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式空调机设计与安装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9912865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联式空调机设计与安装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多联式空调机设计与安装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多联式空调机设计与安装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B T 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应用设计与安装要求 征求意见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的工程应用设计原则 设计方法 以及安装 调 试与试运行 工程验收的步骤及其技术要求 本标准也适用于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 空调 机组 发动机驱动的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及水源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可参照本标准执 行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R22 R410A R407C 制冷剂的上述各类机组 简称 多联式机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 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JGJ 174 20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T 18837 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 GB 21454 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T 1527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GB T 17791 空调与制冷用无缝铜管 GB T 15586 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 GB 8175 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 GB 5030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JGJ 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41 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GB 50411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24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T 17794 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 3 术语 GB T 18837 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 GB 21454 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能效限 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和GB 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 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0 1 多联机空调 热泵 系统 multi split air conditioning heat pump system 经过工程设计 并在工程现场用规定管道将一台或数台室外机组和数台室内机组连接 安装组成的单一制冷循环直接蒸发式空气调节系统 简称 多联机系统 3 0 2 连接管 connecting pipe 由制冷剂管道 阀门 弯头 分歧管等组成 用以连接室内 外机组 使之构成制冷剂 循环的封闭回路 包括液体连接管和气体连接管 3 0 3 连接管长度 connecting pipe length 室外机组与室内机组之间的单程连接管实际长度 3 0 4 连接管等效长度 equivalent connecting piping length 连接管长度与连接管上的阀门 弯头 分歧管等阻力部件所对应的的等效长度之和 3 0 5 分歧管 bifurcated pipe 一种类似于三通 用来实现管道中制冷剂分流或合流的连接管件 3 0 6 集支管 collected branch pipe 