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件):湘教版必修3 第1章第四节 第2课时产业转移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806467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课件):湘教版必修3 第1章第四节 第2课时产业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地理(课件):湘教版必修3 第1章第四节 第2课时产业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地理(课件):湘教版必修3 第1章第四节 第2课时产业转移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欢迎进入地理课堂 第2课时产业转移 在深圳出现13连跳的富士康于2010年在河南郑州设立手机代工厂 将河南作为新的内陆工厂生产基地 预计招工14万人 可见内陆中部地区已成为台商转移投资的热点地区 台商为何大批向内陆中西部地区转移设厂 你还能举出多少类似的例子 1 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 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 三 产业转移1 中国产业转移的表现及原因 资源 市场 劳动力 协调 思考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从空间上寻求最佳区位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产业 一方面 加速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缩小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 同时 也造成欠发达地区的加重 劳动 资源密集型 经济差距 环境污染 思考产业转移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哪些发展趋势 需要以哪些社会经济要素的发展为基础 提示 产业转移体现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乃至全球化的趋势 是以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基础 教材P32图1 28广东部分地区工业转移示意从图中可以看出 广东省内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从珠江三角洲向粤东 粤北 粤西等偏远山区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 珠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正由劳动 资源密集型向资金 技术密集型转变 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 对于边远地区而言 产业转移可产生产业集群效益 促进工业化 城镇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新产业往往在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 在一个国家内部 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 产业转移则使某个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 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 分阶段的产业转移 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1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 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 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 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 每次工业结构调整 都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 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 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例如 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 至80年代初 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2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 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 有些产业处于开发或增长期 如信息产业 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 如纺织工业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产业 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 都会给自然环境打下烙印 产业转移同样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 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例如 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另一方面 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 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 还排放大量的废气 废水 废渣 严重污染环境 4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伴随产业转移 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 就会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 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丰富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高效记忆 图示法记忆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为了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 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 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也经常发生 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 就会产生人口稠密 交通拥挤 资本过剩 污染严重 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 使生产成本上升 经济效益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 发达地区便将资本 技术 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以逐渐缩小地区差别 从而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的 二次转移 导致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就说明了这一点 高效记忆 图示法记忆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在 加快长江工业化进程 论坛上有学者指出 进入21世纪以来 日本等一些国家的企业已明确表示将自己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内地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前泛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将有数千家企业外迁 一批传统产业将转移到西部欠发达地区 材料三某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方向和产品输出方向 1 材料一中 中国内地吸引日本等国一些企业迁入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企业的迁入对中国内地的发展有何意义 2 材料二中 泛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迁入的工业部门类型主要有哪些 欠发达地区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 材料三中 图中箭头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20世纪50年代后 引起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 出现世界工业大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产业转移的规律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中国内地吸引国外企业迁入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 市场 资源 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产业转移对于内地来说主要是有利于促进其产业结构的调整 资源的开发 缓解了就业压力 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入的主要是一些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部门 欠发达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 应注意环境污染的问题 材料三为某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方向和产品输出方向图 结合产业转移的趋势及影响因素可知 图中实线箭头应为产业转移的方向 虚线箭头应为产品输出方向 通过图中内容结合世界工业发展情况可知 新技术革命的产生是引起世界工业大转移的根本原因 答案 1 因素 国家政策优惠 资源丰富 劳动力丰富廉价 市场广阔 意义 有利于加快中国内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 加快工业化进程 