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概述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1573978 上传时间:2022-06-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3页 共33页n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报告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课题组编者按:受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由胡瑞文、陈国良研究员主持,并由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承担的全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报告已于近期完成。报告从历史的、国际的、发展的视角分析展现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在上海历史性崛起与未来新一轮大发展中的独特的巨大作用;在对未来上海人口、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需求趋势进行系统预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未来年上海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发展观,并构划出“两步跨越”的教育发展远景目标;报告还提出了抓住重大机遇、直面严峻挑战、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该研究报告全文有六个部分,共多万字。因涉及内容广、篇幅大,在此将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予以发表,供读者参考。成就、问题与挑战一、历史的选择:重点开发人力资源与发展教育上世纪年代:三个倍增计划早在上世纪年代,上海就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人才普查与需求预测工作。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开发与教育三个倍增计划。到年基本完成三个倍增计划时,上海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数量从年的万人增加到万人,增长倍,本科及以上人才数量从万人增加到万人,增长倍。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为年代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年代人才高地及一流教育建设为了适应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上海制定了“两手抓、两手硬”和建设人才高地的新战略,启动了“十大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再就业工程”、“燎原计划”和“绿色证书”等。至年,通过“十大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等项目,参与各种项目培训、考核的市民已经达到多万人次,每年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的超过万人次。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数量增加到万,是年人才普查数量的倍多;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数量在世纪年代翻番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达到余万,是年人才普查数量的倍。二、现状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的进展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的发展变化人力资源总量增长态势。人口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年末上海常住人口达到万人,比年增加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万人,仅比增加万人。从总体发展趋势看,上海人口的增长已经从自然增长为主转为机械流入增长为主。人力资源总体水平分析。年,上海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数达到万多人,分别比年和年净增多万和近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也从年和年的提高到年的;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也已超过了,人力资源水平提升成就显着。与大专学历比例增长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来,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大幅下降,年已降到了以下。产业升级中人力资源分布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上海从业人员加快了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从年到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下降到;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由下降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加速上升,由上升到。其中金融、通讯、传媒、旅游、咨询、房地产等行业从业人员比例都出现了持续增长的态势。职业转换中人力资源文化构成的变化。根据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业人员的职业分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数比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规模下降了;而办事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规模则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年相比,增幅分别达到和。不同职业的在业人员文化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两类职业人员中,高学历劳动者的比例上升最快。各类管理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也稳步提高。人力资源的引进与流动上海通过实施“人才倍增计划”、“构筑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措施,逐步建立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机制,引进国内人才数大幅度增加。按劳动部门有关数据推算,年代以来,在人才流动中,流入数约为流出数的倍,而且引进的人才一般层次较高,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比重超过了。引进国际人才走在全国前列。截止年,累计引进各类留学回国人员万人,是年前累计引进的倍;在沪常住外国、港澳台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万余人,比年前增长了;年从国内其它省、市引进的涉外人才万余人,各类专家和紧缺人才万人。引进国际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人数持续增长。近年来,全市所录用的大学毕业生,非上海生源继续保持较高的比例,年达到以上;其中,非上海生源的本科毕业生已超过,非上海生源的毕业研究生的比例则高达。年以来的年间,上海累计录用非上海生源近万人,其中研究生万多人,占全部录用数的以上;本科生万多人,占录用总数的。本科及以上合计接近。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人才、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重大化变化,上海曾经实施过的“蓝印户口”和大规模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政策,冲破了以往人员地域流动和等级身份变换的严格限制,为人力资源流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发展及对人力资源增长的贡献教育优先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持续增长。年代以来,上海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年到年上海普通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培养研究生万人,普通高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万人,其中留沪就业的人数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年累计约为万人,其中研究生万人,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水平的不断提升。