一种在集管上设有多个支管接口 用来实现管道中制冷剂分流或合流的连接管件 3 0 7 配置率 ordonnance rate 一套多联机系统所有室内机组名义制冷量之和与室外机组名义制冷量之比 4 设计 4 1 一般规定 4 1 1 设计时 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与功能 使用要求 冷热负荷特点 所在的气侯区以及 能源状况等 结合国家有关安全 环保 节能 卫生等方针 政策 会同有关专业通过综合 技术比较确定具体的多联式机组型式 机组仅在夏季运行时 宜采用单冷型机组 机组全年 运行时 宜采用热泵型机组 在同一系统中如果存在需要同时供冷和供热的区域 宜采用热 回收型机组 在具有峰谷电价政策的场所 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 宜采用蓄能 蓄冷 蓄热 型机组 4 1 2 选用的多联式机组 其性能必须符合GB 21454 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能效限定值 及能源效率等级 的规定 4 1 3 多联式机组的应用设计宜采用如下步骤进行 1 按照房间的朝向 使用时间和频率 室内设计条件等 合理划分系统分区 每个分 区的多联机系统 其室外机组允许连接的室内机数量不应超过产品技术要求 2 初选室内 外机组的具体型式和容量 3 布置室内 外机组 4 设计室内 外机组的连接管 5 计算多联机系统的连接管等效长度 并根据连接管等效长度和多联式机组产品制造 商提供的变工况运行特性 曲线或表格 修正多联式机组的制冷量和制热量 确认机组的 容量和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如不满足 则返回步骤 1 重新设计 6 设计空调凝结水管系统 风管系统 电气与控制系统 4 1 4 设计时 应预留设备 管道及配件所必需的安装 操作和维修空间 并根据需要在建 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孔洞 4 1 5 设计时 应考虑施工及验收要求 并执行有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 当设计对施工有特 殊要求时 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 4 1 6 多联机系统的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应符合JGJ 174 20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 规程 的相关规定 4 2 负荷计算 4 2 1 室内 外设计参数的选取应符合JGJ 174 20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中3 2 的规定 4 2 2 负荷计算应符合JGJ 174 20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中3 3的规定 4 3 室内 外机组的型式和容量确定 4 3 1 根据计算得到的建筑物区域或房间的逐时负荷 以同时保证制冷和供热要求为原则 确定相应室内机组的容量 根据空调房间的建筑构造 装潢条件和使用要求等 在保证良好 气流分布的条件下 选择合理的室内机组型式 4 3 2 根据计算得到的各分区多联机系统所承担的建筑物或建筑区域的冷 热负荷确定室外机 组的容量 4 3 3 在较大的建筑物或建筑区域中 宜采用多套多联机系统 也可采用多台模块室外机组 的多联机系统形式 4 3 4 当多联机系统的设计工况与多联式机组的名义工况不同时 多联机系统的实际制冷 制 热量需根据设计工况下的温度 配置率 管长 室内外机组的安装高差以及融霜等因素进行 修正 由此确定需选用的室外机组的名义制冷量和名义制热量 采用各产品制造商的技术文件给出的 由公式 4 3 4 分别对室外机组的制冷 量和制热量进行修正 RQ 4 3 4 式中 Q 室外机组的实际制冷 制热量 kW QR 室外机组的名义制冷 制热量 kW 制冷 制热量的温度和配置率修正系数 采用产品制造商的推荐值 制冷 制热量的管长和室内 外机组的安装高差综合修正系数 采用产品制造商 的推荐值 制热时的融霜修正系数 采用产品制造商的推荐值 4 4 室内 外机组的布置 4 4 1 室内机组宜采用产品制造商推荐的方式布置 冬季需要采暖的 如果吊顶较高 应尽 量避免采用顶送顶回的送风方式 4 4 2 当将室内机组安装在室外 有油烟污染以及酸碱环境中时 应向产品制造商提出 以 便采用相应的专用措施 当室内机组安装在有电磁波产生的设备附近时 室内机组的电控箱 遥控器和遥控线 要用铁盒 铁管保护并接地 避免电磁干扰 4 4 3 室外机组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室外机组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所 并考虑季风和楼群风对室外机组排风的影响 2 室外机组宜设置于阴凉处 应避开阳光直射或高温热源的直接辐射 且不应设置在 多尘或污染严重的地方 3 室外机组应远离电磁波辐射源设置 与辐射源的间距至少在 1m 以上 4 室外机组的排风不应影响邻居住户的开窗通风 5 室外机组应尽可能设置在离室内机组较近的位置 6 室外机组之间 