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20130105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9819101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20130105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20130105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20130105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 导致克隆中的白血病细 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白血病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 强 增殖失控 分化障碍 凋亡受阻等特点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 出血 感染和 浸润的临床症状 严重危害生命健康 近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认识到大部分的白血病中都存在着包括缺失 重复 易位等染色体畸变 导致原 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结构变异 原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 产生新的融合基因 编码融 合蛋白 现有报道的染色体畸变已有五十种以上 累及更多数目的融合基因 这些异常已 经逐渐成为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异性标志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种类多样 常见的融合基因有BCR ABL AML1 ETO PML RAR E2A PBX1 MLL AF4 TEL AML1 SIL TAL1 DEK CAN CBF MYH11 等 BCR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基因是BCR ABL融合基因的组成部分 与费城染色体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的形成有关 具有两种转录异构体 正常的 BCR基因编码产 物的功能还尚未清楚 它编码的蛋白具有丝氨酸 苏氨酸激酶活性 是RAC1和CDC42的 GTP酶激活蛋白 ABL1基因是编码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原癌基因 与细胞分 化 细胞分裂 细胞粘附 应激反应等生命活动相关 活化的ABL1蛋白通过SH3结构域受 到负调控 SH3 结构域的缺失会导致ABL1基因转化为癌基因 CDC2介导的磷酸化能够调 节ABL1酪氨酸激酶的DNA结合活化过程 表明ABL1可能在细胞周期中发挥作用 Nowell及Hungerford 于1960年发现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ML 患者外周血中有一 个比G组染色体还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由于首先在美国费城 Philadelphia 发现 故 命名为费城染色体 1971年O Riordon利用荧光显带法确认费城染色体是第 22号染色体长臂 缺失大段后剩余的部分 1973年Rowley发现缺失下来的那部分通常易位到 9号染色体长臂 的末端 形成t 9 22 q34 q11 1982年Deklein 等在费城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了原来位 于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 9q34 的癌基因ABL1 证明费城染色体上有来自 9号染色体长臂末 端的片端 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相互易位的产物 易位使 9号染色体长臂 9q34 上 的原癌基因ABL1和22号染色体 22q11 上的BCR基因重新组合成融合基因 因而称为 BCR ABL融合基因 BCR ABL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改变细胞多种蛋白质 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微丝机动蛋白的功能 扰乱细胞内正常的信号传导途径 使细胞 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性 并抑制凋亡的发生 影响细胞周期调控 导致骨髓造血干细 胞过度增殖 BCR ABL融合基因在病人中常见有四种剪接体 mRNA 编码P210 融合蛋白的 b2a2和b3a2 编码P190的e1a2 编码P230的e19a2 其中b3a2和 b2a2主要存在于CML ela2 主要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 中出现 而出现较少的 e19a2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最新版的血液系统肿瘤分类标准 也应被诊断为 CML 90 以上的CML 患者血 细胞中都发现有费城染色体的存在 主要为P210融合蛋白 因而费城染色体和BCR ABL融 合基因可以作为区分典型CML 和非典型CML 的诊断指标 同时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 ALL患 者中 65 的成人和80 的儿童能够检测到P190融合蛋白阳性 由于 BCR ABL融合蛋白能 够收到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抑制 临床上第一代针对BCR 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小分 子抑制剂 TKI 伊马替尼就是是通过结合抑制BCR 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来 抑制其在细胞周期中的影响 从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 第二代BCR ABL酪氨酸激酶抑制 剂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 以以减少因伊马替尼使用而带来的抗 药性 对费城染色体和BCR ABL融合基因的检测 对于正确区分CML 类型 指导临床治疗 和判断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RUNX1 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基因也被称为AML1 acute myeloid leukemia 1 基因或 CBFA2 core binding factor subunit alpha 2 基因 RUNX1 基因编码的 