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71167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华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华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 (2019厦门模拟) 小历同学整理出“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以孝治国”等关键语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 所以变法B . 北魏孝文帝改革C . 大化改新D . 明治维新2. (2分) (2019日照) 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料记载,“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历史上,曾通过改革要求本民族改用汉姓的帝王是( ) A . 孝文帝B . 金太祖C . 康熙帝D . 元世祖3. (2分) (2019深圳模拟) 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 A . 张骞通西域B . 孝文帝改革C . 人口大量南迁D . 江南的开发4. (2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某历史时期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的画像,这种现象在( )事件后,更为广泛? A . 商鞅变法B . 北魏孝文帝改革C . 管仲改革D . 戊戌变法5. (2分) (2019黔南) 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 . 女真族B . 鲜卑族C . 党项族D . 契丹族6. (2分) (2019和县模拟) 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B . 商鞅变法C . 文成公主入藏D . 孝文帝改革7. (2分) (2018七下临桂期末) 九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B . 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C . 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D . 明朝时,戚继光抗倭8. (2分) (2018七上新平月考) 北魏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 A . 鲜卑族B . 匈奴族C . 氐族D . 羌族9. (2分) (2019九下泉州模拟)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旨在排除种族的区别,以社会身份这样一种贯穿于胡汉两个社会并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为基础建立其统治体制。”材料反映汉化政策的目的是( ) A . 改变鲜卑族陋习B . 促进民族交融C .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 巩固统治需要10. (2分)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 . 用汉姓B . 穿汉服C . 说汉话D . 与汉族通婚11. (2分) (2017九上湛江月考) 南宋时“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的现象,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下列事件对民族融合的加强客观上有促进作用的是( ) A . 商鞅变法B . 靖康之变C . 王安石变法D . 北魏孝文帝改革12. (2分) (2018九下福州模拟) 下图是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它们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 . 国家统一B . 经济发展C . 民族交融D . 中外交往13. (2分) (2019七上揭西期末) 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 . 秦始皇B . 汉武帝C . 北魏孝文帝D . 隋文帝14. (2分) (2018七上惠民期末) 下列政权都城在洛阳的是( ) 曹魏孙吴西晋东晋南朝北魏A . B . C . D . 15. (2分) (2018七上江都期末)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A . 人民大力拥护B .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C .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 . 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16. (2分) 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 . 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 . 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 . 汉武帝修筑长城D . 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17. (2分) (2017九上江都月考) 下列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无关的是( ) A . 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 为逃避北方战乱C . 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D . 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18. (2分) (2019厦门模拟) 小历同学整理出“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以孝治国”等关键语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 商鞅变法B . 北魏孝文帝改革C . 大化改新D . 明治维新19. (2分) (2018九下中山模拟)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相互交融是主流。以下史实中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是( )北魏孝文帝改革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A . B . C . D . 20. (2分) 下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 . 促进了民族融合B . 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C . 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D . 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21. (2分) 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A . 推进大一统格局B . 形成三国鼎立局面C . 加快江南经济开发D . 促进北方民族融合22. (2分) (2018九上邗江期末) 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征,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是( ) A . 昭君出塞B . 北魏孝文帝改革C . 文成公主入藏D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23. (2分) (2017洪泽模拟)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造成这一时期北方文化昌盛的重要原因是(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B . 淝水之战C . 张骞通西域D . 隋朝的统一24. (2分) (2017惠民模拟) 以时序为基础,容易理解历史发展模式,容易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下列朝代更替,正确的( )A . 西汉一东汉一三国南北朝B . 两汉三国二两晋南北朝C . 两汉两晋南北朝一隋唐D . 两汉一宋一齐一梁一陈一隋25. (2分) 下列政权中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北魏A . B . C . D . 26. (2分) (2017高唐模拟) 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 . 秦始皇B . 汉武帝C . 北魏孝文帝D . 隋文帝27. (2分)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 )鲜卑姓汉姓拓跋元丘穆陵穆步六孤陆A . 管仲改革B . 商鞅变法C . 孝文帝改革D . 王安石变法28. (2分) (2019珠海模拟) 中国古代专制王朝都打上了“家天下”的烙印,朝代前往往加上皇帝姓氏。如唐朝被称为“李唐”、宋朝被称为“赵宋”等。其中“元魏”指的是( ) A .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B . 三国鼎立之一的魏国C . 北魏孝文帝的魏国D .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29. (2分) (2018七上罗湖期末) 人们常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 A . 夏、商、西周B . 西汉、蜀、吴C . 宋、齐、梁、陈D . 东汉、西晋、北魏30. (2分) (2018七上西华期末)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 .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 . 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D . 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二、 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90分)31. (20分) (2017九下龙华期中) 自古至今,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不竭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资本的年代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材料四: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小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请回答:(1) 问题一: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在诏书中推行了什么政策?他的改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 问题二:材料二中反映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思路是什么?结合材料说说与明治维新前相比,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明治维新同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3) 问题三:材料三中社会主义能够建立得益于哪次革命?邓小平所说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指什么?这种“僵化的模式”对苏联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影响?(4)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说明罗斯福在农业方面采取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措施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5) 问题五:综合上述改革,你觉得评价改革成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什么?32. (20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材料一:“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派田美土肥之象。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1) 材料一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33. (15分) (2016七上和平期末)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逐并天下。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史读本(1) 三则材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哪三次政治改革?(2) 材料一的改革有何历史影响?(3) 归纳材料二,三中的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34. (20分) (2014济宁)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如此强调改革,是因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7分)【商鞅强秦】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魏晋融合】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近代探索】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今日成就】材料四:(1) 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2) 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的作用。(3) 请举出戊戌变法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4) 材料三中“变官制”指什么?(5)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所反映的成就与国家实行的哪些政策有关?(6) 围绕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35. (15分) (2017七上盐都月考)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史上的变法与改革”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材料三: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1) 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谁?根据所学知识,商君变法后的秦国百姓要想获得爵位与赏赐土地,最佳方法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皇帝”指谁?体现了哪一项改革措施?再列举出该事件中的一项措施此次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4)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5)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探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答案:略2、答案:略3、答案:略4、答案:略5、答案:略6、答案:略7、答案:略8、答案:略9、答案:略10、答案:略11、答案:略12、答案:略13、答案:略14、答案:略15、答案:略16、答案:略17、答案:略18、答案:略19、答案:略20、答案:略21、答案:略22、答案:略23、答案:略24、答案:略25、答案:略26、答案:略27、答案:略28、答案:略29、答案:略30、答案:略二、 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90分)31、答案:略32、答案:略33、答案:略34、答案:略35、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