室外机组与周围障碍物之间应有安装 维护空间或通道 4 4 4 当室外机组集中布置时 应在室外机组周围留有充足的散热空间 以防止进 排风的 气流短路或吸入其他机组的排风 当布置条件无法满足产品制造商要求时 可采用抬高机组 安装高度 加装室外机组导风管或改变室外机周围的围护结构等措施改善散热条件 必要时 宜采用气流组织模拟分析方法 辅助确定室外机组的进 排放口安装位置 4 4 5 当室外机组布置在建筑物各层的空调机房中时 应考虑既不应影响建筑立面的景观 又有利于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 同时便于清洗和维护室外散热器 室外机组的设置位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空调机房的尺寸及围护结构必须满足室外机组的安装 维护及空气流通空间要求 2 应采用导风管将室外机组的排风直接排至室外空间 并避免导风管漏风 同时需校 核室外机组风机的机外静压应大于进风口和排风导风管的阻力之和 3 应避免室外机组进 排风的气流短路 宜将室外机组的机房布置在建筑的边角处 分别从不同方向进风和排风 在不同进 排风口位置条件下 宜采用表4 4 5推荐的风速 4 4 5 不同进 排风口位置的进 排风推荐风速 进 排风口位置 排风风速 m s 进风风速 m s 同 侧 6 9 1 6 不在同侧 4 2 5 4 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中的室外机组 不应从下到上逐层 依次布置在建筑物的竖 向凹槽内 必要时 宜采用气流组织模拟分析方法 辅助确定室外机组以及进 排风口的安 装位置 4 5 制冷剂配管设计 4 5 1 多联机系统的配管应采用铜管 其材质 规格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GB T 1527 铜及 铜合金拉制管 和GB T 17791 空调与制冷用无缝铜管 的要求 配管的最小壁厚和配管材 料类型应符合表4 5 1的相关规定 表4 5 1 多联机系统配管的最小壁厚要求 单位 mm 制冷剂 铜管外径 mm 最小壁厚 mm 配管材料 类型 制冷剂 铜管外径 mm 最小壁厚 mm 配管材料 类型 6 35 0 8 6 35 0 8 9 52 0 8 9 53 0 8 12 7 0 8 12 7 0 8 15 88 1 0 15 88 1 0 19 05 1 0 19 05 1 0 1 2H 22 23 1 0 1 2H 22 23 1 0 1 2H 25 4 1 0 1 2H 25 4 1 0 1 2H 28 6 1 0 1 2H 28 6 1 0 1 2H 31 75 1 1 1 2H 31 75 1 1 1 2H 34 9 1 3 1 2H 34 9 1 3 1 2H 38 1 1 4 1 2H 38 1 1 4 1 2H 41 3 1 5 1 2H 41 3 1 5 1 2H 44 45 1 5 1 2H 44 45 1 55 1 2H R22 和 R4 07C 54 1 1 5 1 2H R410A 54 1 1 55 1 2H 注 表中 O 表示盘管 1 2H 表示直管 4 5 2 多联机系统的配管管径和管道配件等应按产品技术要求选用 且其主要配件应由产品 制造商配套提供 4 5 3 在确定多联机系统室内 外机组之间的连接管管径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室外机组与分歧管 或集支管 之间 与室外机组制冷剂管道接口尺寸相同 2 分歧管 或集支管 与室内机组之间 与室内机组管道接口尺寸相同 3 分歧管与分歧管之间 取决于其后所连接的所有室内机组的总容量 4 在管长超出一定要求时 需相应增大管径 4 5 4 在确定多联机系统室内 外机组之间的连接管长度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室内机组与室外机组之间的最大允许连接管等效长度 通过产品技术文件核算 应 满足安装后的多联机系统在名义工况下满负荷时的制冷量衰减率不超过20 同时在等效长 度对应制冷工况下满负荷时的室外机组能效比不应低于2 60或多联机系统能效比不应低于 2 40 2 室内机组与室外机组之间的最大允许高度差应尽可能小 且不应超过产品的技术要 求 3 室内机组与室内机组之间的最大允许高度差不应大于15m 4 5 5 实际系统中室外机组和室内机组之间的最大允许连接管长度根据公式 4 5 5 计算确 定 其中 连接管局部阻力部件所对应的等效长度由表4 5 5的推荐值进行计算 最大允许连接管长度 最大允许连接管等效长度 连接管上局部阻力部件的等效长度之和 4 5 5 表4 5 5 单个局部阻力部件所对应的等效长度推荐值 当量长度 m 外径 mm 弯管 存油弯头 分歧管 集支管 6 35 9 53 0 18 1 3 下游各室内机名义制冷量之和 98kW 4 0 31 75 0 55 4 34 9 0 6 4 4 38 1 0 65 4 7 41 3 0 7 5 44 45 0 75 5 4 54 1 0 8 5 7 0 5 4 5 6 集支管不得用于垂直方向的分流 在集支管分流之后 不得再用分歧管或集支管进行 分流 当集支管有多余分支时 必须将管口夹扁焊接密封 4 5 7 应尽量减少管道的折弯数 对于有多个支路的多联机系统 主干管的分流点距离各支 路最远端室内机组的距离应尽量相等 4 5 8 制冷剂配管过梁时 应避免存在直角弯液囊和气囊 宜采用图4 5 8的作法 管道 管道 梁 