RUNX1蛋白是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血细胞的转录因子 是RUNX 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家族或CBF core binding factor 的成员 能够与CBF 蛋白形成 异质二聚体复合物 增强DNA结合和复合物的稳定性 人的RUNX1基因全长260kb 在21 号染色体 21q22 12 上 有两个选择性转录启动子 能够通过选择性剪接形成多种转录 异构体 全长的RUNX1蛋白由12个外显子编码形成 在这些外显子中 包含有两个结构域 分别被命名为RHD runt homology domain 和TAD transactivations domain 前者由 2 3 4号外显子编码形成 后者由6号外显子编码形成 RUNX1蛋白分别通过这些结构 域来介导DNA结合和蛋白间相互作用 RUNX1的转录过程受两个增强子的调节 这些组织 特异性的增强子能够结合淋系或红系调控蛋白 促进RUNX1基因在造血系统中的高度活化 RUNX1在胚胎发育的造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所有的造血部位都有表达 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形成 在分子水平 RUNX1 基因通过结合血小板生成素 TPO thrombopoietin 受体c Mpl的启动子 募集转录活化子或抑制子 进而促进造血干细 胞的生成或向其他造血细胞方向分化 RUNX1还能够通过上调 Smad6的表达来促进蛋白体 降解 ETO基因又称RUNX1T1基因 编码的蛋白是一种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和癌蛋白 AML1 ETO融合基因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患者中 t 8 21 q22 q22 染色体易位导致21号染色体的原癌基因AML1 基因和 8号染色体的ETO基因融 合 形成AML1 ETO 和ETO AML1融合基因 ETO AML1不能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检测到 一般被认为其表达量极低或由于降解导致表达不稳定 AML1 ETO融合 基因表达的蛋白全长含有752个氨基酸 其N端为RUNX1 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也称AML1区 C端是8号染色体编码的RUNX1T1 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translocated to 1 cyclin D related 也称ETO AML1 ETO融合基因主要发生在M2型AML患者中 约40 在M2b的阳性率达 90 因而可以作为M2b分型诊断的重要分子标志 少见于 M4和M1 极少数骨髓增生异常 综合症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患者中也有AML1 ETO融合基因的存在 临床上 将AML1 ETO融合基因作为分子分型诊断和预后观察的一个重要依据 AML1 ETO 融合基 因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好 AML1 ETO阳性的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能力 能分化为 较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核嗜酸性粒细胞 对化疗反应较为敏感 因而AML1 ETO融合基因 阳性的患者采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治疗 完全缓解率高达98 5年存活率达到67 预后 较除M3 外的其他亚型好 因而对初诊患者的AML1 ETO 融合基因检测 对预后判断和治疗 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PML Promyelocytic leukemia 基因编码的PML蛋白 属于TRIM tripartite motif 家 族的成员 定位在核小体上 具有转录因子和肿瘤抑制蛋白的功能 PML的表达与细胞周 期有关 能够调节p53对致癌信号的反应 RAR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维甲酸 受 体 也叫NR1B1 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1 group B member 1 基因 能编码细胞 核受体蛋白 维甲酸信号由两种细胞核受体家族转导 分别是RAR retinoic acid receptor 和RXR retinoid X receptor 两者能够结合形成RXR RAR 异质二聚体 在没有配体存在的 情况下 DNA结合的RXR RAR 复合物通过募集共阻遏物NCOR1 NCOR2 SMRT 和组 蛋白脱乙酰基酶来抑制转录过程的进行 当配体结合到复合物时 就能够诱导构像发生改 变 允许募集共活化物 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 使转录过程进行下去 PML RAR 融合基因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的特异性分子标志 见于98 的APL患者中 APL 患者的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异常 t 15 17 q22 q21 导致 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 PML 和17号染色 体上的维甲酸受体 RAR 形成 PML RAR 融合基因 正常的 RAR 等位基因编码野生 型维甲酸受体 与维甲酸结合可以调节多个靶基因的转录 PML是POD PML oncogenic domain 多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 通过转录共激活作用 可以抑制肿瘤生长 在多种凋 亡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形成PML RAR 融合基因后 维甲酸核受体基因表达受抑制 使维 甲酸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功能丧失 PML RAR 融合蛋白通过负显性抑制作用抑制早幼粒 细胞分化成熟 PML去定位使POD的结构破坏 形成上百个细小颗粒分布在核及胞质中 正常的抑制增殖和促凋亡功能发生障碍 导致细胞大量增殖 凋亡减少 这些导致了APL 的发生 形成PML RAR 融合基因的RAR 部分断裂位点位于2号内含子上 而PML部分的 断裂位点有三种 因此将PML RAR 融合基因分为三类 1 PML断裂位点在6号内含子上 的BCR1 型 L 型 占APL患者的 55 2 PML断裂位点在6号外显子上的BCR2型 V型 占APL患者的5 3 PML 断裂位点在3号内含子上的BCR3型 S型 占APL患者的 40 由于PML RAR 融合基因与 APL发生的重要相关性 临床上已经将PML RAR 融合 