年到年期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达到万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世纪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政府把中小学“薄弱学校更新工程”列为“实事”工程,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所困难学校的改造。扩充优质高中资源,提高上海中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年以来,上海先后建成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校园总面积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到年,上海户籍学龄人口高中阶段入学率已超过。上海中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已达到国际大都市的先进水平。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增强了上海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有效促进了高校与城市、产业结构的互动。“十五”期间上海加大了高校建设步伐,按“”计划方案,建设以复旦大学为核心,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特点的杨浦大学城,建设以交通大学为核心,具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特点的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形成东西两个以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建设相结合的大学园区,即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建设若干个与产业密切相连、与城市区域发展重点相配套的、依托产业开发区和新城镇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本市户籍岁学龄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年左右,迅速提升到年的,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新的历史飞跃,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各级各类教育的多项改革收到成效。近十年来,上海在教育领域里探索了各项改革,创造了大量的改革经验。在多元化办学中,民办教育取得较大进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其办学层次涉及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非学历成人教育以及高等学历教育;在沪长期任教的外籍专家、教师和合作项目数量快速增加。在投融制体制改革中,“九五”以来,在加大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上海多渠道教育投入经费不断增长,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也不断提高。三、问题:尚未形成特有的科教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不足以支撑城市知识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科技与教育投入不足。年,上海经费总投入列全国第位,低于北京、广东和江苏,仅为北京的一半;全市经费投入占的比例仅为,不到北京()的。年,上海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的,全社会教育总经费占的(含中央部属教育机构支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创新能力弱。上海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类本科院校仅为北京(余所)的一半;上海独立科研机构仅余所,而北京有余所;上海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数也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上海高校科技合同金额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从成果上看,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深圳高达。国际大都市综合竞争力指标的基本标准为项专利万人,上海有非常大的差距。 对推动产业升级的先导性作用不明显。国际上一些发达的大城市,高校知识创新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提升作用,国内一些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开始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上海的科教尤其是高校在提升上海产业结构及国际竞争力方面,远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基础性作用。投入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低、资源整合度差。发达国家科研拨款大多以竞争为原则,利用评价机制与合同拨款,提高经费配置的效率。上海财政性科技投入分配权分别由科委、经委、教委、发改委等几个部门掌握,以至于不少的科技研究项目计划从策划、预算到实施完成,带有很强的部门意识,互相联系和协调很少,导致普遍性的科研经费分散和重复使用。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及企业对大量技术引进的过分依赖,直接导致了上海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的低效率,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高校与科研机构分立,难以形成合力。上海拥有近个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地方研究机构和余所地方高校,但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联系机制,没有形成强大的研发合力。由于大部分研究机构规模较小、缺乏学科支撑,导致研究课题小型化、研究力量分散、单科独进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既制约了高校、研究机构的规模效应和科技生产力,也在整体上严重削弱了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机制保障。上海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建立起市场机制下的资本、成果转化纽带关系,政府在审批各类科技项目时,也没有附设必要的产学研合作约束条件,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依然缺乏实质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高等教育集聚度与辐射力不强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集聚度持续下降。高等教育在校生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国际大都市一般为,纽约是,洛杉矶、波士顿为,东京达到,汉城也有,但上海只有。年,上海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包括研究生)占全国的比例为,年下滑为(年将可能下降为),江苏、湖北却呈上升趋势,分别占和。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规模来看,年上海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在几大省会城市中,仅低于北京和武汉,居第三位。到年,南京、西安、杭州、广州和天津等城市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上海。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学与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均有余个学科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而上海列入“”计划的复旦大学与交通大学与之相比,差距很大。四、“十一五”:上海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的人力资源观和城市发展观带来重大机遇上海发展战略要求上海率先建设现代化和实现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伴随新一轮经济社会形态转变、产业结构提升和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上海下一步的发展必然从依赖资本驱动转向依靠资本、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源驱动。上海要在未来十几年实现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追赶的任务非常艰巨。