梁 图4 5 8 4 5 9 分歧管 集支管与直管道之间的长度应满足如下要求 1 铜管转弯处与相邻分歧管间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0 5m 2 相邻两分歧管间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0 5m 3 分歧管或集支管后连接室内机组的直管段长度应大于0 5m 4 5 10 不带绝热层管道的支 吊架间距应符合表4 5 10中的规定 管径不同于表中数据时 可通过线性插值方式计算其最大间距 带绝热层管道的支 吊架间距应不大于表4 5 10中最大 间距的0 7倍 表4 5 10 制冷管道支 吊架间距 管径 mm 9 52 15 88 25 4 31 75 41 3 54 1 最大间距 m 1 3 1 6 2 1 2 5 2 7 3 0 4 6 绝热 4 6 1 多联机系统中各设备 管道及其附件 阀门的绝热设计应符合JGJ 174 2009 多联机空 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中3 5节的规定 4 7 空调凝结水管设计 4 7 1 室内机组的空调凝结水管应合理排放 凝结水管的布置应遵循 就近排放原则 排 放到卫生间 厨房等有地漏的地方 或直接排放到室外 应尽量减少同一凝结水管连接的室 内机组的数量 汇流时保证凝结水自上而下汇流进入集中排水管 4 7 2 凝结水管的管材宜采用硬质塑料管 如U PVC管 并专用胶粘接 不宜采用铝塑复 合管或镀锌钢管 4 7 3 凝结水管应独立配置 与其它建筑水管分开布置 并尽量缩短其长度 凝结水管的水 平管道应沿水流方向设置坡度 坡度不宜小于8 汇流水管的管径可根据表4 7 3进行选用 表4 7 3 PVC管作为空调凝结水管时的管径计算 公称直径 DN mm 15 20 25 32 40 50 空调冷负荷 kW 不推荐 10 11 20 21 100 101 180 181 600 注 当水平管坡小于 8 时 管径放大一档 4 7 4 在凝结水管的最高点应设置开口朝下的排气口 且不得设置在带提升泵的室内机组的 凝结水提升管附近位置 4 7 5 水平凝结水管的支 吊架间距宜为0 8 1 0m 立管支撑体的间隔宜为1 5 2 0m之间 每支立管的支撑体不得少于两个 4 8 新风系统设计 4 8 1 多联机系统的新风系统设计应符合GB 500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和JGJ 174 20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中的相关规定 4 9 电气与控制系统设计 4 9 1 多联机系统的电气系统设计必须按照产品制造商提供的技术文件进行设计 并满足 JGJ 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的相关规定 4 9 2 多联机系统的电源配线规格必须按照多联式机组的最大运行电流配置 并满足JGJ 1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的相关规定 4 9 3 同一多联机系统的所有室内 外机组应采用同一电源供电 4 9 4 多联机系统的控制系统应根据产品制造商提供的技术文件进行设计 并应符合JGJ 174 20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的相关规定 4 10 消声与隔振 4 10 1 多联机系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应符合JGJ 174 2009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中3 6节的规定 5 安装 5 1 一般规定 5 1 1 多联机系统的主要设备 材料 成品 半成品和仪表必须进行开箱检查 并填写本标 准附录 A 表 A 1 多联式机组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书及使用说明书等技术文件 室内机组 室外机组 配管 管件的型号 规格 性能及技术参数等必须符合产品制造商和相关标准的 规定 设备外表面应无损伤 密封应良好 随机文件和配件齐全 5 1 2 多联式机组的工程安装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进行 并应与建筑 结构 电气 给排水 装饰等专业相互协调 合理布置 5 1 3 多联机系统的安装和试运转宜按照如下顺序进行 施工前施工图确认 施工阶段预埋 管道施工 室内机组安装 配管施工 凝结水管安装 风管安装 室外机组安装 电气工程 施工 系统试验 绝热工程 制冷剂充注 设备供电运行前的安装检查 试运转 验收 交 付 5 2 室内机组的安装 5 2 1 室内机组的搬运应做好保护工作 防止因搬运造成机组的损伤 5 2 2 安装室内机组时 应选择合适位置 确认有足够的送风 检修空间并满足整体美观性 5 2 3 吊装室内机组的吊杆下端必须采用双螺母对拧锁紧方式固定 5 2 4 室内机组必须独立固定 不得与其它设备 管线共用支 吊架或悬挂在其它专业的吊 架上 5 2 5 吊装时应使用四根吊杆 吊杆采用直径不小于 M8 10 的丝杆 螺纹杆 吊杆长度超 过 1 5m 时 必须在对角线处加固两条斜撑以防止运行时出现晃动 5 2 6 当室内机组吊装在封闭吊顶内时 