基因作为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依据 E2A基因编码蛋白能够与NeuroD形成二聚体复合物 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过程 PBX1 Pre B cell leukemia transcription factor 1 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 PBX1能够与 HOXB1 MEIS1 和HOXB7等蛋白相互作用 形成复合物 结合到DNA 上 促进转录过程 的进行 临床中发现的E2A PBX1 融合基因是由t 1 19 q23 p13 易位形成的 编码 的融合蛋白中E2A氨基端转录活化域结合到PBX1 同源结构域蛋白的DNA结合域上 是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中常见的染色体畸变 见于3 5 的儿童 ALL患者和3 左右的成人 前B ALL患者中 在儿童前体B 细胞ALL precursor B ALL 患者中 20 25 可以检测到 E2A PBX1融合基因阳性 E2A基因13号外显子和PBX1的 2号外显子断裂后相连接 形成 E2A PBX1融合基因 同时在 5 10 的E2A PBX1 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发现连接点处有 27个 核苷酸的突变 编码出两种不同的蛋白P85和fy77 两者只在PBX1部分的羧基端存在差异 并都具有转化特性 属于癌蛋白 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 对于E2A PBX1融合基因 阳性的ALL儿童采用更强烈的化疗方案 可以改善其预后 5年无病生存率 EFS 已达 89 5 E2A PBX1融合基因阳性和预后关系不明显 但是可以作为ALL和微小残留病变 MRD 诊断分子标志 DEK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一个SAP 结构域 该蛋白能够结合到十字形和超螺旋DNA 上 诱导闭环DNA出现超螺旋结构 并且与mRNA形成中剪接位点的选择密切相关 该区 域的染色体异常会增加DEK基因的表达 产生针对DEK 蛋白的抗体 引起多种疾病 CAN 基因又称为Nup214 Nuclear pore complex 核孔复合物 基因 它编码的核孔复合物蛋白 是延伸通过核膜的主要结构 形成一个能够调节大分子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流通的通道 CAN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在核孔复合物的细胞质一面 是细胞周期和核质转运正常运行的 必要调节 DEK CAN融合基因是由 Von Lindern等人在1990年研究发现的 t 6 9 p23 q34 易 位 导致6号染色体上的DEK 基因和9号染色体上的CAN基因融合形成的 CAN基因的3 部 分和DEK 基因的5 部分发生融合 在6号染色体短臂上产生 DEK CAN融合基因 转录形成 一个异常的5 5kb的mRNA DEK CAN融合基因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的M2型 和M4型中 也见于M1型 且常常是唯一存在的核型 发生率为 0 5 4 这种异常也存 在于MDS 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症 RAEB 中 伴有这种染色体异常的患者的年 龄一般比较轻 且预后较差 对于DEK CAN融合基因的检测 有助于辅助诊断分型和判断 预后 SIL TAL1融合基因仅见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 T ALL 约占26 由1p32的部 分缺失形成 是T ALL的特异性克隆标志 是儿童T ALL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染色体异 常 在儿童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成人患者 由TAL1基因的5 端丢失 与SIL基因的 5 端融合 形成SIL TAL1 融合基因 TAL1编码序列在SIL启动子的调控下在T细胞中表达 SIL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存在于整个细胞周期中 其编码的含有1283个氨基酸的胞质蛋白 在细胞进入G2期时积累 在细胞周期完成时降解 而 SIL TAL1融合基因的形成 引起了细 胞周期调控的异常 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临床上SIL TAL1融合基因的检测可以辅助分型诊 断和MRD的监测 CBF Core binding factor subunit beta 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二聚体核结合转录因子的 beta亚基 属于 PEBP2 CBF转录因子家族 基因特异性的调控造血过程和成骨作用的进行 CBF 蛋白亚基是一个非DNA 结合亚基 它通过别构作用增强 DNA和alpha 亚基的结合 并 使结合后的复合物结合到多种增强子和启动子的核心区 CBF 基因能够选择性剪接形成 两种mRNA 每种编码不同的羧基末端 MYH11基因编码的 myosin 11蛋白是一种平滑肌肌 球蛋白 属于肌球蛋白重链家族 是一个包含2条重链亚基和 2对轻链亚基的六聚体蛋白亚 基 能够通过ATP的水解来将化学能量转换为动能 CBF MYH11融合基因是在多为AML M4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但亦可见于其他类型 如M1 M2 M4 M5 M7和慢性髓系白血病 CML 急变 是由 inv 16 p13 q22 导 致16号染色体长臂的核心结合因子 CBF 链基因和短臂的MYH11 基因发生融合形成的 见于8 9 的初诊 AML患者中 它具有CBF MYH11和MYH11 CBF 两种形式的融合基因 其中前者对M4EO的致病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CBF 基因的断裂位点靠近3 端编码 区的17个氨基酸处 而MYH11基因的断裂点存在着至少3 种不同的方式 能形成 10种以上 的不同剪接体重排 同时这些重排仍然保持着融合基因转录本的开放阅读框 常见的三种 剪接体为A型 D型和E型 85 的CBF MYH11 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为A 型 D型和E型各占 5 CBF MYH11 融合基因的产生能够促进白血病的发生 但是含有CBF MYH11融合基 因的M4EO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好 研究表明 CBF MYH11融合基因在患者治疗缓解后可以 消失 所以该基因可以用于MRD的检测和预后判断 MLL Myeloid lymphoid or mixed lineage leukemia 基因编码转录共激活物 是一种组 蛋白甲基转移酶 能够正调控基因转录过程 对早期发育过程的基因表达和造血功能具有 不可缺少的作用 虽然ML的功能仍有很多未能研究清楚 但是已有报道表明 