造成的静脉输液故障率却有很大差别(见表1)。表1 两种静脉穿刺法结果比较注:与常规法比较,*P0.053 讨论用常规法进行静脉穿刺,针柄多固定于患者掌指关节处或手指上方,这样,患者手部必须保持伸直不动状态,时间久了,带来患者的体位不便,易疲劳。如果病人稍不小心,极易使针头穿破血管,药液渗入组织,造成渗液;或是使针头斜面贴住血管壁,造成液流不畅甚至不滴。这些故障不仅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更为病人带来了身体及心理极大的痛苦。用逆行法进行静脉穿刺,针柄固定于患者手背上,不影响病人手部的活动,不仅减少了输液故障的发生,也使病人感觉舒适,同时也客观地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因为人的肢体末梢不存在静脉瓣,所以逆行穿刺输液所输药液仍可以随血液循环顺利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器官,以达到输液治疗的效果。经过临床实践,发现逆行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静滴速度差异无显著性。局部皮肤穿刺点周围无明显异常,患者未诉身体特殊不适。由于输液系统的压力差比周围静脉的压力高,所以逆行穿刺对输液速度的影响不明显。而且经过临床实践证实即使在静滴人血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胶体液时,滴速也无明显减慢2。综上所述,手背远端浅静脉逆行穿刺法 并非高难度技术操作,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笔者认为此项操作技术不失为一项具有简单方便、快捷、安全、经济、实用的特点,值得在今后的广大患者输液治疗中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邵桂敏,杨建美. 手背远端静脉逆行穿刺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3:281.2 冯桂秀. 逆行穿刺在手背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3,09B:29.7无痛静脉穿刺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最常用且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多数住院者都是通过静脉用药治疗疾病。因此,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质量,减轻患者疼痛,是每位护士应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在静脉穿刺操作中采用的持针法和绷紧患者皮肤法,从而达到无痛的效果,深受患者的好评,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不同持针方法的体会比较 一种是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持针柄上下两面;一种是以右手拇指、食指分别紧卡针柄左右两侧。 这两种方法,本人觉得以第二种方法比较便于操作,利于穿刺成功。因为以第一种方法,一般在进针后,沿血管方向再向前进针的过程中容易造成角度偏大,刺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的可能性大。还有的护士以这种持针法进针后,还习惯再换成以食指、拇指卡针柄两侧向前寻找血管或是重新调整角度向前进针,在换手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针头在患者皮下晃动,并容易造成无意间穿破血管,导致穿刺的失败。而第二种卡紧行柄两侧法,在进针后前寻找血管时,不需要再换手,向前进针的角度可自由选择,比较灵活,便于操作,也利于穿刺成功,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2绷紧皮肤法的体会比较 方法一、在穿刺前,先让患者握紧拳头,选择血管后,穿刺者再绷紧患者皮肤进针。方法二、先嘱患者放松,穿刺者轻轻活动患者手部或欲穿刺部位,选择好血管后,穿刺者用左手抓紧患者的手指下端或欲穿刺部位的下部,并向下拉紧患者皮肤,在穿刺成功前尽量不改变此状态,以免松手后,患者血管滑动。用第二种方式进针,患者因精神放松,血管充盈,穿刺成功率较高,且患者感觉疼痛也小,甚至多数患者没有感到疼痛时,穿刺已经成功了。而第一种方式则因患者本身在扎针前就因害怕会精神紧张,再让其攥紧拳头就更加重了患者精神紧张程度,患者血管也因此容易收缩,尤其是在冬天手部末稍血液循环不好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穿刺失败。 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用右手拇指、食指分别紧卡针柄左右两侧,针尖斜面向上,嘱患者放松,再以操作者的左手抓握患者的手指或欲穿刺部位并向下拉紧患者皮肤进针穿刺,从而达到了无痛静脉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8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和技术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和技术 静脉穿刺是我们临床中最常用的操作,如何减轻穿刺的疼痛是大家一直探求的问题,最近看了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1月上半月版上的一篇文章(作者王云燕等),对我们的实际操作很有启发,摘录其中的一部分方法,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查阅一下原文,我只是摘录了其中一部分操作方法,如果全文打下来很浪费时间的。还请大家谅解。 穿刺前准备: 1分散患者注意力:穿刺时,与患者交谈,分散起其注意力:咳嗽法:当针头快要接近注射皮肤时,让患者集中精力咳嗽,这种咳嗽可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增加患者的瞬间血压,让患者处于一种瞬间高血压状态,进一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亲友陪伴会明显减轻患者对穿刺的疼痛反应。 2心理支持。 3有报道说,吃甜食可以减轻疼痛。 4冷冻方法:用冰块冷冻穿刺部位后穿刺可减轻疼痛。 穿刺技术进展: 1部位选择:以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型区域内神经分布稀疏,神经与静脉呈交叉关系,此区域内注射疼痛明显低于其他区域,是减轻疼痛的良好部位。 2血管准备:(1)对血管条件差,较难暴露的病人可将手背均匀涂擦1%的硝酸甘油后,再用湿热小毛巾敷于拟穿刺部位3分钟,这时表浅小静脉可迅速充盈。(2)在临床操作中,通过反复扎止血带,其扎止血带的部位距离穿刺点6厘米,可以有效提高血管的充盈程度。 3穿刺方法:(1)穿刺时增大枕头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度),可以减轻进针疼痛或者达到无痛,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2)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3)逆向穿刺有明显降低局部疼痛的作用;(4)不同进针长度对穿刺疼痛也有影响,针头进入血管长度短(0.5-1.0厘米)对血管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病人疼痛反应小,应减少进针长度。(5)直接刺入血管法。缩短针头斜面在皮内的刺激,减少进针长度,同时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完成穿刺。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远远小于“三段式”进针方法。 4固定方法:采用一侧滚动法,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三条胶布均平行与针尖垂直,间距0.8-1.2厘米。 5拔针法:(1)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优于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上下法拔针时,针柄固定,并保持相同压力,可以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的切割,损伤和疼痛;(2)先慢后快拔针,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的向外拔针,当针头快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用棉签按压穿刺点,抬高肢体少许时间即可。 6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传统方法,拔针时即压棉签于针眼上,使针尖及针梗触及血管壁并切割,导致疼痛。采用先拔针后按压的方法,棉签竖压法,与针梗方向一致,同时将内外针眼压住,避免了血肿及瘀斑产生,减少疼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护士在操作时,要有良好的心态,情绪要稳定。9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陈凤群 关键词:静脉穿刺;疼痛;进展静脉穿刺是护士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穿刺成功与无痛是患者和护士关注的焦点.而患者常常惧怕穿刺疼痛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这为及时采取正常治疗方式设置了障碍,并成为护患纠纷的潜在因素.因此,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的疼痛,并使操作更趋于完善、规范,一直是护理同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现将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作者单位:陈凤群(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南院注射室,广西,柳州,545005)参考文献:1张萍.减轻手背静脉穿刺疼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0,7(3):18.2陈嘉妍.减轻静脉穿刺进针疼痛方法的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4):86.3梁镝敏,卜淑娟.进针方式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1930.4林会英,闰丽娟.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4):56.5李玉玲.改变PICC穿刺角度对患者疼痛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9,15(24):133.6王玲,贫玉莲.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6,26(3):119.7连雪英.减轻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7):794.8吕美玲.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的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