室内机组的电控箱位置处应预留不小于 450 450 mm 的检修口 5 3 室外机组的安装 5 3 1 吊运室外机组时禁止拆去任何包装 应用两根绳索在四个方向有包装状态下吊运 保 持机器平衡 安全平稳地提升 为防止机组中心偏移 起吊移动时绳子的夹角必须小于 40 在无包装搬运时 应用垫板或包装物进行保护 5 3 2 室外机组吊装时应注意保持垂直 搬运时其倾斜度不应大于 45 并注意在搬运 吊 装过程中的安全 5 3 3 室外机组安装在屋檐下或机组上方有水平障碍物时 机组的安装位置必须选择通风良 好的地方 必要时 室外机组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风帽及气流导向格栅 参见图 5 3 3 以防止 进 排风短路 图 5 3 3 1 室外机组安装在屋檐下 当 H 3000mm 安装位置满足空间安装尺寸要求 当 1000mm 12 7mm 时 最小绝热层厚度 为 20mm 在热 湿环境下 上述推荐值应增加一倍 2 当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为其它数值时 可根据表 5 9 6 中的修正系数对 1 项给 出的最小绝热层厚度进行修正 表5 9 6 绝热材料的最小厚度修正系数 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 W m K 绝热层最小厚度修正系数 0 015 0 7 0 020 0 8 0 025 0 9 0 030 1 0 0 035 1 2 0 040 1 5 5 10 制冷剂充注 5 10 1 多联机系统应根据产品制造商技术文件所提供的方法计算制冷剂的追加充注量 并 充注相同种类 相应量的制冷剂 5 10 2 制冷剂的充注必须在管道系统气密性试验和抽真空实验合格后进行 充注前 应将 系统抽真空 保压 其真空度应符合抽真空试验要求 也可在抽真空试验后直接充注制冷剂 5 10 3 多联机系统应根据产品制造商技术文件所提供的方法充注制冷剂 R22 可以采用气 态充注或者液态充注方式 R410A 和 R407C 则必须采用液态充注方式 6 调试 试运转及验收 6 1 一般规定 6 1 1 进行系统调试与试运转的工作人员 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上岗操作证书 6 1 2 多联机系统安装完成后 应进行系统调试与试运行 并进行运行效果检验 当达到设计 要求后 才能进行工程验收 6 1 3 多联机系统的工程验收应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安装 设计 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 合格 后应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6 1 4 多联机系统工程中的水系统的调试运转 检验及验收应符合 GB 50242 建筑给水排水 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的规定 6 2 调试与试运转 6 2 1 多联机系统在调试与试运转以前必须进行开机前检查 6 2 2 多联机系统调试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和仪表 其性能应稳定可靠 精度等级及最小分度 值应满足测试要求 并应符合现行国家计量法规及检定规程的规定 6 2 3 多联机系统带负荷调试与试运转应按照产品制造商的技术文件规定的流程进行 试运 转工作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多联机系统中各安全保护继电器 安全装置应经整定 其整定值应符合设备技术文 件的规定 其动作应灵敏可靠 2 多联机系统在开机运转前应通电预热 6 小时以上 6 2 4 在多联机系统的调试与试运转过程中 应根据本标准附录 A 表 A 4 1 A 4 2 所要求的 项目逐一进行检测 并填写实验记录 6 3 验收 6 3 1 多联机系统试运转正常 方可办理工程验收 工程未办理工程验收手续 多联机系统 不得投入使用 6 3 2 多联机系统工程验收时 工程建设单位应检查验收资料 一般包括下列文件及记录 1 图纸会审记录 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 2 主要设备 材料 成品 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检 试 验报告 其 格式见本标准附录 A 表 A 1 3 制冷剂管道系统 风管系统 空调凝结水管系统等隐蔽工程的安装及检查验收记录 其格式见本标准附录 A 表 A 2 4 系统试验记录 其格式见本标准附录 A 表 A 3 5 系统各部件试运转测试数据 其格式见本标准附录 A 的表 A 4 1 A 4 2 6 系统施工验收记录 其格式见本标准附录 A 表 A 5 6 3 3 工程建设单位在审查工程安装单位提供的验收资料后 如无疑义 应在工程验收文件 上签字验收 此后 施工单位应将所安装的系统以及全部验收资料交工程建设单位 供工程 建设单位投入使用 附录 A 工程质量检查表 表 A 1 设备开箱检查记录 工程名称 分部 或单位 工程 设备名称 型号 规格 设备编号 装箱单号 设备检查 1 包装 2 设备外观 3 设备零部件 4 其它 技术文件检查 