MLL在发育 过程的细胞分裂中起着核心作用 同时MLL还是HOX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因子 HOX 基因在 造血生成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当MLL蛋白功能异常时 HOX 基因表达下调 进而影响正常 造血功能 混合谱系白血病 Mixed Lineage Leukemia MLL 基因重排发生在 11号染色体2区3带 MLL蛋白包括三个功能区 分别是转录抑制区 转录激活区和 DNA结合区 MLL基因重排 使得AT 钩区和锌指结构之间的序列发生断裂 在 DNA修复时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 MLL 基因重排涉及五十余种染色体易位 产生不同的融合基因 常见的MLL重排形成的融合基 因有MLL AF4 MLL AF6 MLL AF9 MLL F10 MLL ENL MLL ELL 等 MLL AF4融合基因由t 4 11 q21 q23 易位形成 是前B ALL中最为常见的 11q23易位 由MLL和AF4基因融合形成 具有6种不同的剪接体 分别为 e9e5 e9e4 e10e5 e10e4 e11e5 e11e4 MLL AF4 融合基因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不同 婴儿ALL中最多见 发生率为40 60 在儿童和成人中较低 约为 5 在婴儿ALL中检测 出MLL AF4提示预后良好 而相反若在成人ALL中检测出 MLL AF4则提示预后较差 在小 儿ALL中出现MLL AF4 时 年龄的不同预后并不一致 MLL AF6 融合基因由t 6 11 q27 q23 易位形成 主要发生在AML的M4和M5a 分型中 在儿童AML患者中的比例为2 5 成人患者中较少出现 MLL AF9融合基因由t 9 11 p22 q23 易位形成 是11q23异常中最常 见的易位形式 主要出现在AML的M5a 患者中 在儿童AML 患者中发生率为8 10 在成 人中为1 2 总的预后良好 但是患者的年龄等各种指标的差别也决定预后的差异 根据 报道 含有MLL AF9的小鼠能够导致 AML的发生 但单纯的 MLL基因异常不会导致白血 病发生 表明MLL重排形成融合基因或有伙伴染色体基因的参与是白血病发生的必需条件 MLL AF10融合基因由t 10 11 p13 q23 易位形成 主要见于儿童 AML M5患者中 预后不 良 且变异复杂易位更常见 MLL ELL 融合基因由t 11 19 q23 p13 1 易位形成 在AML 患 者中的发生率较低 已有报道显示其主要在M5a分型中出现 以成年人为主 预后不良 2 年无病生存率50 MLL ENL融合基因由t 11 19 q23 p13 3 易位形成的 可见于前B ALL 前T ALL M4 M5 M1 M2多种白血病中 以婴幼儿患者为主 发生率较低 因 此对MLL重排形成的这些融合基因的检测 对临床的分型诊断 治疗及预后判断都具有重 要价值 TEL基因又称为ETV6基因 定位在12号染色体短臂上 能够编码ETS家族转录因子 编码的蛋白包含两个功能结构域 能够与其他蛋白相结合的PNT结构域和C末端DNA 结合 结构域 对小鼠的TEL基因进行Knockout实验 研究结果发现该基因对造血能力和血管网 络发生的维持必不可少 TEL AML1融合基因是儿童白血病常见的融合基因 由 t 12 21 p13 q22 易位 导致12号染色体上的TEL 基因与21号染色体上的AML1基因 融合形成 见于25 的前体B细胞ALL 在儿童的普通AL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 10 20 未见于成熟的B ALL和T ALL中 TEL和AML1 编码对正常造血功能具有关键作用的核酸转 录因子 融合基因的形成扰乱了TEL的正常功能 并形成转录抑制子抑制AML1靶基因的 表达 最终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目前已报道的转录亚型有两种 较多的是TEL的5号外显子 与AML1的2号外显子结合 90 较少的是TEL的5号外显子与 AML1的3号外显子结合 10 对于TEL AML1阳性的 ALL患者的预后情况现在仍然存有争议 但是有报道认为 TEL AML1融合基因对患者的4年无病生存率相关 是预后良好的重要指标 因而临床中对 TEL AML1的检测 主要用于对辅助ALL分型 监测MRD 和预后情况 目前 临床或实验室用于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的方法有多种 常见的包括如荧光 原位杂交 FISH 巢式RT PCR 实时定量RT PCR 多重 RT PCR 寡核苷酸芯片等 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技术是通过标记荧光素的单链DNA 特异性探针 和与其互补 的DNA 标本 杂交 通过荧光信号的数量和位置反应标本相应特异性基因的情况 用于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中 FISH定量准确 形象直观 特异性较强 但是对操作要求 较高 成本较高 灵敏度最高达10 2 不能满足临床对于白血病和 MRD检测水平的要求 应用受到限制 实时定量RT PCR 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技术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方法 是在实时定量 PCR的基础上 增加逆转录过程 可用来检测融合基因的mRNA水平 实时定量PCR技术是在普通PCR反应中加入能与PCR产物结合的荧光探针或荧光染料 并使它们发出的荧光信号随着扩增产物的增加而成比例增长 通过荧光探测仪实时检测每 一个循环结束后的荧光强度 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得出定量结果 可以直接检测目的基因 的起始数量 实时定量PCR技术中SYBR Green 法和Taqman 探针法两种最为常用 前者采用 SYBR Green染料来监测扩增过程 随着扩增反应的进行 游离状态不发荧光的 SYBR Green染料非特异性结合到DNA 双链中产生荧光 后者采用 Taqman探针 该探针能被Taq酶 水解 探针的5 端带有荧光报告基团 3 端带有荧光淬灭基团 当两个基团靠近的时候报 告基团不发出荧光 随着扩增反应的进行 5 端的报告基因由于探针被水解而脱离下来而 产生荧光 SYBR Green法价格便宜 能够和任意的模板引物搭配 但容易受到非特异性扩 增的影响 Taqman探针法更为准确 但是必须设计特异性的探针与引物模板配合 价格较 贵 实时定量RT PCR 技术将逆转录过程和 PCR过程结合起来 无需开盖 一步法操作 减 少污染机会 操作简便 特异性强 灵敏度高 扩增过程中闭管操作 实时数据监测 降 低了污染机会 减少假阳性结果 无需电泳 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 减少了操作的繁琐 通过定量内参基因来评价操作质量 减少了假阴性结果 该方法成本也较低 适合在临床 应用中开展 巢式RT PCR是一种变异 PCR 使用两对PCR引物扩增同一个片段 第一对PCR引物扩 增和普通PCR相似 第二对引物称为巢式引物 引物它们结合在第一次 PCR产物内部 使 得第二次PCR扩增片段短于第一次扩增片段 