充分发挥中国内地的优势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吸收国外的产业转移 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缓解了就业压力 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2 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充分评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避免重污染企业的引进 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与综合治理 3 实线箭头表示产业转移方向 虚线箭头表示产品输出方向 新技术革命的产生 5 2011年3月 珠三角一些产业开始向成渝地区转移 据此回答 1 3 题 1 珠三角向外迁移的产业绝大部分属于 A 劳动密集型B 知识密集型C 资源密集型D 动力指向型 2 这样转移的结果是 A 转移了工业污染B 增加了生产成本C 使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D 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 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 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双赢 3 电话机 饮料 一般电子玩具等63种产品被列入了鼓励转移的目录 这些产业的共同特点是 A 产品技术含量高B 污染较为严重C 工艺技术水平要求一般 属劳动密集型产业D 都是二战后的新兴工业 解析 第 1 题 由于工资 地价 燃料和电力等费用飙升 珠三角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必须向外转移 第 2 题 这样的转移 既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也是政府调控的目的 使接收地和转出地获得了双赢 第 3 题 这些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 对技术要求不高 增长力有限 答案 1 A 2 D 3 C 高考思维导析 本节内容产业转移是近年来高考热点之一 这符合当前国际 国内形势 试题难度适中 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 考查高中地理知识及探究能力 1 2010 安徽文综卷 根据下列材料和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指出 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80 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 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 安徽省人口发展 十一五 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指出 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 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 社会规划统筹考虑 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1 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 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解析 1 读图可知 1978年以来安徽省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安徽省迁往广东 福建 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地区 2008年以来 部分服装加工基地转移方向是由广东 福建 浙江和江苏转移到安徽省 人口由安徽省迁往广东 福建 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地区 一方面是因为广东等省地理位置优越 改革开放早 经济发展快 水平高 因而能够为迁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且为迁入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条件 另一方面是因为安徽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部分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经商 2008年以来 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由广东 福建 浙江和江苏转移到安徽省 一方面是由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 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而服装加工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而向外转移 另一方面 安徽省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吸引沿海省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 同时安徽省还具有劳动力丰富 市场广阔 交通日趋完善 离沿海地区近的区位优势 2 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入 安徽省的外迁人口肯定会减少 此外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的大量转入 必将加快安徽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步伐 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答案 1 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 原材料 劳动力 水 土地 能源等供给充足 生产成本低 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成本高等角度分析 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 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 对外交通日益完善 市场广阔 政策扶持力度大 与安徽相比 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 就业机会多 收入水平高 教育 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 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 2 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就业机会增加 收入水平提高 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 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 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城镇规模扩大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 2009 高考江苏文综卷 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 海陆交通便利 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 有两条省道通过 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 A区域 B区域 2 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 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 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 填选项代码 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 填选项代码 资金 劳动力 技术 管理 原料 燃料 劳动密集型产业 3 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解析 第 1 题 要比较两区域发展的相对优势 应结合所给的材料 从区位条件 人力条件 经济基础 交通条件 科技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 2 题 要根据A B两区域的相对优势分析两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 第 3 题 资金和技术从A区域流向B区域 有利于B区域的资源开发 加快工业化进程 改善产业结构 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答案 1 A区域 经济发达 劳动力素质高 交通便利 科技发达 产业结构成熟B区域 劳动力资源丰富 煤铁资源丰富 人均耕地多 2 3 促进能源资源开发 加快工业化进程 改善产业结构 提供就业机会 热点聚焦时事材料材料一2012年底 惠普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 富士康产业基地将在重庆建成投产 届时将形成年产2000万台外销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能力 产值超过2000亿元的庞大产业链集群 材料二双转移 是广东创造性地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 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 粤北山区转移 而东西两翼 粤北山区的劳动力 一方面向当地二 三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 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材料三双转移路线图 知识链接产业转移的原因 劳动密集型工业 工业区位条件 产业转移对迁入区 迁出区的影响 原创新题 1 从惠普 富士康落户重庆这件事 分析重庆市的优越区位条件有哪些 2 粤北 粤西 粤东山区人口大量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种现象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3 另外一种涓滴效应体现在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到山区 