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一二六七单元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13747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第一二六七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第一二六七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上第一二六七单元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说明文内容提要 1、说明文分类: 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按语言: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是 的B或 的B,叫A。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行修饰和限制上。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的“大约”“可能”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不敢完全肯定我国古籍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古老的桥的记载。所以要加上这些修饰词。 现代文阅读指导现代文阅读之方法篇一、考什么? 1.文本解读: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结构层次。 2.语言品析:关键字词;重要语句。 3.模仿创新:句式仿写;评价探究。 二、总纲 读文 1.文章的题目; 题目隐含的信息:重要内容;写作对象。说说题目好在那里? 方法:一般分析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文章的主题。 2.文章的开头; 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3.文章的中间; 作用:独立成段的是过渡(承上启下);段末的总结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4.文章的末尾; 作用:篇末点题,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 解题 1.法则: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用原文语句回答:摘录全句。用自己的话回答:截取关键字词作为答题要点。 2.解释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方法:语素分析;同义替代;喻义还原;贬词褒用。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多为比喻句)的含义。 方法:从修辞角度分析,一般是为喻体找出本体,将比喻句转换为陈述句,即句式转换。 三、小说的阅读 1.简述故事情节。 方法: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线索。 明线(主要内容);暗线(主题思想)。 3.主人公。 一般说来,作者想歌颂或要批判的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外貌(肖像、神态、衣着)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5.环境描写。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 6.主题。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中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四、说明文的阅读 1.说明对象(注意区分:全篇还是局部) 2.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是事物说明文,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3.说明的主要内容A、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B、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上两类常见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和生动 准确:常以 加点字能否删去的形式出现。答题规范:不能删去,(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主要的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五、议论文的阅读 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方法 从位置上找:标题;开篇;中间;收篇。 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喻证法 比喻 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形式: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类型 并列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递进式。 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驳论文的阅读 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第一单元 (二)谋篇立意。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形、神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囚绿记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囚绿”故事,借对窗前的一株的赞美,赞美了坚忍不拔,永远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对民族光明前景的坚强信念,抒发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懑心情。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记叙了他们在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和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草莓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文章情理相生,耐人寻味。 一、 回顾小说的相关文体知识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一篇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的刻画是中心。 按照篇幅的长短,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一)人物描写 1、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3、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 (二)人物形象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故事情节 1、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2、开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 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文章主题: 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一厘米本文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的伟大母爱,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差半车麦秸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他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最终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本文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清兵卫与葫芦小说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第六单元复习提纲 二、文学常识 1.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人。与老子合称为“老庄”。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后世常用的不少成语出自此书,比较有名的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等。 2.的体裁是寓言,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 3.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该书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 4.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文中塑造了愚公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5.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6.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 “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 7.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后被贬柳州,世亦称柳柳州。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黔之驴、小石潭记等 8.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 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形式上为叙议结合, 以议为主。我们学过的有爱莲说、马说。 9.使至塞上作者是王维,字摩诘,唐朝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 10.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豪放词派代表人物。 