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鲁教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1753934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无答案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 鲁教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一、预习导学:(一)、自读课文1、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三)、朗读练习: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四)、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全班齐读。(五)、预习检测: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二、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二)、知识点归纳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1)古今异义词: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2).一词多义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3)通假字便邀还家 通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教师解疑、点拨(四)、问题探究(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第一部分(第1节):写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桃源人为何“不复出”?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3)研读第三部分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当堂检测(A级)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渔人甚异之 ( ) 具答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 欣然规往( )诣太守 ( ) 未果,寻病终( )(B级)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缘: 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级)语言运用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