巢式PCR特异性强 如果第一次扩增出错 则第二次继续进行扩增的概率极低 但是最后的结果需要用电泳实验观察 总体流程繁琐 无法准确定量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 多重巢式RT PCR 寡核苷酸芯片检测方法 是在巢式RT PCR 的基础上 在两轮PCR中 都平行设置针对多组融合基因的引物 同时检测多种融合基因的剪接体 所有基因的第二 轮上游引物在合成时用荧光素在5 端进行荧光标记 所有分型探针再 3 端进行氨基修士 这样经过多重巢式PCR 一次可以扩增出多种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 再与所有分型探针在 芯片上杂交 鉴定具体的融合基因类型 该方法灵敏度较高 能够同时检测多种融合基因 但成本较高 操作较为复杂 2008年WHO关于白血病分型的标准中将BCR ABL PML RAR AML1 ETO融合基 因等一些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归纳入白血病基本诊断标准 更说明了对这些融合基因的检测 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检测结果不仅可以为白血病诊断分型和预后判 断提供重要依据 减少人为主观的判断 使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同时 也是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 MRD 检测的基础 对白血病的临床个性化治疗的开展具有重 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J Gabert E Beillard VHJ van der Velden et al 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studies of 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f fusion gene transcripts for residual disease detection in leukemia A Europe Against Cancer Program Leukemia 2003 17 2318 2357 2 JJM van Dongen EA Macintyre JA Gabert et al Standardized RT PCR analysis of fusion gene transcripts from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acute leukemia for detec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Leukemia 1999 13 1901 1928 3 Yoonsoo Hahn Tapan Kumar Bera Kristen Gehlhaus et al Finding fusion genes resulting from chromosome rearrangement by analyzing the expressed sequence databases PNAS 2004 101 36 13257 13261 4 李家增 王鸿利 韩忠朝 血液实验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5 J Score MJ Calasanz O Ottman et al Analysis of genomic breakpoints in p190 and p210 BCR ABL indicate distinct mechanisms of formation Leukemia 2010 24 1742 1750 6 阳成波 印遇龙 黄瑞林等 实时定量RT PCR的原理及方法 免疫学杂志 2003 19 3 S145 S150 7 Brian V Balgobind Susana C et al Novel prognostic subgroups in childhood 11q23 MLL rearrang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Blood 2009 114 12 2489 2496 8 Lam K Zhang DE RUNX1 and RUNX1 ETO roles in hematopoiesis and leukemogenesis Front Biosci 2012 1 17 1120 1139 9 E Beillard N Pallisgaard VHJ van der Velden et al Evaluation of candidate control genes for diagnosis and residual disease detection in leukemic patients using 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 PCR a Europe against cancer program Leukemia 2003 17 2474 2486 10 James W Vardiman J ergen Thiele Daniel A Arber et al The 2008 revis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 rationale and important changes Blood 2009 114 5 937 951 11 Borkhardt A Cazzaniga G Viehmann S et al Incidence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TEL AML1 fusion gene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enrolled in the German and Italian multi center therapy trials Associazione Italiana Ema tologia Oncologia Pediatrica and the Berlin Frankfurt Munster Study Group Blood 1997 90 571 577 12 Bloomfield CD Goldman AI Alimena G et al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identify high risk and low 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 mia Blood 1986 67 415 420 13 Armstrong SA Look AT Molecular genetics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J Clin Oncol 2005 23 6306 6315 14 Pui CH Robison LL Look AT Acute lymphoblas tic leukaemia Lancet 2008 371 1030 1043 15 