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学案1教师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04318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学案1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虚词学案1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虚词学案1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的积累与翻译【课题】虚词积累【课型】练习课【学案序号】23【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3月29日 【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定标自学命题类型典型题目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013山东高考T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命题形式稳定,虚词考查体现在I卷选择题和II卷翻译题中。2.虚词客观题选项一个选自课外文本,一个选自课内文本。其中课内句子多出自名篇,如劝学师说鸿门宴 赤壁之战六国论屈原列传齐桓晋文之事廉颇与蔺相如列传等,有些篇目反复考。虚词在表情达意中作用很重要,同学们对此不可随便处之,在复习中应强化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而、之、以、因、于、与、乃、其、则、且、为、焉、若、所、何、乎、也、者)和其他常用虚词及复音虚词的翻译意识,做到只要“遇到”就能“抓住”。重要虚词梳理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助梳理几个重点虚词,例句务必选用课内的句子。1、 【而】常用词性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接关系)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假设关系)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因果关系)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转折关系)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关系)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递进关系) 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你的,代词)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转折关系) 10顺风而呼 (修饰关系)11泉涓涓而始流 (修饰关系) 12夫赵强而燕弱 (并列关系)2、 【以】常用词性介词、连词、动词(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二)连词,用法相当于“而”。(三)动词1以为,认为。2用,任用。(四)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以为】认为 / 把当作或看作 / 把作为或制成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以是】【是以】【以故】【是故】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言【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介词,凭借身份)2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动词,认为)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介词,用)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任用)5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动词,率领) 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介词,因为)7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 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表原因,因为)9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介词,在) 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11裹以帷幕(.介词,用) 12余船以次进 (介词,按照)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并且) 14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连词,来)15木欣欣以向荣 (表修饰,相当于“而”) 16作师说以贻之 ( 来,用来,表目的 )三、【之】常用词性代词、助词、动词(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2指示代词,这,此。(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三)动词,到去。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到、至,动词)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指代秦国,后一个指代赂秦者)3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 )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构助词,的)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取独)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助词,取独)7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音节助词,无意义) 8蚓无爪牙之利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9苟以天下之大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0一羽之不举(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2夫晋,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积累突破突破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以”“为”“之”“其”等这些高频词,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1以:这是采分率最高的高考高频词,它有介词义,如“用、拿”“凭借”“因为”,这是考查热点;有连词义,表目的“来”“用来”。(1)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有贵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解析“以”,凭借,非“在”;“卒”,终于;“至于”到了结局。答案不久,高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突破二有一部分虚词,兼有虚词义和实词义。翻译时注意区分,尤其保证其实词义的落实2所:作为助词,可构成“所”字结构;与“为”呼应,组成“为所”被动结构,翻译时可直接保留;但对于它的实词义名词,表处所和量词,表约数,则必须译出。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所”字的用法。(1)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你们都将为他所俘虏。(2)某所,而母立于兹。答案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站在这儿。(3)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被 3与:既有虚词义,作连词或介词;又有实词义,作动词,有“参与”“结交”“赞成”义。翻译时注意区分,不可混淆。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与”字的用法。(1)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解析与:动词,给予。答案如姬果然盗窃了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2)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答案廉颇送他们到了边境,跟大王告别说。突破三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一定要注意区分。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成助词义而不译4焉:作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解析焉:句中停顿,不译。答案不知道句读,不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焉:代词,相当于“之”,他。(3)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答案整个宫殿盘旋曲折,像蜂房,又像水涡,高高矗立着,不知道它们有几千几万座。点拨“焉”是作助词还是作代词或兼词,可以这样区分:如放在及物动词后,“焉”作代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焉”作兼词;放在名词后,一般情况下作助词。5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提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者”字的用法。(1)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解析者:用在“昔”“今”后,可不译。答案现在有小人的谗言,让您与我之间有嫌隙。(2)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答案或许不同 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3)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 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人。点拨“者”是作代词还是作助词,是译出还是不必译出,有一个办法来辨认,即删减法:如果删去“者”,不影响语意表达,它就是助词,不必译出;反之,则是代词,必须译出。突破四留心特殊虚词6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一是指兼词,即一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一下特殊虚词的用法。(1) (1)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2013山东卷翻译题)解析是故:固定结构,因此。答案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勉励自己,推求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2)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解析无乃:恐怕。答案恐怕与我内心的想法相违背吧?(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解析之谓:“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译为“说的就是”。答案他自身的行为端正,不用命令别人别人也会去做;他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命令别人别人也不会听从。(这话)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4)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解析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答案我没有祖母,没有办法活到今天。问题反思:你在翻译中有无“虚词”的采分点意识?你认为哪些虚词可以译出或不可译出? 作业:课下按照“而”“以”“之”的梳理方式,自主梳理“因”“于”“与”“其”“且”“乃”“则”“焉”“为”等重要文言虚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