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44715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年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年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产生、含义、属性)(1)商品的产生和含义: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2)商品的属性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是商品的基础,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商品生产者或销售者与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兼得。2、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职能货币产生时就具有两个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原因、特点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2、流通手段:含义、原因、特点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应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手段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中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速度(商品的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 x 价格水平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 信用工具:(1)结算的方式: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 转帐结算。(2)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A.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B.优点: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2、 外汇和汇率:(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3)如何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4)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一般来说,一国汇率(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表明同量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币减少,则通常意味着本币升值或外币贬值.(5)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A.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出口不利,进口有利;外资投资成本增加;由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本国外汇储备贬值。B.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出口有利,进口不利;外资投资成本减少;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大价低,供小价高(相反); 2、价值决定价格 从根本上讲,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这样形成的价格,既反映商品价值,又反映商品的供求状况,对消费者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都具有灵敏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商品价值量及其有关的概念1、商品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的含义商品价值量通常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劳动时间又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 个别劳动生产率 价值总量 个别劳动时间(三)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存在条件。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所以,价值规律包括商品生产的规律和商品交换的规律两部分内容,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3、商品交换采取“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则: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价格升高会导致生活支出增加 (2)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价格升高减少购买。 (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 互为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互补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一)消费及其类型:1、影响消费的因素:(1)根本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当前的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2)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2、消费类型:(1)消费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按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2)贷款消费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它有哪些巨大作用?贷款消费应该注意的问题:A显著特点:a、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机构形成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贷付息。b、贷款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以及大额服务。也就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B巨大作用:a从消费者个人角度讲,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b从社会经济角度讲,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讲,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特别是是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更为凸显出来。贷款消费对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法制观念都有积极作用。C贷款消费应该注意的问题:a、要转变传统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在理智消费的指导下,通过贷款消费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b、选择贷款消费时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应该把贷款的数额控制在自己的还贷能力之内。c、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3、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是什么?其变化的原因及表明分别是什么?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变化原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原因: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表明: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消费心理面面观:(影响消费的心理)(1)求实心理(2)求异心理(3)从众心理(4)攀比心理2、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四个方面)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第一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第二: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第三: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如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假日经济”等。第四: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2、大力发展生产力(1)原因: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3、混合而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构成: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第5课 企业与劳动者(一)公司的经营1、企业的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主要的) 、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 A:公司的含义、公司的基本特征是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B:分类及其异同: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C: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职能: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 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 监督机构:公司的监督机构 D:公司制: 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优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作用: 这是市场经济中国家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有利于筹集资本,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公司制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焕发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按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2、公司的经营:(1)目的盈利。(2)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2、依靠科学技术,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掌握核心科技 3、进行科学管理,完善企业制度,他别是企业的奖惩制度 4、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5、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6、提升管理着的素质,特别是领导才能 7、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8、坚持“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9、坚持企业破产制度,企业兼并和联合。(二)新时代的劳动者1、如何促进就业:一靠:党和国家。二靠:劳动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转变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 平等就业观、 竞争就业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 2、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1)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劳动者在我国主人翁地位的表现。 (2)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基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据: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3)途径(怎样维护)。国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宣传,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用人单位: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自觉遵守劳动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的手段、法定的程序维护合法权益,切勿违法。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一)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1、储蓄存款 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 存款利息的计算:利息=本金*存款期限*存款期限 储蓄存款的分类:定期储蓄,收益高,灵活性弱 活期储蓄,收益低,灵活性高2、我国的商业银行含义: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经融机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可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 结算业务(二) 股票、债券和保险1、股票 收入来源:股息或红利收入 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特征: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作用:对促进资金流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债券发行债券是企业和国家等筹集资金的另外一种方式。可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3、保险(商业保险)目的: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分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我国实行分配制度的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决定因素(根本原因):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4、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类型:劳动、管理、技术、信息、土地区分:按劳动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5、 效率与公平(1)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2、社会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2)社会公平的维护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注意:初次分配实质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非配,本着谁生产,谁分配的原则,初次分配形成三部分收入,即个人、企业和国家。再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支出的形式出现,主要平衡收入分配差距,向非物质生产部门支出,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4)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人民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1)财政及其作用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预算国家结算:2、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存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注意:扩张性财政政策:适应于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适应于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2)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1、财政收入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起着基础性作用2)、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财政支出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支出3、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收支平衡(理想状态)财政盈余(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财政赤字(国家会承担一定的债务支出)(3)税收及其种类1、税收的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税收的特征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 (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主要标志)3、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避免重复收税 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违法税法的现象偷税,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欠税,纳税人超过纳税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骗税,用欺骗方式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抗税,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1市场与计划(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源。(2)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市场调节(无形的手)、宏观调控(有形的手)。2市场调节(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供求的变化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节。(3)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苦学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等固有的弊端。3市场秩序(1)规范市场秩序原因: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2)规范市场秩序措施: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根本目标: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1)原因: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主要体现在: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二、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1、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1)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2)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新成效。(3)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4)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3)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面对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2、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级分化更加严重。(3)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4)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提高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的迎接挑战。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1、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2、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3)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4)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