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795682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大集训【体验大本营】【能力集训】注意辨别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出来。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解析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状语后置。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解析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省略句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解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宾语前置4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解析第二天,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坐着和他闲聊。省略句5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解析我的客 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状语后置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析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状语后置 判断句7(冠者、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解析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状语后置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状语后置9申之以孝悌之义。解析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状语后置。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状语后置1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解析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状语后置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状语后置1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被动句14为天下笑者,何也?解析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被动句15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解析那迁谪戍边的士卒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状语后置16委命下吏。解析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下吏。省略“于”字17沛公军霸上。解析沛公在霸上驻军。省略“于”字18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你们都将被他俘虏。被动句19欲呼张良与俱去。解析想召唤张良和他一起去。省略“之”字2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解析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省略句状语后置21客何为者?解析客人是干什么的?宾语前置22沛公安在?解析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23孰与君少长?解析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疑问句,注意“孰与”的翻译24军中无以为乐。解析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注意“无以”的翻译25死生亦大矣。解析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判断句2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解析(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为”表判断27悟言一室之内。解析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状语后置省略句2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解析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注意意译29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状语后置30既自以心为形役。解析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被动句31田园将芜胡不归?解析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反问句32农人告余以春及。解析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状语后置3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解析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宾语前置34(其)不拘于时。解析不受时俗的拘束。被动句35而耻学于师解析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状语后置3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解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省略句3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解析早晨唱歌,晚上弹曲,当了秦国的宫人。“为”不表判断38多于南亩之农夫。解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状语后置39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解析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其他)天下的人民。判断句4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解析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省略句4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解析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状语后置4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日割,以趋于亡。解析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被动句4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解析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被动句4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解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状语后置4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解析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判断句46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解析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省略句4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岛兽、往往有得。解析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状语后置4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解析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判断句49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是纳之。解析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状语后置省略句50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解析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状语后置51及其衰也,数士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解析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被动句52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解析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定语后置5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解析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状语后置54古之人不余欺也。