试分析珠江三角洲产业投资省内山区的原因 解析 人口流动主要是经济因素造成的 大量人口外流使山区缺乏劳动力 但同时 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缓解了山区的就业压力 珠江三角洲将产业转移到山区主要是出于土地 水电 劳动力 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答案 1 充足廉价的劳动力 资源丰富 优惠财税条件 完善的基础设施 交通便利 重庆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贸易区的高效服务 2 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 山区大量人口流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的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 收入较山区高 从极化效应来分析 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出 易造成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 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从涓滴效应看 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山区的劳动力 缓解了山区的就业压力 3 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 扩展的空间有限 土地 劳动力 水电等的成本不断增高 有必要将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而广大山区地价便宜 劳动力成本低 有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 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以及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吸引着珠三角地区不少企业到山区投资发展 读下面的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 回答1 2题 1 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 市场B 劳动力C 技术D 交通2 由图可知 A 类国家工业发展早 科技水平高B 类国家一般处于有利地位C 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 类国家D 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解析 第1题 分析图中提供的信息 可知 类产业属于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I类国家向 类国家转移 第2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 类国家工业体系完整 工业发展早 科技水平高 类国家多承接I类国家的 夕阳产业 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科技发展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答案 1 B2 A 3 近年来 下图中的甲 乙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 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以下关于甲 乙两国之间贸易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乙国出口大量汽车 电器等高档产品到甲国B 甲国的服装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乙国进行产业转移C 乙国的政策不利于外国公司产品进口D 甲国的企业纷纷将产品研发中心迁往乙国以降低生产成本解析 图中甲国是中国 乙国是越南 乙国工业技术水平较低 没有大量汽车出口 乙国近年来实行改革开放 积极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 发展对外贸易 乙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工资水平较低 对甲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有吸引力 答案 B 2011年1月8日首钢北京厂地完全停产 其产能已全部转移到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 据此回答4 5题 4 有关首钢搬迁对北京影响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钢铁工业是重污染企业 首钢搬迁有利于改善北京城市环境B 钢铁工业用水量大 搬迁后可以彻底解决北京用水紧张的状况C 首钢搬迁可以减少北京的人口 减轻工作 住房的压力D 首钢搬迁会促使北京钢铁价格上涨 解析 首钢对北京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非常大 故搬迁后可大大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状况 钢铁企业用水量虽然很大 但北京水资源短缺与其气候干燥 降水少 径流量小 工业需求量大以及居民用水量大有关 首钢的搬迁会缓解北京用水紧张状况 但决不会彻底地解决用水紧张状况 首钢职工相对于北京一千多万人口而言只是一小部分 对减轻工作 住房压力作用很小 特别是有些工人失业可能会增加就业压力 答案 A 5 有关首钢搬迁到曹妃甸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不利于原材料和钢铁成品的运输 增加了运输成本B 搬出北京会失去原来的钢铁市场C 曹妃甸地价低 可以减少新厂的投资D 首钢搬迁到新址必然会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解析 首钢的铁矿石大部分来自河北唐山和海外 搬迁后将有利于原料的运输 降低生产成本 新址地价低 建厂费用将大大降低 新钢厂将投巨资进行治污 不会对新厂区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 C 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 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据此完成6 7题 6 三企业在中国投资工厂的相同原因是 A 追求更高利润B 扩大占有市场C 技术合作需求D 跨国公司发展需要7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 影响三企业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技术因素B 市场因素C 劳动力因素D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解析 第6题 追求利润是外国企业在我国建厂的主要原因 第7题 我国劳动力价格较低 是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答案 6 A7 C 8 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发达地区之一 近几年提出了由 江苏制造 转为 江苏创造 的经济发展战略 其转变的原因并不是因为 A 制造加工在整个设计 生产 销售环节中所获得的利润最低B 制造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资源 产生大量污染C 科学技术创新可带来更大的效益 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D 江苏土地 住房租金低 劳动力资源丰富 解析 制造加工环节的附加价值较低 资源的消耗量较大 又会带来环境污染 故 江苏制造 并不适合江苏省情 而 江苏创造 主要靠科学技术的投入 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同时能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所以江苏提出要由 江苏制造 转为 江苏创造 显然这种转变并不是因为江苏的土地 住房租金低 答案 D 9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汽配产业发展迅速 成为我国主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分布图 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 日本三大汽车集团分别落户黄埔 番禺 花都 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珠江三角洲地区汽配产业的分布有何特点 这种分布的好处是什么 3 分析该地区私人汽车的迅猛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4 针对该地区私人汽车迅猛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影响程度 5 为何山东实际利用的外资主要来源于日韩 大量产业转移到我国对日本经济有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 汽车工业是产业链复杂 需要多个工厂紧密协作的重工业 集聚可以获得规模效益 私人小汽车的增加将加大能源的消耗和珠江三角洲本已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及环境问题 利用外资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 而产生转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 因此一般转移到资源 市场或劳动力 税收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地区 同时还要考虑距离和文化等因素 答案 1 这里有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土地租金低 劳动力廉价 制造业基础好 2 特点 集中分布于三大汽车整车厂周边城市 好处 便于整车厂与汽配厂的联系与协作 降低运输成本 3 增加城市交通压力 加剧大气污染程度 产生噪声污染 4 大力提倡乘坐公共汽车 改进燃油技术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使用清洁燃料 5 山东实际利用的外资主要来源于日韩的原因 地理位置靠近日韩 劳动力廉价丰富 市场广阔 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 内部交易成本低等 大量产业转移到我国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使日本国内生产困难 失业率上升 市场萎缩等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