Mellentin JD Nourse J Hunger SP 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t 1 19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in pre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s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1990 2 239 247 16 Nourse J Mellentin JD Galili N et al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 1 19 results in synthesis of a homeobox fusion mRNA that codes for a potential chimeric transcription factor Cell 1990 60 535 545 17 Kamps MP Murre C Sun XH et al A new homeobox gene contributes the DNA binding domain of the t 1 19 translocation protein in pre B ALL Cell 1990 60 547 555 18 Crist WM Carroll AJ Shuster JJ et al Poor prognosis of children with pre B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 1 19 q23 p13 a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study Blood 1990 76 117 122 19 Hunger SP Sun T Boswell AF et al Hyperdiploidy and E2A PBX1 fusion in an adult with t 1 19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1997 20 392 398 20 Borowitz MJ Hunger SP Carroll AJ et al Predictability of the t 1 19 q23 p13 from surface antigen phenotype implications for screening cases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for molecular analysis a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study Blood 1993 82 1086 1091 21 Privitera E Kamps MP Hayashi Y et al Different molecular consequences of the 1 19 chromo somal translocation in childhood B 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 blastic leukemia Blood 1992 79 1781 1788 22 Privitera E Luciano A Ronchetti D et al Molecular variants of the 1 19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in pediatric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Leukemia 1994 8 554 559 23 Hunger SP Galili N Carroll AJ et al The t 1 19 q23 p13 results in consistent fusion of E2A and PBX1 coding sequence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s Blood 1991 77 687 693 24 Izraeli S Kovar H Gadner H et al Unexpected heterogeneity in E2A PBX1 fusion messenger RNA detected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1992 80 1413 1417 25 Rowley JD Molecular genetics in acute leukemia Leukemia 2000 14 513 517 26 Yu BD Hess JL Horning SE et al Altered Hox expression and segmental identity in MLL mutant mice Nature 1995 378 505 508 27 Isnard P Core N Naquet P et al Altered lymphoid development in mice deficient for the mAF4 proto oncogene Blood 2000 96 705 710 28 Kersey JH Wang D Oberto M Resistance of t 4 11 MLL AF4 fusion gene leukemias to stress induced cell death possible mechanism for extensive extramedullary accumulation of cells and poor prognosis Leukemia 1998 12 1561 1564 29 Uckun FM Herman Hatten K Crotty ML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LL AF4 fusion 30 transcript expression in the absence of a cytogenetically detectable t 4 11 q21 q23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Blood 1998 92 810 821 31 Trka J Zuna J Hrusak O et al No evidence for MLL AF4 expression in normal cord blood samples Blood 1999 93 1106 1110 32 Kim Rouille MH MacGregor A Wiedemann LM et al MLL AF4 gene fusions in normal newborns Blood 1999 93 1107 1108 33 Cimino G Elia L Rapanotti MC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residual disease monitoring of the ALL1 AF4 transcript in patients with t 4 