四、默写 (1)写黄河水流之大的句子是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3)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我之谓也。” (4)使至塞上中被现代诗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两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泊秦淮中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浣溪沙中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体现诗人豁达胸襟(或含有哲理)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写出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给行家留下笑柄。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阅读 (一)秋水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出河伯见到海神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 (2)描写黄河壮阔的句子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本文河伯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你认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另外举出一个和河伯开始认 识相似的例子。 (1 ).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2 ).他能够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3 ).他具有勇于自评的精神。 相似例子:夜郎自大。 3、请给课文划分层次:课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写黄河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4、“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在结构上起何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 5、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6、 .有哪些成语出自秋水这篇文章?并写出这些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比喻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具备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给行家留下笑柄。 大方之家: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7、本文通篇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说说这种手法的作用。 (1) 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写景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后者是“不见水端”。 (2)是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更能突出河伯过而能改的性格,从而突出主题。 (二)愚公移山 1、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由于山北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2、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愚公、(其)妻 、(其)子孙、遗男、智叟 3、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愚公将近九十了、智叟是个老年人、遗男七八岁 4、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何好处?移山的劳动工具是什么?运送土石路途遥远, 劳动艰辛体现在哪些句子?移山的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结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与共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是关心,担心。 (2)(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是支持,参与。 (3)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轻视,嘲笑。 6、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 汝心这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 7、智叟和愚公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智叟的话,句句嘲讽,愚公先斥后驳;愚公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智叟则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有着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智叟则相反。二者形成对比,有力地烘托了愚公的形象。 8、愚公驳斥智叟的话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的 “不智”或“自作聪明” ;“北愚公长息”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的 “不愚”或“胸有成竹”; “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 神态 描写。 10、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把想到毅力,有奉献 自己的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 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1、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着“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 光的人。 12、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 刺的效果。 13、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不同意。“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可见愚公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与共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 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14、请从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中概括出愚公的精神品质.。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5、寻找一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件,说说愚公的行为在今天有什么意义,你从公移这则寓言 中得到什么启示? 略 。 16、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 略。 17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两个。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18、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有何好处? 如 妻子的“献疑”、京城氏孀妻之子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都是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9、本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两山高大与人的渺小的对比,有孀妻弱子的举动和智叟的嘲讽的对比,有其妻和智叟两人对愚公不同态度的对比,其中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以愚公的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样的对比有何好处? 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20、课文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烘托的写作手法,即侧面描写,对烘托愚公的形象起重要的作用,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如写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烘托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决心不可动摇。 (三)扁鹊见蔡桓公 1、翻译 立有间: 一会儿 居十日: 停,止 故使人问之 特意 使人索扁鹊 寻找 2、翻译句子。(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3、用原文回答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提出了什么忠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的句子是哪一句? 寡人无疾 (3)扁鹊认为蔡桓公的病已无法医治的原因是什么?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4)表现蔡桓公反感医生的话是哪一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的道理? 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5、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 讳疾忌医,它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 饰缺点,不思改正。 6、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教育人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 7、请说说蔡桓公和扁鹊是怎样的人。 蔡桓公:固执、傲慢、自负而讳疾忌医。扁鹊:医术高超果断有远虑。 8、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 (1)、对比。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提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 (2)、语言描写。二人对话,扁鹊苦心相劝,桓侯冷漠傲慢跃然纸上。 