上海已提出“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按照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制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制定了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和重大举措,提出“建立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城市新体系”、建成“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和国内外人才配置的中心城市”的战略与任务,为上海确立了新形势下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新思路,为上海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构筑了巨大的发展平台。长三角挑战上海: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较,长三角地区的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地位及其影响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新的发展中,长三角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国内外各种要素和信息在区内汇集和流动,使大都市圈集聚的产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并通过提升综合实力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引领作用,已经成为长三角构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进而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关键一环。作为区位优势明显核心城市的上海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更好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合作与竞争中,通过构筑人才高地迅速提升人力资源能级,出色地发挥“联动长三角、影响中西部,服务全中国、面向全世界”城市功能,是上海在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举办世博会将引发相关产业跨越发展,上海面临又一次人才集聚的历史性机遇上海承办世博会,将引发全球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技术流以空前的规模向上海集聚,为相关产业跨越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借助世博机遇,上海将尽可能参与国际前瞻性分工,勇攀世界经济下一轮增长的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等的产业高峰;推动产业参与全球相关产业的分工,使上海成为全球产业的制造与技术开发的中心之一;积极参与国际性产业的分工,并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带动整个工业系统的全面提升。世博机遇迫切要求上海本土人士尽快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各国文化,并能够主动融入国际合作。上海要抓住世博机遇,关注和抓牢“白领”工作全球化的“第二波”机遇,努力主动地接受现代职业服务的国际转移。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无疑对上海的中、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做大作强上海教育、对塑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精神和全面提高市民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龄人口下降给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不利影响,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潜伏重大危机十多年来,上海低龄人口(岁以下)的比重出现大幅度下降,从年的下降至年的。按照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如没有外地生源输入,到年,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均将继续下降为目前的左右。学龄人口的变化带来劳动适龄人口大幅减少。年,上海劳动适龄人口(男岁、女岁)为万,按上海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到年,如果不输入外来人口,上海劳动适龄人口只能维持在万左右。这一发展趋势将导致上海城市的抚养系数急剧上升,极有可能引发上海综合竞争力的下降,甚至给上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造成重大阻碍。外来人口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将进一步给上海人口和劳动力发展带来两大明显的变化:改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同时也影响劳动力队伍受教育程度和素质提升。从研究结果看,“近年来,上海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仍以初中、高中和小学受教育程度为主体,总体素质没有获得明显的提高,年的调查结果与年的水平基本持平。”显然,重视改善和扭转上海这一人口、劳动力结构现状,加快提升劳动力队伍整体素质,对上海未来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将带来新的压力。人的需要悄然发生变化,对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不断增长变化的各种需求与物质文化消费中,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形式和教育,无疑是上海居民最普遍、最急切的需求与消费。同时,社会进步和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将使传统教育制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更新改革理念、推动制度创新是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选定上海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务院、教育部以及上海市领导着眼于上海和全国的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重大决策。启动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核心是放权、减少直接干预和提供规范的法规、服务保障,关键是教育发展的观念和制度创新。上海必须把握和利用这一政策与机遇,遵循新的发展观,设计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对策与举措,为全国其它地区提供新鲜经验。未来发展需求预测一、人力资源与教育需求预测的主要依据未来十几年是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转换和提升的快速发展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优越的地理区位、都市的集聚效应和资源与生态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约束,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都将影响上海人力资源和教育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上海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来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本报告对未来需求分析的一个基本依据。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上海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年增长。从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上海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据国家统计局预测,从目前到年全国经济总量将维持年均左右的增长速度,而上海经济增长速度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预计年到年期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到年期间,年均增长,年上海经济规模总量将在年的基础上大约翻一番,达到亿元,年在年的基础上再增长倍,达到亿元。表 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DP年均增长(%)2003年6250.812005年7563.48102007年9151.81102010年12181.06102020年28837.00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同时考虑到上海处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及比较优势,未来一个时期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仍是上海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格局。从年到年,上海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将继续下降。