11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2000 95 96 101 34 Romana SP Poirel H Leconiat M et al High frequency of t 12 21 in childhood B 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1995 86 4263 4269 35 Raynaud S Mauvieux L Cayuela J et al TEL AML1 fusion gene is a rare event in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Leukemia 1996 10 1529 1530 36 Heibert SW Lutterbach B Durst K et al Mechanisms of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by the t 8 21 t 12 21 and inv 16 encoded fusion proteins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2001 48 Suppl 1 S31 S34 37 Satake N Kobayashi H Tsunematsu Y et al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with TEL AML1 fusion transcript in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with t 12 21 Br J Haematol 1997 97 607 611 38 Harbott J Viehmann S Borkhardt A et al Incidence of TEL AML1 fusion gene analyzed consecutively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n relapse Blood 1997 90 4933 4937 39 Seeger K Adams HP Buchwald D et al TEL AML1 fusion transcript in relapsed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The Berlin Frankfurt Munster Study Group Blood 1998 91 1716 1722 40 Loh ML Silverman LB Young ML et al Incidence of TEL AML1 fusion in children with relapsed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1998 92 4792 4797 41 Rowe D Cotterill SJ Ross FM et al Cytogenetically cryptic AML1 ETO and CBF beta MYH11 gene rearrangements incidence in 412 cases of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Br J Haematol 2000 111 1051 1056 42 Liu P Hajra A Wijmenga C et al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the chromosome16 inversion in the M4Eo subtyp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lood 1995 85 2289 2302 43 Claxton DF Liu P Hsu HB et al Detection of fusion transcripts generated by the inversion 16 chromosome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lood 1994 83 1750 1756 44 Poirel H Radford Weiss I Rack K et al Detection of the chromosome 16 CBFb MHY11 fusion transcript in myelomonocytic leukemias Blood 1995 85 1313 1322 45 Costello R Sainty D Lecine P et al Detection of CBFbeta MYH11 fusion transcript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heterogeneity of cyt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Leukemia 1997 11 644 650 46 Schwind S Edwards CG Nicolet D et al inv 16 t 16 16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non type A CBFB MYH11 fusions associate with distinct clinical and genetic features and lack KIT mutations Blood 2012 07 47 Oancea C R ster B Henschler R et al The t 6 9 associated DEK CAN fusion protein targets a population of long term repopulat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or leukemogenic transformation Leukemia 2010 24 11 1910 1919 48 Gar on L Libura M Delabesse E et al DEK CAN molecular monitoring of myeloid malignancies could aid therapeutic stratification Leukemia 2005 19 8 1338 1344 49 van der Burg M Poulsen TS Hunger SP et al Split signal FISH for detection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Leukemia 2004 18 5 895 908 50 Mansur MB Emerenciano M Brewer L et al SIL TAL1 fusion gene negative impact in 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outcome Leuk Lymphoma 2009 50 8 1318 13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