解析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宾语前置/5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解析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判断句5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解析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状语后置57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解析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省略句状语后置58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解析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判断句59而刘夙婴疾病。解析而刘氏多年被疾病缠身。被动句60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解析这样看来,我对陛下尽忠的时间还很长。状语后置61几何不从汝而死也?解析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谓语前置62未可以为信也。解析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省略句6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解析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宾语前置64吾念,汝从于东。解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省略句65其然乎?其不然乎?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解析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疑问句6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解析如果死后有灵,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宾语前置6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解析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状语后置。68而今安在哉?解析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宾语前置。69客有吹洞箫者。解析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定语后置。7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析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被动句。71(鹏)翱翔蓬蒿之间。解析鹏盘旋于蓬蒿丛中。省略句。7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解析何必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才向南飞呢?疑问句。73(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解析鹏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宾语前置。74彼且恶乎待哉?解析.他们还凭借什么呢?宾语前置。7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解析渔舟唱着歌,在傍晚时分,歌声响彻鄱阳湖畔。省略句。76(吾)怀帝阍而不见。解析我思念皇上却不被召见。被动句。77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解析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去观望风景。状语后置。78既而得其尸于井。解析不久,在井里发现了儿子的尸体。状语后置。79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解析村中有个游手好闲的年青人驯养了一只蟋蟀。定语后置。80(成)留侍期限,以塞官责。解析(成名)留着等待期限,用它来交付官差。省略句。81(成妻)折藏之,归以示成。解析(成妻)折起来,放好它。回家把它交给成名看。省略句。82又试之鸡,果如成言。解析又用鸡试着和它斗,果然如成名讲的那样。省略句状语后置。83好乐何如解析爱好音乐(又)怎么样呢?宾语前置。84何以能鼓乐也解析为什么能够奏乐?宾语前置。85见羽旄之美解析即见到美丽的羽旄。定语后置。86君何以知燕王?解析你凭什么了解燕王呢?宾语前置。87赵王以为贤大夫。解析赵王把他当作贤能的大夫。“以”字后面省略了“之”。8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解析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被动句。【新题速递】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1下面的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加点的词全部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组是( ) 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 仪貌之庄,语言之野 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A. B. C. D. 解析:C。薪:名词作动词,砍柴;语:名词作动词,告诉。“语言”、“金”都做一般名词。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2)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答:(1) 我正当夏天五月,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 (2) 砍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解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1)“披裘而薪”的“薪”名词活用为动词,“岂取金者哉”是一个反问句。(2)“子皮相之士也”是判断句,“何足语姓字”是反问兼感叹句。【参考译文】延陵季子出游,看到路上有别人遗失的金子。正值夏天五月,有一个披着裘皮大衣的打柴人(经过这里),季子对着打柴人大喊道:“把那地上的金子给我拿过来!”打柴人把镰刀丢到地上,瞪大眼睛摆着手说:“为什么您地位这样高,见识却如此卑下,您相貌生得仪表堂堂,而说话却这样粗野?我正当夏天五月,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季子向他道歉,请问他的姓名。打柴人回答说:“砍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4题昔者,秦缪公乘马而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文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注】马:此指马车。败:此指车坏。右服:右侧驾辕的马。野人:此指农夫。殳:一种兵器。3下列语句画线部分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解析:C。例句和ABD三句画线部分都是定语后置句,且都用“者”作为标志。C“者”特殊作助词,与前面的动词短语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 (2)于是遍饮而去。 (3)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 (4)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答:(1)(缪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 (2)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 (3)(农夫们)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 (4)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解析:(1)“食”作动词用;“于岐山之阳”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2)“饮”使动用法,后省宾语“之”。(3)“于车下”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4)“胡乎”疑问句式。【参考译文】过去,秦缪公乘坐马车,车子坏了,他的右辕马走失了,被农夫获取。缪公亲自去索要那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缪公叹道:“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我担心妨害你们!” 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国人已经包围了缪公马车了,晋军梁由靡已经勒住缪公的左辕马,晋惠公的右路石奋用兵器袭击到了缪公的盔甲,缪公受伤已达六处了。这时,曾经在岐山南面吃马肉的三百多农夫,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于是大胜晋军,反而俘获晋惠公凯旋。这正如诗经里所说的“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那些话。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6题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狃(ni):贪。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B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终堕秦计,束手为虏。D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解析:D。 D项,“苟为保境睦邻”的“为”相当于“为了”,表目的。A项“为秦国所困”和B项“为燕所屠”都是“为所”结构表被动;项,“为”表被动,后省宾语“之”。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 (2)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 (3)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 (4)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 答:(1)都是由于喜欢打仗并贪图土地的缘故。 (2)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击败。 (3)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却贪于攻打宋国中的利益。 (4)怀王贪图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受张仪欺骗,失去了他的名城。解析:(1)是判断句,主语是“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 (2)“于”表被动; (3)“于伐宋之利”作“狃”的补语。 (4) “受诈张仪”,“诈”后省介词“于”,是个被动句。【参考译文】秦国凭着关中的土地,日夜向东攻打六国,经一百多年之后,全都给消灭了。虽然说得了地利,善于用兵,所以百战百胜,据我考察秦灭六国,实际上六国自有其原因导致这样的。韩国、燕国弱小,放在一边不值得评论。那四国,魏国从惠王开始衰落,齐国从闵王开始衰落,楚国从怀王开始衰落,赵国从孝成王开始衰落,都是由于喜欢打仗并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上承文侯、武侯之后,里外的山河,大过三晋,诸侯没有能与他抗衡的。而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击败,军队覆灭,儿子死亡,最终被秦国所困扰,国家一天比一天日促迫,失去黄河以西七百里的土地,撤离安邑而建都大梁,几代都不能振兴,一直到灭国。闵王上承威王、宣王之后,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却贪于攻打宋国中的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两周而成为天子,于是被燕国所屠灭。虽然倚赖田单的努力,结果还是覆亡失城,子孙沮丧,茕茕孑立,只图自保,终究陷入秦国计谋,束手就擒,成为俘虏。怀王贪图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受张仪欺骗,失去了他的名城,失去了他的兵士,不能恢复,被囚禁遭辱而死。赵国凭着上党的土地,代替韩国遭受军队侵袭,利令智昏,轻视百姓而士兵大量死亡,同一天被坑杀在长平的超过四十万,几乎让国家成为废墟,侥幸没有马上灭亡,终究不能幸免。这四国的君王,如果能为保全边疆与邻国和睦相处,畏惧天意自守国土,秦国虽然强大,难道能加兵于自己吗!【巩固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题。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淡,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病榻桌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延默庵诊之( ) 苟不得其情( )亟命别迁一室( )解析 请 如果 赶快急忙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译文: (2)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译文: 解析(1)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2)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二、阅读下文,完成第34题。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注牸牛:母牛。夷吾;即管仲。咎繇:人名,法官。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以臣名之名( ) (2)臣故畜牸牛畜( )(3)公诚愚矣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正( )解析 (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解析(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三、阅读下文,完成第5-6题。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知杭州仁和县( )(2)以谢平昔奖进(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4)所忧者气峻而骄( )解析 (1)掌管 (2)往常 (3)希望 (4)高傲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解析(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重点:略、课、补出省略)(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重点:患、达)四、阅读下文,完成第78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章冠世 ( ) (2)不跻大位 ( ) (3)盈其箱笥 ( ) (4)为时所排 ( )解析(1)居于首位 (2)晋升 (3)装满 (4)排挤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解析(1)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2)(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五、阅读下文,完成910题。 太尉朱崖公,两出镇于浙右,前任罢日,游甘露寺,因访别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诏西行,祗别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谈话,多空教所长,不甚对以他事。由是公怜而敬之。煮茗既终,将欲辞去。公曰:“昔有客遗筇竹杖一条,聊与师赠别。”亟令取之,须臾而至。其杖虽竹而方,所持向上,节眼须牙四面对出,天生可爱。且朱崖所宝之物,即可知也。别后不数岁,再领朱方,居三日,复因到院,问前时柱杖何在。曰:“至今宝之。”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远之物,云是大宛国人所遗竹,唯此一茎而方者也。注:空教:佛教。筇:竹名。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前任罢日_(2)由是公怜而敬之_(3)亟令取之_(4)至今宝之_解析(1)终止、结束(2)喜爱(3)赶紧、立即(4)把看作珍宝(像珍宝一样收藏)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2)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 解析 (1)朱崖公请(老僧)拿出(竹杖)来观看,结果发现老僧已把方竹杖削圆并 涂上油漆了! (注意补出省略,“规圆”的翻译) (2)朱崖公反复感叹了一整天,从此不再去看望那个老僧了。 2010年高考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体验大本营】【能力集训】(一)子产论为政郑子产有疾,谓于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1)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2)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求,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自陈蒲清古文观止左传)【注释】 汔(q):差不多,将近。式:助词,无实义。竞:急。求:缓。优优:温和宽厚的样子。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的子产在病中对大叔的一番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观点:推行宽政要更难一些。B郑国的盗贼很多,与大叔不忍心行猛政有关联,但在他调兵攻打之后,盗贼稍有了收敛。C孔子对子产的称赞与落泪,与子产将“宽(德政)”放在“猛(严政)”之上密切相关。D制止残暴的抢夺者,因为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纠正偏差的做法。答案D解析参看第三段“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便知弄反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倡导的为政之道。答案为政者要宽严(既威猛严厉又宽大仁慈/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宽猛相济)相辅而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参考译文】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大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那次一等的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回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用宽和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残暴的抢夺者,他们竟然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偏差。安抚远方的人、亲善近邻,用此来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二)游三游洞记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知退:白行简的字。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炙:烤,这里是“领略”的意思。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三游洞突出了扣击时发出的种种乐声,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将三游洞衬托得格外深邃幽静,如此妙境,令人陶醉。B对三游洞得名由来的交待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三游洞是因白乐天(居易)等三人共游此洞,不忍离去,于是游览了三次而得名。C作者以白乐天、元微之等人作比,不难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凉和不平,但作者并不直抒愤懑,而是点到为止,委婉含蓄,体现了其“文贵远,远必含蓄”的文学主张。D作者善于将自己人生的不幸推及开去,与山川风物紧密相连,本文尤其注重突出三游洞的“美好不外见”的特点,在感叹山川之不幸中寄予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答案C解析三游洞是因白乐天等三人共游此洞而得名,而非三次游览。