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跟踪测试:中国古代经济史.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76467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跟踪测试:中国古代经济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跟踪测试:中国古代经济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跟踪测试:中国古代经济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跟踪测试(中国古代经济史)历史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9小题,共10页。考试时间7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上答题无效。4作图时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选、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1.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 A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它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C它满足了百姓基本生活的需要 D它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中原地区能够率先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其决定因素是( )A诸侯争霸的中心 B.政治中心所在地C铁器牛耕率先出现并普及 D.文化昌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4.传说夏时“仪狄作酒”“少康秫酒”,反映了( )A夏朝时人们就酗酒 B夏朝农业生产有了发展 C夏朝人不爱惜粮食 D夏朝人不注意节约 5.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可以说明商朝时(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 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 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6.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早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7.下列史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以贝为货币 掌握漆工艺 掌握了城市建筑术 出现了刺绣A B C D8.符合下列三项条件的城市是今天的 ( )魏晋南北朝时是南方有名的造纸中心隋朝时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唐后期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A苏州 B扬州 C杭州 D泉州9.某君画了幅孔子编书图,图中反映了以下内容。其中没有历史错误的是 ( )A房间里烧着煤炭取暖 B墙上挂着一柄铜剑 C孔子把纸铺在桌子上 D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仁者爱人10.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11.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12.下图是一张南朝青瓷图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产地是在南方 B该青瓷为邢窑的产品C白瓷的产生,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D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在唐代出现13.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进步情况。下面能够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冶炼技术进步的史实有( )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铸铁柔化技术 出现了灌钢法 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A、 B、 C、 D、14.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逐渐兴盛起来,其表现不包括( ) 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 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 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15.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 )A小生产者已经丧失生产独立性 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繁荣兴旺C市场交易以物物交换为主 D棉纺织业开始成为新兴经济部门16.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C.反映了明清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17.“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18.随着商业的发展,唐朝在货币和金融方面有重要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 A.唐玄宗整顿币制发行开元通宝 B.开元通宝的发行和柜坊的出现C.政府设置官员管理货币存放和借贷事务 D.邸店成为我国最早的金融机构19.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无地可种,生活非常艰难。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就东奔西跑地做起了买卖,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可见( )A、商品经济兴起于商朝 B、商业是奴隶社会较低贱的职业C、商民耻于经商 D、商业是奴隶社会较固定的职业20.关于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D.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蓬勃兴起 21.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22.下列表述中,有一项所体现的经济思想不同于其他几项的是( )A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B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C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23.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根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专卖政策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海禁政策24.通鉴选杨炎与刘晏记载: “户主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这说明两税法( )A废除了人头税,开了历史的先河B减轻了百姓的差役负担,农民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基本定型,对后世影响很大D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5.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仍常有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出现,商业经济仍然得到发展,这是因为( )A、商人对朝廷抑商政策暗中反抗 B、抑商政策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现C、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从商易于致富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二、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纺织品,以临淄和襄邑(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纺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地区时期西汉(公元2年)唐朝(752年)南宋(12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428 323532江淮地区152234 456西南地区397192摘自简明宋史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时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摘自沧海神州 中国历史地理谈丛回答:(1) 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4分)(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6分)(3)综述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27.(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摘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 清代全史: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苏州风俗考: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三 鄱阳湖东部,至清末已有21圩(即圩田,在江湖岸边浅水处,筑堤排水,形成田地)。长江中游湖区垸田(垸田:与圩田相似)集中分布于洞庭湖区、长江荆州段和汉水下游沿岸。康熙年间,两湖垸田有较大发展。清廷特旨鼓励垦荒,无力之家由官府捐给牛种。清末,湖北荆州府各县垸田数量也明显增多。 摘编自孟昭华编著中国灾荒史记 请回答: (1)从宋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的“湖广熟,天下足”,中国的粮食生产及输出中心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试从经济的角度,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2)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请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有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因素。(4分) (3)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形成“湖广熟,天下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28.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唐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三 宋人陈亮曾言:“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相病。”材料四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4分)(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陈亮与雍正帝认为应实行什么样的农工商政策?其理由各是什么?(4分)29.阅读下列材料:(14分)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但在近代衰落了。 材料一: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足,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材料二: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便读书应试”。材料三: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材料四:“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 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晋商兴衰史材料五:(明)成祖在发展与东西洋诸国关系的主动与热心,主观上是为了稳定政局,扩大朝贡贸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傅衣凌 明史新编(l)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2分)(2)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2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2分)(4)参照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2分)(5)结合材料说明晋商的兴盛和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2分)(6)材料五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B3.C4.B5.B6.A7.B8.B9.B10.D11.A12.B13.D14.A15.A16.A17.B18.B19.B20.D21.B22.D23.C24.D25.C二、主观题26.答案:(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代植桑、丝织技术开始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经在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帝国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政局相对平稳;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 (3)认识:应吸取破坏环境导致灾害的惨痛教训;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切实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7.答案:(1)变化:由太湖平源转移到江汉平源。原因: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2)实行“一条鞭法”和“地丁银”;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国内市场扩大;大量产品投放市场。 (3)原因:明清封建政府鼓励垦荒;长江中游湖区(江汉平原等地)大量辟田;农民辛勤劳作。28.答案:(1)作用牛耕;有利深挖土地,精耕细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产品主要用于消费和赋税,农业与手工业结合。(2)农业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足够的劳动力,政府重视。(3)工商皆本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会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人口不断增长而土地有限,必须投入最多的劳动力尽全力耕作,工商业发展会夺农业劳动力。29.答案:(1)利用临近边境的优势,晋商输边饷而获厚利;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若答“北方市场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亦可。)(2)民风的变化:由重农变为崇商,由尚简朴变为奢糜。(若答“从尚义、务学到经商逐利”亦可给分。)(3)阻碍晋商发展的社会原因: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了其事业的进一步扩大。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4)影响:列强利用通商口岸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不断加深。(5)启示: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6)郑和下西洋。稳定政局,扩大贸易,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