根据发展形势判断,年前上海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在现有基础上将有所上升,往后几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服务业的规模将不断发展壮大,因此第三产业的比例将不断上升,第二产业的比例将逐渐下降。到年,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将达到,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到;到年,第三产业将进一步提升到,而第二产业将继续下降到。表 上海年和年的三次产业结构预测(单位:)合计第一产业比例第二产业比例第三产业比例2000100.01.847.650.62003100.01.550.148.42005100.01.351.047.72007100.01.250.048.82010100.01.048.051.02020100.00.840.059.2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根据目前发展形势,要实现这一计划目标存在难度,因此我们对年三次产业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人口和从业人员规模适度扩大根据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调整趋势,参照伦敦、东京等城市形态结构和人口密度进行可比性测算,预计年上海总人口将达到万人,年将达到万人左右。年上海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年劳动参与率将继续保持在左右,因此,年的从业人员将达到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从业人员万人,劳动参与率为;外来从业人员万人,劳动参与率为。年,劳动参与率保持在之间,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其中户籍从业人员万人,劳动参与率将下降为左右;外来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劳动参与率可能下降到左右。表 年上海常住人口和在业人口预测(单位:万人)年份2000200320102020常住人口1640171119002100劳动参与率(%)51.4250.265050在业人口8278609501050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提高年,上海从业人员万(包括非正规就业者,折合为全日制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万元人。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历史变化,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预计到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将达到万元人,年达到万元人。表 年上海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预测(单位:元人)年份2000200320102020合计5494276881128222274638第一产业9324126131831743942第二产业5894998724175847366184第三产业6192971697112747250132二、人力资源总量和增量分析从业人员总量逐步增长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对劳动力总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上海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考虑就业弹性就业弹性(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及劳动参与率变化等因素,测算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约为,到年上海从业人员将增加到万人,比年增加万人左右,年从业人员将在年基础上再增加万人,达到万人左右。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上移为适应上海产业发展的需要,今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将继续增长,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将继续下降。预计到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将调整到;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将提升到年的。到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将进一步调整到:。表 年上海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预测(单位:)年份2000200320102020合计100.0100.0100.0100.0第一产业10.89.17.05.0第二产业44.339.038.030.0第三产业44.951.955.065.0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将进一步提高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例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上海劳动力文化素质也将有较大提高。年,上海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应达到并超过世纪末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即由年的提高到年的左右,年达到以上。年到年,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将达到当时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补充上百万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年上海万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为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万人。到年,上海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将达到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万人(本科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均比年增长倍左右。考虑到自然减员等因素,从年到年,上海需累计新补充近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其中本科及以上需新补充万人左右。年上海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将达到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万人(本科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左右),分别比年增长倍左右。因此从年到年,上海需累计新补充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其中本科及以上需新补充万人以上。三、重点发展领域的核心人才需求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是上海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据测算,目前上海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数量为万人。从目前上海从事经理职业人员的总体情况看,尽管有相当的数量,但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资格证书的人数并不多,今后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加速提高职业经理人的综合素质,以满足上海企业发展对高级职业经理人的迫切需求。 研发人才上海的研发人员主要分布在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研究机构。年上海从事的工程师科学家共万人左右。随着上海技术结构的升级,作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也持续快速增长,其对研发人才的需求将增加到万左右。未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中人才需求数量倍增。到年至少需要增加倍,其中本科以上层次人才将至少需要增加倍。年人才拥有量将达到万人左右,层次进一步提高,人才规格趋于多样化。年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人才比例将达到,新材料行业将达到。人才需求类型主要是原创型研发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精湛技艺的高技术工人,需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智能型高技能人才。