文章首段作者不厌其详地叙述游洞前的旅游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衬托出了游者不畏艰难寻幽访胜的浓厚兴致,表现了三游洞位置的“荒遐僻陋”,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二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头像乳房下垂着,敲击它,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寻,量词,八尺为一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来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 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新题速递】(一)谕 诚贾谊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令之人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战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文王昼卧,梦人登城而呼已曰:“我东北陬之槁骨也,速以王礼葬我。”文王曰:“诺。”觉,召吏视之,信有焉。文王曰:“速以人君礼葬之。”吏曰:“此无主矣,请以五大夫。”文王曰:“吾梦中已许之矣,奈何其倍之也?”士民闻之,曰:“我君不以梦之故而倍槁骨,况于生人乎!”于是,下信其上。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预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雠,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麇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忱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注释】循绪:循:依照,绪,功业。觛(dn):小酒杯。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汤看见布网的人四处结网,认为那是桀一样的人,于是告诫诚布网者即使对待禽兽也不要残暴。汤的这一做法让老百姓相信汤对他们一定会广施仁德。B楚昭王因自己酒后寒冷就推已及人,想到老百姓的疾苦,他是贾谊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而楚昭王后来的遭遇也说明了只要君主施德于民,就能得到民的拥戴。C楚昭王不愿遗弃一只鞋子在战场上,且从此之后,楚国便没有相互遗弃的习俗,这则故事说明了君主的行为对世风的影响之大。D周文王对待枯骨的事例并非说明周文王贪生怕死,盲目迷信,而是说明了君主待人以诚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B 不是楚昭王酒后寒冷,喝酒是为了御寒。此外,“他是贾谊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说法也过于绝对。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豫让“徒事”智伯且杀赵襄子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故事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答案赵襄子像对待一般人一样对待豫让,而智伯像对待国士一样对待他。(1分)说明君主待人以礼、待人以诚、予人以知遇之恩,能得到回报(报答)。(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商汤看见布网的人四面结网并祷告说:“从天上降下来的,从地中生出来的,从四方到来的,都收入我网中。”汤卞:“嘻!全部网罗了。不是夏桀还有谁能这样呢?”于是就命令去掉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并且教人祷告说:“蜘蛛结网,而今人们向蜘蛛学习。愿意往左的往左,愿意往右的往右,愿意高飞的高飞,愿意下降的下降,我接爱那些自投罗网者。”士子和平民知道这种情况后说:“汤的恩德施于禽兽了,更何况对我们呢!”因此,百姓亲近他们的君王。楚昭王在厢房正中站立,愁容满面,好像显得很寒冷,说:“寡人早上肚饿,当时饮两小杯酒,穿上两层皮衣,还仍然痛苦地感到寒气袭人,我的庶民又会怎么样呢?”于是当天就拿出官府里的皮衣给受冻的人穿,取出仓库的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过了两年,吴王阖闾突然袭击郢都,楚昭王逃奔到隋。那些先前在立于厢房时受到赏赐的人,请求返回楚国与敌人以死相拼。结果,阖闾一晚上五次迁徒睡眠地点,不能占有楚国,率领军队离去。昭王亡国竟能回楚复位,是因为立于厢房时能够施德的缘故。过去楚昭王与吴人作战。楚军失败,昭王逃跑,鞋子断裂跑丢了。走了三十步,又回去捡回鞋子。等到了隋,手下人问道:“王怎么竟然吝惜一只鞋子呢?”昭王说:“楚国虽然贫穷,我难道会吝惜一只鞋子吗?只是想要同它一同返回楚回。”打这之后,楚国便没有互相遗弃的习俗。周文王白天睡觉,梦见有人登上城头呼喊自己,说:“我是东北角的枯骨,尽快以君王的丧礼来葬我。”文王说:“好吧!”醒了以后,招呼官吏去察看,那里确实有具枯骨。文王说:“赶快用国君的葬礼埋葬地。”官吏说:“这是身份不明的人,请用五大夫丧礼埋葬,”文王说:“我在梦中已经答应他了,怎么能改变呢?”士民听到这件事,说:“我们的国君不因为是梦中许诺而违背的枯骨的承诺,更何况对台戏于我们活在世上的人呢!”因此,百姓信赖他们的君王。豫让供职于中行君,智伯消灭了中行氏,豫让改为服事(或待奉,或意译为“供职于”)智伯。等到赵襄子打败智伯,豫让割面毁容,吞食火炭使自己不能说话,讨饭讨到妻子那里连妻子都不认识他。于是埋伏行刺赵襄子,多次未得成功。赵襄子对此十分担忧,食不甘味,一晚上多次变换住处,神情恍惚,听见都是形体不全的人。别人对豫让说:“你不为中行氏死节,反而侍奉他的仇人,是多么无耻呀!现在粉身碎骨也一定为智伯报仇,与以前的作为多么不一致啊!”豫让说:“我供职于(服事、侍奉)中行君,他给我帷帐当衣穿,给我门栓当枕头。他像待一般人那样待我,所以我就像待一般人那样对待他。等到服事(或侍奉)智伯时他拿衣服分给我穿,给我丰盛的食品吃,一举一动都很有礼节。他如同对待国士一样待我,我一定要象国士那样报答他。”所以说“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为喜欢自己的人妆扮”,这并不是多余的话,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主上如何对下属罢了。(二)市隐斋记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日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日: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贞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释】干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锥刀:小刀,比喻微末的小利。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一位李姓朋友请他为娄公的“市隐斋”写“记”为发端,由此表明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 B.作者认为,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处,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篙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之所以有大小隐的区别,是因为刚刚隐居的人道行不深,不能约束自己,只好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心乱,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去,这当然就是小隐,而能够隐居在朝市中的人则因为道行深,虽身处闹市,却能喧寂两忘,故为大隐。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答案D解析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第三段中友人说:“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者,子何疑焉?”,作者到底对娄公有什么怀疑?他怀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怀疑娄公并非一个真正的隐士。怀疑的原因是:娄公既然作为一个隐于朝市的大隐者,就不该请托别人为自己的书斋写记,作者认为这不是求隐,而是求显,这不是真正的清廉与高洁。【译文】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市区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写一篇记,您一定要因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啊。”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之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坚定,不愿意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于朝廷与市肆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敛缩肩膀出入市肆,翘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致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 (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之所以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本来是隐居的人,可是与外界隔绝的想法,恐怕与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巩固练习】(一)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范 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注释】黄冠:道士。与下文中“方士”同义。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养民自幼读书,曾在宫中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