1 装箱单 份 张 2 合格证 份 张 3 说明书 份 张 4 设备图 份 张 5 其它 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盖章 监理 建设 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盖章 安装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表 A 2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序 号 名 称 安装部位 检查结果 安装质量检查结果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隐 蔽 工 程 内 容 12 验 收 意 见 验收人员 签名 盖章 监理 建设 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盖章 安装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表 A 3 系统试验记录 工程名称 分部 或单位 工程 试验部位 试验日期 气密性实验 系统编号 试验介质 试验压力 MPa 定压时间 h 试验结果 抽真空试验 设计真空度 试验真空度 定压时间 试验结果系统编号 MPa MPa h 验收意见 盖章 监理 建设 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盖章 安装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表 A 4 系统各部件试运转测试数据 表 A 4 1 室外机组试运转数据 项目名称 地 址 电 话 供 货 商 出货日期 年 月 日 安装单位 负责人 调试单位 负责人 系统追加制冷剂量 kg 制冷剂名称 R22 R407C R410A 调试状态 制冷 制热 系统编号 室外机组型号 单位 开机前 30min 60min 90min 备注 室外环境温度 室外机出风温度 室外机进风温度 压缩机排气温度 定速 变速 数码 压缩机运行电流 定速 变速 数码 A 压缩机吸气温度 定速 变速 数码 高压 MPa 低压 MPa 气体管温度 液体管温度 机组运转电流 A 电压 V 验收意见 盖章 监理 建设 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盖章 安装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表A 4 系统各部件试运转测试数据 表 A 4 2 室内机组试运转数据 调试状态 制冷 制热 系统编号 室内机型号 安装位置 单位 开机前 30min 60min 90min 备注 室内机组出 回风温度 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设定温度 出风口风速 m s 回风口风速 m s 运行时有无异常噪声 有 无 制冷运行时凝结水排出状况 正常 异常 验收意见 盖章 监理 建设 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盖章 安装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表 A 5 系统施工验收记录 工程名称 分部 或单位 工程 工程地点 开工日期 年 月 日 竣工日期 交验日期 年 月 日 工程内容 验收资料 图纸会审记录 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 表 A 1 设备开箱检查记录 表 A 2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表 A 3 系统试验记录 表 A 4 系统各部件试运转测试数据 表 A 4 1 室外机组调试数据 表 A 4 2 室内机组调试数据 验收评定意见 盖章 监理 建设 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盖章 安装单位 签名 年 月 日 25 本标准用词说明 一 执行本标准条文时 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 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 1 表示很严格 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必须 反面词采用 不允许 2 表示严格 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应 反面词采用 不应 或 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宜 反面词采用 不宜 4 表示有选择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 采用 可 二 标准条文中 条 款 之间承上启下的连接用语 采用了 符合下列规定 遵守下列规定 或 符合下列要求 的写法表示 三 标准条文中指明应按其它有关标准 规范的规定执行的写法为 应按 执行 或 应符合 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