年高技能人才总量应由目前的万人增加到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占一般技能人才的比例应由增长到(其中具有高职及以上学历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左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上海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必须适应先进的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今后若干年,需求的重点是与核心制造业相关的模具制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工业设计、现代测量技术等高技能人才,以及与都市型产业相关的会展设计、印刷媒体、园林园艺、工艺美术、多媒体制作、动漫设计、装饰装潢、烹饪、高级护理人员等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新兴职业人才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将出现更多的新产业,原有产业也将随之升级,这些变化将带来新的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上海市劳动部门分析,年内上海将诞生个新职业,主要分布在六个门类。这些新职业一般都是市场需求缺口大,强调专业知识背景与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并且很多蕴含着高科技、时尚和创意特征。迅速发展的高科技、创意产业,已成为催生新职业的主要领域,比如色彩搭配师、珠宝首饰评估师以及宠物医护人员,等等。知识服务业人才近年来,上海知识服务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年的增加值已达亿元,占全市比重,堪称上海“第七大支柱产业”。上海一般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为,而知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要高一倍。据预测,年,知识服务业整体年增长速度达到。在六大知识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无疑是专业咨询业。而在各类专业咨询服务中,发展最快、对人才需求量最大的,是各个行业的会计、法律以及管理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随着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更多的中国公司到国外投资以及到国外资本市场筹资,注册会计师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经营与财务问题,如多国货币、多国税收、多国法律法规、复杂的金融工具等问题。这必将导致对通晓多国会计制度以及精通外语的高级会计师的需求迅速增加。未来年,我国需求的类人才排行榜中,注册会计师将位居榜首,尤其是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人才更为抢手。生产服务业人才随着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国际金融机构入住上海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对金融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势必日益增长。据测算,到年,上海大概需要万左右的高、中级金融人才,而年上海高级人才的保有量不超过万人。其中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投资理财、宏观金融分析、中高级保险管理人才,经纪人和代理人才以及法律、咨询、市场化经营、交易中介和国际会计等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物流分拨中心的过程中,高级物流研究人员和物流经管人才是相关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能够对企业物流总体协调、管理和控制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物流规划人员,也是企业需求最大、最迫切需要的人才。根据权威机构测算,目前国内需要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的数量已经达到多万,其中上海缺口万,而物流产业还将以每年的速度迅速递增。装备制造业人才机电装备类工业是上海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骨干产业,发展重点是汽车、船舶、飞机、电站及输配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大型数控机床、环保设备、医疗器械设备、物流设备等。到年,上海将建成装备类工业的开发、营销中心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制造基地,重点增强整体设计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据分析,到年,需要具备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的人才万人,比目前净增约万人。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是国际化、跨地域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发和设计人才,具备投融资能力和熟悉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资本运作人才,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又精通本行业营销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掌握数控编程和加工中心操作维护的高级技工和技师。公共管理及社会事业人才按照建设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要求,到年具有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公务员比例将达到左右。需要重点造就和培养一批能应对复杂形势、驾驭市场经济、依法行政和高素质的高级公务员;一大批精通职能业务、具有复合知识结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熟悉国际规则、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行政技术专家。随着城市综合功能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后社会事业人才开发,将呈现规模扩大和层次素质提高并重的势头,预计到年,上海社会服务业人才需求将从目前的万增加到万人左右。“两步跨越”发展目标一、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城市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到、年上海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口承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报告参照市人口办等有关部门的预测结果,预期未来上海人口、从业人员的发展目标如下。从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教育水平提升目标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上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年的年提高到年,接近于国家年的平均水平;年可达到年,基本赶上当时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表 、年上海人口与从业人员预测(单位:万人)指标项目2003年2010年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171119002100其中:户籍人口134214001500流动人口383500600全市从业人员860*950-10001000-1050注:按上海统计年鉴,年全市从业人员总数为万人。本表按大口径概念包括非正规就业人员数约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年提高到年的年,年达到年。新增户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年提高到年以及年以后的年以上。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年上海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应由年的提升为(年国家平均水平为),年达到左右,相当于世纪初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上海岁人口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由目前的提高到年的,年达到左右。表 、年全市从业人员教育水平发展目标预测指标项目2000年2010年202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111.513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1.512.515本科及以上比例(%)61425专科及以上比例(%)132450公众的科学素养:年赶上发达国家上海要形成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上海城市精神,必须大力提高居民的文化科学素养,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培训,力争到年,上海公众科学素养的达标率超过,年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人才流动与引进通过更大力度地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和举措,年实现人才吸纳和输出数量的基本平衡;年人才流动实现输出总量明显大于流入总体趋势,辐射全国,进而可以充分发挥上海人力资源、教育对兄弟省、市、区的服务作用。