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A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9859255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备考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鲜卑人汉服乐俑汉人胡食A . 民族交融B . 中外交流C . 经济发展D . 文化成就2. (2分)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 . 周平王迁都洛邑B . 商鞅变法C . 张骞通西域D . 北魏孝文帝改革3. (2分)“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 A . 严禁贪污B . 颁布均田令C . 迁都洛阳D . 实行汉化政策4. (2分)北魏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 A . 鲜卑族B . 匈奴族C . 氐族D . 羌族5. (2分)九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B . 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C . 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D . 明朝时,戚继光抗倭6. (2分)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料记载,“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历史上,曾通过改革要求本民族改用汉姓的帝王是( ) A . 孝文帝B . 金太祖C . 康熙帝D . 元世祖7. (2分)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提到魏的统治者姓拓跋,在我国古代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哪个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 A . 北齐B . 北魏C . 后唐D . 后汉8. (2分)小历同学整理出“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官制”、“以孝治国”等关键语句。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 所以变法B . 北魏孝文帝改革C . 大化改新D . 明治维新9. (2分)如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序号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1禁胡语、胡服2改鲜卑姓为汉姓3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A . 推动经济发展B . 加强中央集权C . 实现南北统一D . 促进民族交融10. (2分)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 北方统一B . 民族融合C . 中外交流D . 文化昌盛11. (2分)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造成这一时期北方文化昌盛的重要原因是( ) A . 北魏孝文帝改革B . 淝水之战C . 张骞通西域D . 隋朝的统一12. (2分)下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 百家争鸣B . 秦始皇巩固统一C . 商鞅变法D . 北魏孝文帝改革13. (2分)下表所示是历史上某位皇帝改革措施的一部分。这部分措施的历史意义是( ) A . 推动经济发展B . 促进民族交融C . 加强中央集权D . 实现南北统一14. (2分)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与此同时胡服也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表明当时的一个时代特征是( ) A . 民族交融B . 国家统一C . 中外交往D . 经济发展15. (2分)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 . 北魏孝文帝让鲜卑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B .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 .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 . 1950年我国开始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6. (2分)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B .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C . 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D . 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17. (2分)下列关于北魏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其先后顺序是( )北魏建立迁都洛阳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分裂A . B . C . D . 18. (2分)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都进行了迁都B .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C . 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D .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19. (2分)观察下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B . 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C .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D . 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20. (2分)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黜官职”。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采用汉姓 改穿汉服 学说汉语 采用汉族官制 提倡与汉族通婚 学习汉族的礼法A . B . C . D . 21. (2分)以时序为基础,容易理解历史发展模式,容易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下列朝代更替,正确的( )A . 西汉一东汉一三国南北朝B . 两汉三国二两晋南北朝C . 两汉两晋南北朝一隋唐D . 两汉一宋一齐一梁一陈一隋22. (2分)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 . 迁都洛阳B . 改用汉姓C . 该穿汉服D . 学说汉语23. (2分)南宋时“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的现象,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下列事件对民族融合的加强客观上有促进作用的是( ) A . 商鞅变法B . 靖康之变C . 王安石变法D . 北魏孝文帝改革24. (2分)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都进行了都城迁移B .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C . 都加强了民族大融合D .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25. (2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 . 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 . 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D . 得到统治者的支持26. (2分)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 A . 与汉族贵族联姻B . 学习汉族的礼法C . 采用了汉族的官制D .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27. (2分)“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下列哪一事件印证了上述论断( ) A . 商鞅变法B . 北魏孝文帝改革C . 贞观新政D . 岳飞抗金28. (2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 . 得到最高治者的支持B .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C . 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D . 促进了中国社会封建化29. (2分)经过近3年的策划、筹备、创作,新编历史剧北魏孝文帝于2016年6月1日、2日晚在洛阳歌剧院试演,再现北魏孝文帝风采。下列在历史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独尊儒术 开发江南 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A . B . C . D . 30. (2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 .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 . 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D . 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二、 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90分)31. (20分)自古至今,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不竭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资本的年代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材料四: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小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在诏书中推行了什么政策?他的改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中反映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思路是什么?结合材料说说与明治维新前相比,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与明治维新同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3)材料三中社会主义能够建立得益于哪次革命?邓小平所说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指什么?这种“僵化的模式”对苏联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影响?(4)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在农业方面采取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措施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5)综合上述改革,你觉得评价改革成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什么?32. (20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读本史材料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以前它是个前工业时代的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期,新日本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很快将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材料四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边有一座塑像,纪念的是曾经解放了千百万农奴、并最终引领俄国抛弃了落后社会制度的改革者。(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3)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利益于谁的改革?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统一的基础。(4)北魏成为汉化先行者利益于谁的改革?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统一的基础。(5)根据材料三,分析19世纪末期新日本具有怎样的特点?日本通过哪一改革成为了“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6)根据材料三,分析19世纪末期新日本具有怎样的特点?日本通过哪一改革成为了“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7)判断材料中的改革者是谁?他引领俄国抛弃了何种落后的社会制度?(8)判断材料中的改革者是谁?他引领俄国抛弃了何种落后的社会制度?33. (15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材料二:汉朝时期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民族,由于对这些地区的统一方式不同,汉朝对它们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汉王朝继承了秦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的这一制度,在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等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在一些不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则设立了一些边疆专门性机构,诸如。这些机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材料三:图北魏着汉服的文官俑表格鲜卑姓改为汉姓材料四: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材料五: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材料六:我国古代民族之间虽然有过战争,但友好相处、和平交往是主流,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开发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她们共同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落。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策略。(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哪一朝代?(2)请写出西汉政府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名称。 该机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哪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3)材料三的图和表格反映的是哪一场改革?(4)元朝“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5)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建立了达赖、班禅册封制度。哪位皇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6)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认识?34. (20分)改革和创新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正孩子、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做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材料二:如图1商鞅铜方量材料三: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孤独刘步六孤陆贺楼楼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2)材料二反映的内容属于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3)材料三中的“孝文帝”属于古代哪一少数民族?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4)从这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5. (15分)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我们要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变革创新的潮流】材料一:如下图【携手合作的潮流】材料二:中国人民的抗战,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长期打击并牵制了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海军,从而减轻了苏联和美、英等国压力,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等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材料三: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开放融通的潮流】材料四:如下图(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外历史上哪两次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点。 (2)材料二说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战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3)材料三中的“联盟”指的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发展趋势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5)【顺应历史的潮流】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第 19 页 共 19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二、 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90分)31-1、31-2、31-3、31-4、31-5、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3-1、33-2、33-3、33-4、33-5、33-6、34-1、34-2、34-3、34-4、35-1、35-2、35-3、35-4、3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