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石壕吏》鉴赏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69030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石壕吏》鉴赏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歌《石壕吏》鉴赏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歌《石壕吏》鉴赏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文言知识 2课内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三)情感目标 1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重点难点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2.学习“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1、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有关近代战争的课文,了解了近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今天,让老师带领大家,来学习杜甫的石壕吏,看看发生在古代的“安史之乱”,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怎么样的灾难。(出示课题)2、作者简介首先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作者(出示放灯片)杜甫(公元),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3、背景介绍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了解官吏为何要捉人?怎样捉?提问后出示幻灯片写作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2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四处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就其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广为流传。(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构思巧妙、情节生动?究竟妙在何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探究之前,先听读课文,请注意读音、节奏、语调。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请解释红色的字词(指名回答)。3、自读课文、全班齐读、指导后再读4、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说说吗?(指名回答)(三)、诗歌鉴赏1、诗中很多语句写得很感人,你能选择一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吗?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作品形象(意象、人物形象等) 语言(语言锤炼、语言风格等)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思想内容2、示例导航“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从思想内容方面鉴赏:“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从语言的锤炼方面鉴赏:“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 、“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从表达手法方面进行鉴赏:这两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为下文写灾难张本。4、下面我们共同来鉴赏其他诗句。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使官吏夜里来抓人,也不能保证能抓到男丁啊!人们早已见惯,准备着呢,且看“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提问后显示:这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速度之快,动作之危险可想而知,可见捉人应役多么可拍啊。(从语言的锤炼、思想内容方面鉴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写出 “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 一“啼”,一“怒” 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更加突出石壕吏的凶恶残暴和老妇的可怜,为下文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凉的气氛。(从修辞手法方面入手鉴赏)4、在官吏的逼问下,老妇人一一道出家中之遭遇,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她哭诉了那些内容?给你什么感受?老妇人诉说的目的是什么?能如愿以偿吗?齐读这一段后回答。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提问后出示答案(从思想内容方面赏析) 这一段写出了“安史之乱”给老妇人一家带来了深重灾难。战争的破坏性之大由此可见:家破人亡,生活极度贫困。如果老妇也被抓服役,无疑会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表达出诗人对这一家人的无限同情与关注。6、老妇在无奈之下,挺身而出,奔赴国难,其精神震撼我们的心灵。国家安危,匹夫有责啊,但一旦老妇人被抓走了,这家可怎么办呀?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等待下文分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学生自己鉴赏:“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但夜深了怕吵到邻居和客人杜甫,只能强压心头之狠,低声啜泣。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或许他的心也在啼哭呢! 7、老妇人真的被抓走了,媳妇的哭声勾起你怎样的情感呢?老翁回来后,发现老妇被抓走了,心情怎样?目睹这一切的诗人杜甫感受有何?“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学生自己鉴赏:这两句,收尽全篇。一个“独”字暗示老妇人已被带走,作者只能和老翁告别,此时老翁是何心情?诗人有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8、真是此时无言胜有言啊,千万种情感,凝聚在这拱手一作揖,轻声一告别里呀!一方是国家,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为国御敌应该;一方是民家,要其付出这么惨重的代价,于心何忍哪,纠结啊!9、请我们以悲沉的语调,再一次朗读这首诗。(四)、拓展1、“藏问与答”,是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鉴赏的方法之一。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学生回答后出示参考答案) 吏(问?) 老妇(答)汝家男丁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尚有他人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今必有一人,谁应河阳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3、分角色朗读表中对话(注意从语气中表现人物形象)4、如果用现代语言,加以动作、神态、肢体语言等,把这首诗的内容、情感表现出来,那该多好啊!谁愿意来表演表演。(学生上台模拟表演)5、点评后再朗读课文6、练习背诵(五)、小结这首是通过写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抓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注。(六)作业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七)推荐阅读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利用所学鉴赏方法,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更多鉴赏内容,请网站登录: WWW.HUAXIA.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