9、扁鹊作为医生,明知桓侯将死,却逃往秦地,这是否有违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10、用下面几个成语写一段话,说明扁鹊见蔡桓公所包含的道理。 讳疾忌医 直言不讳 置之不理 防微杜渐 病入膏肓 略。 (四) 捕蛇者说 1、选出文中能表达下列成语的句子。 (1)尸横遍野: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2)十室九空: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3)倾家荡产: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4)颠沛流离: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2、文中“吾尝疑乎是”中的“是”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苛政猛于虎也 3、对“又安敢毒邪”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B ) A回答上文作者的提问(“若毒之乎”)。 B用反问句委婉表示捕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处。 C.这个回答出人意料,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深刻。 D暗示了不敢怨恨捕蛇一事,是因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4、联系全文来理解,“余闻而愈悲”的主要原因是:关心人民疾苦,对捕蛇者的不幸深表同情。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故为之说”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最高统治者能知道这种情况,减轻人民负担。 7、当听到“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为什么“大戚,汪然出涕”?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蒋氏深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这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广 大人民深受赋剑之苦的社会现实。 8、说说你对“苛政猛于虎”的理解。 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百姓赋税繁重,民 不聊生。 9、课文各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课文14段主要是 叙述,第5段主要是 议论;其中第1段写异 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表达方式是 说明,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表达方式是 叙述。 10、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 (1)句式灵活,骈散结合。全文以 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民在重赋逼迫下 的流亡图景时却大量使用 骈句,读之如在眼前,使人惨不忍睹。 (2)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毒蛇”与“苛政”的对比,请用课文 原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蒋氏与乡邻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 生死的对比: 非死即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安危的对比: 虽鸡狗不得宁焉 弛然而卧 冒死亡威胁的对比 : 旦旦有是哉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处点明主旨。 25 诗词五首 一谋篇立意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二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对仗句,对仗工整。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又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以及沉溺于歌舞升平境界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谐音的方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的道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第七单元知识梳理 十则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理解性默写: 曾子认为,每天应该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与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是一致的。 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达观点相似的句子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提倡做人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的句子是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不处也 。”体现孔子安贫乐道的 句子是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体现孔子为官之道的句子是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赞叹音乐欣赏高妙的句子是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得到官?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 “富而可求也”,即通过修养仁德获得。 同意。因为如果一个官员没有仁德之心,就不能威服众人,也不可能造福于民。因此有志于做官的人,一定要修养德行。(或不同意。因为一个人只有仁德之心,但毫无能力,缺乏胆识,仍不能做好官。) 课文涉及许多人生道理:修养、为官之道、金钱观、理想、艺术、自然等,请选择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谈理解与体会。 例一、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时刻反省自己,因为自己才是自己的最大敌人。 例二、人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合理合法获得财富,而不应财迷心窍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最后毁了自己。 例三、人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艺术修养,这样才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丰富和多彩。 鱼我所欲也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关于孟子言行的记录。 理解性默写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原文)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第一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段乃至全篇大意?(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一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可分为三层,请归纳层意。一层():用比喻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三层():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贤者不丧失罢了。 用文中原话回答“舍生”的原因。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用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不苟得”“不避患”? “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请写出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本段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或能做到“舍生取义”的思想。 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订 鬼 王充 东汉哲学家,著有论衡一 理解性默写: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 作者在证明“鬼”是由“思念存想之所致”时,举了哪些例子?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它的作用。 举伯乐相马,庖丁解牛为例,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鬼是由“思念存想之所致”。用知名事例来证明论点,更有说服力。 第二段列举了伯乐相马无非马和 庖丁解牛不见生牛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 第3段与第1段是怎样照应的? 第三段“病者困剧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第三段“初疾畏惊未必有其实也”照应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第四段句都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两句当中三个方面顺序一致吗?不一致。 第四段文字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 、“耳” 、“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念,是人产生的幻觉,并非实有。 对于“鬼”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结合有关文字,具体说明。 “凡天地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即“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明作者唯物主义思想,否定了“鬼”的客观存在,显示了古代唯物论者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是怎样看待鬼的?他的观点有何现实意义?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作者认为“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是“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鬼是不存在的,“非人死精神为之”。