海外引进。年期间,上海需累计吸引各类海外人才万人左右,其中外国专家万人,海外留学人才万人;年,在上海工作的境外人才应该占上海人才总量的以上;同时还要适度引进上海急需的紧缺人才。国内引进。年期间,上海需引进国内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本科以上外地高校毕业生大约万人。其中,国内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着重满足上海重点产业发展的要求,总量约为万人。二、全市教育发展目标两步跨越:做大做强教育,再创上海新辉煌通过进一步追赶,到年上海教育将有可能达到发达国家世纪末的水平。根据上海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普及水平、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水平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对年全市教育发展的目标水平进行了初步预期。表 年上海教育发展水平预期范围与领域教育发展水平描述整体描述2010年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和部分国际大都市20世纪末的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在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范围内,实现高质量、均衡化的义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高中和高等教育在发展规模方面达到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基本平衡;教育集聚程度明显提升,为服务辐射创造条件;高等教育全面参与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创新体系建设教育国际化中等以上学校对外开放和合作明显增加,境外留学生规模快速增长,重点高校留学生比例将达到10%左右;学术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在规模和层次上获得明显提升,注重“走出去”;双语教育从试点向普及推进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初步建立以就业、创业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提供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各类开放式教育培训教育管理与制度创新注重探索与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类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初步形成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上海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服务型政府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机制年上海将形成区域性乃至国际性教育中心,在教育发展上与国际大都市并驾齐驱。在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精心策划和行动的基础上,上海将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创新基地和知识扩散中心,成为国际化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和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集聚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级和区域级的教育中心。表 年上海教育发展预期范围与领域教育发展水平描述整体描述到2020年,上海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并驾齐驱,初步建成世界区域性教育中心基本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完善以就业、创业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高等教育全面参与城市国际竞争和创新体系;基本建立注重以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和制度基础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成世界区域教育中心教育集聚程度明显提升,服务与辐射能力强;各级各类学校对外开放和合作明显增加,境外留学生规模与比例快速增长,重点高校留学生比例将超过15%;学术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在规模和层次上有明显提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平衡;双语教育普及水平提升初步形成先进的教育公共治理结构建立与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类教育教学制度,形成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上海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成服务型政府管理体系;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机制全面形成做大: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继续扩大教育规模义务教育:全覆盖与均衡发展。年,上海常住人口义务教育普及率将达到以上,在校生总规模由目前的万人增加到万人。基本实现城乡、区县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保障外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规模与加大开放。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由目前的万人增加到万人左右,年达到万人左右。普职比保持在或之间;加大开放力度,年非沪籍外地生源当年招生总数达到万人,占招生比例;年非沪籍外地生源当年招生总数争取达到万人,占招生比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年,普通高中和三类职业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校生规模由目前的提高到以上。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并增强服务与辐射能力。逐年扩大上海高等教育规模,使在校生总规模由的万人增长为年的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提高到左右。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万人,占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到以上;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辐射与服务功能。到年,高校招生规模将由年的万提高到万,其中普通高校外地生源招生比例由目前的左右提高到;到年,年招生规模提高到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校外地生源招生比例提高至左右;通过市与教育部重点“共建”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将之建成亚太地区一流大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学科;通过产学研联手、抓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形成一批有一定原创能力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表 、年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预测(单位:万人)类别与层次2003年2010年2020年在校生合计63.690-95105-110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3.74.7-5.05.0-5.3其中:研究生5.91218普通本专科生37.953-5855-67成人本专科生19.82525-30其中:外地生源所占比例(%)30左右4050教育国际化:加强师生、及学术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上海多个“友好城市”资源,力争到年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举办所分校或二级独立学院;到年,国外著名大学分校或中外合作二级独立学院数量达到所以上;扩大境外留学生招收规模,到年,上海各级教育在沪境外留学生数由目前的万多人,增加到万人,到年,进一步增加到万人左右;积极鼓励并支持全市高等院校扩大招收境外学生,使全部高校留学生比例由目前的左右提高到左右,并使本市重点高校境外留学生占本校普通全日制学生数的比例从目前的逐步达到年的和年的以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到年及以后,与科技、教育有关的国际交流活动人次占当年境外旅游接待人数的比例由目前的提高;推进双语教育,全市中小学实行双语教育的学校比例由目前的左右逐步达到年的和年的;全市高校实行双语教育的课程数也由目前的不足逐步提高到年的和年的。