作者的这种认识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二.中心论点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三.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道理论证马 说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倡导古文运动,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中。 一 按原文填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篇末点题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写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立论的根据,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用了哪三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设问、引用。这三种修辞形象而有力地突出“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平庸、无知,可谓淋漓尽致。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结合实际,说说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它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在封建君主专政社会里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不能坐等机遇,而应毛遂自荐、自我推销、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主动去发现“伯乐”,做时代的弄潮儿。 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必然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 韩愈认为,成为人才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识别是人才出现的前提条件。培养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正确使用是人才成才有根本条件。 根据文意,简要述说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善待千里马,让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或善于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二.中心论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主题: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四.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30诗词五首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涕 古义:眼泪 例:初闻涕泪满衣裳 今义:鼻涕 青春 古义:美好的春天 例:青春作伴好还乡 今义:青年时期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例:却看妻子愁何在 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可怜 古义:可惜 例:可怜无数山 今义:值得怜悯 怜 古义:爱 例:独怜幽草涧边生 今义:怜悯 2.成语 绿肥红瘦 二.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为全诗诗眼,全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的欣喜和迫切还乡的心情。 滁州西涧:“怜”为全诗诗眼,通过描写西涧的景色,营造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表现其向往自然、恬淡自适的情趣。 约客:写客人失约,抒发诗人久等不至、落寞失望的心情。 如梦令:通过一夜风雨对海棠的摧残,表达作者对人生青春易逝,红颜难驻的伤感之情。 菩萨蛮:“愁”为全诗诗眼,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自己忠于南宋、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名句赏析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意思是:知道不知道哇?应该是叶儿繁茂花儿凋零。“绿”代“叶”“红”代“花”,此是借代手法,同时又用拟人手法写叶“肥”花“瘦”,新鲜而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叶茂花残的形态。 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意思是:傍晚在江边我愁绪不绝,却听到深山里鹧鸪的叫声。此句词人直接表露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思是:青山遮不住百姓的心,江水必然向东流去。突出了青山之遮与江水之流的对立与冲突,写出了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必然发展的哲理,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4.“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句中的“敲”和“落”极富情趣,把诗人孤灯侯客的急切之状和惆怅失意的心情,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思是:一阵春雨过后,溪水急涨,顺流望去,远处渡口本就荒凉,此时更是杳无人迹,唯有一条空船,随流横在河中,摇荡起伏。这两句描写的既是郊野渡口的实景,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缕淡淡的寂寞和忧伤。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两句写出了诗人闻官军收复家乡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欣喜欲狂,准备还乡的心情。后两句诗人想象还乡的情景,用四个动词“从”“穿”“下”“向”连接四个地名,表达了诗人还乡那种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理解性名句默写 1、读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 2、酒是文人的爱物,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杜甫“_,青春作伴好还乡”,水调歌头中苏轼“明月几时有,_”,浣溪沙中晏殊“_,去年天气旧亭台”,如梦令中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_”。 3、古诗中,诗人常借物传情,鸟类成为首选。滁州西涧中韦应物有“独怜幽草涧边生, _”,使至塞上中王维有“征蓬出汉塞,_”,无题中李商隐有“蓬山此去无多路,_”,浣溪沙中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_”,菩萨蛮中辛弃疾有“江晚正愁余,_”等名句。 4、“日月”也是诗人眼中最富于诗意的事物,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_”,杜牧泊秦淮中:“_,夜泊秦淮近酒家”,李商隐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_,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_”,晏殊浣溪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 5、李商隐在无题中运用比喻和双关写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 。” 6、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被后人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 7、李商隐无题中原指对爱情忠贞,现在用以形容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是“_,_。” 8、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_,_”(十则),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9、李商隐无题中用美丽神话表达美好愿望的诗句是“_,_。” 10、杜牧泊秦淮中用曲笔讽刺那些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官僚的名句是“_,_。” 11、秋水中河伯借用俗语做自我批评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_,_者,我之谓也。” 12、愚公移山中表现众人对移山的积极态度的语言是“杂曰:_,_.” 13、扁鹊见蔡桓公中 最能表现桓侯盲目自信、怀疑扁鹊为自己治病的动机的句子是“_。” 14、捕蛇者说中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的句子是“_“,卒章显志,点明全篇 主旨的句子是”_。” 15、十则中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_,_。”孔子心目中符合君子的言行的标准是“_。” 16、韩愈马说借_的故事提出了“_,_“的观点。作者指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的原因是“_。”文中用排比句讽刺”食马者“昏庸愚昧的句子是“_,_,_。”17、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两句话:”_,_。18、泊秦淮中表达杜牧对唐王朝命运的担忧的两句是:“_,_。” 19、水调歌头中苏轼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名句是“_,_。”20、晏殊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千古佳句是“_,_。”21、苏轼水调歌头中借人生和自然规律自我宽慰的句子是“_,_,_。”22、赵师秀约客中借动作描写刻画诗人失望和焦躁的内心世界的佳句是 “_。” 23、韦应物滁州西涧中借水急舟横的恬淡、幽静景象蕴含诗人心迹的诗句是“_,_。”24、李清照如梦令中运用反复、借代和拟人状写春雨过后花残叶茂情景的句子是“_,_,_。”25、辛弃疾菩萨蛮中表明南宋军民收复北方失地决心不可动摇的句子是“_, _。”26、文章本天成,“_.”(文章 陆游) 27、“九牛一毫莫自夸,_。历览古今多少事,_。”(手莫伸 陈毅) 28、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_。(法国 雨果) 29、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_,_。(自由与爱情 匈牙利:裴多菲 ) 30、孔乙己中揭示主人公思想意识与经济地位之间矛盾的一句话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