表 、年上海各级各类教育国际交流发展目标预测国际交流领域2003年2010年2020年全市各级教育境外留学生(万人)35-610重点高校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4-51015短期学术交流人次数占旅游接待人数比例(%)51020高校实行双语教育的课程比例(%)102030中小学实行双语教育学校比例(%)102030培训:从满足职业型需求向满足工作和生活质量双需求的转变。适应本市各类学生及从业人员就业、创业和工作转换的需求,上海应加大各种类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在“十一五”期间,确保每年万人次接受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为此,年、年之前,上海应不失时机地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并同时实现传统教育体制向更为开放的、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转变。做强:注重教育能力建设,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以培育、塑造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为核心,全面提升全市青少年基本素质。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教育的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中注重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塑造、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存与生活、就业与创业、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弘扬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平均科学与数学成绩达到专门机构认定的国际先进国家水平;外语水平达到非英语国际大都市的相应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国际大都市先进水平。研发水平:追赶并接近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水平。到年,上海研发能力赶上新加坡、汉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大都市的水平,接近部分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到年上海研发水平将成为全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成为科技进步、产业结构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上海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技经费比例由年的达到年的、年的。研发经费占的比重年达到;年研发经费占的比重达到美国、日本左右的水平;上海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年的人,按此估算,上海有科学家和工程师共万人左右,力争到年实现翻番,总人数达到万以上;到年再翻一番,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指标接近国际大都市的平均水平。目前上海全社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年要达到以上,年达到左右;上海高校力争年有个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应用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年有个基础研究、基础性应用研究和世界尖端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机构能力:注重团队建设和整体实力。加快建设和培育一批全球知名且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大学、学科或科研联盟,尽快形成能参与国际学术和技术创新的科研开发机构、培训机构和团队,在竞争中不断增强上海科技教育的整体实力;按科研运作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在提升研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大学名校长、科学家、大师级人才和大批年青的科研骨干,并籍此占领部分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制高点。表 、年全市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预测(单位:亿元)年份200320102020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技经费比重(%)1.742-2.52.5-3研发总投入占GDP比例(%)2.042.3-2.5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36070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年之前,上海将在创建教育服务型政府中迈出重要一步,使政府职能转变与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机结合。为此,我们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步内涵。表 什么是上海市民满意的教育市民关注焦点满意教育的内涵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与其学习与发展潜力相适应的教育;学校选择权在基础教育阶段赋予学生及其家长的学校选择权;经济负担能力合理的收费政策与多样化的资助制度适当平衡;教育提供方式在学位、专业、课程及培训等方面提供开放、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教育信息服务能方便地获得学生及其家长所关心,并与教育选择和教育评价相关的各类教育信息;教育管理与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在涉及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中应不断提高透明度,并不断提高上海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水平;教育参与途径应逐步形成适合不同教育的社会、家长、学生的参与机会、参与途径。制度创新:六大战略抉择一、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以教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教育科技转变观念,抓好组织落实,牢固确立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从上海发展的全局和长远需要出发,进一步认识科教兴市战略中教育和人力资源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确立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创造良好环境,使“第一资源”成为支撑上海未来年乃至年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形成以政府行动引领全社会落实的思路。要走通“华山天险”这条路,需要全市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行动。全市各级政府将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执政地位、执政战略、执政行为的高度,真正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抓投入、抓规划、抓管理,像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落实工作。充分发挥必要的领导与组织保障作用。落实科教兴市战略与落实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迫切需要上海建立旨在领导、统筹、协调全市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新体制。无论从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诸多重要价值,还是从其所涉及的众多部门(包括组织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科技与教育、财政与经济、国内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都有必要确立全市性领导与组织机制,从根本上避免因部门分工可能导致的工作失误。创新思路,规划要为科教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制度和公共资源保障抓紧制定全市科技教育统筹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定全市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要突出科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